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加快发展教科文卫事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6&rec=29&run=13

第一节 加快发展教科文卫事业

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列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1983年5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五莲县委、县政府于1983年10月作出《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几个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要进一步认清教育的战略地位和关键作用,切实做到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教育;把普及初等教育放在突出地位;加快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步伐,合理调整中等学校布局;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解决好办学经费问题。1984年8月,全县对教育领导体制进行改革,撤销了乡镇教育组,设置乡镇中心初中和中心小学,乡镇中心初中和中心小学的校长负责管理全乡镇初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一改革举措整合了有限的教育资源,规范了学校管理。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省教育体制改革精神,于1985年10月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五莲县教育体制改革的方案,相继采取了多项得力举措,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跨越发展。一是为解决全县初中师资缺乏的问题,1985年,县政府与昌潍师专签订合同,开设昌潍师专五莲大专班,招生、师资、教学由昌潍师专负责,学生管理由五莲县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县政府每年投资30万元,学生毕业由五莲县分配工作。至1989年,昌潍师专大专班,共培养333名毕业生,绝大部分分配在本县学校担任教学工作,使全县初中教师紧缺情况有所缓解。二是在全县城镇和农村实行集资办学。全县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民办教师的报酬由工分制改为工资制,各乡镇自己解决,难以得到保证和落实。在面临民办教师去留的动荡中,经县委研究、人大通过,在全县城镇和农村实行集资办学。城镇非农业户口学生按小学每生每年60元,初中每生每年80元,高中每生每年100元的标准筹集。农村按人均收入2%的标准筹集,用于维持学校日常办公、解决民办教师工资待遇、改善农技中学的办学条件。民办教师工资由全县统筹,统一标准,按月发放,由此稳定和巩固了民办教师队伍。随后,集资办学这项制度,又陆续增加了四项,即从乡镇企业税前利润中提取3%,从国家干部职工工资中提取2%,从城市维护费中提取10%,从县属工业企业当年销售收入中提取0.75‰,流通企业提取0.45‰。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一制度逐步得到完善,保证了各类教育的正常运行。三是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全县农村中、小学新建校舍9636间,改建、大修1725间,两项占校舍总数的88.2%。有422所中、小学(占乡村中小学总数的78.7%)达到省定“六配套”(坚固校舍、木制课桌、操场、院墙、大门、厕所)标准。1988年,开始进行公办学校的校舍改造工作,全年新建教学、实验楼8幢,面积13950平方米;新建和翻修平房527间,面积10334平方米,共投资400万元。同期,有172所中小学及中专建起实验室,其中,仪器已配套的77所,达到教育部颁布的一、二类标准的22所。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五莲县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先进县称号。
  1987年,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全县中小学普遍实行县、乡(镇)、村“三级办学、三级管理”的体制。相继进行了以“校长责任制、教师定编制、教育目标岗位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全县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这次改革将竞争机制引入学校,初步克服了“铁饭碗”“大锅饭”的弊端。
  在进行普通教育改革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把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作为“科教兴莲”、推动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先后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城镇职业高中(中专)招生与毕业录用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全县逐步形成了以教育系统为主,以劳动、卫生、农机、林业、商业等部门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大格局。各办学部门、单位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坚持经科教结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采用灵活的办学方式,先后开设了适应五莲县经济建设需要的农学、林果、牧医、幼师、机电、建筑、服装、企业管理等30多个专业,为全县经济、文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初级、中级以及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科技体制改革和发展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自此,一个群众性的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在全国形成。1985年3月,中央再次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提出,科技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广泛地应用于生产,使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大解放科学技术生产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985年,根据上级要求,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全县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基本工作思路:一是坚持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把科学技术的重点转移到为群众服务、为生产服务、为基层服务的轨道上来,推动经济的全面发展。二是增加科技投资,设立科技发展基金,改革科技拨款制度。按照财政收入逐年增长的情况,相应增加科技投资。建立县科技基金,用于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的推广。