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6&rec=74&run=13

第四节 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决定》深刻阐明了个体私营经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这一时期,党和国家也一再强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又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广泛发动放手发展
  面对新的机遇,如何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坚持国家、集体、联合体、个体一起上,在广泛宣传发动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政策引导和管理服务力度。1993年7月8日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有关规定》,1994年4月8日发布《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意见》,1997年10月29日制定《关于加快民营私营经济发展的意见》,1998年2月17日又推出《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定》。这一系列广泛发动放手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了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服务功能,优化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环境,使全县个体私营经济得到逐步发展壮大。
  在发展对象上,把加快总量开发作为推动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面向广大农民群众,动员农村广大党员带头兴办个体私营企业;积极引导鼓励回乡知识青年、复员退伍军人、有一技之长和有资金积累的农民,大胆从事个体私营经济;面向城镇待业人员和企业下岗职工,引导他们面对现实,转变择业理念,充分发挥自身有文化、有技术的优势,积极加入到个体私营经济队伍中来;面向机关事业单位富余人员,鼓动他们积极到个体私营经济第一线去建功立业,大显身手,加快壮大全县个体私营经济队伍。
  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上,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商业网点,扩大服务功能。结合城市统一规划和小城镇建设,积极协调兴建一批个体私营经济网区、商贸城、商业街、专业村,带动个体私营经济向群体规模化发展。二是继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实现水、电、气、路“三通一平”,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服务。仅1998年至1999年6月,社会各方共投资1440万元,新建市场7处,改扩建市场6处,新增市场面积13.5万平方米,各类市场发展到76处,使县乡形成了南北贯通、东西连接的市场一体化格局 。
  在落实优惠政策上,着力增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县里制定出台《关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有关规定》等扶持鼓励政策,各乡镇和有关部门也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对个体私营业户从手续办理、场地安排、摊点布局、税费收取、户口迁移、子女入托、入学、治安保障等各个方面对个体私营经济给予扶持和优惠,提高其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有效地发挥了政策引导作用。各乡镇还注重发挥激励政策的作用,表彰鼓励和促进个体私营业户实现快速度、高起点、大规模、好效益、健康发展。如街头镇党委、政府在1998年对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做出突出成绩的20个明星私营企业,18个私营纳税大户和32个资产过百万元的私营企业进行了大力表彰,分别授予荣誉称号,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同时,坚持多支持、少干预,多服务、少设卡原则,积极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认真落实省市县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个体私营企业在登记注册、贷款、征地、供电、供水、人才招聘以及兼并、购买国有与集体企业等方面,实行与国有集体企业同等待遇,使个体私营经济能够与其他经济成份平等竞争。
  在强化管理服务上,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工商、税务、公安、卫生等部门,在不断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搞好优质服务的同时,自觉做到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正确处理从严执法与放开搞活的关系,坚持“放水养鱼”原则,进一步减轻个体私营业户的税费负担。狠抓打假、打霸、治理“三乱”等个体私营业者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为个体私营业户排忧解难,对个体私营业户坚持一手抓规范,一手抓发展,下大气力抓好管理工作,促进了全县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

实施“大户带动”战略
  实施大户带动,因势利导,是县委、县政府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先期有效措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城乡群众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一些头脑灵活、诚实肯干的农户抓住机遇,率先发展起来,成为致富路上的先行者。截至1998年,全县各类个体经营大户达15000户,其中畜禽养殖大户7500户,石材大户近千户,加工大户2200户。这些大户在发家致富的过程中,对周围农户乃至全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带动和促进作用。为此,1998年7月15日,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全县个体私营经济大户代表座谈会,回顾总结全县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情况,通过大户代表座谈、交流,共同研究如何在全县组织实施“大户带动”战略。首先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实施“大户带动”战略的重大意义,使之家喻户晓;县“两台一报”开辟了专栏,有计划地对大户典型予以报道,对各乡镇的做法进行跟踪报道。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在全县上下形成“争当大户光荣,带动发展有功”的浓厚氛围,推动了“大户带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其次是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大户发挥带动作用。各乡镇根据各自地域特点、主导产业、个体大户带动能力的实际,采取专业协会式、合作经营式、技术承包式、龙头带动式等形式,有效地发挥了大户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快了全县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大户带动”战略的实施,促进了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中的个体私营业户大都是当地的“小能人”,与一般农户相比,他们精明、灵活、有胆识、善经营,思想解放,市场经济意识强,适应形势快。在他们勤劳创业、发家致富时,周围农户耳闻目睹他们抢抓机遇、敢想敢干的过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受到很大冲击,思想观念发生明显转变,想富、求富、敢富的愿望和意识明显增强,传统的土里刨食的观念逐步得到改变。
  “大户带动”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个体私营大户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把握,重视对信息的搜集和分析,时刻关注市场,随时调整发展方向,在农村形成一股“跟着市场转,围着效益干”的热潮。在他们的带动下,广大农户什么“挣钱”种什么,什么高效干什么。比如潮河镇的刘官村,这个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几个户开始从事海产品贩运、布匹零售,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村三分之二的户转上了二三产业,他们逢集必赶,下集后再到地头干活,商品意识非常浓厚。自然而然地使农村经济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在逐步下降,二三产业比重越来越高。在第一产业中,农民也是主要围绕高效种植、高效养殖在作文章。广大农民商品意识的提高,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大户带动”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农村规模经济的发展。个体私营大户的示范效应,还表现在他们从事什么产业、经营什么项目,其他群众也跟着从事什么产业和项目。这样,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规模,在短时间内,就能由一个或几个大户带起一个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区域化发展格局的形成。如街头和王世疃的石材加工、潮河和院西的蔬菜种植、户部的特种养殖、管帅的小淀粉加工、许孟西玉皇庙村的水泥预制件“一条街”等都是当时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大户带动”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农村奔小康的进程。对周围群众来讲,大户依靠自身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带动他们上项目、做买卖,共同致富,消化吸收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增加了群众收入。对村集体来讲,由于个体私营业户的发展,往往需要租用集体的场地、房屋或承包集体的项目,这样也增加了集体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对乡镇来讲,他们上缴的税收,是当时分灶吃饭财政体制下乡镇财政的一个重要来源,有的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宣传发动、政策引导、大户带动和管理服务,全县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了良性循环发展势头,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至2001年底,全县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达到2.3万户,从业人员6.9万人;全县民营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7.4亿元,实现利税3.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9%和30.5%。民营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特别是一批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走上发展民营经济的道路,缓解了就业压力,增加了群众收入,个体私营经济对促进社会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