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推进民政、广电、文体事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6&rec=82&run=13

第六节 推进民政、广电、文体事业

民政事业
  1956年1月,县政府民政科改建为县民政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全县民政工作顺应改革新形势、新要求,在实践中继承,在探索中开拓,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充分发挥“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职能,各项民政工作取得突破性发展。截至2002年,先后获评全国爱心献功臣行动先进单位、全省民政工作先进县、全省双拥工作模范县、全省村(居)委会建设先进县、全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先进县、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县。
  基层政权建设。主要包括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自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建制,实行村民委员会自治制度后,五莲县按照省、市部署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办法等规定,周密安排部署,严格依法操作,圆满完成了历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1984年3月5日至25日,全县618个村进行了第一届村委会选举,占应选村总数的97.5%,选举村委成员2279人。1996年3月,全县实行直接选举办法选举第五届村委会,这种直选做法在全市推广。截至2002年,全县共完成了七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每次换届选举都有新亮点,各村(居)委会结构及人员更趋合理,组织领导能力不断增强。为规范村民自治制度实施,加强了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6年,全县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监督,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如村干部年度工作目标及完成情况、村级财务收支、集体经济收入、“两工”使用、宅基地划分、计划生育指标安排等十项内容全部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各乡镇成立村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村级民主管理监督指导委员会,加强监督指导,收到良好成效。1997年11月,五莲县在全国村务公开研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被民政部作为全国六个典型之一推广。1998年3月,“全省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现场经验交流会议”在五莲召开,推广五莲县“村务十公开、八监督、四促进”的做法。l998年和2001年两次荣获全省村(居)委会建设先进县。1999年,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赵春兰来五莲县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给予高度评价。
  社会救助。主要包括救灾救济、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等内容,是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的最后防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县社会救助体系框架逐步形成。一是积极开展救灾救济工作。针对全县自然灾害多发的实际,不断完善灾害紧急救援体系,积极引导灾民生产自救,深入推动经常性社会捐助,使灾民生活得到了妥善安置,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面对1992年和1997年特大旱灾、1997年“8·19”台风灾害、1999年特大暴雨灾害,全力组织抗灾救灾,帮助灾民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1992年县直部门干部职工捐款捐物款达25万元,1999年发放救灾款、物达150多万元。2000年至2002年,针对旱灾、风雹灾、低温冻灾害,发放救灾救济款328万元。二是实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制定出台《五莲县实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暂行办法》,对全县低收入家庭实施保障救济。1998年首次在洪凝、集后、河西3个居委会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9年在机械电子工业系统试点后,县城特困企业职工保障工作全部铺开。1999年至2002年,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090人次、32.4万元。1999年组织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9年至2002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715人次、126.7万元。三是开展“一帮一”扶贫致富活动。1996年,组织县直110个企事业单位和840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分别与贫困村、户结成帮扶对象,通过资金、技术、信息等扶持方式,帮助脱贫致富,受到群众赞誉。
