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深入推进农业农村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6&rec=61&run=13

第三节 深入推进农业农村工作

  为了继续突出农业的重要地位,尽快把农业搞上去,1991年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一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决定》,吹响了加快农业农村工作改革的号角。在新形势下,五莲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农村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推进农村经济体制、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调整农业结构、做好土地延包等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压茬进行,有效地推动了新时期社会主义农村建设。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保证了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实现,而“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根本途径。在人口逐渐增多,耕地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如何振兴农村经济、加速山区开发步伐,是摆在全县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县委、县政府认识到,只有更加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大力推广先进的科技成果,大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走科技兴农的道路,才能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保证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从哪里入手?1992年初,县委、县政府研究确定,首先从农、科、教统筹结合入手,进一步推进科技兴农的步伐。1992年1月22日,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农科教统筹结合,加快科教兴农步伐的决定》(莲发〔1992〕10号),在全县实施农、科、教统筹结合,发挥整体综合功能。对过去农科教相互脱节,缺乏应有的协调与合作的现象予以纠正,对农科教统筹的主要任务作了具体的规定。号召全县各级充分认识到增强实行农科教统筹结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这项工作作为深化农村改革、振兴五莲经济的重大战略措施来抓。
  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人的因素是第一位,建立全方位科技培训体系,使广大农民都能参与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首先,建立以县为龙头、乡镇为重点的培训网络。县级以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林校、农业广播学校、中华会计函授学校五莲分校、职工学校、农机化学校、乡镇企业培训中心等为龙头,分别承担农技、经管、畜牧、林果、农机、乡镇企业等方面的培训任务。乡镇主要依托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科技培训中心),负责培训村“两委”成员、村总技术员、骨干技术员。其次,建立专业化培训体系。全县建立起粮、油、林、果、畜牧、经营管理、电力、农机、乡村企业九大专业培训体系,由各有关部门负责,制定培训规划,并组织实施;各部门主要采取加强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系的方式,聘请有关专家帮助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并争取他们在科研、技术、信息,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上给予指导和支持。各乡镇、各部门也都根据自己的实际,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1995年,五莲县顺利通过了“全国科学技术工作先进县”验收。
  为了使各乡镇的科技兴农工作有人抓有人管,1994年3月,县委、县政府为各乡镇聘请了科技副乡(镇)长。聘请的科技副乡镇长,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下,以派出单位为依托,具体负责全乡镇科技方面的工作。重点抓好乡镇科技发展规划、计划的制定;开发和引进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科技成果;组织科技力量为经济建设服务;参与乡镇党委、政府对重大科技、经济等问题的决策;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原单位与所在乡镇的联系,建立经常稳定的协作关系。科技副乡(镇)长在受聘期间,要根据所在乡镇的实际,制定出明确的任期目标,并认真落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进一步推进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大力兴办科技示范工程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1999年,县里协调农口、科委有关部门,在院西乡党委、政府的密切配合下,以西娄子村和段家庙等村为中心的500亩地全部纳入示范园建设的范围。划分为蔬菜、果品、养殖等几个示范区,在院西乡驻地后面、西娄子村前面的40亩地上建成了集自动卷帘、微喷滴灌、气体施肥、电脑控制等高科技示范大棚8个。各乡镇村也都层层落实了示范园片。如林果生产中,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分管领导、林业站长都有各自的示范园,大部分树起了标志牌,明确管理标准和质量要求。
  仅1999年一年的时间,全县推广应用农业技术70多项,科技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0%以上。叩官、魏家等乡镇依靠科技综合开发,促进了经济发展。院西乡大力推广立体种植技术,走出一条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路子,全乡立体种植面积达到92%,复种指数达到260%,投入产出比达到了1∶3以上。
  截至2002年9月,全县共有县、乡示范园46处,其中综合类6处,粮油类3处,瓜菜类7处,果品类15处,养殖类6处,茶叶园2处,药材2处,桑蚕、烟、花卉各一处;种植类占地面积39013.6亩,其中大棚设施面积为1567.1亩,钢架大棚为43亩;养殖类畜禽规模达25万只(头);从业人员7386人,科技人员425人;园区总收入11980.7万元,其中良种推广收入894万元;依托示范园共推广新品种35个,总面积24140亩;新技术30项,面积38.3万亩。 
  这些科技兴农战略措施的贯彻落实,给五莲县的农业注入全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科技兴农措施被不断完善,并不断的有新的措施和方法加以充实,科技兴农的路越走越宽。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进入90年代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各级注重发挥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努力培植具有五莲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品。县委、县政府认真研究确定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目标和措施,明确了具体的工作重点。
  总的目标是:围绕“稳定粮油、提高林果、发展畜牧、坚持多种经营、振兴乡村企业”的工作方针,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大力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在调整重点上,突出发展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果品、桑茧、瓜菜、茶叶、畜牧、石材等产业,以此带动整个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确保粮经比例达到4∶6。在区域布局上,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连片开发,规模发展,形成“东南是茶园、西北是桑园、中部是菜园、遍地是果园”的特色农业新格局。
