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深化财政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6&rec=143&run=13

第一节 深化财政管理

  2002年以来,财政工作继续坚持以服务全县经济大局为中心,以财源建设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健全财政投入和政策引导机制,强化财政监督控管,地方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支出结构日益优化。至2009年,连续21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有力支持了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五莲县财政管理体制随着国家财政体制的演变而发展变化,从无到有,日趋完善。1953年前,没有建立独立的财政,列入省财政。1953年县级财政建立后,全县财政体制经过多次调整和改革,由高度集中管理到实行分级管理,主要经历了“统收统支”、“分级包干”和“分税制”三种财政管理体制。一是从建县至1979年,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二是从1980年至1993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三是从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对乡镇财政先后实施了“统一管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分税制”体制。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后,实行转移支付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地区收支平衡。
  进入21世纪以来,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一是组织实施政府采购制度。1997年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2001年在全省率先实行了政府采购预算管理,采购资金集中结算,规范、简化采购工作程序,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组织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2003年2月,全县开始实行集中支付结算,将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管理。2005年7月,成立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在全市率先启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2009年,实现12处乡镇账务网络电算一体化改革,有效遏制了挤占、挪用和浪费财政资金现象。三是组织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2004年,制定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将单位经营性资产收益纳入财政管理。2005年,在全市率先推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政府统一所有、授权经营机构运营、单位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监管”的模式,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至2009年底,全县国有资产总额为15.16亿元。四是组织实施“乡财乡用县管”改革。2006年9月,实行“乡财县管”,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运行,通过网络平台,将乡镇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建立起“预算统编、账户统设、资金统缴、支出统核、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动作模式。2008年创新的国库集中支付模式的乡财县管模式在全省财政系统推广。全县财政发展壮大的过程,是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先后推行的多项亮点财政改革,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
  在财源建设上,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建国初期至1952年,县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税收。1953年至1957年,县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税收和工商税收。1958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实施后,全县工商业发展逐步加快,企业上缴利润收入逐年增加,企业收入、工商税收和农业税收入成为县财政收入的三大来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历了企业制度改革、实施一步和二步利改税、分税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以及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重大改革,通过扎实推进依法治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工商税收在全县财政收入中占据重要位置,1973年至1983年,工商税收占同时期财政收入的71.2%。1984年至1988年,工商税收占同期财政收入的80.59%。从2002年至2009年,工商税收累计达118833万元,占同时期地方财政收入的75.4%。1983年利改税前,全县工商企业在缴纳工商税的同时,国营企事业单位还缴纳企业利润。1983年后,企业实行第一步利改税和第二步利改税;1994年国有企业统一按33%税率缴纳所得税。1994年至2009年,全县企业税收达35744万元。2001年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2005年12月全面取消了农业税。从1954年至2009年,全县农业税收累计收入33190.9万元。同时,财政收入还包括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预算外资金收入等。
  到1982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元,达到1259.7万元。1998年过亿元,达到1.11亿元。2007年超过2亿元,达到2.34亿元。2009年,达到2.89亿元,财政运行质量和速度明显提升。
  在加强财源建设,确保财政收入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发挥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全力支持全县经济协调快速发展。从建国至1980年,全县财政预算内支出共11936.4万元,年均373万元,大多数资金用于发展各项事业,也有相当一部分耗于政治运动。1981年至1990年,全县财政预算内支出累计20227.7万元,年均支出2022.8万元。其中,文教科学卫生事业占41.75%,行政管理费占15.74%。1996年财政预算内支出首次过亿元,支出数额达12682万元。2009年,全县财政支出为80686万元,其中,教育支出占30.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9.04%,医疗卫生支出占8.73%,农林水事务支出占14.29%。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把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工业、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2003年,在受非典影响和各项减收增支因素的影响,利用财政间歇资金为规模以上企业调整银行贷款7000余万元,支持企业挖潜改造投入960万元,实现出口退税4600万元。2004年至2007年,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促进工业“二次创业”,先后为规模以上企业调整到期和逾期借款1665万元,实现企业出口退税和免抵调减增值税15048万元。2008年,经受金融危机影响,为企业新增借款1000万元。2009年,设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过桥还贷资金,累计为10余家骨干企业调整到期和逾期借款7907万元,安排100万元财政资金作为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筹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加大对重点项目和重点事业支出的力度,支持城区改造、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开发、“三农”建设和村村通等重点工程,提升了区域发展环境。2003年至2009年,全县农业支出达到23845万元,占同期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04%。2009年,农林水事务支出11526万元,比2008年增长12.45%;累计投入资金3584万元,用于334省道绿化、沿河路改造、农村公路桥梁等重点工程建设;落实扩大内需项目配套资金7394万元,推进长城岭水库除险加固,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同时,把财政杠杆向基层群众和弱势群体倾斜,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2007年至2009年,扎实稳妥地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全县50000多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到免费教育。加强城乡医疗基础设施建设,“360工程”“1127工程” 和革命老区卫生院建设全面实施。加快推进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9年,全县城镇居民参保人员达到23470人,农民参合率达到98.1%。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连续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实现了城市低保对象的应保尽保。截至2009年,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108万元,补助人数达到35319人次。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累计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家电下乡等各类涉农补贴7906万元,并通过“一本通”直接发放到了农民手中。切实保障干部职工工资发放,做好规范津贴补贴工作。民生财政,让广大群众越来越多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浴公共财政的阳光。
  五莲县连续21年地方财政收支保持稳定增长,支出结构更加优化,得益于县委、县政府正确的领导,得益于全县广大财政干部职工创新改革,奋力拼搏。县财政局先后被授予全省财政系统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全省契税征管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