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发展教科文卫事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6&rec=10&run=13

第三节 发展教科文卫事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行各业积极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全县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不断适应新形势,在调整和改革中得到了相应发展。

教育事业的发展
  1980年12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改革、调整的基本任务是,使教育事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学校的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得到充实和提高,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改善办学条件,使教育质量得到提高。会议作出《关于普及小学教育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县委、县政府积极贯彻《决定》精神,采取三项措施对全县教育进行了改革和调整。
  调整学校布局。为了改变以往小学布局过于分散和初中代管小学的局面, 1980年,把全县原初中附设的高中班、小学附设的初中班全部撤并,全县联办中学由145处调整为93处。1981年,通过建立公社中心小学的方式,把小学从初中的管理中分离出来,在各公社教育组领导下,形成“中心小学—学区小学—村小学”的管理体系。这一管理体系的建立,集行政领导与业务管理于一身,有利于加强小学教育的管理和健康发展。“文革”以来,全县初中教育存在着国办与联办两种体制,往往因学校招生、学生选校等方面的问题,造成校与校之间不必要的争执,困扰着初中的发展与提高。1982年,县委、县政府果断地把国办初中下放到所在公社,与公社驻地联中合并,建立中心初级中学。中心初级中学对其它联中的管理职能跟中心小学与学区小学的关系相同,学制由两年制改为三年制。为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压缩普通高中,增设职业高中,整顿民办教师队伍,实行“分级办学,分工管理”的办学体制。全县只保留五莲一中、管帅中学、街头中学、院西中学、叩官中学5处普通高中,其它11处高中,改为农业技术中学或初级中学。五莲一中被列为潍坊地区(1981年7月昌潍地区改为潍坊地区)重点中学,在全县范围内招生。同时,本着“合理布局,扩大规模”的原则,联中调整为70处,县实验学校初中部单独建制为五莲县第二中学。
  进行校舍改造。1980年,中共中央84号文件发布的《关于普及小学教育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用三年或稍长一点的时间做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的要求。据此,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五莲县农村学校校舍改造的总体规划》,在全县开展广泛宣传,深入发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农村学校校舍改造。全县农村小学,较多存在黑屋子、土台子、危房子的状况,坚固适用的校舍仅占校舍总数的34.2%,使用木质课桌凳的学生仅占学生总数的31.3%。为改变这一现状,县委、县政府责成县教育局组织专门班子,提出具体规划,制定建房与购置木质课桌凳的奖励办法。尽管县财政还不富裕,但是县委、县政府舍得出钱办教育,先后四次下达专门文件,召开改善办学条件的专题会议,与各公社党委签订责任书,限期完成农村学校校舍改造的任务。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经常深入校舍改造的后进社队,现场指导,督促校舍改造进度。1981年7月,潍坊地区教育局拨款37.6万元,县拨款10万元,资助农村小学进行校舍改造。农村学校校舍经过改造,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给广大师生提供了舒适、幽静的学习工作环境,为全县顺利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发展职业教育。五莲县在大力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全力办好农业、林业、卫生、技术等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1980年12月,农业局举办了中央农业广播学校五莲分校,第一期招生855人,为五莲县培养了农业、林果、畜牧、淡水养殖、蔬菜种植等具有实用技术的人才。1981年,全县16处公社都办起了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开设农业、林果、维修等技术班206个,学员5359人。1982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将中至普通高中改为五莲县第一农业技术中学,学制三年,开设了农业、畜牧、果林、机电、幼师、服装等专业。学校专业设置密切结合产业结构,做到教学、生产、技术推广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构建了经济、科技、教育统筹结合的模式,为全县培养了大批农村建设人才。

科技事业的发展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以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五莲县的科技人员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国家统一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 二是从工人、农民中培养选拔的自学成才者;三是由外地调入的科技人员; 四是由部队转业的科技人员。截至1982年,全县获得各种专业技术职称的共982人,其中初级职称的898人,中级职称的84人。
  1980年,五莲县恢复科学技术协会,与科委合署办公。截至1982年底,16个公社和县园艺场、药械厂建立了基层科学技术协会,全县各类学会、研究会和厂矿企业科研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的相继成立。1980至1982年,县科协举办各种技术短训班83期,培训2.6万余人次;举办技术广播讲座173次,听众9.5万人次;举办16期“科普画廊”和百余次集市宣传,编写和印发《养兔知识》《五莲果树管理工作指南》等科技资料4万余份。1981年8月,《五莲科普》创刊,主要刊登农业、林业和养殖业的新技术、新经验。1979至1982年,科技成果获县级以上奖励的有92项。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全县职工素质、培养创新能力、推广农业新品种和种植技术发挥了积极作用。


