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6&rec=134&run=13

第四节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从2004年至2009年,中共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下发了6个中央1号文件,着力破解“三农”问题。指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系统解决“三农”问题出发,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目标,在全国再次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
  五莲县委、县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坚持科学制定规划,明确任务目标,搞好示范带动,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新农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把科学编制规划作为基础性工程,在集中抓好城区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突出生态文明特色、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明确了新农村建设五年工作任务。编制了《五莲县村镇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了三年内基本完成第三轮小城镇总体规划和100个示范村建设规划的编制计划。根据全县乡村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创造出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一是山区生态型。对地处偏远、生态环境较好的山村,重点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建设“园中村”“林中村”;对五莲山风景区内的村庄重点发展以餐饮、民俗旅游为主的旅游经济。二是城郊社区型。引导城郊村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城郊经济,建设新型农村。乡镇驻地村,住宅样式统一规划,道路硬化,水、电、有线电视和电话全部入户。三是特色产业型。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对有传统优势和基础条件的村,重点扶持,重点培植,全县各类特色专业村达到230多个。各乡镇全部建设了驻地示范街,每乡镇建成了1-2个示范村,7处乡镇成立了城建监察中队,中心镇、重点镇全部配备了环卫、绿化等专业队伍,提高了小城镇建设管理水平。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突出工作重点,坚持用生态文明把握新农村建设,把生态文明作为创建生态文明村的一个切入点,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生态文明村创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实施“新百村”生态文明创建工程。县委、县政府出台一系列文件,制定了详细的生态文明村创建的“八化”标准,即道路硬化、道路亮化、村庄净化、环境绿化、墙壁美化、文化化、环保化、节约化。按照“试点示范、以点带面、连线拓展、连片创建”的原则,在全县沿国道、省道、旅游线路,选树了100个不同地理条件、不同经济状况、不同群众基础的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并在其中30个示范村,在领导、政策、资金方面重点倾斜,确保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围绕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从2006年起,在全市率先实施了“五清五改五通”,即清垃圾、清粪堆、清草堆、清污水、清废旧建筑;改水、改厕、改灶、改圈、改排水沟;通硬化路、通有线电视、通自来水、通公交车、通科普宣传栏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2009年底,全县农村公路通村率达100%,自来水人口普及率达91%,有线电视通村率达100%,科普通村率达100%,客运通村率达100%。以中心镇、重点镇和风景旅游区为重点,加强了铁路、国道、省道沿线绿化美化和各乡镇驻地的示范街整治建设。各乡镇累计投资2000多万元,绿化街道13.3万平方米,硬化道路2.1万平方米,铺装副路6万平方米,修建排水沟4万平方米,逐步形成了县城—中心镇—示范村—新百村—一般村梯次分明、特色鲜明的城乡建设布局。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等农村新能源,减少薪柴使用,消除空气污染。2009年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时机,争取3000户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全县12个乡镇建设户用沼气池5000多个。让农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进一步提高了对生态文明创建的认识,使生态文明创建得到了农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大力发展镇村经济。把突出发展农村生产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大力发展镇域经济,构建富裕农村。坚持“强镇抓加快、弱镇抓突破”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特色促动、强镇带动、城镇拉动、项目推动“四动”战略,加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力度。全县车辆制造、石材建材等六大产业链条向农村深入延伸,园区带动辐射作用开始显现。镇村一批中小项目相继发展,一批配套加工企业迅速崛起,涌现出一批特色镇、专业村、产业群,初步构筑起了东西南北中五个特色经济板块,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推动了镇域经济快速发展。同时突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抓好以花生、桑烟、瓜菜为重点的种植业、以生态公益林和板栗为重点的林果业、以牛猪鸡为重点的畜牧业,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全县初步形成了“北部桑烟菜、东部杂果茶、西南苹果姜、牛羊规模化区域化”的生产格局。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建起各类协会、学会等专业组织,主要农产品流通率达到80%以上。
  促进乡村文明和谐发展。一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构建文明农村。进一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科技和计划生育“五项事业”发展。全县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8%以上,在全市率先推行了农村低保制度,农村人均收入低于700元的家庭全部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大力实施“全民素质提升工程”。坚持统筹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文化,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向农民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阳光工程”培训等为重点,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创业致富的能力。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突出社会管理,构建平安农村。以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为目标,完善村规民约。结合深化政务财务公开,健全完善干部离任审计、勤廉双述等制度。深入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居”“平安家庭”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县农村社会政治局势持续稳定。
  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一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稳步增长。200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3.36万吨,比2003年增加5.36万吨。二是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89元,比2003年增加2861元,增长88.6%。三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2009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4.15亿元,比2003年增加4.63亿元,林业、畜牧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村医疗条件不断改善,2009年全县社区及村级卫生室达到611个;教育事业持续发展,2007年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贫困学生免除课本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离农民大众越来越近,正在逐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