九仙山游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9&rec=54&run=13

九仙山游记
王福中

  说来很惭愧,我这个从小在九仙山下长大的人,处于种种原因,十几年了,一直未能再光顾它。如今,改革的劲风把山城吹拂得到处是生机,九仙山定会显出它大自然的秀丽。于是,我决意去看看向往已久的既熟悉又陌生的九仙山。
  那天,我和两个同伴由县城乘车东去,一路上谈古论今自不必说。车至王家大村停住,三人下了车,过潮白河,顺东路开始步行爬山。这段路并不十分难走,半小时后,我们经“滑流板”登上了哨所。
  这哨所是省军区1962年批建的对空了望哨,如今,撤了岗哨,便成了游人的落脚点。这个位置的确选得不错,站在了望台上环望,整个外山面貌尽收眼底。东边是远近闻名的“大石”,两块巨大的岩石对峙而坐,十分壮观;西边是“老古马”,“八瞪眼”,紧挨着的是“铜闸”,又名“扎实沟”,这沟千回百转,瀑布接次而下,泉水绿而清凉,沟石被冲刷得曲光流滑,两壁陡峭直起,成万丈深渊之势。传说是二郎赶山镇海时留下的景观,给人以高深莫测之感;南边是一道长得望不到头的大山谷,整个山谷布满了青松绿草。
  这九仙山虽没有五莲山的名气大,倒也有它独特的美。山美:群峰矗立,巨石嶙峋,上接蓝天,下绕云雾,悬空的奇石错落有致,逼真的神韵千姿百态。其质感细腻,呼之欲出,唤之则应,其栩栩如生,活像一群仙国生灵,身临其上,顿得天高地远之感,苏东坡赞誉“奇秀不减雁荡”。水甜:泉水终年不断,四季常流,从不干涸。雨大时,山洪暴跃龙门;雨小时瀑布飞雪;雨无时,泉水叮咚。静、动、色、声皆寓山体之中,张则智先生有《山泉》一篇,把九仙山之灵气写得活脱脱潇洒风流。不错,山之灵气在水,水之本源乃泉,泉是九仙的心脏,泉是九仙的眼睛。这九仙山山青水秀,不像马耳山那样光秃、单调;清雅幽静,没有五莲山那般繁华,热闹。五莲山是和尚的地盘,这九仙山却是道士的天地,清静幽雅,鸟语花香显示出它的个性,而神话的传说,更给它抹上了一层神秘奇异的色彩,令人神往。
  我们穿过山谷,爬上南山岗,“二神石”便突现在眼前。这是两块并立的巨石,恰似一对情侣相依在那里,惟妙惟肖,只可惜没有头。据说,两位石人得道后,发誓要日长千尺,刺破青天,山神禀报,玉帝大怒,派天神抓拿,碎尸万段,亏得九仙老母娘娘说情,方留得身在。
  由“二神石”北望,隔一条万丈深沟,对面有一块直落千丈,壁面刀切一般的巨石,名曰“鹰望石”。居高临下,看得分明,那石的半空壁上,有几个大小不一的天然壁洞,忽然,从中间最大的一个壁洞中飞出一只山鹰,先是直刺天空而上,接着俯冲下来,又在半空中停住,一动不动,甚是壮观,看样子是在寻找目标。据说鹰眼的功能很特殊,在几千米高空能准确发现地面上的鼠兔动物。对了!王谷岩的《眼睛与仿生学》介绍过它,不过,这景象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离开“二神石”,经“抓鬏石”,向西南行不远,便是著名的“仓廒岭”。这仓廒岭,托空而起,把众山置于脚下,岭面宽阔,地势坦荡,青松碧波一望无际,针叶青翠欲滴,来到这里,你会顿感天绿、地绿,连扑鼻而来的清香也带了绿茸茸的味,这便是九仙山的松林美。<br>  出了这片松林,便远远地望见一座坐南面北的山峰,那便是九仙老母的圣地了,当地人称“老母阁”。早就听了关于她的传说,不由得忘记疲劳,加快了脚步,十二点整,来到她的脚下。这是一块被群峰环抱的向阳开阔地,东北面是“万寿峰”,巨石穿空,气势巍峨;西边是“卡山垛”,为九仙山之最高峰(一说“抓鬏石”为最高峰);南面便是观音峰,即老母阁。这是矗立在半山峰上的几块巨石,仰望上去,只见巨石中段的石柱栏杆和放不下脚的踏窝,却不见她的始登处,原来门在一石洞中。三人鼓了劲,贴着石面,踏着仅能放下脚尖的小石窝往上爬。接着,又上了两个仅能一人侧身通过的天洞。上面宽阔了些,有了石梯,我们终于上得老母的院台,进了娘娘的圣宫,塑像跟观音菩萨一样;石洞的两壁,是两条对称的龙,张大了口,瞪大了眼,真有把门将军的威风。因为道险难攀,到这上边来的人不多,倒也十分清静。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独处幽静的妙感,我们领悟了真谛,这大概也是老母选此圣地的原因吧!
