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实施“接轨青岛? 融入半岛城市群”战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6&rec=119&run=13

第二节 实施“接轨青岛 融入半岛城市群”战略

  为发挥山东半岛地区作为全省经济的中脊作用,2003年山东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强半岛城市群建设、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战略部署。同年,日照市委、市政府着眼科学把握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制定了《关于接轨青岛融入半岛城市群的意见》,在半岛八城市中率先作出了接轨青岛的战略决策。
  五莲县委、县政府在调研的基础上认为,五莲接轨青岛有区位优势,有基础优势,更有较深的历史渊源。五莲与青岛山水相连,地缘相近,相距仅百余公里,便于打造“同城经济圈”;“青岛同乡会”的建立,进一步坚实了联络沟通的基础;以潮河为中心的东部区域开发,为接轨青岛、融入半岛构筑了平台;以加工制造业为重点的主导产业初步形成,有利于融入半岛加工制造业体系,为接轨青岛创造了优越条件。全面主动地接轨青岛、融入半岛城市群,对于五莲抢抓机遇,更好地参与和推进半岛区域分工合作,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4年8月,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关于接轨青岛融入半岛城市群的实施意见》,对接轨青岛的意义、指导思想和原则、工作重点、主要措施和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促进了接轨青岛工作的扎实开展。
  县委、县政府首先理顺了管理和服务机制,从县到县直部门和乡镇都建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强化接轨青岛责任。县里成立以县长王勇任组长,4名县级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接轨青岛、融入半岛城市群工作领导小组。在县招商局设立办公室,组建专门工作班子,具体负责接轨工作年度计划的制定和接轨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调度。各乡镇、县直各部门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班子,做到领导精力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定期开展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之间的对口互访交流活动,促进沟通和了解。各乡镇、部门也与相关单位建立了友好关系,开展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在此基础上,加大县内各新闻媒体宣传力度,充分利用驻青岛招商办事处、青岛同乡会和在青岛举办的各种会展,宣传推介五莲,提高五莲知名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务服务,发挥好行政服务中心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搭建招商引资和服务客商的平台,营造接轨青岛的良好氛围和外部形象。
  在“接轨青岛、融入半岛城市群战略”的工作思路上,县委、县政府提出,以观念接轨为先导、以产业接轨为核心、以企业接轨为主体、以机制接轨为保障,以招商引资为主线,立足特色优势,突出重点区域,突破重点产业,联动错位发展,全方位、宽领域、高起点接轨融合,做好“依托青岛、接轨青岛、服务青岛”这篇大文章,借势借力促进五莲跨越发展。
  把观念接轨作为接轨青岛的先导来抓,建立主动接轨机制。从县级领导做起,树立了“接轨青岛就是接轨机遇”的理念,提出了“在主动出击中接受辐射、在错位发展中抢抓机遇、在协作互补中形成特色”的接轨思路,引导全县各级认清形势,更新观念,把思想统一到依托青岛、接轨青岛、服务青岛上来,把学赶胶南活动延伸到学习青岛等沿海地区的发展理念、政策机制和工作方法上来,不断提升思想境界,抬高工作标杆。一是走出去学。先后三次组织领导骨干和企业负责同志到胶东地区学习先进经验,更新思想观念,并组织乡镇和部门与胶南结对子,加强交流与协作。二是请进来教。邀请青岛等地经济主管部门和乡镇、企业负责同志到五莲观光旅游、实地考察、传经送宝,进一步加强交流,密切联系。三是建立经常性联络机制。县里在青岛设立了招商处,负责青岛地区和整个半岛以及面向日韩的招商联络工作。先后有16家企业在青岛设立了办事处,捕捉商机,寻求合作。建立了250人的青岛同乡会,形成了与青岛长期交流合作的工作运转机制。
