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五莲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变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6&rec=170&run=13

第一节 五莲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变化

  自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09年的30年,是五莲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30年。30年来,五莲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央、省委和市委正确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弘扬“五莲精神”,深入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建县”三大战略,不断把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推向前进,实现了一次次重大突破,谱写了一篇篇辉煌的历史画卷。
  ——干群思想不断解放,思想观念与时更新。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加快发展的关键和落实第一要务的第一动力,贯穿工作始终。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从过去长期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实现了思想上拨乱反正和工作重心的转移,全县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逐渐恢复了正常秩序。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挖山不止、拼命实干”的“五莲精神”,广泛开展以“跳出五莲看五莲”为主要内容的解放思想活动和“学胶南、赶胶南,解放思想促发展”活动,组织实施了再建“山上五莲”工程和农业产业化以及工业强县战略,确立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县委出台了《关于解放思想跨越发展的决定》,先后组织开展了“革除障碍、跨越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学百强、新定位、新跨越”解放思想活动、“攻坚克难谋发展、抢抓机遇促跨越”解放思想活动。这些教育活动直面发展问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普遍受到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教育,有效破除了影响全县发展的观念、体制、政策、社会风气等方面的障碍,干部群众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得到不断改善,全县上下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经济发展活力步步增强。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山区开发建设纵深发展。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979年五莲县逐步开始了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改革,全县有351个生产队,开始实行土地到组经营责任制形式。1982年,全县普遍推行耕地承包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推行双层经营体制,使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断完善。1984年,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废除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起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从1984年后,实行土地承包制度,完善承包合同管理,抓好土地延包工作。2002年,五莲县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3年在全县全面落实实施。2004年,对“两田制”进行了彻底清理,取消了除烟草外的农业特产税,农业税下降了3个百分点。2005年12月,全面取消农业税,进一步增强了农民创业活力。
  为扭转改革开放前“以粮为纲”的单一局面,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从1979年开始,认真贯彻“以林为主、林粮牧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山区建设方针,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山区开发治理,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1982年,全省山区工作会议在五莲召开,省委、省政府对五莲山区建设成就给予充分肯定。会议前后,省内外有1.8万人来五莲参观学习。1983年,被中央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县”称号。1988年,省委又一次在五莲召开全省林业工作会议,推广五莲以林为主的山区开发建设经验。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例关系日趋合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五莲成为全省山区建设的先进县。80年代末,县委、县政府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保持工作连续性的基础上,确定了“稳定粮油、提高林果、突出畜牧、发展多种经营、巩固乡村企业”的山区开发建设方针,不断为山区开发注入活力。进入90年代后,全县人民大力弘扬以艰苦创业为核心的“五莲精神”,以产业化为主攻方向,组织实施了再建“山上五莲”工程,按照“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县外抓流通、县内搞市场”的思路,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步伐,山区开发建设不断向综合性、深层次、高效益的方向发展。90年代末,县委、县政府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围绕林果、畜牧、桑茧和瓜菜四大主导产业,深入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小型为主、配套为主、当年见效为主和节水为主”的方针,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强调连片治理、规模开发,一治一座山,一治一个小流域。注重农、林、牧、副、渔各业协调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异军突起,进一步增强了农村经济实力。1997年,五莲县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进入21世纪,县委、县政府确立了经济工作以农业为主向工业强县转变、由自我发展为主向借助外力发展转变,提高山区综合开发层次和水平的“两个转变一个提高”的工作思路,突出发展农业产业化、民营经济等六大重点,农业产业化领域不断拓展,产业化程度日益加深。积极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落实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继续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结构,深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1978年至2009年,全县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由0.83亿元增加到14.15亿元,粮食总产量由17.01万吨增长到23.36万吨,花生由1.32万吨增长到4.6万吨,肉类总产量由0.71万吨增长到2.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由82.5元增长到6089元。截至2009年底,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4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69家,规模养殖场达到985家;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生态环境更加改善,生态优势越加凸显,先后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示范县”。
  ——工业经济持续增长,主导地位牢固确立。五莲建县时,全县除一处职工5人、产值1万余元的全民性质的工业企业外,只有少数农村个体手工业。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至1957年,全县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达到7处,职工266人。经过“大跃进”“文革”时期,至1976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达到19处,职工1665人;县属企业18处,职工2045人。
