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产运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5&rec=19&run=13

大生产运动

鉴于敌伪对解放区的经济封锁,解放区军民积极响应毛泽东同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和朱德总司令“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的号召,从1943年夏以来,就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领导干部走出机关,到生产第一线带头实干。广大农民劳武结合,战斗是民兵,生产是变工队。常常肩背枪,手扶犁,发现敌人投入战斗,敌人走后继续生产。在敌情紧张、农活繁忙的情况下,民兵以掩护生产为主,遍布山头高地,警戒着随时来犯之敌。一旦发现敌情,就以鸣枪挥旗为令,让群众迅速转移。敌人一走,又回到田间和群众一起生产。广大群众在各级党组织和各群众团体的领导下,人与人之间,村与村之间,区与区之间,都制定生产计划,互相挑战,展开竞赛,对于生产成绩突出者,实行奖励,进一步推动了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
在大生产运动中,解放区的各个村庄先后建立起“变工互助组”“搿犋组”进行帮收、帮耕、帮种,这是适应战争环境,解决劳力、牲畜不足的困难,发展生产的有利措施,也为后来的互助合作运动打下基础。互助组的记账办法是:先算出每亩地每年从种到收所需要的工日,再算出每个劳动日的价值。地多劳力少的农户则按标准找给地少劳力多的户。“搿犋组”是为解决牲畜、工具不足的困难,将牲口、工具互相搭配,变工使用,或几户合养1头牛。为解决耕畜不足,抗日政府还贷款扶持缺牛户买牛。如洪凝区的一个村,抗战前养了60多头牛,100多头驴。抗战爆发被敌人抢掠后,仅剩40多头驴。这次政府贷款又为他们买了20多头,
并帮他们成立了“搿犋组”,把人和牲口组织起来变工。同时,组织人拉犁,三五人一组,一天能耕3亩地左右,使全村土地及时进行了耕种。为了将群众组织起来,进行大规模生产,在组织“变工组”“搿犋组”的基础上,有的村还组织了季节性的突击队。如石场区的南仲家村,在“镢头上山”的号召下,组织了380人,成立了20个开荒队,不几天的时间开荒30余亩,植树3000多棵。洪凝区大尚庄村的群众,在“东方太阳刚发亮,扛起镢头奔山岗,开荒5年免负担,咱们应当加油干”的口号鼓舞下,三五户一组,二三十人一队,掀起了开荒热潮,从1943年到1945年两年的时间,即开荒500余亩。
在搞好生产的同时,解放区各村群众利用冬闲季节开展了纺织、编织、运输、“四坊”等多种多样的副业生产,抗日政府发放了大批贷款进行扶持。据当时街头区统计,全区仅油坊就有24处、60户,豆腐坊750户。该区的东、西城仙两村,大人、小孩编蒲扇,每人每天能编10多把。宅科、马家河,家家户户妇女打草鞋。每个妇女每天能打4至5双。200余户的迟家庄,就有150户编车篓和条筐。挑沟、王世疃两村的群众,几乎家家编苇笠,每人每天能编2至3个。竹园村每二三十户就有一个窑场,每个窑场每年能烧20窑,每窑烧1万多块砖。
各抗日民主政府对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进行表彰奖励,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仁里区宋家庄子3名纺线能手郑昭客、郑乃明、郑树莲三姐妹创造了倒线车,每天能纺12两(16两为1市斤)线。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伴随着纺车的呜呜声,人们常常听到她们的清脆歌声:“五更月儿明,响起纺车声,郑家三姐妹,月下开夜工……”。出于她们纺得好,纺得快,受到当时诸城县抗日民主政府的物质奖励,并到县府驻地(驻户部岭村)做了纺线表演,让大家学习。街头区西洪河村的修配工张传英、郑大货,土法上马创造出木制纺线机,受到日北县政府表彰和奖励。为了进一步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滨海专署召开了民兵和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奖励了大批民兵和农副业生产模范。五莲出席会议的劳动摸范冯可忠(松柏林村农民)受奖耕牛1头;王友德(白庙子村农民)受奖小牛l头;王守奎(烟台村农民)等各受奖纺车1辆。诸城、日北、莒北县抗日民主政府将定期召开劳动模范会议形成了制度化,每年冬季召开一次,有力地推动了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大生产运动的蓬勃开展,使五莲地区抗日根据地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敌人的经济封锁彻底破产,到处是喜气洋洋的景象。部队、机关的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储存了大批粮食、棉花、食盐等物资,为大反攻作了物质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