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碑碣石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9&rec=21&run=13

第二章 碑碣·石刻

碑碣

五莲山光明寺碑记</b> 此碑位置无考,清康熙《五莲山志》载碑文,为明万历进士、天启初礼部尚书翁正春撰。碑文如下:
  五莲山在诸城南,旧名五朵,苏文忠所云奇秀不减雁宕,即其地也。唐时有应身菩萨,筑精蓝习静。宋有戒比丘毗于此。其后寝废,败壁颓垣,没于荆棘。至元季仅云堂一椽尔。值今上时和年丰,弘崇释典,愿以大乘三藏,普贮名山,即僧之有道行者领之,命内侍名举所知。惜薪司太监王忠以此山奏,悉白其状,上大悦,赐名五莲,发大藏六百七十八函,共六千七百八十卷,玉磬、御仗、宝幡、内帑金,遣御马监太监张思忠赍以往,敕本寺僧明开赐紫伽梨主其事。开赴阙上表谢,复赐金钱若干,建大悲殿、藏经楼、分贝阁、御仗阁、左右禅堂、僧寮舍有差,三载落成。臣承乏南宫,闻是事,伏而思之,于是知上之仁深且远也。数十年来,雨旸时若,履泰处亨,万寓九州,咸有宁宇。内帑别积,原给御用,今上念有祈报,乞神庥以惠黔首,不恤私储,分之名山,俾新其殿宇。而五莲更在近圻,北丘明开,严净尸罗,精勤禅诵,其山名五莲,莲处污不染,经取为喻,使人山学道,顾名思义,修清静梵行,普渡有情,久而不替,其为益不更多乎,故贝多罗之颁,玉磬玉(御)仗宝幡紫衣之赍,仁王殿之巍峨,招提之清洁,岂仅侈土木,饬游观?如前代鹤林之构,同泰之营,雒阳伽蓝之拮据,盖以琅琊东武之氓,日邀神之惠,袭神之庥,思有以报之尔。昔宋仁宗久道化成,奠安中外,诏大觉琏入朝,赐紫赐藏,给内府金,建奎宸阁,四十二年之间民无夭札,物无疵厉,百世称之不衰。如今日事,五莲塔殿之盛,众以为彰,千岩万壑,兢秀争奇,资骚客游人题咏凭吊,大非开山古德之万里夔门,十年帝阙,沐雨栉风,勤劬夙夜,麻麦自甘,笠瓢随身之本意矣。为纪其本末,树之道左,既坚既固,用以劝之后人。
重建大护国万寿光明寺碑记 此碑嵌入五莲山光明寺伽蓝楼门东约1.5米的墙内,宽93厘米,高78厘米,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翁正春撰碑文,行书。
重修五莲山寺记 此碑与上碑为一体,该碑在下部,宽93厘米,高168厘米。明崇祯改元戊辰年(1628年)立。
敕建五莲山护国光明寺碑记 此碑嵌入五莲山光明寺伽蓝楼门西约1.5米的墙内,宽1,高2.43米,楷书,明崇祯元年(1628年)由光明寺开山和尚撰文并书写,锦衣卫信官、诸城人臧允德谐卿氏施资立石。碑文如下:
  稽夫凡天下名山之脍炙人口者,初虽未经巨眼识拔,而其一种空灵发越气象自异童顽。故终焉不为缁氏所图,即为黄冠所据。然黄冠削弱,宇内洞天为其所有者屈指无多。源细流微,理无容诘。如吾徒,大江南北无地不有名山,无山不有佛寺。其间,或千指万指;或鹤去云来,至有不可得而数者。本大枝繁,不其然哉?余丙申七月棹发锦江,假滟滪,过巫峡,听哀猿晚啸、望帝晨呼,白云之思,不觉泪坠。顺流跨黄鹤览云居(房)金竹之胜,纵一苇击雪浪、莲池之波。渡河远谢象王,满腹近同鼹鼠。俄尔,截江渡淮,云台方去杖头,琅琊早承足下。