  关于九仙老母的传说很多,除了大慈大悲救二神外,大多是说她的神灵。一说她能除病消灾;一说她能保众生太平,只要心诚,就会得到她老人家的照应;又说,上得来,不叩头下不去,否则,当场显灵。我们不信,知道大慈大悲的老母不会那么小气,没叩头,居然也下来了。不过,这地方实在是险,好在从来没人出事。
  她脚下的开阔地里,是道士居住过的地方。据考,是侔云寺的旧址,始建于唐代,曾一度香火兴盛,明万历年间五莲山盛后渐趋衰落。其遗址现仍可见,有合抱粗的正六边型石柱,有琉璃瓦片、石庙、石狮等物,若不是乱轰轰时被革了命,当别有一番景致。
  因急着去看孙膑读书的地方——孙膑书院(当地人称“五十三阶”),我们改西路回归。
  这是一个不怎么险峻却很清静的地方。东西向的一道山梁,朝阳面的山梁中间,现出一块长约12米,宽约8米的平地,不十分规则,却恰似一把大型的古式太师椅,后有靠背,两边是扶手,椅面上是三间古房的遗迹,人只能从正面踏五十三阶而上,这就是孙膑当年读书的地方。
  至于历史上是否确有此事,我们没有考证,也不愿因考证而冲淡它的故事性。据说,这地方的野生棘子都不长倒勾,是因孙膑讨厌倒勾勾裂了他的长袍;这里的青蛙、蛤蟆从不出叫声,是因为孙膑嫌它们闹人,影响苦读。我们一一做了验证,果真如此。
  九仙山的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远非这些,笔者见到的还有“神泉石瓢”,如同农家用的葫芦水瓢一般大,且一模一样,出在山顶的一块大石板上,无论是暴雨还是干旱,瓢里的水始终保持在同一水位线上,满而不溢;“仙人风凉洞”里,即便是三伏天大汗如淋,只要进洞,不消片刻,便觉冷飕飕地,浑身起鸡皮疙瘩;而范凤学先生的《龙潭神话》更是神异离奇,把个黑白龙潭的来龙去脉,神采风韵描写得淋漓尽致,不由得你不信。
  九仙山的景点到底有多少,笔者说不透,据《海隅奥秘》作者王贵云先生考,共有7峰,6窦,16潭水,18瀑布,77景,当可信;山中花草上百个品种,名贵中草药随地可见,花的主格调是映山红,较集中的景点有三处,一是靴石南山的花苑,二是胡林村南的花崖,再就是近年新辟的百亩大花园,在山中映山红密集的地方,将成片的松林伐掉,开花季节,便现出一片火红,十分壮观;飞禽有鹁鸪、斑鸠、石雉、山鹰等,小鸟不计其数;山珍中有灵芝、松伞、栗花等上乘珍品;而酸枣树、山楂、板栗更是九仙山的三大名产,无论是经济、还是旅游,均具开发价值。
  一天的山游,时间满紧,我的两个同伴,一个采足了山花、草药,一个摄满了胶卷,可谓满载而归,我呢?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至于美的标准,于人的世界观、审美观不同,无所谓从一而定。九仙山的过去是光秃和空白,老母只不过是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寄托,她不仅过去没有解除穷人的苦难,就是在今天,也只好望山区建设而哀叹不及。九仙山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政府已有了再建一个山上五莲的决策,三两年后,它将成为与五莲山并驾齐驱的第二颗明珠,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