三是增强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引进技术吸收、消化的能力。编制技术开发规划,建立新产品开发机构。四是改革农业科技体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立健全农业科技试验、推广、培训“三结合”中心。推行技术责任制,开展有偿或低偿技术服务。建立健全各种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形成多层次、社会化的技术服务体系和网络。五是改革人才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实行科技人员聘任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坚持人才从城市到农村,从科技单位、人才富余单位到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合理流向。通过各项科技体制改革措施的落实,全县科技工作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大力培养实用技术人才。依据科技体制改革的方案,全县各乡镇均建立了科普学校。科普学校是以科协为主,联合教育、农业、林业等部门共同兴办的,其宗旨是推广和普及科技知识,培养各类技术人才。通过科技讲座、举办科技展览、放映科教影片等活动向农民普及科技知识。1986年,省、市科协分别在五莲县召开农村科普教育现场会,对全县的科普学校给予充分肯定,县科协在全国地方科技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全县科普学校培养出万余名掌握农业、林业、种植、养殖等方面的农村科技人才。
  为提高全社会科技意识和科学水平,加强科技培训基地建设,全县先后建立了农技培训中心、农业广播学校、农机学校、山东农业函授大学五莲分校等多处基地,培养了一大批实用人才,为全县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同时,采取学术讲座、岗位培训、脱产半脱产进修等形式,加强对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使广大科技人员及时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1987年,开展专业技术评聘,全县专业技术人员的组成发生重大变化,凡是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均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1989年,全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计7425人,占总人口数的1.5%。1991年,增至10153人,约占人口总数的2%。
  积极推广科学技术。县、乡(镇)两级每年分别召开科技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对在农科教结合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农民技术员、生产骨干和科技示范户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有效地促进了技术培训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县科协选聘部分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科技人员,组成咨询信息分站和科技开发中心,各乡镇相应办起科普服务站。1986年11月,中国科协确定五莲县为“农村科普系统工程”试点县。1988年,制定了《五莲县农业技术人才管理使用办法》。《办法》明确规定,凡是县、乡镇两级农业学校培训的学生,经过专业理论考试和实际技术技能考核,达到农民技术员水平的,由县政府统一颁发《农民技术员证书》。农民技术员回乡后,由乡镇、村安排从事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工作。由于充分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全县共推广应用各种农业新技术、新成果150多项,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为加快农业生产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步伐,扩大农业科技的覆盖面,促进山区开发上水平,加强了对科技推广工作的统一管理。一是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组织。二是开展科技示范活动。在各乡镇建立了30个科技示范联系点,狠抓了中低产田、中低产果园改造,果树早期丰产,速生优质丰产林开发,禽畜防疫,花生高产,良种繁育等16项技术示范。三是推行科技承包。由县、乡镇两级政府牵头,组织成立了8个科技承包公司,成功地完成了花生叶斑病防治、松毛虫防治、玉米高产、定点机械化作业等10项技术承包。
  1988年8月, 县科协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科协第一届委员会。同时建立了科普宣传委员会、学会工作委员会、科技咨询委员会,并成立了5个厂办科研机构,3个民办科研机构。这些科研机构承担、完成了县级科研项目14项,有6项科研成果获县级以上奖励。
  由于科技体制的改革,充分发挥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人员的作用。1989-1991年,连续喷射水化冷虑脱胶工艺、硫悬浮剂试验研究与推广、耐低温聚氯乙烯密封(LTS-PVC)、140道精艺地毯等技术获省级二、三等奖;五莲县承担的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小麦、花生双高产技术开发”计划项目,花生亩产达到358.7公斤,增长30.4%,超过项目计划32.7公斤,省科委在五莲县召开了全省“小麦、花生双高产技术”观摩现场会。
  通过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措施的落实,有效克服了国家对科技工作人、财、物管的过多,统的过死的弊端,为科技工作者开拓技术市场、促进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加快技术成果向生产能力的转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卫生体制改革和发展
  1985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针对卫生事业的筹资渠道、办医模式、补偿机制、服务价格体制、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旨在挖掘全社会卫生资源的潜力,调动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扩大卫生服务范围,改善城乡卫生服务条件。根据上级卫生事业改革的指示精神,五莲县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规范医疗工作制度。1988年4月,县政府批转县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和深化卫生改革的报告》。《报告》就全面执行院(站、所、校)长负责制、技术职务聘任制、工人合同制、承包经营制、责权利相统一的分配制等方面的问题作了明确规定。从此,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县逐步推开。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县卫生事业的改革,1989年,县委、县政府又出台了《关于深化卫生改革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加大了卫生改革的力度。一是改变了长期形成的干多干少、干好干坏照样按固定工资级别领取报酬的分配方式,让服务态度、贡献大小与分配挂钩,鼓舞了广大医务工作者干好工作、学好业务、改善服务态度的工作热忱,全县医疗队伍的素质得到迅速提高。二是开设新课目,建立新科室,广设医疗网点,拓宽服务领域。三是增强了在竞争中生存发展的能力,在国家物价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提高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病人家庭经济负担,但从此开始,医院告别单靠上级拨款发展的路子。