庚子春,余飞锡过东武,邂逅敬轩臧公,枘凿机投,定交方外。公,大司空理轩公弟也。处衣冠门弟,情游寂寞之滨,读周孔诗书,雅尚瞿昙之旨,其道元后身欤?抑须达之再来?是不可知。一日,挥麈之余,话及佛法几何,孰为宗极?余弹指示之。公不契,更请第二义。乃曰“如来大法,深秘龙宫,几(凡)四天下微尘数品(偈);今耳目所及,特太仓一粟耳。大经云:‘我观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于是称法界性,说《华严经》,善财不离道场。一生参学事毕,则《杂华》为圆顿之宗,不俟言而喻矣。”公曰:“若尔,敢烦为一手书,斋心受持,庶几于方广种远因也。”余喜其诚,允其请。三年报成。即日,拂袖告别,公勉留之再。余曰:“道人麋鹿之性,唯嗜烟霞,久居郡城非所好亦非所宜也!”公曰:“幸勿他有所之,吾邑饶有名山,一任择处。但使时瞻道范,用慰素心;敢云供养。”曰:“此固余所愿焉!”遂与连辔绝驰。遥望五垛,雉堞空排,仙人影现,不口天地之想。抵暮,借榻云堂。不信宿,奇峰怪石,鸟道灵泉,十识八九。谓寺僧曰:“此山若为主?”曰:“当今天子。”余揖公休去,即依岩结茅,徒(徙)聚乱石。已而,顾影自惭,相与谋曰:“此山既属官家,不与而取,盗也;不请而居,欺也。堂堂须眉,躬身为欺盗之行,其谁云可?”壬寅八月,北走都门,上书魏阙,恭讨山名,龙藏。由是,钦改“五垛”为“五莲”;差汉经厂提督张思忠,赉敕送藏入山,供奉蕲(福)。
  皇图岳奠,圣寿河长!别敕周山五十里内,尽属山僧一坐;具(其)地林泉、榆林道田千亩,永资香火。安置已,复命之次,发内帑五千金,仍遣原官董工,建大悲殿、藏经楼、僧房、浴室、香积、山门。不期年,金碧交辉,钟鼓竞奏。昔帝释插草不可以云速也。丁未孟冬,同钦差奏计外回,请寺额,敕赐“护国光明寺”,兼赐私藏千金。凿石为池,穿云作屋。俾蹄者忘狨猜之悲;荃者得悠然之乐。此又国家造福无方之一端也。於戏!寺自草创至今,殆三十年,余往返长安不啻数过。汗轮雪蹬,心血几枯,始得空山有姓,法社有名,泉石三被纶音。亦可谓海隅盛典破天荒矣!将以付后昆之贤者,眼而护之,使佛慧命常住不断。倘沧桑有变,魔罗兴孙吴之师,当事者努力挥槊直捣中坚,务(勿)令有华鬘之耻。始称吾门法将,始名真报佛思。报佛恩,即所以报国家弘护恩也。勉旃,勿负!
  时崇祯龙飞元年岁次戊辰律应黄钟谷旦
  赐紫沙门五莲开山一代和尚西蜀明开心空氏沐手拜制并书
  恩荫锦衣卫信官邑人臧允德谐卿氏施资立石
开山和尚自叙碑铭 碑址无考,清康熙《五莲山志》载碑文,碑文为五莲山光明寺开山和尚明开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撰。碑文如下:
  老人麄契苦空,稍见西来大意,为威音王三千年后弟子。忆自壬辰岁暮,放舟夔门,下巫峡,过夷陵、荆襄、鄂渚、九江、皖城,至金陵,历诸大老讲席,听法雪浪,问道天童。渡河淮北去,东武遇臧大司空昆仲,定方外交,一日公咨佛法,余举无位真人向上机锋未契,更询第二义,余日:“如来大臧,秘迹龙宫,一四天下微尘数品偈,今耳目所及,邻山撮土尔,佛光中普贤广说华严,善财不离道场,参学已毕,则杂华为圆顿之宗,不待言而喻矣。”公曰:“若兹,即烦师为手书一部,香花供养,得与大乘种远因也。”