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贯彻新 “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6&rec=5&run=13

第三节 贯彻新 “八字方针” 调整国民经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虽然使国民经济建设局面实现初步好转,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情况仍很严重。在“以粮为纲”指导下的五莲经济,同样存在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
  1979年4月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讨论调整国民经济问题。会议针对在“左” 的思想影响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决定对国民经济按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进行调整,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改革开放,更好的实现工作重点转移。
  为贯彻中央工作会议精神,中共山东省委和昌潍地委先后召开会议,传达中央会议精神。5月26日,五莲县委常委召开会议,学习中央工作会议文件。大家认为,中央提出用3年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是完全必要的,必须坚决贯彻执行。
  随后,县委召开县委全委、县革委、公社党委书记、县直各部、委、办、局及部分厂矿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会议,传达中央和省委、地委会议精神,分析五莲的经济现状,提出五莲县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和目标,要求大家进一步提高对搞好经济工作的认识,落实“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发展好五莲经济。会议认识到,全县经济在工业与农业、农业内部、工业内部以及积累与消费之间,都存在着比例失调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调整。县委根据全县实际情况,提出三条调整措施。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业问题政策,充分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调整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千方百计把农业搞上去。二是搞好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社队企业和家庭副业。三是压缩农田基本建设以外的基建项目,把人力、物力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全县的经济调整工作先从农业开始,为改变农业单一的生产结构,县委认真贯彻实施中央颁布的恢复与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措施。
  认真调整农业内部比例关系,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林、牧、副、渔。全面贯彻“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全面发展”的农业方针,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改变单一经营的状况,在继续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下大气力抓好棉花、大豆、花生、黄烟等经济作物和林、牧、副、渔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上尊重社队自主权,根据国家计划的安排,主要下达各种作物的总产量和收购指标,种植面积只下达参考指标,由各公社灵活掌握。在保证总产量、总收入和完成征购任务的前提下,具体种什么,种多少,种在什么地方,由社队因地制宜自己确定。各社队在完成国家征购、收购任务后,自己有权对自产的农副产品进行分配和处理。对生产队的劳力,任何单位不准平调。鼓励各生产单位大搞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摆脱以前只抓粮食、忽视其他、单打一的经营模式,树立搞大农业的观点。
  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农业政策,充分调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落实好上级关于棉花、大豆、花生、黄烟的价格,以及口粮、肥料、奖售、返还等政策,积极推行小段计划、小段包工、小组作业、小段评比检查的“四小管理”办法,搞好劳动定额,建立奖惩制度。合理确定集体扣留和社员分配比例,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鼓励和扶持社员利用工余时间种好自留地,搞好家庭副业,只要不影响集体生产、不损害集体利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乱加干涉。
  搞好农业基本建设,改变生产条件。根据生产需要和人力、财力、物力条件,坚持以治水改土为中心,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在农业调整发展的同时,县委认真分析全县工业发展状况,根据各企业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贯彻新“八字方针”,工业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
  企业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合理调整。五莲是全省花生、林果生产基地之一,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潜力很大。另外,全县既有丰富的金、硫、石灰石、膨润土、花岗岩等矿产资源,又有一批熟悉工业发展业务的领导骨干和技术力量,具备搞好企业调整的条件。在县属企业中,原材料充足、产品适销、质量好、消耗低、利润大的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对原料不足、产品质量差、消耗高、长期亏损、销路有问题的企业,促使其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降低消耗,增加利润;对生产无任务或任务不足,产品不对路,积压严重、亏损大的企业,广开门路,改产一些人民生活和市场急需的短线产品,尽快扭转被动局面;对少数原料无来源,产品无销路的企业,进行了转产、停产处理。