  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工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以改革促发展,放开搞活,全县工业企业先后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了承包、股份制等企业内部改革;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相继开展企业“三制度”“四放开”改革、推行“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效益明显增强。1997年底,全县乡镇以上工业达到126处,其中县属企业34处,乡镇及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45亿元,其中县属工业17.7亿元。全县工业获得长足发展,不断壮大。
  从1998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发出了实施“工业强县”的号召。1999年,提出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和“宁可少活三五年,也要工业上台阶”的口号。2000年初,提出了把经济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加快工业化进程上来,号召全县各级“弘扬五莲精神,打造工业优势”,使“工业强县”理念深入人心。2001年,县委组织开展“学胶南、赶胶南,解放思想促发展”活动。2003年,县委、县政府立足发展县域经济实际,提出了“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建县”三大战略,制定出台了《关于工业“二次创业”的意见》,进一步推动“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2004年至2005年,突出“接轨青岛、融入半岛城市群”战略重点,狠抓“一块石头、一块铁、一根针、一根线”四个传统产业,手工工具、塑胶产品、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也快速崛起。2006年至2009年,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培植壮大“车辆制造、纺织、石材建材、工艺品、手工工具、塑胶”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坚持以主导产业为支撑,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新兴产业为新增长点,以企业技术改造为保证,以招商引资膨胀企业规模,进一步加快了全县工业化进程。2009年底,全县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0.53亿元,比1978年增长70.25亿元;规模以上企业18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71.7亿元;41家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28家利税过千万元;国家级技术中心1处、省级技术中心4处、市级技术中心8处。
  ——对外开放加快推进,服务业日益繁荣发展。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加强。1976年前,五莲县出口商品主要为农副产品。1977年,县外贸公司成立,由其统一组织出口产品调拨。1988年,五莲县被国家列为对外开放县后,出口商品有12大类50多个品种,收购总值5427万元,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领域及规模迅速扩大,业务洽谈项目快速增加。1990年,改革县级外贸经营管理体制,实施统一汇率,自负盈亏,取消补贴。1994年,五莲县出口生产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对外贸易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县出口商品发展到13大类120多个品种,完成外贸出口商品收购值3.05亿元。2009年,全县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企业达到69家,全年累计完成进出口总值1.42亿美元,其中出口1.23亿美元、进口0.19亿美元。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招商引资工作从探索阶段逐步向规范化、成熟化发展。1988年,五莲县化工厂与香港园丰行股份有限公司合资举办五莲县凤利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是全县首家合资企业。1992年,县政府制定出台《五莲县引进县外资金奖励办法》和《关于对外商投资和引荐外资实行优惠和奖励的有关规定》,加快招商引资工作。1993年,全县利用外资出现第一个高潮,达成合资合作项目20个,注册资金1448.2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88.79万美元。截至2000年,全县批办三资企业54家,实际利用外资2638万美元。自2001年以来,特别是招商局成立后,县委、县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加快发展的突破口,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考核奖惩力度,通过专业招商、产业招商、企业招商、全民招商、园区招商和亲情招商,招商引资工作得到快速发展。2009年,全县办理招商引资项目806个,投资总额198.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30.5亿元;合同利用外资4305万美元,实际到账外资1200万美元。
  商贸流通,从小到大。建县初期,全县商品流通规模小、经营方式单调,主要是私人经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健全完善了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流通渠道、少流通环节的“三多一少”新流通体制,坚持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推动了流通领域多种经济成份的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末,全县基本形成了以商业、粮食、供销、石油、外贸等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贸流通体制。进入90年代后,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的战略,相继开展管理体制、经营体制改革,不断加快流通设施建设,大力拓宽流通渠道,积极搞活经营,县内市场呈现繁荣活跃局面。1997年底,全县商贸流通企业达到80处,职工6100多人,全县商贸系统完成商品总购进50005万元,实现利税2126万元。
  200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以工业带动服务业繁荣、以服务业促进工业发展、二产三产互动共进”的思路,突出“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三大重点,走出了一条符合全县服务业发展的路子。旅游业充分发挥五莲山、九仙山、大青山、李崮寨等旅游资源优势,在全县逐步形成了生态游、文化游、民俗游等大旅游格局,五莲山旅游风景区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带动了全县第三产业的发展。2009年,全县实现旅游直接收入3700万元,带动相关产业实现收入1.8亿元;全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1.7亿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57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县GDP 的比重达到32%。
  ——城乡面貌变化显著,发展环境越加坚实。20世纪70年代末,因历史原因和经济条件制约,全县城乡建设速度缓慢、水平滞后。县城建区面积只有3.4平方公里,道路长度15多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仅为21%,人均占公共绿地0.53平方米;整个县城只有1 座供水水厂,日供水能力仅0.47万吨/日;环卫设施落后,机械化程度为零。
  自1978年至2009年,历届县委、县政府不断优化城乡基础设施配置,改善城乡基础条件,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城市框架,城乡建设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一个日新月异、环境优美的新山城逐渐凸显。2009年底,城区面积达到14.9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4.36万人,全县公路里程1436.7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64%,建成区绿地率41.6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85平方米,城区年供水量602万立方米,人均日生活用水量60.27升/人,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在编制规划上,县城规划是从1975年开始着手编制的,历经数轮修编、调整,到2009年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96.2%。2009年,按照“南控、北扩、东拓、西绿、中改”的思路,加快“东园西城”和城区“一个中心、三个片区”建设,促进了“城在山中、楼在绿中、人在画中”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步伐。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狠抓以通路、通水、通电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了“道路畅通、城市绿化、城区亮化、城市管网配套、旧城改造”等工程,城市面貌不断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2009年底,全县城区绿化面积598. 6公顷。2013年成功创建为“山东省园林城市”。