老人允请,三年功竣,即日拂衣告行,公留之数四,老人曰:“麋鹿之性,惟耽烟霞,久居城市,非所宜,亦非所乐也。”公曰:“诸多山,请与师共卜之。”遂偕敬轩公至今处,草衣箬笠,借宿云堂,不旬日而山之奇峰怪石,兽径鸟迹,十识其八九矣。欲依岩结茆,复思兹山隶职方,属王家,语有之,不与而取盗也,不请而居欺也,去家儿脱白刹,利而盗且欺也。遂去京师,上书阙下,请山名、寺额、大藏,上可其奏,山名五莲,寺名护国光明,赐全藏,给帑金建造寺宇,周山五十里,尽老僧一坐其地,林泉、榆林庄田千五百亩,永资香火。命内臣张思忠督工,三年落成。噫!自草创至今三十余年,老人往返京华不啻十数,雨轮雪鞍,寒暑互历,手口瘁痦,心力几尽,皆以觉皇之教不遗空山,末法凡流得睹华藏。自老人付属在山比丘,闻有传香至王子心法,参无怠,其如约;闻有演多,闻海所结集者,趋无怠,其如约:闻有守优波离、南山,允堪五百问、四分仪,往无怠,其如约;法华为诸佛慧命,六时课诵,如云栖家法,守无怠,其如约。愿后之贤者,念老人万里跋涉,一生艰苦,力为护持常住,大众不忝衣钵,不堕魔趣,始称吾真弟子、真法嗣,勉勉无负老人今日拳拳至意,更觅石工镌碑树之山门,世世生生,续我大愿。崇祯元年岁次戊辰十一月日。
开山和尚碑铭</b> 碑址无考,清康熙《五莲山志》载碑文,碑文为清代高僧、敕赐浙江天童寺住持道态于清顺治十二年(1665年)四月,途经五莲山光明寺时撰写。碑文如下:
  顺治乙未夏四月,余南还天童,过五莲,心空大师五世孙泰雨彻公膜拜稽首而请曰:开山师入灭二十七年矣,将谋迁师塔于寺东北,其赐之铭。余惟师剪荆榛,筑精舍,丐龙藏,以启佑于后之人,其有功于寺甚钜,铭之乌可缓,因摭师本未系之铭。
  师讳明开,字心空,成都庞氏子,性卓朗梗橛。甫入乡校,即圭角崚嶒,同学者弗敢雁行焉。年十八,宗人有巨富死而无后者,塾师闻而叹曰:“信夫,虽积黄金,难脱鬼门。”师问曰:“若为脱得?”塾师曰:“出家即得。”师铭于心。因小拂意,决志离尘。潜逃,日驰百余里,恐家人追其后也。初耻乞食于路,殊饥甚,欲还。忽群猴逸出其前,掷果而去,审之皆山栗也,因尽取食之。适一行脚僧至,师控其由来,遂为剃度。师与俱,自瞿塘峡,历黄陵庙,过荆鄂、黄蕲,至匡庐,学诸经咒,一年悉通晓。下金陵,听讲经律论于雪浪恩之门三年,恩甚器之。闻云栖唱道东南,门风壁立,颇惬素心,乃往闻法受具,亲炙三年,复动宝掌芒鞋之兴,将欲蹋遍支那,以求称己所游者,于是,洁己轻装,飘然云鹤,孤翔天外,然往往有饮其道范者,馈赀财,售兰若,师不受,至绝襟裾,弃衣钵,而脱去。截江渡淮,阻雨安东野庙中,五日不食矣。适有挈榼至者,言夜来梦神告语,某野庙一行脚僧当饷。乡民闻之,争谋供养。师复逸去,过云台胜山庵栖止,有婺女瞷扉,师立刻北行,人齐,登琅邪,观日出,分卫诸城,添钵于敬轩臧氏之家。臧与有夙契,援师甚力,师亦爱其儒而学佛,留书杂华大典三年,朝夕供养盈前。师一如木人。对花鸟无欣厌见也。欲辞去,臧尚书昆仲坚留之,相与谋居至五朵,见五峰参天,子瞻所云奇秀不减雁荡者也,遂跏趺危坐天柱峰下,久之,僧俗归赴,遂诣阙请藏。初至京师,大德疑山非岱宗,寺非名刹,未易上闻,师但唯唯。一日游西山诸寺,适惜薪司王忠在焉,一见语合,遂以师名与山奏上。师又以大悲咒水愈皇太后眼疾,上大悦,敕赐山日五莲,寺曰光明,仍手敕师管领御藏,赐紫伽黎、金千两,差御马太监张思忠赍藏以来,师入山建置,复赴阙谢恩,上再赐内帑金钱若干,建造殿宇,三载工竣,而五莲遂称山右名胜云。
