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加强新时期群团组织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6&rec=105&run=13

第九节 加强新时期群团组织工作

   群众团体是联系一线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县委始终把群团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的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力军和战斗队作用。

工会工作
  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县委充分发挥工会是职工之家的作用,使各级工会组织团结带领职工积极参与和推进企业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工会法》,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为全县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加强各级工会组织建设,认真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截至20世纪末,全县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国有改制企业、私营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均建立了基层工会组织,并相应建立了女职工组织。各级工会组织都配有专职(兼职)工会干部,工会会员62740人。全县12处乡镇全部建立了乡镇工会工作委员会,配备了专(兼)职工会干部,全县工会会员达到3.5余万人,使工会工作的开展有了组织保证。
  支持工会组织和维护职工权益,开展职能业务活动。一是参政议政。就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问题,及时向各级政府提出建议,并通过人大、政协等参政议政渠道,反映职工群众的意见。二是大力开展为“困难职工送温暖”活动。在对全县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进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特困职工档案,及时走访慰问职工,向困难职工实施有针对性的救济。三是抓好职工来信来访和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有效地配合有关部门处理职工信访案件。四是推行企业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到1997年底,有65处企业的工会主席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了集体合同。有102户国有、集体企业职代会民主评议了领导干部,接受评议的领导干部达510人次。五是组织开展“女职工生育价值大讨论”。在贯彻国务院颁发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过程中,针对女职工生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女职工数超过50%和20%以下的六个单位进行了生育情况调查,会同县妇联、劳动局、财政局、计生委联合向县政府写出“关于解决女职工生育补偿办法的报告”和“五莲县女职工生育统筹办法”。县政府据此制定了《五莲县女职工生养费用暂行办法》,其中规定女职工生养费用实行男女双方所在单位共同承担。此外,各级工会组织开展的职工教育、劳动竞赛、先摸人物的评选等工作也都做得有声有色,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共青团工作
  青年人朝气蓬勃,善于学习,敢想敢干,是社会中最具活力的人群。县委和各级党委积极帮助、支持团委大胆开拓,求实创新,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全面开创青年工作的新局面。自1989年以来,共青团五莲县委在全县团员青年中,开展了“群星争辉兴莲杯”活动。在各企业团组织中,围绕节约挖潜、科技攻关和急难险重任务开展以“青春献八五”为主题的“六手、四队、两岗、一箱”活动、“五小”攻关活动和争创全优岗活动。在农村团组织中,围绕振兴农村经济,大力兴建共青工程、青年水保工程和共青团号种子工程,开展争创青年万元户竞赛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共培养县级以上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580名,兴建共青工程660处,水保工程330处,绿化荒山13.6万亩。
  1991年,团县委制定下发《关于动员全县工业系统五千名青工开展“增创效益百万元,向建党七十周年献礼”竞赛活动的意见》。自1992年以来,持续开展争创“青年文明号”和“青年岗位能手”活动。1994年,在全县青少年中开展“五心”教育活动。1994年至1995年,在农村实施了“农村青年致富工程”,组织对农村青年进行科技培训,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1997年,发出《关于动员全县广大青年积极投身“抗旱三保”行动的紧急通知》,成立抗旱突击队和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投身到“抗旱三保”中。认真贯彻落实省市青年职工“导师带徒”活动动员大会精神,组织青工学技术、练本领,提高青工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水平和岗位经济效益,被团省委、省经委授予“青工技术比武先进组织单位”。1999年3月,开展“青年志愿者99绿化行动”,组织团员青年大搞春季造林绿化,促进全县生态旅游农业发展。2000年,制定下发《关于充分发挥青年职工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的意见》,动员团员青年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推动“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促进全县工业经济更快更好发展。2002年,组织全县青少年积极投身以建设生态林和经济林为主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建设县级“青年林”一处。
  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配合了全县工作大局,团县委工作受到上级团委多次表彰。1991年3月,被团省委、省林业厅授予“全省青少年植树造林活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1993年12月被团省委授予“红旗团委”称号;1996年12月,被团省委授予“青春立功活动服务万村青年致富工程”先进团委; l997 年被团省委、省经委授予“青工技术比武先进组织单位”荣誉称号;2002年被团省委授予“山东省团建先进县”称号。

