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6&rec=132&run=13

第二节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0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90年代后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农村经济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轨道,依靠市场机制引导各种要素有序流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业产业化的全面推进拉开了序幕。进入2000年以后,党中央、国务院特别强调农业产业化,要求各地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五莲县1979年制定的“以林为主、林粮牧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山区建设方针,对全县农业内部结构进行了初步调整。80年代中后期,全县农、林、牧、副、渔各业协调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进入90年代后,全县人民大力弘扬“五莲精神”,组织实施了以产业化为主攻方向的大规模的山区综合开发,按照《“九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积极开拓农业产业化路子,相继确定了粮油、瓜菜、桑烟、林业、猪牛羊、肉鸡肉兔、石材、工艺品等九大龙型经济框架和六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步伐,全县农业产业化工作得到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总体水平不高、特色不突出、规模不大、品牌不响等问题,特别是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基地杂而少、农业产业化经营运行机制还不尽完善等问题。
  200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全县六大重点工作之一,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手段,走龙头企业带基地、标准化生产出精品、生态型产品创品牌的产业化发展路子,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全县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思路更加明晰,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力。
  在培植发展主导产业方面,坚持“扩烟增茶、提升瓜菜、优化林果、振兴畜牧”的发展思路,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农业内部结构,积极培植主导产业,实施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小麦直补和玉米、小麦良种补贴,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粮食生产。2009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89.3万亩,粮食总产量达23.36万吨。大力培育优势特色农业。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继续培植林果、畜牧、桑烟、瓜菜四大产业,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积极搞好土地规模经营,调整落实主导产业面积,2009年全县落实经济作物面积29万亩。把黄烟作为富民、富财政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加快推进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被确定为全省整体推进现代烟草农业三个试点县之一。大力推广苹果高光效树型改造技术,抓好优质苗木供应,加快发展丰产林和板栗、樱桃、蜜桃等特色果品生产,提升林果产业发展水平。2009年落实蔬菜4.7万亩,总产19.4万吨,瓜类总产量达到1.7万吨,水果总产量2.9万吨,蚕茧产量1320吨。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采取集聚发展、突出特色、培育龙头、科技扶持、服务引导等措施,扶持发展规模,推动农户散养向小区规模饲养集中,推进畜禽规模养殖。截至2009年,全县规模养殖场达到985家,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1300元。
  在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方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的带动作用,将县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纳入全县重点扶持范围,在扶持政策、资金协调、基地建设、品牌争引等方面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健全龙头企业与基地的联接机制,扶持企业按照生产无害化、产品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的标准发展和扩大基地面积,实现产业化发展,膨胀规模,提升档次,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同时,积极研究利用上级有关优惠政策,支持引导企业争列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利用上级扶持政策、项目和资金做大做强,提升发展水平。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新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009年,新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全县龙头企业达到了140家,使全县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产值达到4.6亿元,带动农户10万余户,带动基地18万亩。通过龙头带动,着力培植了花生、果品、桑烟、瓜菜等主导产业。2009年,全县种植花生18万亩,总产达4.6万吨;黄烟面积达到3.4万亩,烟叶总产量达到6223吨;新建规模养殖场86处,养殖小区16处,规模养殖畜禽占全县养殖总量的68%,实现畜牧业产值8.9亿元。
  在引导发展农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方面,积极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引导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专业大户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允许和鼓励农民以多种要素入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推广“龙头+协会+农户”“市场+协会+基地”等模式,进一步完善产销服务体系。制定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强协调引导,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重点开展体制、机制及制度创新与产业链条延伸试点,着力探索解决农村土地承包、农业项目贷款、风险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做大做强一批产业基础牢、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质量安全优、品牌效益高的示范专业合作社,使其成为自我约束、诚信经营又保护用户权益的上联龙头、下联千家万户的坚强纽带。截至2009年底,全县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69家。
  在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方面,坚持把实施农业标准化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举措来抓,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产业,提升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依托山区良好生态环境基础和特色农业优势,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业标准化工作地开展。从2003年开始,把农业标准化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对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的目标量化考核范围,使农业标准化工作成为各级各部门的硬性工作任务。坚持“扩烟增茶、提升瓜菜、优化林果、振兴畜牧”,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做好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争创工作,培育一批以蔬菜、花生、果品和畜禽产品等为重点的农业特色品牌。截至2009年,全县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3处,无公害农产品44个,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7个。注重农产品品牌的争创和宣传利用,建成启用了县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做好到期农产品品牌的续报工作,打造一批以蔬菜、花生、果品、畜产品为重点的农业特色品牌。
  事实证明,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经营体制和机制的实践创新,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