  师为人直谅端凝,仪表挺特,风度遒然。当其义有所激,则坚如金、发如矢,虽千万人在前,必往也。谋作始,复虑终,然所规制,虽百世不可易。师虽深于经学,亦知向上关捩。居臧尚书公家,日有比丘讲演城中,邑令往诘难,比丘辞诎,令立摈斥之,师闻驰而为之救,邑令方机锋迅发,师着一语令莫对,师于结角罗纹处劈面一掌,众大骇,师神色自若,令乃屈服,深叹曰:佛法有人。时先和尚方开法天童,临济中兴,师每欲往参座下,辄不果,已而语众曰:后必有说第一义山左者,惜老人不及见也。师平生常坐不卧,日诵大悲陀罗尼无处晷,暇则为众讲演,而尤喜圆觉。将寂日,命侍僧设座于千佛殿,侍僧以师将讲贝多罗,如命严办毕,覆师,师曰:何时。曰:巳也。遂持筇升座,众集而师已泊然逝矣。盖崇祯二年元旦也,世寿六十二,僧腊四十四。僧俗弟子哀慕不已,留供三月,四月八日始依法阇维,颜貌如生。先是师山中缔造日,旋建庵于帝城之东,拔僧住持,众多疑阻,师曰:“是非汝所知也,今彻公少依师,众短之曰:‘子休也’。它日山门当赖斯人也。”彻公故家辽左,为名族,本朝初,其弟侄辈多为显官,彻公复大振五莲,众乃服师先见不爽。乃铭,铭曰:<br>  琅邪名胜,擅于五莲。屏翰泰岱,分峙九仙。
  神工斫削,鬼斧雕镌。流霞飞翠,耸雾凌烟。
  中有梵宇,轮奂其联。开闳特起,楼阁明鲜。
  问谁伊始,在我昔贤。道也斯备,德迺式全。
  诏颁奎壁,帑发金钱。昭格天子,结兹胜缘。
  谈经匪舌,说法匪筌。缤纷花雨,盖亦有年。
  光我缁侣,泽我林泉。千松苏畟,万木罗缠。
  缘尽而灭,归复重伭。猿哀落日,鹤唳空厂。
  白鸟烟没,秋水天连。青山自去,宝座依然。
  林木郁郁,包络山川。佳城既筑,灵骨斯迁。
  我来岂暮,师往不先。歌以载扬,百祀攸传。
重修光明寺大殿碑记 此碑位于五莲山光明寺伽蓝楼东约5米处,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立,有碑座和碑顶,碑体宽0.94米,高2.52米,碑阳为碑文,记载了重修光明寺大殿的经过,碑阴记载了为重修光明寺大殿而捐资的僧人近200人的法号。孙祚昌撰文,碑文如下:
  五莲山之光明寺,自万历间始。开山空大师来自蜀郡,居五朵,即今之五莲也。旧有云堂寺久废,大师来结茆寺东北大悲顶下。走京师上书,得敕赐五莲山、光明寺、散花阁、分贝阁、藏经楼、僧房有差。后泰雨师增修之,起东西阁,益梁 ,饰垣墉;寺后筑甬道,绕大悲峰;凿山西北,创精舍数楹;山外置常住田,以给众。泰雨殁,今惊龙师主众,山门构崇阁,睥睨栏楣具,供伽蓝关帝。念大殿久为风雨剥蚀,鸟鼠摧残,不治且日甚。于是,聚梓人、陶人、污人、涂人,鸠工庀材,指日趋事。殿瓦易以碧琉璃,鸟革翠飞,参差错出。而诸栋宇丹垩之漶漫者,新之;榱桷之腐败者,新之;墙堵阶墀之缺毁者,新之;廊庑庖厨之渐就圮坏者,无不新之。门属之门,阶属之阶,堂属之堂,遂使光明之刹可千百年无替。工始于某月日,竣于某月日,用金钱若干,米粟若干,夫役若干,寺众来乞辞以纪之。余由是拜手稽首曰:“噫!《素问》曰,人百二十年之物,前辈谓人有尽,以人传人则无尽也。”