  1989年9月6日,县政府印发了由县财政局、县卫生局制定的《关于加强公费医疗管理的试行办法》,《办法》对公费医疗经费定额、公费医疗经费管理、公费医疗人员就诊、用药、转诊及公费医疗证的办理进行了规范。公费医疗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公费医疗管理,使有限的公费医疗经费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为广大干部、职工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健康水平。
  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加强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室建设,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对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振兴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县22处乡镇有18个乡镇医院,90%的行政村设有村卫生室。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和《山东省乡村医生执业注册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全县所有乡村医生进行了执业考试、考核和注册,符合注册条件的,颁发《乡村医生执业证书》,严禁无执业资格的人员进入乡村医生行列。1991年,全县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人员、业务、经费、药品实行统一管理,加强乡镇卫生院对村级卫生室的指导,积极探索实行乡村医生工资制和养老保险制,进一步完善了村级卫生建设。
  加强公共卫生管理。结合创建省级卫生县城、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及重点人群卫生保健活动,在全县普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知识,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1989年初,县政府提出了创建“无鼠害县”目标。县政府召开了多次灭鼠工作专题会议,组织全县进行冬、春两季灭鼠突击活动,年底通过上级检查验收,基本实现“无鼠害县”要求,有效控制了全县鼠传疾病的发生。1991年,县政府提出了建成省级卫生县城的目标,随后县政府作出了《关于创建省级卫生城的决定》,全面开展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活动。城区由县环卫所负责粪便垃圾的清理及街道的清扫;县环保局负责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监督管理;县卫生防疫站负责对大气、水质的监督及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监测,全县环境卫生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治理和改善。

文体事业改革和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县的文化体育事业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这一时代主题,不断完善文化体育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自觉服务于全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是建立健全文化阵地和设施。全县先后恢复和建立了文化馆、图书馆和文物管理所。1985年县图书馆大楼建成,1988年全面开放。县图书馆帮助乡镇、村居筹建文化大院,帮助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成立图书室,举办基层图书管理员培训班10期,培训人员达500余人次,并与基层图书室建立图书借阅业务。1988年,全县共有乡镇文化站22个,成立农村业余剧团112个,25%的村庄建起“文化大院”。1989年5月,建立五莲县文物管理所,隶属县文化局,从事文物收藏管理。随着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求的提高,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条件的乡镇相继建成电影院,由县电影公司统一管理。1990年,电影公司采取机械通风、雾化降温的方法对电影院进行优化改造,更换航空靠背式座椅和双人包厢式沙发椅。1989年,五莲县摄影家协会、书画艺术协会成立,摄影家协会多次举办全县摄影大赛。书画艺术协会组织邀请省内外美术、书法家来五莲讲学,组织并参与送文化下乡、义务撰写春联活动。二是涌现出一批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县内成长起一批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文学作品《人民公安》《剑与盾》《阿拉木罕》《从锁链到项链》《“皮笊篱”漏汤》《继母碑》《飞飞与杨二嫂》等在各类文学大赛中获奖。美术作品《春风》《夏趣》入选为出国展出作品。三是群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县委、县政府发动群众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每逢重大节日,大都举行文艺晚会、歌咏比赛、书画展、舞龙灯、跑旱船等娱乐活动,宣传党的政策,活跃群众生活。
  为推动全县群众体育运动,县体育运动中心每年联合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县直机关工委、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等单位,利用社会赞助的形式,共同组织开展职工篮球、乒乓球、拔河、登山、自行车等比赛活动,体育健身成为职工现代生活的重要内容。1988年10月,五莲县成立了老年人体育协会,具体指导和组织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先后建立了门球、钓鱼、太极拳剑、棋牌、台球等科学健身单项体育研究会,各乡(镇)党委、县直各党(工)委也都相应成立了老年人体育组织。1990年,五莲县业余体育学校成立,在全县范围内选拔培养体育竞技人才,负责组织参加县以上体育比赛及体育场馆的管理与使用,向市以上运动队及高等院校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其中刘世香在国内、国际大赛中多次获奖。1991年,五莲县投资210万元,建成体育场,内设400米8跑道田径场地,看台可容纳观众万余人。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不仅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而且为全县各项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