妇联工作
  五莲县妇联工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推动妇女进步、有利社会发展、顺应大局需要”的工作方针,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思路,在城乡妇女中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岗位练兵、“双学双比”“巾帼建功”“科教育人、文明持家”等一系列活动,带领全县妇女全面参与社会各项实践,妇联组织的联系面和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在社会生活中有效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
  1990年5月,制定“双学双比”竞赛活动意见及五年达标计划,成立由县妇联、科委、农委、教育局、科协等18个单位20人组成的县“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协调领导小组,全县近13万名农村妇女投入“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竞赛活动。1991年7月,制定《关于在全县城镇妇女中开展“八五建功杯”竞赛活动的意见》。1992年,在农村妇女中开展庭院创收竞赛活动。1993年,制定“大搞庭院经济开发、带动两高一优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的规划,提出“庭院开发增百创千、千元不出院”的口号,并在汪湖乡召开全县庭院经济现场会,全县以妇女为主的庭院开发户达9万户。1994年9月,日照市“双学双比”现场经验交流会在五莲召开。1996年7月,在全县农村妇女中开展了“学科技、创万元、争当女能手”竞赛、“千名妇女拉手共富”和“科教育人、文明持家”三项活动。1997年,在城镇妇女中开展“赛职业道德,比敬业精神;赛岗位技能,比工作效率;赛服务质量,比群众威信;赛奉献价值,比承诺兑现;赛工作干劲,比经济效益”的“五赛五比”竞赛活动。1998年,制定《关于在巾帼建功活动中建立“巾帼文明示范岗”的意见》,将“巾帼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纳入巾帼建功竞赛活动整体规划,女性比较集中的单位均可参加巾帼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1999年2月,制定《关于动员组织农村妇女开展植桑养蚕竞赛活动的实施意见》,全县以妇女为主的植桑养蚕年收入1万元以上的达到800户,年收入5千元以上的达到2000户。2000年5月,在高泽乡召开全县妇女植桑养蚕竞赛活动现场经验交流暨表彰会,表彰植桑养蚕女能手30名、科技养蚕大户10个。2001年8月,县“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协调小组成立“五莲县农村妇女科技指导中心”,制定下发《关于发挥妇女专业技术协会作用,开展五大产业竞赛活动的实施意见》,围绕林果、畜牧、瓜菜、桑茶、艺品加工五大主导产业,开展科技培训,带动和培养一批女能人。2002年5月,在全县农村妇女中开展庭院养殖“增百创千”竞赛活动,制定科技女状元、科技养殖大户评选条件。通过一系列竞赛、评选活动,全县妇女素质和妇联影响不断提高。县妇联先后被省妇联授予 “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家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儿童少年工作先进单位”,并荣获全国妇联第四届“巾帼扫盲奖”集体奖,涌现出全国“巾帼文明岗”1个、省“巾帼文明岗”6个、市“巾帼文明岗”25个。

科普工作
  改革开放以后,县委更加重视科学普及工作。1984年3月恢复了县科学技术协会,负责组织实施全县的科普工作。自1990年开始,确定每年5月为科普宣传月,每次宣传月活动都围绕山区经济发展的重点,确定宣传月的主题,采取多种形式,广泛进行宣传,提高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同时,根据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的不同生产环节,采取科技赶大集、组织讲师团、发放技术资料等形式,深入进行科普宣传。
  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普活动,促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社会生产力的转化,是科普工作的生命力所在。1990年,在全县开展“讲精神文明、比科技致富,建科普先进乡村”活动,全县有151个村被县委授予“科普模范村”称号。有两乡(院西乡、山阳乡)五村(苗家沟村、后安村、香店村、西唐庄村、大院西村)被省科协命名为科普先进乡、村。在厂矿企业科技人员中开展“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到1996年底,厂矿科协会员开展技术攻关18项,推广新技术8项,提出合理化建议265条,创造经济效益4300万元。
  采取多种形式搞好科技培训,是科普工作得以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首先,与县教委、团县委、县妇联等部门配合,抓好乡镇农村文化技术学校和村农民文化技术业校工作。1992年至1997年,有6万多农民接受了单项或多项实用技术培训。其次,办好农函大五莲分校。自1992年3月成立农函大五莲分校后,共招收5届农函大学员4843名,先后开设了种植、养殖、加工、乡镇企业等5个系的19个专业。通过学习,绝大部分学员掌握了2-3门实用技术,成为当地科技致富的带头人。第三,组织送科技下乡活动。从1999年开始,每年开展一次“赶科普大集、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涉农部门的专家及科技人员赶大集,向农民群众送科技书籍,现场解答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1999年12月,在潮河镇丹土村举办蔬菜专家技术讲座,120人参加培训。2002年,开展了农业科教电影“中国移动通信情千片进村”活动,放科技电影80场。这些活动,有效解决了群众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