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加快发展生态林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6&rec=125&run=13

第二节 加快发展生态林业

  五莲县林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1950年,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发出“绿化荒山,变穷山为富山”的号召,拉开了造林绿化、改山治水的序幕。至1957年,全县绿化荒山20.5万亩。1958年至“文革”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和“大炼钢铁”及“以粮为钢”等思想的影响,部分社队为追求粮食高产,毁林造田,全县大量树木被砍伐,林地面积有所下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政府根据五莲山区实际,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确定了“以林为主、林粮牧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山区建设方针,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措施,林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82年7月,山东省山区工作会议在五莲召开,推广五莲山区建设的经验。1983年,中央绿化委员会授予五莲“全国绿化先进县”称号。1988年,省委、省政府在五莲召开全省林业工作会议,对林业生产给予了肯定。随着林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山区开发水平不断提升,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日渐突出。1994年10月,全省林业经济工作会议在五莲召开,县委书记李永健做了“走产业化开发之路,促进山区高效林业发展”的典型发言,会议对五莲县“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县外抓流通,县内搞市场”的做法给予了肯定。之后,全县各级认真贯彻林业各项方针政策,全县造林绿化面积大幅增长,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明显增强。
  2003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把“生态建县”列入“三大战略”之一。在深入实施“生态建县”战略中,突出林业战略主体地位,把造林绿化、建设果品基地、打造绿色县域作为发展生态经济的前提和基础来抓,大力实施生态林业,逐步形成了“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效果。期间,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带头投身到生态建县的一线和前沿,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艰苦奋斗、拼命实干的作风,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林业建设工程,林业建设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全县各级围绕“生态建县”战略,深入实施“增绿”工程,大搞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和水土保持。按照提升东南、主攻西北、突破通道、绿化城乡的布局,山水林田路镇村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管林护林一齐抓,构筑起了完善的生态林业体系。坚持“山上造林不间断、河滩造林连成片、道路造林一条线”的方针,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山城。
  在青山培育上,探索推广了“山顶松槐戴帽,山间板栗缠腰,山下杂果樱桃,河滩丰产林茂,道路绿树成荫,农田林网配套,村镇绿色环抱”的立体绿化模式。对荒山丘岭、25度坡以上耕地分期分批退耕还林,对境内道路、河滩全部建设绿色长廊,对西北平原区全部建设农田防护林网,不断提升山区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在绿水保护方面,始终把水土保持作为涵养植被的根本来抓,推行一个流域、一串水库、一条河道、一山绿色“四个一”模式。对各类水库塘坝定期维修,除险加固;对骨干河道坚持“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打造清水长流、阶梯湖面、三季有花、四季长青的景观河、富民河。在一座座山、一道道岭、一个个小流域构筑起了一层层水土保持屏障,一道道绿水养育了一座座青山,逐步实现了青山涵绿水、绿水育青山、青山绿水两相依的良性循环。
  截至2009年,全县林地面积发展到97.2万亩,其中防护林58万亩,用材林19万亩,经济林20.2万亩。先后完成高标准绿色通道建设140多公里,全县农田、道路林网率达到100%;全县90%以上的宜林山滩完成绿化,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8%;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其中,2008年对334省道坚持边建设边开发边绿化,投资1000多万元高标准栽植各类花木100多万株,成为全县绿色通道建设的亮点。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俯身劳作的姿势被牢牢定格在历史的年轮里,正是他们的坚守和执着才绘就了生态五莲的绿色画卷。
  造林绿化重栽更要重管。县委、县政府加大封山护林力度,强化管护措施。先后制定下发《关于实行封山护林的意见》《关于实行封山护林的补充规定》等文件,对封山护林的范围、主要措施、保护与管理、处罚等提出了明确的规定,严禁乱砍滥伐,严禁乱垦滥占林地,严格控制放牧,搞好火灾及病虫害预防。围绕封山护林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封山护林体系。县里成立了封山护林领导小组,组建了封山护林综合执法大队,各乡镇成立巡查队,村村设立护林员。建立了“一个山头、一名护林员、一处护林房、一批护林牌、一套护林制度”的“五个一”封护体制,对涉及12处乡镇、420个村庄、23个流域、2600个山头的50余万亩生态公益林全部实行了死封。从2004年,县财政每年下拔封山护林专项资金,配备了566名护林员,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封育护防四措并举,村村设岗、山山联网的封护体系,全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先后打造了大青山、七连山、花山、摩天岭、长城岭、刁屋等一批封山护林样板流域,大青山流域和长城岭流域被确定为市级生态功能区。
  在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过程中,按照“山川绿起来、城乡美起来”的目标,坚持城乡一体化造绿,加快园林山城、优美乡镇、生态村庄建设。在城区,围绕建设“城在山中、楼在林中、人在园中”的生态园林山城,启动了城中绿水相衬、城东林荫大道、城西缠腰戴帽、城北绿色屏障的绿化美化工程,大搞拆墙透绿、庭院造绿、见缝插绿,形成了绿多、景靓、水清、气爽的独特山城特点。2009年底,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64%,人均公园绿化面积10.85平方米/人。在镇村,以生态文明为特色,广泛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和争创省级绿化示范村、省级农村环境清洁村活动,大力推进以绿化美化为重点的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建设绿色小城镇和森林式村庄。
  通过开展植树造林,实现了林业生产的大发展,林业大发展带动了林果业的大发展。坚持适地适树和重点产业重点抓、重点乡镇抓重点的原则,优化提高苹果,大力发展板栗、柿子,适度发展杂果。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全县林果业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提升,对全县低劣品种果园进行嫁接改良,淘汰老果园、新建优质“接班园”,使苹果良种率达到了80%以上。2002年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板栗大县的意见》,把板栗作为主导产业和退耕还林的首选树种来培植,引进优良品种,实行区域化种植。按照资源布局特点和产业化发展要求,实施名优果品基地建设工程,西北乡镇突出柿子、桃,东南乡镇突出板栗、苹果和樱桃,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加强果园管理和投入,在全县先后建成了规模较大、品种优特、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高的板栗、苹果、柿子、樱桃四大果品基地,经济效益占林业总收入的80%以上。
  加快林权制度改革,加大林业财政投入,是全县林业建设的一个亮点。山区绿化周期长、经济效益回报慢。为确保全县林业建设顺利开展,调动各级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县委、县政府加快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按照“明晰所有权、搞活使用权、放开经营权、保护收益权”原则,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进行荒山开发、绿化,搞好集体造林、个人造林、合作造林多种形式的“大合唱”,加快社会造林步伐。加强财政投入,全县每年用于造林绿化的资金达2000多万元,其中非公有制资金占60%以上。林权制度改革增强了林农依山致富的信心,唤醒了沉睡的荒山,实现了“山青、林兴、民富”的“三赢”。
  经过近60年的发展,全县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森林资源不断丰富,林木覆盖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跨入了全国生态建设先进行列。2009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比1949年提高了113.3%。先后荣获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单位等十几块“国”字号“绿色招牌”,使生态成为五莲最大的优势之一。
  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在以生态建设为重点的山区开发实践中,进一步弘扬光大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挖山不止、拼命实干”的“五莲精神”,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敢让荒山披新绿的生态实践,促进了全县生态林业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逐步实现了绿起来、富起来、美起来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