当开山空大师初自巴峡至也,萧然行脚,视五莲一空山耳。开荆榛、剪蒙茸,肇自土篑,终成百堵。叩阙请山名、寺额。使狐兔鼯鼪山禽野兽踯躅之地,一变而为精蓝。天龙人鬼恭敬围绕,俨若佛国。非所谓于一茎草现宝王刹也耶。泰雨师起而大之,贮藏有阁,会食有堂,饷宾有所,登眺有筑。殁去数年,而惊龙集其成。呜呼!何其盛也。昔苏子赡言荐诚院僧广造五百罗汉像,嘉其精专,余常至郓。讯所谓荐诚院者,有宋时已化为幽墟。而唐人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今复有几?倘尽如空大师、泰雨、惊龙师,则禅智山光岂至没于寒烟衰草,增后人之唏嘘凭吊也哉!且兹役也,不烦祗陀之施树,须达之布金。舍利弗之引绳,一一出自仓箱露积中,又为世上稀有事矣。
  大清康熙二十年岁为辛酉清和谷旦
五莲山碑记 此碑在光明寺伽蓝楼东,嵌入院墙内,长85厘米,高56厘米。刻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追刻五莲诗序碑 两块,分别嵌入伽蓝楼前厦东西山墙内,长均为105厘米,高均为47厘米。记载了臧惟一、臧惟几、臧尔劝、臧尔昌四人描绘五莲山的诗。
靴石碑 此碑原立于九仙山腹地靴石村前的小溪边,后移于村西的靴石下,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立,碑文如下:
  兵部职方司主事,乡谥孝惠先生,崇祠乡贤,名沛恂,字汝如,号书岩。王公尝为吾海邑令,善政凿凿,垂荫吾邑者,吾邑之高曾实身被之,故至今登明伦之堂,过读书之院,读其残碑遗碣,未始不徘徊留之。故曩者吾乡刘错山先生之莅诸也,与公后人订为世好,求公遗书,见公学行,益深仰止,立期以公之所以治海邑者治诸。慎干谒,绝贿赂,开士课,教农桑,禁蠹体。愚毋亦欲兮?我海邑王公之甘棠而移植之王公之乡也。丁未子月,余由昌乐调署诸邑,即访公遗迹,盖仰慕其为人。诸境内多名山,其最著者名九仙,界邑之南。苏子尝谓奇秀不减天台、雁荡。山之奥处曰靴谷,亦名仙凫。即王公自吾海邑行取,后因部事累弊,执法忤上,拂衣归隐之所也。道光十三年辛巳,岁饥,为有力者攫去。公之三世孙王生名俶甸者,追念先畴,毅然鸣官,破产讼赎。结而复翻者几十年,去冬始得铁案到县。余披牍至此,不禁感慨系之,奚吾人德不足以垂久远?凡身之所有不转瞬而共失焉,而不可复有者,可胜道哉。则此一邱一壑去公已百有余年,白云无恙,青山无恙,已经龙化,仍复珠还,亦若公之灵爽式凭也者。彼王生以一介儒寒,何堪力争,何足势敌呵护名胜?王公为有后,王公之德之昭也。昔者吾家王子猷,珍重故物,不失青毡,殆其人欤?其族之贤者,多义生之举,惜生之不避险阻,不畏强势,血力有年,发白家落而始得。族之人坐而垂手反断断焉。恐不专其难必分其易,则前曰:“轻弃之,覆辙有必蹈耳。”请于余,为之立石垂久,叙明王生之有功先人,俾其子孙世世守之可也。噫!公之宰吾邑也,厝石之山,公尝登之;栏河之水,公尝临之。邑之人爱之慕之,且欲举而归之于公,不惜曰:“是为王公之山之水,况公生长之乡,形神完依之地,采斯钓斯,猿鹤追随,琴书供养于斯者耶,敢不亟如其请,希托笔墨,叮咛烟霞,以与我王生之云祁永保勿替也哉!”按志,乘靴谷有劈空而下之泉,曰天泉,为灏水源头。下汇为霜墨两龙潭。邑之霜雨皆自此出。倘他日为民祈祷,必当借以访公遗迹,仰公高风,瓣香敬祝,报公之所以令吾海邑者。但吏事繁,星出星入。且恐贻前贤羞。游豫之未暇耳。虽然,尾名片石,寄寿名山,亦未尝不心向往止。