  拥军优属和优抚安置。五莲县是革命老区,素有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每年“八·一”、春节期间,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县级领导带队组成慰问团,走访慰问部队官兵。军地双方先后建起了军民“同心坝”“拥军楼”“双拥街”等,军民相拥亲如一家。1999年和2003年两次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表彰为“全省双拥模范县”。全面落实优待抚恤政策,自1998年起,先后三次制定、修订、完善全县优抚医疗保障办法,形成了包括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优待金城乡一体化统筹、拥军优属基金三位一体的优抚保障体系,在2000年召开的全省优抚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五莲县作了典型发言。开展“爱心献功臣行动”,1999年全县各级各部门与491户特困优抚对象“结亲”,积极为老烈属、老伤残军人、老复员军人排忧解难送温暖,获评全国“爱心献功臣行动”先进单位。积极落实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从2002年起,采取文化考试与档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公开安置退役士兵。1989年至2002年接收安置退役军人4820名,实现了部队、社会、用人单位、本人“四满意”。
  社会事务管理。改革婚丧管理,1997年改革婚姻登记管理体制,由乡镇办理婚姻登记改为县民政部门直接办理,全县集中登记。2000年实现全省婚姻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殡葬管理,1972年建立县殡葬管理所后,持续对殡葬工作进行完善创新。1996年建立卧龙山公墓,加强公墓开发建设。加强区划地名管理工作,1997年以来,先后与莒县、东港、诸城、胶南等市区县签订勘定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至2001年县级行政区域界线全部勘定。全县行政区划几经调整变化,至2002年全县辖9镇、3乡、632个行政村。2002年12月,全县有史以来第一幅标示法定县级行政区域界线的《五莲县政区图》出版发行。同时,地名管理、民间组织管理和社会福利工作也取得长足发展。
  老龄和残联工作。加快推进老龄工作,以“五个老有”为目标,为全县70岁以上老人办理《老年优待证》,落实相关优待政策,推动了全县老龄事业快速发展。1997年老龄工作经验被中国老龄协会在全国推广。加强残联工作,1990年成立五莲县残疾人联合会,制定出台残疾人建设意见、发放残疾人证,落实各项优待政策,1996年获评全省、全市残疾人先进县,被国家残工委授予“特教工作先进县”称号。1998年县残联独立建制。

广电事业
  1971年6月,五莲县广播站购置了天津产北京牌16英寸黑白电视机1台,此为五莲境内第一台电视机。尽管这台电视机的收视效果与现在的电视机不可同日而语,但那时在乡下人的眼中却是一个显得很神奇的东西。直到20世纪80年代的上半期,在一些收入较高的机关家庭中才陆续有了购买电视机的现象。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至1985年这短短的几年间,全县就有电视机4500多台,平均可达27户1台。人们手中只要有钱,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要购买电视机,钱少的买黑白的,钱多的买彩色的。广播电视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广播事业。五莲县自1957年建立广播站之后,由于经济发展的迟缓和“文革”的原因,该项事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大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后,适应改革开放和形势发展的需要,五莲广播事业才得以快速发展。至1989年,电台机房开始拥有扩大机、前级控制台、配电盘、录音机等设备。有线广播线路已达1432杆公里,有线喇叭54250只,22处乡镇建立了广播站,县至乡镇通播率100%,全县喇叭入户率75.1%。是年11月1日,五莲县广播站改为五莲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启用“五莲人民广播电台”呼号播音。1991年,又建立了无线调频发射台,实行计算机控制,自动化播出。调频发射台的建立,实现了有线、无线两种方式传播广播节目,进一步扩大了覆盖面。1992年,五莲县广播事业又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为举办好在五莲召开的全省林业经济工作现场会议,县台首次使用调频现场解说方式,此后,调频现场解说成为现场会议的主要形式。1994年后,多次重要的全国、省、市级会议在五莲召开,县广播电台成功地进行了调频现场解说。1995年,在五莲山建立了调频广播差转台。东南5乡镇用普通收音机可直接收听县台广播节目,解决了五莲山以东有线广播线路不顺畅的问题。至此,五莲县的广播事业基本达到了与当地经济发展同步的水平,较好地适应了社会各方面发展需要。
  电视事业。五莲县的电视事业的发展,在设施建设上大体经历了四个节点阶段。
  一是建立电视差转台。1985年7月,五莲县建立了电视差转台,这是五莲县电视事业的起步。1990年底,街头、芙蓉庄、石场、槎河、山庄、罗圈、管帅、于里、叩官、魏家、金矿、汪湖、王世疃、松柏等先后建起了16处差转台,根据当地的信号情况,收转不同的电视节目。随着省台及各地电视台发射功率不断增大和有线电视的普及,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节目信号在全县实现了有效覆盖,各乡镇电视差转台随之陆续停播。
  二是建立电视台。1992年,建立五莲县电视台。当时,仅有洪凝、山阳、高泽、中至四处乡镇和松柏、院西、许孟、七宝山等乡镇的少数村庄能收看五莲电视台节目,覆盖率30%左右。为扩大节目覆盖面,1994年5月,投资40万元,建设五莲山转播站。到1995年10月5日,五莲山转播站正式建成开播,信号覆盖槎河、户部、叩官、潮河、魏家等乡镇,县台节目覆盖率达85%左右。