  针对上述目标,把积极发展各类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作为工作重点。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和全县资源分布特点,重点抓好粮油生产基地、林果生产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瓜菜生产基地、石材生产基地、桑烟茶生产基地、工艺品生产基地、水产品生产基地八大主导产业基地。
  围绕上述目标和重点,主要强化三条措施。
  第一,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手段,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增强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强化大农业观念,改变唯粮是农、就粮抓粮、就养抓养的传统农业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做到种、养、加工、储、运、销各环节通盘考虑、紧密结合,实现农业内部的良性循环。强化市场经济观念,把过去传统的先生产后销售的做法,改变为根据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把农村工作的中心和重点转到分析市场、研究市场、培育市场上来,通过抓市场来促进生产的发展。第二,完善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对县委、县政府过去制定的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继续贯彻执行。各有关部门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资金投入、倾斜扶持、考核奖惩等有关配套政策。第三,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逐步放下粮食包袱,在提高单产、稳定总产,保证够吃、够交、够养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增加农民收入。
  这些目标和工作重点,符合五莲实际,收到明显的成效。如高泽乡咬定桑茧这一主导产业,连年大上,到1999年,桑园面积达到1.2万亩,成为当时全省桑茧生产第一乡。潮河、魏家两乡镇以建设茶叶基地为目标,仅1999年就新建茶园3000多亩,到2000年达到1.5万亩。管帅、中至等乡镇继续围绕桃和柿子做文章,到21世纪初新栽面积也都在2000亩以上。院西乡提出“龙头带动、种养联动、科技推动,纵抓产业促发展,横抓区域创特色”,形成了“平原抓菜桑、岭地杂果烟、猪鸡磨菇进场院”的区域特色格局。到1999年,院西乡瓜菜、食用菌面积达1.6万亩,桑园、黄烟面积分别达4000 亩和1000亩,蛋鸡存栏30多万只。于里镇提出“七分粮田吃饭,一亩经济作物挣钱”的调整方针,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蔬菜面积已达1万亩,黄烟4000亩,桑3000亩。2000年以院西、于里、汪湖、潮河为重点建成的瓜菜生产基地,全县瓜菜面积达到10万亩。七宝山镇、罗圈乡的淡水养殖,许孟村的狗肉加工,石场乡、山庄乡的大姜生产,也都形成了特色,成为农民增收的好路子。
  随着时代的变迁,尽管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但是“稳定粮油、提高林果、发展畜牧、坚持多种经营、振兴乡村企业”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工作方针,以及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大力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的工作思路,直到现在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做好土地延包工作
  自改革开放以来开始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成果。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是保护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是广大农民的强烈要求,也是党的农村政策的核心内容。五莲县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是从80年代初开始的。县委、县政府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土地承包的政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保持了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效地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在土地承包政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有的乡镇在第一轮承包到期后没有及时开展延长土地承包期的工作;有的地方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土地调整过于频繁,集体预留机动地比例过大,随意提高土地承包费,以各种名义强行收回农民的一部分承包地,重新高价发包,加重农民负担;有的地方在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过程中,违背农民意愿,搞强迫命令,引起群众不满。
  这些情况,在全国各地也普遍存在,已经引起中央及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1997年8月27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确保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
  根据省、市的总体安排,1998年l1月8日,县委召开常委会议,对土地延包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会上研究了土地延包的实施办法,制定通过《五莲县土地延包实施方案》。为积极稳妥地搞好这项工作,县里成立了土地延包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和副县长、农委主任任副组长,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土管局、司法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全县土地延包工作。同时,决定在王世疃乡的户岭、北田庄和下高家沟三个村进行土地延包工作试点,为全县面上搞好土地延包摸取经验,打好了基础。各乡镇依照试点经验,有领导、有组织、有步骤的依次压茬进行土地延包工作,收到较好的效果。
  各乡镇都把土地延包作为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普遍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书记或副乡镇长、经管站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落实党政领导包管区、脱产干部包村责任制,层层加强组织领导,为土地延包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按照中央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政策,村里与农民逐一签定了30年的土地承包合同,所留机动地都在5%以下。凡延包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原始材料全部按要求进行立卷归档。《经营权证书》与合同书及时发放到农民手中。群众普遍感到满意,认为这次土地延包比较彻底,吃上了“定心丸”。原来由于土地经常变动,农民都不作长远打算,这样一包30年,心里感到塌实了,生产积极性非常高涨,拿到《土地经营权证书》后,群众普遍加大对土地的投入,高标准整理地边地堰,增施土杂肥,加强管护。可以说土地延包是一次生产力的大解放,从此保持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保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在20世纪90年代的农业农村工作中,县委、县政府带领各级党组织和全县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顺应民心,尊重民意,经过不断深化改革,有效地推动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1990年,全县农民分配人均只有732元,到200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2820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达到1254元;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134128万元,比1990年增长2.4倍。全县农村发生了明显变化,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