  把接轨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平台建设上来,加快县城东部开发,打造接受辐射平台。2003年,五莲县抓住青岛发展重心西移、传统产业转移的机遇,把以潮河为中心的东部区域作为接受青岛、日照市区辐射的“桥头堡”,创造新的区位优势,拉近地缘距离。一方面,争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开工建设了连接潮河与市区的“山海大道”,完成了334省道拓宽改造。两条路的建设,贯通与青岛和日照市区对接的“主动脉”,畅通了物流、人流、信息流的对接渠道,五莲到青岛的路程缩短了l小时,到日照的路程缩短了15分钟,进入“l小时经济圈”,形成“同城效应”。另一方面,以“两路”修建为契机,全力建设日照市加工贸易区(即现在的日照市北经济开发区)。2007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在园区内设立山东省(五莲)台湾工业园。进一步完善园区水、电、路、气、热、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六通”目标,拉开了大发展的框架。制定出台有关加强贸易区管理与建设的意见,进一步降低门槛,优化服务,增强吸引力,把加工贸易区建设成为接受辐射、拉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龙头和接轨青岛、扩大招商引资的前沿阵地。截至2008年,落户企业达到48家,总投资35亿元,形成了汽车制造与零配件加工、新型材料、农林产品加工和临港物流四大产业体系。
  为更好地推进接轨青岛工作,县委、县政府加强产业对接,夯实产业协作基础。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合作方式,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把企业推向接轨一线,调动广大企业接轨青岛、融入半岛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一块石头、一块铁、一根针、一根线”为主体的加工制造业是五莲工业的基础和优势,省里提出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后,五莲县把发展目标定位于建设加工制造业强县,进一步加大了加工制造业发展力度,坚持抓大产业、抓大企业、抓大项目,快速膨胀规模,全力做大做强。以企业为主体,面向青岛、日韩加大招商力度,承接青岛、日韩加工制造产业的转移,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带动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在巩固和发挥好“双星”鞋帮厂、特种塑胶公司等原有青岛配套企业优势的基础上,紧紧依托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等青岛及半岛城市的大企业、名牌企业和食品工业、机械与装配制造业、纺织服装工业等产业,引导各企业积极承接青岛制造业的产业链条延伸,开展配套服务。
  坚持错位发展,突出地域特色,建设半岛城市群重要旅游区。五莲山、九仙山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基础和巨大潜力。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生态旅游、民俗游、自然景观游、宗教文化游等特色优势,把发展生态旅游经济作为接轨青岛、错位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以“两山”为龙头,内提景区档次,外抓宣传促销,特别是面向半岛抓宣传,打响五莲生态旅游品牌,加快融入半岛山海一体旅游圈。把五莲建设成为青岛和半岛城市的“后花园”和天然大氧吧,使五莲旅游业成为接受半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载体,加快五莲接轨青岛步伐。
  实施工农联姻,加快劳务输出。五莲是山区农业县,全县劳务输出发展较快,特别是面向青岛等沿海城市劳务输出已初具规模。承接这一基础和优势,从2004年起,县委、县政府把劳务输出作为加快与半岛城市融合、拓宽接轨空间的重要手段,着力加强青岛、烟台、威海等输出基地建设,积极与加工制造、纺织、维修、环卫、装卸等行业搞好对接,积极发展订单劳务,大力发展整建制、组团式劳务输出,先后与青岛集装箱集团等企业签订用工合同10多件、l万多人次。坚持抓点带面,大力培植叩官镇、洪凝镇等劳务输出带头镇,不断膨胀输出规模,加快与半岛城市群的交流与合作。外出打工人员学到一技之长回乡后,有的投资兴业,有的在企业打工,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从2004年至2008年,五莲县立足区位优势,通过实施接轨青岛、融入半岛城市群战略,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两地交流进一步深入,以机械加工、劳务经济、旅游为主体的产业合作深入推进;积极参与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全面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更加有效地利用青岛对外开放平台,加快了五莲县对外开放的步伐;学到了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吸引利用其资金、技术、人才,借梯上楼,进一步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2008年,全县实现工业现价总产值285.3亿元,销售收入238.2亿元,利润9.1亿元。
  随着接轨青岛、融入半岛城市群工作的深入开展,两地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前景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