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山区开发建设的基本历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6&rec=85&run=13

第一节 山区开发建设的基本历程

  五莲县域面积1497平方公里。建国前,县境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恶劣的自然生态条件和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影响和制约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了改变自然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建国以后,勤劳朴实的五莲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实干苦干拼命干,注重会干巧干科学干,大力开展山区综合开发建设,在治山治水、整地改土、建桥铺路、环境治理、生态建设等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付出了艰辛劳动,极大地改变了山区旧有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逐步打造起了五莲生态优势,使山区开发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五莲山区开发建设,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从工作思路和重点上划分,大致经历了以下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建国到20世纪50年代末,重点是植树栽果。解放后翻身做主人的五莲人民,积极响应各级党委、政府号召,恢复生产,建设山区,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1950年,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出“绿化荒山、变穷山为富山”的号召,提倡“谁造谁有”“普遍造林,重点造林”“公私林木一律保护”,调动了广大农民土改后带来的生产积极性。全县开始在一定范围内开展成片造林、封山育林,并试验走自采、自育、自栽的路子,林业生产从此走向正规。利用国家支援老解放区的资金,购进苹果苗以及核桃、家桃等干鲜果树种,分别在街头、松柏、洪凝、中至四个区,建起了3000多亩果园,果品生产从此开始起步。同时,建立了2430亩的青山园艺场(后改为五莲县园艺场),作为果品生产、科研、苗木繁育、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到1959年,全县林地面积发展到62万亩,其中果园面积50680亩、桑园4836亩;苹果开始出口,全县果品总产量达到255.7万公斤。
  在植树栽果的同时,从20世纪50年代初,县委、县政府有领导、有计划地组织全县人民开展修河、建库、筑堤、打井等形式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至1956年底,全县建成小型库塘58座,打井6036眼。1958年9月,五莲县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绿化荒山、兴修水利、水土保持的榜样”。
  第二阶段,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重点是兴修水利。从1958年下半年,县委、县政府集中主要精力大搞水利建设,声势浩大的全党全民兴修水利运动掀起高潮。一方面继续开展治河、打井、修渠等小型水利建设活动,另一方面重点抓好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全县多个大、中、小型蓄水工程陆续开工。1958年12月,墙夼水库举行开工典礼,五莲、诸城两县出动劳力1.9万人上阵。1959年到1960年,全县共建成户部岭、小王疃、长城岭、河西等中型水库5座,小(一)型水库4座,成为五莲水利史上的辉煌时期。1959年11月,山东省委召开的冬季工作“六边”现场会议,从临沂移至五莲。省委第一书记舒同、书记处书记裴孟飞等参加了会议。到1966年,全县建成大中小型水库56座,其中大型水库1 座,中型水库5座,小(一)型水库6座,小(二)型水库44座,塘坝280座,蓄水能力达1.1亿立方米,水浇面积迅速增加到12.65万亩。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为解决山区干旱缺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时至今日,户部岭、长城岭、却坡、石亩子等水库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阶段,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重点是治岭改土。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影响,但县委、县政府在开展各项运动的同时,组织群众治岭改土,改河造地,全县建成了一大批“深翻整平、打好水沟、外噘嘴、里流水、旱能蓄、涝能排”的梯田、坝头地和山间人造小平原。特别是1970年至1973年,县委、县政府贯彻全国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加快山区开发建设,每年冬春上阵整地改土和兴修水利的劳力在15万人左右。三年建设“大寨田”20万亩,累计深翻土地60多万亩,扩大耕地2万亩;新建两座中型水库,完成各类水利工程 5200 多项。全县粮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1975年总产达到19237万公斤,是1965年的近2倍,从而结束了吃返销粮的历史。这个时期,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出现了“毁林造田”的现象,林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但以苹果为主的果品生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发展,1977年全县果园面积发展到7.92万亩,果品产量3460万公斤,果品人均占有量达72.5公斤。
  在农田基本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潮河公社小沙河大队“搬山不搬家”、汪湖公社东云门大队“削山劈岭”、叩官公社叩官大队“挖山不止”、户部公社龙湾头大队“五分地里闹革命”以及石场公社李崮寨“深山沟里闹文化革命”的典型。1975年9月,在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五莲县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称号。在农业学大寨的15年中,全县先后有11处公社、233个生产大队被省、地、县授予“农业学大寨先进社”“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称号。
