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古遗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9&rec=23&run=13

第四章 古遗址 

  丹土遗址 位于五莲山东南10公里处的潮河镇丹土村后,遗址面积33万平方米。1934年被山东省古迹研究会发现。解放后,国家、省、市文物考古单位及国内外考古界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过多次调查、勘探和论证。1995年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考古队,进行了首次钻探、试掘。1996年秋,山东省文物研究所考古队对其进行了正式发掘。表明丹土遗址文化堆积较厚,一般在1.5米至2米之间,最深处达4米;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包含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春秋、战国至汉代文化的遗迹遗物,其中以龙山文化为主,延续时间最长,可能经历了龙山文化的由始至终。这对研究龙山文化的来源去向以及国家起源和延续,尤其对于鲁东南、苏北沿海一带东夷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民族交融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195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长城遗址 战国时期齐长城自现汪湖镇后泥牛村西入境,至槎河乡三块石村出境,绵延60余公里,占齐长城总长的1/10,其中分流山至松柏乡张榜沟村一段保存较完好,横亘于九仙山西北麓7.5公里处,松柏乡前长城岭村后一段,不仅长城遗迹尚存,而且尚存烽火台遗址。
牌孤城遗址 位于九仙山南麓的牌孤山之阳,因山而名,系战国时一古城堡遗址。城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50米,总面积75000平方米。其东面城墙现存较高,平均高度约3米,局部高度为4米,基宽6.5米,顶宽3米,均为沙土分层夯筑而成。夯土层厚约12厘米,夯窝直径8—12厘米,深5厘米,夯窝间距平均约6厘米。该遗址自50年代发现至今,陆续出土有青铜剑、铜戈、铜镞等兵器及残陶器。1964年秋一次出土的8枚古铜玺,印文均为“左桁正本”,为国内罕见的文物珍品。清光绪《日照县志》称:牌孤山“有营垒遗址,传为李睦营”。清乾隆《诸城县志》载:“相传战国时,孙膑败李睦、袁达、独孤陈于此。”相传,在战国时期,李睦、袁达、独孤陈三人占牌孤山为王,打家劫舍,危害百姓。孙膑前去降服了他们,并成了孙膑手下的将领。在孙膑围魏救赵时,袁达“引三千人截路搦战”。在马陵道决战时,孙膑“令部将袁达独孤陈,各选弓弩手五千,左右埋伏”,当庞涓点火照树上的字时,“袁达独孤陈两支伏兵,望见火光,万弩齐发”,使庞涓身受重伤,拔剑自刎。该遗址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将口遗址 位于牌孤城遗址东北约500米处,此处曾出土不少青铜兵器,与牌孤城遗址出土兵器相同。按出土文物分布情况和民间传说推断,此处是一古战场,这里曾发生过激烈的战斗,损折战将百余员,故名“百将口”。
仓敖岭遗址 九仙山东北部,有一片广阔的山顶平地,草深林茂,有巨石垒砌的建筑遗迹,古名石仓,附近有石碾多盘,当地称仓旺岭,此处距牌孤城遗址约7.8公里。清乾隆《诸城县志》称,相传此处为“李睦等贮粮之所”。
侔云寺遗址 位于九仙山东南麓之万寿峰下。侔云寺始建于宋代,规模宏大。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五莲山光明寺建成后,两寺隔壑相望。侔云寺和尚见光明寺香火日益繁盛,遂改寺名为“兴云”以制“光明”,光明寺和尚知其用意,遂建“寥天阁”、“卧云亭”、“镇云亭”等,以制兴云寺之“云”。从此,兴云寺香火日趋式微,终至衰败。已去台湾的诸城籍学者李者安先生在回忆其1932年游览兴云寺时记载,“该寺已成残壁颓瓦;住持者,只有本成和尚一人,情况颇为冷落”。兴云寺的衰败,决不是因光明寺建几个亭子所致。从两个寺的地理位置看,兴云寺地处偏僻,远离村庄;光明寺不仅位置适中,庙产雄厚,而且有历代王朝作靠山,一兴一衰,也就不足为奇了。
云堂寺遗址 位于五莲山天竺峰东侧峰下。云堂寺建于宋代。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西蜀明开和尚初到五莲山时,曾借宿云堂寺。清康熙二十年《五莲山志》载李焕章《五莲山小记》,记述了该寺败落的境况,“门无扉,供无几,僧无衲,无游人,无灯火,三仁王象与一老头陀,伴凉月,伴寒霜,伴苦雨凄风。头陀拾残叶烧折脚铛,煮麦麻饭食之,面寂而冷,余曰:‘奚不去?’谢曰:‘吾留与如来共雪山苦行也’。”此寺衰败景况可见一斑。今只知遗址方位,余亦无存。
放鹤亭遗址 位于九仙山腹地的毛家河村西之巨石上,原为木柱凉亭。为清初张石民等开辟卧象山时所建。建国初期,因无人管理而毁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