同时,电力、通讯、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市北经济开发区载体功能明显提升,发展活力和实力不断增强。县城工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产业化发展日趋明显。在城乡道路建设上,由1978年全县通车里程200公里,发展到2009年全县公路里程1436.7公里。进一步加快城区道路修建工程,积极争引开通了铁路客货运输,全县所有行政村硬化通村率达到100%,实现了以国道、省道为框架,县道为支撑,乡村道路为辅助,铁路为补充,城乡一体、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畅洁绿美的交通运输网。在村镇建设上,编制了《五莲县村镇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实施“新百村”生态文明创建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推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2009年底,全县农村自来水人口普及率达91%,有线电视通村率达100%,客运通村率达100%。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教育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加大教育投入,优化发展环境,深化教育改革,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建立高中阶段和职业学校学生资助体系。截至2009年,全县考出5名全省高考“状元”,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状元县”。坚持实施“科技兴县”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科技进步贡献率逐年增长,科技绩效和潜力明显提升。医疗卫生体制深化完善,从上世纪70年代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老三件,发展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积极推行“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养老”五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规范化救灾救济体系。劳动就业形势稳定,职工平均工资保持增长。计划生育纳入法制化轨道,人口保持低速增长。扎实推进“平安五莲”创建活动,社会治安、安全生产、信访工作取得长足发展,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先后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县”等称号。
  ——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县政府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先后荣获全省第一届、第三届、第五届、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县,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县,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扎实开展“做文明公民、创文明单位、建文明五莲”“文明在山城”“争十创百”“诚信五莲”等文明创建和共建文明活动,认真组织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春节文化系列活动、“山城之夏”文艺展演、消夏电影放映和群众登山运动等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全县12处乡镇建起综合文化站,634个行政村建起文化大院、电教室和农民科技服务队,建起农家书屋180家,群众的文明诚信意识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1987年,潍坊市委总结推广五莲县在长期山区开发中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挖山不止、拼命实干”的“五莲精神”,成为全县聚民之魂、立县之本。1989年,山东省委对“五莲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1998年,日照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学习弘扬“五莲精神”的意见》,在五莲召开全市弘扬“五莲精神”艰苦创业加快发展动员大会,对“五莲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并推广。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全县人民在实践创造中为“五莲精神”赋予了“开放包容、创新创业、亲山亲水、先干快干”新的时代内涵,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截至2009年,全县共涌现出国家级文明单位1个,省级文明单位12个,省级文明机关4个,省级文明村镇5个,市级文明单位48个,市级文明机关12个,市级文明村镇26个。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执政水平不断提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也开启了党的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一是思想理论建设不断推进。通过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使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得到恢复和发扬。1977年至1978年开展整党整风运动、1985年至1987年开展整党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思想政治觉悟。整党结束后,转入了党的经常性教育活动。1991年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1995年开展城市社会主义思想教育,1996年在县直机关和事业单位中开展以弘扬“五莲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机关思想作风建设,1999年在县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内容的“三讲”教育活动。2001年以后,先后组织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系列教育活动,党员干部思想境界不断提升,党性觉悟不断增强。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规范推进。以农村后进班子为重点,分期分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农村基层组织集中整顿工作,深入推进后进村集中帮扶;1984年设立村民委员会后,顺利完成了九届村“两委”换届工作。2003年以来,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先后于2004年、2008年两次被山东省委表彰为全省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县。严格按照“坚持标准、改善结构、保证质量、慎重发展”的方针发展党员,创新“一增四改”党员发展模式,着力优化党员队伍结构。1978年全县党员人数达到21867人,至2009年全县党员人数达到40964人。建立完善“三位一体”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三是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领导班子建设的首位来抓,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和“人品好、有本事、能干事、干成事”用人导向,严格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条例》选人用人。加大竞争性干部选拔力度,面向社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利用各级党校、外出调训、上派下挂等方式,提升干部素质。扎实开展万名干部结对帮扶活动,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兴县”战略,制定出台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的意见,探索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举措,人才基数不断扩大。四是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制定《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勤政廉政、科学发展”教育活动,开通“行风在线”直播节目和“在线访谈”栏目。制定从严管理干部、问责办法等制度规定和措施,推行农村民主管理监督“五位一体”工程、“1+4”农村民主监理监督模式,规范约束领导干部从政行为。通过全面推进党的建设,逐步构建起新型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使全县各级党组织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30年的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五莲今天的成就和变化。回顾30年的艰辛发展历程,提振全县人民创业奋斗精神,必将对五莲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力量源泉和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