  三是成立有线电视台。1991年,五莲县成立有线电视站。年内,在城区架设一条6. 65公里主干电缆线路,首批完成县委机关和事务局宿舍楼的入户安装,发展用户100多户。1993年,县财政拨专款用于有线电视前端设备改造,将原隔频改为邻频550兆赫系统,是年11月上旬试播成功。当年,为县医院、五莲一中、建筑公司等35个单位安装了有线电视,全县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3000多户。1994年,成立五莲县有线电视台。到1997年底,全县有线电视用户已达6800多户。
  四是建设有线电视网络。1997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兴建全县县至乡镇有线广播电视专用传输网,连同广播电视大楼建设一起被列入“县长工程”。1998年10月1日,五莲县县乡有线广播电视专用传输网工程全面竣工,线路总长108杆公里。全县除山庄、杜家沟、槎河、罗圈4乡外,其余18处乡镇开通有线电视光缆信号,可同时接收22套电视节目。从此全县基本建起完整的、独立的有线电视光缆传输系统。在完成18处乡镇联网的基础上,县广电部门将事业建设的重点放在扩大农村有线电视覆盖上,本着“以乡镇驻地为中心,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先电缆后光缆”的原则,先后在潮河村、许孟村、东玉皇庙、西玉皇庙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00多户。1999年,“村村通”工程实现了槎河、罗圈、杜家沟、松柏、户部、山庄六乡35个村庄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翌年6月,五莲县顺利通过了省厅“村村通”的检查验收,被省广播电视厅评为“全省村村通广播电视先进县”。
  五莲县的广播电视事业,是五莲县主要的无可替代的现代化宣传工具,起到了反映群众呼声,表达民意,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文化事业
  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其根基在于社会的政治清明和经济繁荣,离开这个基础,文化也只能是无源之水。五莲县的文化事业随着思想解放的步步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注重不断加大投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至20世纪90年代末,全县基本形成了县、乡文化网络。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新闻出版管理办公室和电影公司等文化事业单位均有较大发展,在全省处于先进水平。
  县文化馆于1995年建成面积1643平方米集办公、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楼一幢,使县文化馆的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2002年,山东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启动后,县委、县政府积极争取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为县文化馆建成计算机电子阅览室。
  县图书馆于1994年11月被文化部公布为国家“三级图书馆”。1996年,被省文化厅评为“62届国际图联大会图书馆服务宣传活动先进单位”。1999年10月,被确定为国家“二级图书馆”。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县图书馆走多渠道办馆的路子,馆内常年举办计算机、少儿英语、围棋、象棋、二胡、舞蹈培训班,把图书馆建成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
  县博物馆大楼于1995年7月破土动工,1999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共投资360余万元,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1700平方米,库房面积200平方米。其建筑风格体现了地方性和时代性。馆内安装了先进的防盗报警装置。自1999年9月开馆到2005年,先后举办了“五莲古代史展”“五莲发展史展”“五莲县工业成果展”“大型禁毒展”“世界珍稀动物蝴蝶展”“恐龙展”“秦兵马俑展”“书画展”“艺术展”等30多项展览。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自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日益注重活跃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一是抓阵地。创办文学刊物《映山红》(1994年后改由县文联主办)8期,以刊登文艺作品为主,兼登新闻稿件;面向全县发行报纸《望海亭》(后改为《山城报》)32期,为广大文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写作园地,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有益的精神食粮,成为宣传五莲的重要文化阵地。二是抓活动。组织开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文企联姻活动。先后有十几个企业参与,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1993年7月下旬开始举办了第一届“消夏晚会”,以后年年坚持,并且规模和形式各有不同。1994年开始举办的迎春灯会,规模逐年扩大。另外,一年一度的春节街头文娱活动,为各种节庆所举办的“文艺晚会”“焰火晚会”及不定期的“交谊舞会”“歌咏大赛” “全县企业文艺汇演”“农村文艺调演”及日照市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每年要达数十次。通过开展活动,不但极大地活跃了文化氛围,而且提高了广大业余文艺骨干的水平。
