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抵抗百年不遇特大旱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6&rec=62&run=13

第四节 抵抗百年不遇特大旱灾

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
  自1991年秋天以来,五莲县降雨稀少,至1992年6月30日,旱灾仍在继续加重,降雨量比正常年景少了70%多,尤其是进入春播、夏播和小麦生长的三、四、五、六4个月高温高蒸发季节,降雨量只有67.1毫米,且多是无效雨。水源在原来紧缺的情况下,急剧减少,更加紧缺,全县大小河道、塘坝、各类水井和小二型以下的水库已全部干涸,中型水库已全部到了死库容以下,有的已快抽干,已存水库库容不足300万方。从受灾程度看,全县22处乡镇全面受灾,重灾面积达150多万亩。
  春播作物全面受旱,夏播无法进行。全县35万亩春播作物,有23万亩因干旱缺墒而无法下种,播种期推迟八至十天。在干土寄种的18万亩春播作物中,大部分地块出苗率不高;17万亩花生有8万亩因墒情不好而严重缺苗,部分花生已经枯死;12万亩地瓜有一半以上无法栽种成活。由于无水,夏播异常困难,已经播上的15万亩,大部分没有保住苗,又成了白茬地,仍有7万亩夏播作物无水播种。由于持续严重干旱,致使夏粮严重减产,比1991年减少三成,杜家沟、山庄等乡镇减产65%以上,人均小麦只有41公斤。
  林果生产受到致命危害。原来苹果树浇上的几担“救命水”也很快蒸发,如果不紧跟着反复地浇还是保不住命;板栗、山楂等杂果和其他树木已由原来的黄叶、落叶、单株死亡发展到成片死亡;全县38万亩果园、1.7万亩桑园、4万亩丰产林出现落叶、落果、枯死现象,并且迅速蔓延,部分立地条件差的果园和丰产林已呈现成片死亡的趋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人畜吃水和城区工业用水发生严重困难。全县634个行政村中,已有156个行政村,10多万人,6000余头大牲畜用水严重困难,松柏、山庄、杜家沟、七宝山等乡镇近半数村庄的群众已经在断流的河床中,挖坑寻水,昼夜不停地排队等水吃;松柏乡小潘家庄等村已经无水可取,人畜吃水需到三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挑,每担水已卖到0.6元。县城供水形势也十分严峻。供县城用水的昆山、大尧、却坡三处水源,已有两处干涸。虽然县里采取了定时、定点、定量的限制供水措施,日供水量仅达到原日供水量的三分之一,但正在供水的却坡水库水位仍然大幅度下降,城区居民用水已到了极为紧急的关头。由于城区供水紧张,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城区工业生产。县级骨干工业企业因缺少用水,部分企业已经停产,部分企业处在半停产状态,城区大部分建设工程也因缺水而停止建设,干旱给全县工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达2亿元。干旱持续时间之长,受灾面积之大,造成的损失之重,都是历史上百年不遇的。