  第四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开展多种经营,促进全面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全党实现了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县委、县政府在深入开展农村改革,认真总结以往治山治水、改土造田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提高了对山区开发建设的认识,1979年制定实施了“以林为主、林粮牧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山区建设方针,改变了过去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忽视多种经营的倾向。并注重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以林为主和粮油生产的关系;二是恰当处理长期和短期经济效益的关系;三是综合处理发展林业和治山、修路、治水的关系;四是精确处理林业内部的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一方针和思路,县委提出了东南以发展水土保持林、果树为主,西北以发展丰产林、桑树为主的区域化布局,确立了“山顶松槐带帽、山间板栗缠腰、山下苹果梨桃”的小流域立体布局模式。这个时期,以桑烟为主的多种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1981年,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南果北桑”的发展规划,成立了丝绸公司,在许孟、汪湖等公社重点发展植桑养蚕,到1988年,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 6340 亩。将黄烟种植列入国家计划,组建了烟草专卖局,黄烟种植发展到许孟、汪湖、中至、于里、院西、管帅等乡镇,至1988年种植面积近万亩。同时,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大搞以植树栽果、治山修路为主的山区综合开发,使山区开发建设进入了重点突出、多业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轨道。1982年7月,省委、省政府在五莲召开了“全省山区工作会议”,对五莲县山区开发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会议前后,省内外408个单位、18560多人来五莲进行参观学习、交流经验。1983年,中央绿化委员会授予五莲县“绿化先进县”光荣称号。
  1984年,县委、县政府根据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新形势,先后制定《关于加快造林绿化步伐的决定》和《关于大力开展农业基本建设的决定》,注重“山水林田路村机电”综合开发建设。全县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持春季造林,伏季治山,秋季插空治理小流域,初冬深翻果园,封冻前治山开沟挖大穴,深冬修路,开冻搞水,一年四季不断线,年年都有新工程,全县“山水林田路村机电”综合开发建设达到鼎盛时期。期间,“要想富先修路”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乡村道路建设成为山区开发的重点之一,先后改造贯通了诸(城)王(家大村)路、叩(官)街(头)路、王(世疃)潮(河)路、高(泽)管(帅)路等十几条公路干线及一大批乡村道路。1981年6月诸城至五莲11 万伏输电线路投入运营,1984年6月,日照至五莲110千伏输电线路建成运行,到1986年底,全县实现了村村通电。1987年,抓住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议在五莲召开的时机,大力开展以配套设施建设为主的群众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全县农田引水灌溉体系基本形成。在林业生产方面,到1988年,全县林地面积发展到88万亩,果品总产6268.5 万公斤,居全省第二位,人均占有量居全省之首。其中板栗年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居全省之首,出口量占全省六分之一。1988年7月,省委、省政府在五莲召开全省林业工作会议,推广五莲县以林为主的山区开发建设经验。
  在改造自然、建设家园的长期实践中,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树立长期艰苦创业的思想,自强不息、拼命实干、持之以恒、治山不止,极大的改变了山区自然、经济和社会面貌,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1987年8月,中共潍坊市委在五莲召开的全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议,将五莲人民在长期山区开发建设中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挖山不止、拼命实干”的精神,赞誉为“五莲精神”。1989年,中共山东省委对“五莲精神”给予高度肯定,并在全省推广。从此,“五莲精神”享誉省内外。“五莲精神”既是全县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全县人民精神风貌的体现。
  第五阶段,从80年代末到2003年,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推进山区综合开发。80年代末,县委、县政府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保持工作连续性的基础上,确立了“稳定粮油、提高林果、突出畜牧、发展多种经营、巩固乡村企业”的山区开发建设方针,为山区综合开发注入活力。进入90年代以来,为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提高山区开发建设水平,加快农村奔小康步伐,开展了“跳出五莲看五莲”解放思想活动,组织实施了农业产业化战略和再建“山上五莲”工程,按照“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县外抓流通、县内搞市场”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商品化生产,围绕林果、畜牧、桑茧和瓜菜四大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以小流域治理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形成规模开发,山区开发建设不断向综合性、深层次、高效益方向发展。
  期间,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林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山区综合开发“九五”“十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规定,进一步加快了农业林业产业化进程。林果业开发,通过更新换代、改良品种、改造低价林、开发河滩、推广立体种植等措施,全县林果业逐步实现从单一资源开发向综合开发利用转变,林果产品由低层次、初加工向高科技、深加工转变。林果生产是全县生产的一大支柱,面对1992年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全县大部分河流断流,水库干涸,38万亩果园、近2万亩桑园、4万亩丰产林严重受灾的实际,全县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奋起抗争,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抗旱救灾的伟大抗争。在确保人畜吃水的基础上,突出保果树,叫响了“人在果树在,天大旱人大干,痛下决心保果园”的口号,从田间到果园,到处都是肩挑人抬、机抽车拉的动人场景。全县累计投入劳力22万余人次、动力机械近2万台、人力车6万辆,确保了660万棵果树浇上了救命水,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加快实施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全县14处乡镇、150多个村庄建起了5万亩高标准杨树丰产林。种植业开发,注重高产、优质、高效,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畜牧业开发,县委制定了“稳定吃粮的、大上食草的、发展创汇的”畜牧业开发指导方针,发挥山区草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牛、羊、兔、鹅等食草畜禽,促进了畜牧业快速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小型为主、配套为主、当年见效为主和节水为主”的方针,突出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强调连片治理,规模开发,一治一座山,一治一个小流域。1990年至2003年,全县累计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达2.89亿元,完成洪凝河、盘龙河等各类开发工程8936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7平方公里,扩大改善灌溉面积29 万亩。农业机械,进入90年代后,全县农业机械有了较大发展,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2002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35.2万千瓦,拥有农用拖拉机18501台,农用运输车7140辆,各类机引机具2.7万台(件),农机总值达1.95亿元。道路交通建设,先后对吕街路、林街路、洪贺路等县乡路进行了沥青硬化改造,开通了五莲山专线,实施了“村村通”工程,县乡公路基本实现硬化美化,道路交通建设有了长足发展。
