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深化商贸流通体制改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6&rec=80&run=13

第四节 深化商贸流通体制改革

  商品经营者把顾客奉为上帝,这是商贸流通领域的基本信条。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商贸流通领域,这两者的关系甚至被本末倒置。是改革开放的大潮把商贸流通领域推进市场经济之后,这种被本末倒置的现象才被纠正过来。
  五莲县商贸流通领域完全计划经济的状况,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有了松动,开始形成了以商业、粮食、供销、物资、经协、石油、外贸等公有制经营为主体,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营为补充,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贸流通体制。但真正搅动这潭死水的还是1992年初实行的国合商业企业“四放开”改革(经营范围放开、商品价格放开、分配放开和劳动用工放开)。“四放开”改革的目的,是逐步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发挥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的作用,把企业推向市场,逐步成为多渠道竞争中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力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但这时的改革,仍然是按照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以发挥国合商业主渠道的作用为目的的,还不是完全放开并走向市场经济的改革。
  关于商贸流通领域,有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那就是在我国实行了多年的票证制度。1950年,国家面对战乱之后几近崩溃的经济,开始酝酿粮食的计划供应,以满足全国人民的温饱。1955年,全国第一套粮票正式流通,拉开了中国长达38年之久的“票证经济”的帷幕。几年之后,由于天灾人祸,中国进入“三年困难时期”。这时需要购买的不仅仅是粮食,还有日用百货。于是,从粮票又发展出布票、棉花票、肥皂票、肉票、油票等等。票证是与物资极度匮乏的艰难岁月联系在一起的,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改革开放之后,物质慢慢丰富起来,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越来越松动。在1985年,国家“取消粮食、棉花的统购,改为定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次粮棉流通体制改革,也是中国农产品购销体制由统购统销走向“双轨制”的转折点。在经过8年的过渡之后,到1993年,五莲县粮油食品实现敞开供应,粮票正式被废止,退出流通市场。

管理体制改革
  1992年前,全县商贸流通分五大行业主管部门管理,分别为:商业局、粮食局、县供销合作联社、物资局、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1993年12月,党政机构改革,撤消了县财委,组建了商业贸易委员会,加强了对商贸流通工作的领导。同时撤销以上五个主管部门,分别成立“商业集团总公司”“粮食集团总公司”“供销合作集团总公司”“物资集团总公司”“经协集团总公司”,在全县范围内推行了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流通渠道、少流通环节的“三多一少”新流通体制,实行了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的方针,流通领域的多种经济成分迅速发展。管理体制实现了由单纯管理向集管理、经营、服务于一体的重大转变。
  2002年2月,商业、物资、经协三个集团公司分别更名为商业服务中心、物资服务中心、经协服务中心,机构暂维持现状不变,归口县财贸办,单位性质三年内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执行行政工资标准。三个中心的职能:一是行业管理,二是经营创收,三是管理国有资产,四是清理公司的债权债务,五是负责人事、计生、治安、安全等工作。供销集团公司复归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工资改为行政工资标准,其职责增加经营创收。在职人员工资三年内县财政给予补助,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在职人员的养老保险和医疗统筹费,由县财政拨付,超编人员工资三年内按政策给予适当补助。按照以上政策规定,四个主管部门分别进行了机构、人员、工资和职能改革,政府对商贸流通领域的管理逐渐弱化,商贸流通领域大踏步走向市场经济。

经营体制改革
   90年代初,全县商贸流通企业在全社会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试探性的开始了经营方式的变革,主要利用包干责任制形式,以门店站组为单位,实行联销联利计酬。尽管是轻微的变革,但也基本解决了当时商贸流通企业库存商品多、历史包袱重、经营萎缩、亏损严重的问题,至1993年,流通行业有52处企业、801处门店、1856处柜组全部推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使商贸流通企业出现了以前少有的生机。
  从1995年开始,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流通企业的改革改制逐步深入,加快了经营机制转换步伐,全系统共有企业股份制改造14处,租赁县城小门店51处,租赁基层供销社门店89处,完成了4处企业的兼并工作。1999年,财贸系统采取出售、转换资产、拍卖、租赁、抽本经营等多种方式,稳妥有序地对42处企业进行不同形式的改革。百货大楼、供销大厦,贸易大楼、副食品大楼、商贸中心、土产公司、洪凝供销社七处大的商场,16处基层供销社全部实行了职工买断商品,租赁柜组设施,费用一次交清,抽本租赁经营的办法。粮食流通体制对粮所的人、财、物、账进行分离的改革。2000年,对百货大楼、五交化大厦进行了抽本租赁经营改革,县直大的商场全部进行改制,基层供销社的抽本租赁经营进一步完善。果汁厂、花生制品厂、果品加工厂,采取挂靠联合县外优势大企业的办法,实行整体外租搞活企业,逐步摆脱困境。燃料公司、饮食服务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革,采取法人代表和班子成员持大股,职工自愿参股的形式进行改革。粮食系统进行了转岗分流、租赁承包和工资制度的改革,全系统租赁承包门店26处。
  2001年,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强挂靠联合为重点,稳步推进企业改革进程。物资系统的化工轻工总公司、液化气公司,县社系统的供销建筑公司、棉麻公司,商业系统的肉联厂、花生制品厂、五金交电公司、副食品公司,粮食系统的良友宾馆和饮料公司都进行了产权和经营机制改革改制。通过改革改制,逐步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步入良性运行的轨道。一是网点建设规模扩大。在整个90年代,全县先后完成了莲百商厦、百货大楼、副食品营业楼、饮食营业楼的扩建装修工程,还新建了供销大厦、洪凝供销社购物中心、土产营业楼、良友商场、物资宾馆等较大型商场和设施。按照县委、县政府规划的“两大三小”工程,先后建成了人民路商场、罗山路商场、金沙路商场、电厂路商场和城南小区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为个体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强化市场开拓力度。针对县内市场基本饱和的实际,不断强化外部市场的开拓,初步实现了经营重点的战略转移。90年代全县商贸系统已在县外市场设立办事处、联系点、购销点250处。国际市场的经营力度加大,干鲜果制品、花生系列制品、粮油产品的出口量进一步提高,出口范围扩大到东南亚和西欧、俄罗斯等地区。三是确保农资供应渠道畅通。为了确保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以及经营收益的最大化,商贸系统在全县推行生资经营县乡一体化的措施,全县实行进货、价格、配送、监测“四统一”,全部货源由县农资公司负责组织,资金封闭运行,基层供销社负责供应到户。由过去的多头进货,多家经营改为一头批量进货,稳定了全县农资价格,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利益。
  毋庸讳言,原来的商贸流通系统是受计划经济束缚最紧,又是改革开放后走向市场经济最彻底的系统之一。通过改革,原来死水一潭的国合商业彻底改头换面,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说,商贸流通系统的改革和发展成果,是整个改革开放进程的缩影。商品物资的丰富,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是改革开放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