全民奋起自救
  面对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带领全县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奋斗,以空前的团结、惊人的毅力、超常的工作,展开了一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抗旱救灾的伟大斗争。全县上下从城镇到乡村,从机关到厂矿,从平原到山区,到处是一幅幅“困难面前不低头,干群奋战斗‘旱魔’”的动人场面。广大干部群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战天斗地的动人颂歌。
  面对持续发威的严重旱情,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在困难面前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旺盛的斗志,县级领导成员带头,全部靠在乡镇联系点上组织指挥抗旱“双保”工作。不少领导同志连续十几天起早贪黑,一直在联系点上组织协调、指挥抗旱救灾战斗;每位县委常委、副县长,还分头到潍坊市各县区、市直各单位介绍旱情,争取支援,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和高度负责的事业心、责任感。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潍坊市各县区、市直各单位也都给予了大力支援,为抗旱斗争汇聚了更大的力量。
  各乡镇党委、政府领导成员和全体脱产干部,始终战斗在抗旱救灾的第一线,落实了包片、包村、包水源、包机具责任制,与广大群众一起并肩作战,共同奋斗。有的同志十几天顾不上回家,有的同志把自己的一切置之度外,有的同志带病坚持工作,发动群众满山遍野找水源,组织、协调、安排抗旱机具和劳力的合理使用。广大农村“两委”干部日夜战斗在抗旱“双保”的最前沿,带领群众根据自己的实际落实“双保”措施。在县、乡、村各级干部的精心组织和指挥协调下,使整个抗旱救灾工作步调一致,紧张有序地进行。
  在受灾时间不断延长、范围继续扩大、程度越来越重的情况下,全县各级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从分析全县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合理确定了“面对严重旱灾,突出抗旱双保(即保人畜吃水、保果树浇水)”的指导思想,适时将工作的重心转到抗旱“双保”上来。一是进一步增强抗旱“双保”的紧迫感、危机感。各级通过组织群众算好“家底账”和“前景账”,组织群众在保人畜吃水的前提下,把抗旱保果放在突出位置,提出了“人在果树在”“天大旱人大干,决心保果园”的战斗口号,迅速掀起了抗旱保果高潮。二是强化领导责任。各级将能不能保住果园提高到是否称职、是否对得起全县50万人民的高度来认识,各乡镇通过与各村签订“合同书”“责任书”“军令状”等方式,落实责任,制定严格的奖惩标准。领导干部的决心使群众横下一条心,鼓起了全力保果树的干劲。三是狠抓关键环节。首先是千方百计排挖各种水源。各乡镇组织脱产干部、水利技术人员和有探水经验的老农民成立专业队,通过认真排查、多方挖掘,全县新挖井912眼、水池1862个,新建塘坝85处。其次是认真组织远距离运水。通过统一组织水源、统一抽调车辆、统一配备盛水用具、统一供油、统一组织卸水浇灌、统一核定拉水数量和报酬标准等,组织集体的、个体的车辆一起上,全县乡镇以下远距离运水13万吨。由于组织得力,浇果园21.5万亩。其中浇了一遍水的13万亩,两遍水的10万亩,浇了三遍水以上的6万亩。
  全县人民在各级党政组织的带领下,以高昂的士气、空前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奋发图强、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投身抗旱救灾。全县上下,从田间到果园,到处是肩挑人抬、机抽车拉、滴水必夺、果林必保的动人景象。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投入抗旱救灾的劳力达22.64万人,汽车、拖拉机、抽水机等动力机械11678台,人力车59910辆,水囊12471个,其它用具8164件。浇苹果21万亩,杂果4万亩,保春播作物19万亩,保夏播作物21万亩,浇丰产林2万亩。处在抗旱救灾前线的各乡镇部门的干部、职工和中学生,在积极投入抗旱救灾的前提下,纷纷捐款、捐物给予大力支援。22处乡镇的414个单位和12585名干部职工以及中小学生捐款总额达180593.51元。
  面对持续发威的严重旱情,县直各单位在严峻的干旱面前,牢固树立“农业发展我发展,我与农业共兴衰”的思想,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人的出人,献计献策,最大限度地帮助农民解决抗旱“双保”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县直在22个部门包乡镇的基础上,192个股级以上的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分别落实包村责任制,出现真帮实干、争先恐后的局面。在县直214个包村单位中,经济势力强的单位,舍得出钱、出物、出车,大幅度地投入,解决抗旱中的实际困难;经济实力稍差、经营状况不好的单位,也千方百计挤出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投入农村的抗旱“双保”。有的在自身困难的情况下到邻近的县、区兄弟单位联系物资支援,用于抗旱救灾;有的机关单位在经费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挤出一定的资金,拿出三分之二的人员到包村点帮助抗旱“双保”;有的县直单位提出了“五人工作一人干,腾出四人去抗旱”的口号;有的单位提出“宁可自己增加负担,也要保证抗旱所需”的工作指导思想,千方百计支援抗旱“双保”;有的单位采取村民浇一颗果树补助一元钱的办法,鼓励农民抗旱保果;有的单位采取承包式帮助,将所包村果园单位承包,提出只要机关喝上水就不旱死一棵苹果树的号召,动员机关干部职工全力以赴投入抗旱“双保”。
  据不完全统计,县直单位在抗旱“双保”中日上阵干部职工1500多人,投入各类机械350多部,无偿援助各类灌溉机具500多台,水囊300多个,水桶470个,水管3.6万米,各类油料81.8吨,水泥579吨,集体投入资金达41万元。同时,县直广大干部职工表现出了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慷慨解囊。到6月27日,民政部门收到县直118个单位、29354名干部职工捐款182万元,包括部分直接送到包村点的职工个人捐款和县直单位、干部职工个人捐款20多万元。很多单位组织三次捐款,有的单位个人捐款人均40多元。部分领导干部、老党员、老干部捐款达百元以上。全县个体工商户也积极为抗旱救灾捐款20340元。捐款最多的300多元,有56户捐款50元以上。县直各单位在帮助乡村抗旱“双保”斗争中,给予的无私支援,受到了农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农民群众纷纷上书县委表扬、感谢县直部门的无私支援,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党群关系。
  在这次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面前,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带领全县人民以惊人的毅力和超常的工作,展开了一场规模宏大的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奋斗几十年栽下的“摇钱树”保住了;粮油作物保苗保收成,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工交财贸生产大灾之年保持了速度、效益同步增长;人畜吃水没出现任何问题,党和政府的威信在抗旱救灾中进一步提高;全县人心安定,社会稳定,始终保持了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秩序。可以说,这次抗旱救灾,发动范围之广,干部群众付出的代价之高,取得的成效之显著,历史罕见。
  事实证明,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全县各级党组织是有战斗力的,全县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是有觉悟、有拼劲、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这次抗旱救灾的伟大功绩,将载入五莲史册,鼓舞和激励着全县人民为加快五莲经济发展而奋发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