  经过坚持不懈地山区开发建设,全县山区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1996年10月,五莲县被授予“国际生态工程奖”,2001年,五莲县列入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在山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省委、省政府各级领导先后视察山区综合开发建设。中央新闻协调小组、省委政策研究室、大众日报社、省电视台、广播电台、有线电视台集中采访“五莲精神”。五莲先后多次承担全国和省市山区开发现场会议,五莲山区开发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一面旗帜。
  第六个阶段,自2003年至2009年,实施“生态建县”战略,深化山区综合开发。实施“增绿”工程。2003年,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加快生态建县的意见》和《五莲生态建县规划》,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把造林绿化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来抓,坚持“山上造林不间断、河滩造林连成片、道路造林一条线”的方针,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封山护林、荒山绿化、板栗大县建设等十大工程,深入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山城。坚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狠抓节能降耗、治污减排,加大企业和石材污染治理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石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五莲县被确定为全省20个县级环保典型之一。截至2009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优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生态绿化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先后获评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省生态建设示范县。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扩烟增茶、提升瓜菜、优化林果、振兴畜牧”的发展路子,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抓好以花生、桑烟、瓜菜为重点的种植业、以生态公益林和板栗为重点的林果业、以牛猪鸡为重点的畜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按照“龙头企业带基地、标准化生产出精品、生态型产品创品牌”的思路,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截至2009年底,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发展到140家和169家,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达到48个。
  强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后完成了38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建设农田水利工程334项,积极做好龙潭沟水库建设项目的争引。加大土地整理开发力度,实施好省级以上土地整理项目。抓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争引、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抓好果品基地建设。坚持适地适树和重点产业重点抓、重点乡镇抓重点的原则,优化提高苹果,大力发展柿子、板栗,适度发展杂果。把板栗作为主导产业和退耕还林的首选树种来培植,加快板栗大县建设步伐。实施名优果品基地建设工程,西北乡镇突出柿子、桃,东南乡镇突出板栗、苹果和樱桃,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在全县建成规模较大、品种优特、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高的板栗、苹果、柿子、樱桃四大果品基地。
  加快山区道路交通建设。2003年以来,先后完成了对潮石路、334省道五莲西线和222省道五莲城区段及334省道东段改造,开通了胶新铁路五莲客运业务,实施了“村村通”工程,2009年底全县所有行政村道路全部实现硬化,改变了山区农村通车难、行路难的困境。在全县基本形成了以国道、省道、县乡道相互连接、城乡一体的交通运输网络,被评为“首届山东省群众满意‘双通’县”。
  第七个阶段,2010年以来,坚定“生态优先”理念,统筹推进科学和谐发展。五莲潜力在山,优势在林,特色是生态,出路在调整结构。2010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生态观、群众观,坚定和践行“发展为要、生态优先、群众第一”理念,组织开展“树三观、找差距、促发展”活动,组建“五莲精神”巡回演讲团,为深化山区开发科学和谐发展提供了强大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建设“森林五莲”、重振林果大县的目标,召开“森林五莲”建设动员大会、制定出台“森林五莲”建设三年规划,组织实施“八大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在完成三年规划的基础上,规划实施了新一轮“森林五莲”“果乡五莲”建设十大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围绕“富群众、富财政、美环境”的目标,制定了农业结构调整计划和三年规划,按照“稳烟增茶、振兴林果、提升瓜菜、膨胀畜牧”的思路,大力发展果品、茶叶、黄烟、瓜菜、畜牧、粮油等六大主导产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成功争引和开工建成了投资2.69亿元的龙潭沟水库工程,实现了五莲人民半个多世纪的梦想。组织实施“全域旅游、全景五莲”战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着力打造“满目青山、绿满城廓、林果飘香”的生态名县,先后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县、山东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先进县、山东省园林城市,使生态优势成为了五莲最大优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