文化事业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县文化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县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电影管理站相继得到恢复或建立。根据上级《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和《关于建设公社文化中心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截至1981年,16处公社都建立了文化站。1982年,县电影管理站改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完善文化设施。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工作,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1980年改造完善了设有1660个座席的五莲县电影院,按甲、乙两级座位分别售票。配齐了松花江5202放映座机、GY40—3电影环音扩音机、7301—A多用倒片台、提包机、695汽油发电机等主要放映设备。县图书馆成立于1979年1月,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图书馆设有借阅室、报刊阅览室、科技阅览室,藏书6.5万册。县图书馆经常举办读者座谈会、知识竞赛、灯谜会、传统教育报告会、图书服务宣传周等活动。为丰富少年儿童的读书、文化生活,图书馆开辟了少年儿童阅览室,从实验小学聘请12名少先队员为“少儿义务图书管理员”,并颁发管理员证书。每星期六下午、星期天开放,暑假期间半日开放。
  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适应改革开放这一时代主题,积极发动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活动。1977年11月,恢复成立了“文革”期间解散的五莲县茂腔剧团,剧团除满足本县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外,还经常受邀赴周边县市演出,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全县主要的大型文化活动是一年一度的群众业余文艺创作汇演,春节期间由乡镇组织代表队参加,所有节目自编自演,具有现实性、群众性和普及性。每逢重大节日,全县统一组织踩高跷、舞狮子、跑旱船、跑驴、扭秧歌、耍龙灯、刺绣、扎彩和剪纸等民间艺术活动。

卫生事业的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要求改善卫生保健的愿望也日益强烈,县委、县政府从加强基础建设入手,加快推进卫生事业的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截至1982年,省、市、县三级共投资100万元,在县医院建成4层病房楼1幢,改善了全县人民看病住院条件。新增日本三导心电图机1台,脑电图机1台,心、脑电图机开始用于临床。县政府把折合人民币9万元的第一笔外汇,奖给县人民医院购买B超机。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医院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水平,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医疗要求。
  提高医疗技术水平。1979年,由于解决了许多医生的历史遗留问题,知识分子受到提拔重用,促进了业务工作的开展。先是克隆氏病的X线诊断取得成效,此后,陆续开展了断层摄影和脑血管、子宫、输卵管造影等业务。开颅、开胸手术、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手术相继获得成功,并掌握了心电监护仪和体外反搏机的使用技术,提高了心肌梗塞、心肌缺血等心脏疾患的抢救成功率和治愈好转率。
  开展农村合作医疗。1979年至1982年期间,全县16个公社全部实行社办合作医疗。医疗基金按每年每人1至2元提取,从各大队公益金中交纳,由公社医院或县医院统一管理使用。交纳医疗基金的村队,社员因重病住院治疗或经公社医院同意转外地治疗,所用医药费在社办合作医疗费中报销。全县共有乡村医生1108名,开展农村人口的预防保健工作,方便了群众就医。
  搞好卫生防疫和公共卫生管理。全县各级卫生医疗机构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各种传染病、地方病的防治和管理,认真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加强对传染病的监督检测,狠抓计划免疫工作,有效地防止了可免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在全县实施了结核病控制项目,对确诊为传染性肺结核病人提供免费抗核药物治疗和管理,并顺利通过了省“基本消灭麻风病”达标验收。各种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消灭了天花、霍乱、白喉等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传染病,流脑、麻疹、百日咳、乙型脑炎等主要传染病得到有效地控制,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县委、县政府把爱国卫生运动同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医院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了大规模的整顿市容、绿化美化、创建卫生城市、治理“脏、乱、差” 等活动,使全县的公共卫生面貌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加强食品卫生监督。1981年底,由工商、商业、供销部门组成五莲县食品卫生监督小组。卫生、粮食、公安等部门制定了《五莲县城(镇)农贸市场食品卫生监督检查制度》。1982年春,在县有关部门中选拔食品卫生监督员105人,对经营食品单位和市场食品业进行监督,负责组织食品从业人员的知识培训和健康查体。全县共办培训班9期,受训人员1893人次,食品从业人员查体率达94%。
  抓好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全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积极发展妇幼保健事业,普及新法接生,普查妇女病,开展预产期管理,建起了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1980年至1982年,全县共举办妇幼保健和托幼师资培训班12期,培训610人次,普査妇女病12.6万人次,为儿童査体2.1万人次,新法接生率达99%。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批转国务院《关于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报告》,提出了“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生育政策”。 1979年 4月20日,县委召开全县计划生育有线广播大会,大力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和一孩化生育政策。
  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以下简称《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10月,县委召开全县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学习中共中央《公开信》,号召全体党、团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把全县的计划生育工作扎扎实实地搞好。自此,全县推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对超生、强生、抢生者处以经济、行政、组织处罚。
  截至1981年,全县16处公社、县直机关党委和厂矿企业都设立了计划生育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党委副书记兼任。每处公社都配有计划生育专职工作人员5至10人。县直单位的计划生育办公室设有专、兼职干部。1982年12月,五莲县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计划生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