  促进文学创作。“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五莲籍军旅作家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分获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后,家乡人民深受鼓舞,也为五莲的小说创作注入一股春风。县内的文学创作人员逐渐遍及各行各业,作者把关注的目光投入到社会变革、伦理道德、反腐倡廉等诸多领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小说作品。报告文学创作在弘扬时代主旋律、推动两个文明建设方面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作者众多,题材广泛。有16部报告文学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散文、诗歌创作呈现出立体化、多元化、个性化趋势。多篇散文、诗歌在全国获奖。戏剧、小品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国家、省、市屡屡获奖。1984年至1998年,共有14部作品分别在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的《曲艺》杂志、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剧本》月刊发表。大型茂腔现代戏《白素莲》公演后,获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1995年度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提名作品奖。
  其它如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烙画、书法、篆刻、根雕、奇石、盆景等方面的艺术品种也异彩纷呈;县内民间艺术如手工刺绣、剪纸、土陶、石雕、泥塑,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如舞龙灯、跑旱船、大秧歌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体育事业
  体育事业的主要任务是,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努力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五莲县的体育事业,无论是竞技体育运动还是群众体育活动都有长足的发展。
为了培养竞技体育人才,1990年成立县体校,1992年开始招生,设田径、武术、举重、篮球等项目,先后培训200多人,推动了竞技体育的发展。1995年五莲运动员参加日照市第一届少年(儿童)运动会,分获田径比赛男、女团体冠军,并以金牌27枚、银牌15枚、铜牌15枚和总分373分的总成绩列全市第二位。在90年代五莲县向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体育专业人才80名,有的在国内、国际的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五莲推荐到体育院校学习的女子长跑运动员刘世香,不仅多次在国际性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而且在第八届全国运动会的女子5000米比赛中,超世界纪录,成为出席八运会的山东代表团中唯一超世界纪录的运动员。
  1999年5月,五莲县成功地承办了“99五征杯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第三站)”比赛。赛前县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五莲县赛区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99年度全国体育竞赛优秀赛区”,为国内竞技体育比赛的最高荣誉。同年9月,五莲在县体育中心综合训练馆,承办“爱立信”中国乒乓球擂台赛,中央电视台第2频道进行了2小时的现场直播,此次比赛被中国乒协、中央电视台评为优秀组织奖(全国3年共举行80场比赛,评出20个优秀组织奖)。1999年度还承办了日照市第三届少年(儿童)运动会,五莲县获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双第一。
  2000年,五莲县先后成功承办了山东省山地自行车锦标赛、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总决赛、全国山地自行车锦标赛、全国青年山地自行车锦标赛。是年,县体育中心被省体育局评为优秀赛区。2001年,承办了日照市体育先进乡镇农民运动会;县体育中心组团参加了日照市第四届少年(儿童)运动会。2002年,圆满承办了山东省第20届运动会山地自行车项目,被省体育局授予“支持山东体育贡献奖”荣誉称号。
  进入90年代,县委、县政府投资200多万元,动用土石方2万余方,建起高标准的体育中心,内设400米8跑道田径场地,看台可容纳观众万余人;1999年,又对田径场地进行了整修改造,铺炉渣跑道,栽植草坪。1998年,五莲县体育中心建成综合训练馆,馆内设施完备,可承办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赛事,观众席可容纳观众1500余人。同年,城区建起网球场1个,老年门球场2个;在长青公园建成1座8泳道游泳池。县体育中心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和上级支持的款项,在芙蓉广场、五征集团、大尧村、集后居等地建成了12条全民健身路径。县内各单位、各乡镇大都建有篮球、乒乓球等活动场所。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都设有田径运动场地以及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球类活动场地。小学、初中运动器材都按照国标I类标准配备,2002年,五莲县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总投资130多万元的全国自行车训练基地一期工程于2002年8月在原山阳乡驻地竣工。全县体育场馆及其配套设备,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对体育设施的基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