  狠抓设备的挖潜、革新、改造。根据“先生产后基建,先挖潜、革新、改造后新建”的原则,对县、社企业中潜力大的,进行“填平补齐,成龙配套”,使其迅速提高生产能力。同时,在全县各企业开展了以优质、高产、多品种、低消耗为中心内容的增产节约运动。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在全县各企业普遍建立起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内容的各项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按劳分配政策,逐步实行计件工资、超额奖励、提前转正、择优升级等行之有效的激励办法,使工人的切身利益同企业经营管理的好坏紧密联系起来,让职工从增加生产、提高质量、降低消耗中得到好处。
  发展县级集体企业和社队企业。抓好以粮、棉、油、林果为重点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筑业和建筑材料加工业;以县纺织、服装、鞋厂为重点,组织各社队积极发展服装、鞋帽生产;大力组织刺绣、钩花等工艺品生产,各社队都设立了工艺品加工点,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发展好社办工业和农具修配业,为农业生产服务。
  发挥商业财贸领域联结工业、农业、生产、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按照新“八字方针”的要求,引导商业财贸领域,牢固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努力改变经营作风。积极改进购销形式,提倡产销直接见面的购销方法,允许生产单位采取多种形式自销产品,大力发展服务网点,支持供销社办好农村代购代销店。疏通商品流通渠道,搞好农副产品收购。对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按照国家政策和质量标准,搞好收购。对于国家需要且交售量大,时间又比较集中,储存、调运有一定困难的商品,采取预购的办法,按计划办事。农副产品,除了商业部门按计划或合同收购以外,多余的部分允许生产队自销。实行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式,搞活市场,繁荣城乡经济。
  按照县委制定的调整和发展经济的整体思路,经过全县干部群众一年的共同努力,工农业生产在调整中初见成效。1980年,全县粮食总产3.74亿斤,农业总收入达到1.0507亿元,比1979年增长17%。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8808万元,比1979年增长9.1%。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向协调的方向发展,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9年的59%上升到64% 。全县重点调度的21种主要产品,完成和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的有16种,有9种达到优等品,占42.9%,有12种达到一等品,占57.1%。社会商品零售额完成7177 万元,比1979年增长16.2%。全县农村人均分配达到136.77元,比1979年增加12%。许多家庭率先实现了自行车、缝纫机、挂钟和收音机“三转一扭”的生活目标。
  为巩固全县“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成果,1981年2月,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按照中央关于“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调整,政治上实现进一步安定”的要求,县委书记于潮分析了全县“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形势,确定了全县“抓调整、带整顿、促提高,优化工农业内部结构”的工作思路。一是全面推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和“统一经营、联产到劳”责任制。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在保证粮食稳步增产的前提下,适当扩种花生、棉花、黄烟等经济作物,抓好以林为主的多种经营生产,使整个农业生产结构逐步趋向合理。进一步放宽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致富典型。二是坚持走挖潜、革新、改造的路子,深入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活动,积极推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在抓好机械工业调整的同时,把发展日用消费品生产放在重要位置上,抓巿场调查、产品质量、措施落实,保证工交生产在调整中稳步前进。三是执行“计划收支,分级包干”的新财政制度,狠抓利税检查、增收节支。四是按照“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和“解放思想,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要求,调整商品流通环节,实行多种成分经商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1982年全县共治山整地5800亩、育苗7200余亩、建丰产林8210亩,栽苹果、板栗、山楂等共计270余万棵,修环山营林路1640华里。新建水库、塘坝143座,修扬水站38处,打大口井147眼,闸山沟2.4万道,拦河截潜流11处,改河道6条,增加蓄水200万立方,扩大灌溉面积2万多亩。粮食总产达到3.5亿斤,花生6000万斤,棉花300万斤,黄烟278万斤。全县农业总收入1.55亿元,社员人均分配230元。果品总产9660万斤,茶叶15万斤,蚕茧90万斤,林业收入2600万元。全县工业总产值闯过1亿元大关,利税1180万元。火雷管、服装剪子保持了省、部优质品,钢珠保持了省一轻厅优良品,试制并批量生产了 “宝山牌”自行车、彩色立体釉面砖、金属化纸介电容、尼龙衫、山楂和苹果罐头等30多种新产品,110多个新花色、新品种。社办企业完成产值1750万元,利润205万元。全县交通部门分别完成运输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占年计划的135%和137%,新修桥涵13座。电力工业在资金缺、条件差的情况下,完成11万伏输变电工程,新架设输电线路325公里,新增用电大队162个。
  经过三年“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全县经济结构得到明显的优化,相对落后的产业状况有了较大转变,不合理的国民经济关系得到有效调整,经济发展方兴未艾,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对实现邓小平于1979年12月首次提出的小康社会生活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