  道光二十八年岁在戊申重九后五日
  赐进士出身知诸城县事
  王元善 拜撰
五莲仙境碑 位于五莲山光明寺南之停车场北侧,为青州市朝阳有限公司总经理宗立成先生于1992年冬捐赠,碑阳刻有“五莲仙境”4个楷书大字,碑阴刻有题诗:“五朵莲花峭峥嵘,历尽沧桑不老松。寺殿巍峨古风在,万壑捧满映山红。”

石刻

白鹤楼石刻 九仙山东南麓丁家楼子村西有一巨石,此石的东侧有竖刻“白鹤楼”三字,每字面积约40厘米×40厘米,上款已辨认不清,下款署“熙宁九年九月……”。初步考证为苏轼知密州时所书。在同一巨石的南侧有明代万历乙巳科进士、诰敕房中书舍人丁耀斗横排摹写刻石“白鹤楼”,上款为“宋熙宁九年苏轼书于石东”,下款为“明万历四十年丁耀斗摹此”。此巨石西北约80米处,在一卧石上刻有“留月”二字,篆楷相参,据清道光《诸城县续志》称:“石刻留月二字亦类苏书。”此二字到底何人所书,待考。
观音洞石刻 观音洞在五莲山天竺峰南、说法台北一向东的石壁上,天然形成,洞有二,上下各一,均为椭圆形,俗称“蛋壳洞”,下洞高约2米,深约1米。在洞门处刻有督建五莲山光明寺的御马监太监张思忠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撰写的楹联和题壁诗。楹联为“步入西山通霄汉,坐观东海际天涯。”题壁诗为“君恩何意动天心?命我长途意畏深。到此幸然心地悦,不干尘世涅圆澄。天台伴我禅关寂,洞口临参身自轻。不是君王衣未解,五峰头上证元真。”石刻落款为“钦差御马监太监张思忠丙午春节正吉日题”。
洗耳泉石刻 九仙山东麓胡林村西岭上有一山泉,名曰洗耳泉,泉西石壁上刻有“洗耳”二字,每字大小2.15米×1.76米,上款为“明崇祯三年十月”,下款为“主人吕一奏题书”。吕一奏为明代诸城人,万历进士,曾任知县、户部督饷主事等职,后退归林下,在九仙山筑精舍,以诗酒会友。
阿弥陀佛石刻 在由榆林登五莲山的峡谷小道一半处,有一巨石斜出,欲落未落,上刻“阿弥陀佛”四字,阴文。民间传说,有一僧人路过此处,见一巨石飞滚而下,他跪地高声念道:“阿弥陀佛。”巨石立止。从此,人称此石为阿弥陀佛石。据初步推断,此四字应在五莲山光明寺建成之后题刻,具体年代待考。
梵文石刻 在五莲山光明寺西北,寥天阁东侧一面南的石壁上,刻梵文一行,阴文。内容和所刻年代待考。
程淓题字石刻 清顺治年间诸城知县程淓在五莲山有三处题字石刻。一为“石浪飞空”石刻。在五莲山望海峰顶,望海亭下,有两巨石突兀而立构成“石浪棚”,在此巨石上有石刻“石浪飞空”四字,楷书,阴文,每字大小约为40厘米×40厘米。一为“锡扣泉”石刻。在望海峰南端山角处,在光石板上有一山泉,如石臼,久旱不涸,名锡扣泉,有石刻“锡扣泉”三字。一为“云岫”石刻。在五莲山光明寺伽蓝楼西南面100米处的一块南向巨石上,刻“云岫”二字,每字大小约30厘米×30厘米,落款刻“涝”字,楷书,阴文。
侔云寺石刻 侔云寺位于九仙山东南麓的万寿峰下,始建于宋代。据清光绪《诸城县续志》载,此处石刻颇丰。“侔云寺西南数武有横石卧平石上,东南两面刻数行,皆宋人来游偶题名其上云,字皆大四五寸,一刻楚建中同林祯游此,一右侍楚信阳场巡检王逑率同年耿詹、东方箕游此,均署嘉祐壬寅一八月一三月……。灵官殿之东平石壁立,上有宋人石刻三十七字,共七行,首行止一字,下六行各六字,完好,正书,类欧体,为嘉祐壬寅九月王存刻,按王存,字正仲,丹阳人,宋神宗时据官。九仙山三大字石刻正书,在侔云寺东南数武,为明隆庆元年知县慈溪沈滨书。寿峰二大字在万寿峰南面,石高丈余,草书,为明隆庆二年知县马时泰书。”现据实地考查,以上刻石已无处可寻。另有两处刻石可记,一在侔云寺遗址西南约50米的一巨石东南,有清顺治年间诸城知县程涝题刻的“慈云”二字,每字50厘米×60厘米,落款“淓”字40厘米×40厘米,阴文。一在侔云寺西南200米左右的一覆盖巨石,其空间可容数人,在其下东南向的一面,有4处刻石,字径在10厘米左右,因风雨剥蚀,字迹难辨。
卧象山石刻 卧象山位于九仙山西北部,自仓敖岭西下,螺旋十余里,穴地中,山回水转,有小武陵源之称。砚潭石壁有篆书“砚潭”二字,在三座著名山峰的底部分别刻有“珑塔”、“铁壁”、“笋圭”,前二者为隶书,后者为楷书。据《卧象山志》的有关记载推断,这些石刻出自张侗等人之手笔。
民族精神石刻 在光明寺山门南偏西100米的一块西向巨石上,刻有“民族精神”四字,每字大小约40厘米×50厘米,横排,由右至左书写,阴文。上款竖刻“民国三十年”,下款竖刻“密邑张步云题”。汉奸、山东建国军第一军军长张步云,在1939年2月至1943年秋率部驻五莲山下叩官一带。
天竺峰石刻 当代全国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的“天竺峰”三字,镌刻在天竺峰东面的顶部,“天竺”二字均2米×2米,“峰”字宽2米,高2.5米。楷书。
织女洞石刻 在五莲山天竺峰北侧的织女洞刻有当代著名书法家陈功桥题写的“织女洞”三字。在织女洞口的莲叶舟上刻有著名书法家薛为松题写的“莲叶舟”三字。
奇秀不减雁荡石刻 位于五莲山山门东北约200米的一块巨石上,行书。模苏轼碑贴。
五老迎宾石刻 位于五莲山山门西300米路南的一块卧石上,由此可仰望五老峰之五老石。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朱学达题。
寥天阁石刻 在寥天阁东北的石壁上,刻有楷书“云海”二字,每字大小约40厘米×40厘米为当代书法家李福崇题。“云海”二字之上,有篆书“流云峡”三字,为当代书法家陈左黄题。
海右奇峰等石刻 自1985年至1991年,五莲山上还陆续镌刻了省内外多位知名人士的题刻。其中有原山东省委书记苏毅然题写的“五莲山”,梁步庭题写的“海右奇峰”。原省纪委书记王众音题写的“齐鲁奇观”。原国务院办公厅政策研究室主任谢华题写的“却是为何人间盆景忽然聚此,似曾相识,天外蓬瀛几次飞来”。著名诗人臧克家(诸城人)题写的“名山看遍归来后,还是对门五莲亲”。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的“望海峰”,于太昌题的“凤凰石”,张冠增题的“海右独秀”,张逊三题的“松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