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制定“四五”规划重视发展经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4&rec=85&run=13

第二节制定“四五”规划重视发展经济

制定“四五”规划
1971年,五莲县根据中央和山东省计划会议精神,结合全县实际情况,制定第四个五年计划。全县共有16处公社,582个大队,3024个生产队,96907户,45.59万人。耕地总面积67.37万亩,其中集体经营63.1万亩,社员自留地42676亩。全县总劳动力18.39万人,其中整劳力12.07万人,半劳力63753人。
五莲县第四个五年计划的总体设想是:农业跨“纲要”(亩产500斤),工业翻一番,彻底改变五莲经济面貌。
第一,农业发展计划。五年内农业打一场翻身仗,力争储备一年粮。在1970年粮食亩产466斤的基础上,1971年上“纲要”亩产达到500斤。到1975年亩产达到600斤,总产达到3.12亿斤,储备1.5亿斤(平均每人330斤)。全县有20%的大队过“长江”,亩产达到800斤以上,有10%的大队,亩产达到1000斤以上。棉花种植2万亩,皮棉亩产100斤,花生种植12万亩,亩产400斤。果品达到4000万斤,蚕茧100万斤。全县现有林地11万亩,有条件的公社力争到1973年基本完成造林绿化任务,1975年全县实现封山造林绿化目标,5年内做到烧柴自给,10年内农村木材自给。
“加强农业生产是全党长期的首要任务”,必须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经济建设的第一位,认真贯彻“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方针,把打好农业翻身仗作为第四个五年计划的主攻方向,集中力量,下定决心把农业生产搞上去。
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全县社、队开展“三比三找”活动,比政治,比产量,比贡献,找思想上的差距,找干劲上的差距,找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上的差距。各单位订出学先进,赶先进的行动措施。在低产公社和大队,要批判那种“地区落后”、“条件困难”等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雄心壮志,彻底改变生产落后面貌,使低产迅速变高产。在高产公社和大队,要克服“增产到顶”、“贡献不少”的思想,进一步鼓干劲挖潜力,为革命夺取高产更高产。遵照毛泽东制定的“农业八字宪法”和“农业学大寨”的指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突出抓好“一个并举”、“两个结合”、“四个狠抓”、“实现一个目标”。
“一个并举”,即水土并举,以土为主。狠抓每人一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这是实现全县农业翻身的关键措施,必须抓紧抓死抓到底。从现在起,每个生产队每年建成20亩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全县每年就能建成5万亩,扎扎实实地苦干5年,到1975年完成25万亩,加上原有的15万亩,达到40万亩,实现一人一亩稳产高产田,这样就有了稳固的农业基础。
农田水利建设,要坚持“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为主”的原则,发动群众,自力更生,挖掘一切水源,做到建、管、用一条鞭,搞一片,成一片。全县现有小型水库塘坝400座,现已配套130处,要求“四五”期间,将270座水库塘坝全部配套,抓好高泽、院西、洪凝公社电灌工程和户部水库东干渠、冯家坪水库、裴家峪水库配套工程,计划新建小型水库50座,实现人均1亩水浇田。
“两个结合”,就是把长远计划和当年计划相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和整山治水专业队相结合。每年冬春,狠抓整土改岭和小型水利建设,秋种前大搞深翻地。每个大队都要建立整山治水专业队,全县拿出10%的劳动力(1.6万人)坚持常年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四个狠抓”,一是狠抓养猪积肥。按照毛泽东说的“我国的肥料来源,第一是养猪及大牲畜。一人一猪,一亩一猪,如果能办到了,肥料的主要来源就解决了。”继续鼓励农户养猪,积极发展集体养猪,大力推广糖化饲料,至“四五计划”末,全县养猪达到25万头,平均每户25头。同时积极增加化肥数量,计划在现有每亩施化肥10斤的基础上,达到每亩施化肥40斤。二是狠抓植树造林。遵照毛泽东“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贯彻“自采自育”的方针,队队育苗,人人栽树,总体上5年内完成封山造林。这是战备的需要,广大群众生活的迫切要求。三是狠抓技术革命,必须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四五”期间,每个生产队都要建立技术队或技术研究小组。在提高产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高梁、谷子、玉米的播种面积,逐步压缩地瓜播种面积,改变粮食比例。四是狠抓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生产。各行各业必须把自己的工作,转移到支援农业、服务农业的重点上来。
通过以上主要措施,实现“四五”期间彻底改变五莲经济面貌的目标。
第二,工业发展计划。“四五”期间,要求工业产值翻一番,加快为农业服务的基础工业建设,尽快建立起三级农机修配网。五莲县第四个五年计划的主攻方向是打好农业翻身仗,实现粮棉跨“纲要”。农业大翻身对工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工业必须为农业大翻身积极做贡献。只有把农业搞上去,工业的发展才有稳固的基础。因此,必须把县、社工业的发展纳入为农业服务的轨道。在制定工业发展计划,安排生产和建设项目,分配资金和原材料时,首先安排为农业服务的工厂。“四五”期间,工业部门要自觉的担负起为每个大队机械动力的维修以及每亩地平均40斤化肥和高效农药的生产任务。所有支农企业,都要牢固树立为农业服务的思想,想贫下中农所想,急贫下中农所急,供贫下中农所需,切实做到社队需要什么,工厂就生产什么。
担负国家军需品生产任务的企业,要积极完成军需品生产计划。军工生产也要放手发动群众,大打人民战争,加强共产主义协作,实行“一厂一角,百厂协作”,“一厂一件,百厂成线”。所有工业企业,都要学会两套本领,做到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切实做好军品生产线的准备,一旦需要,就马上生产军工产品,支援战争。
为适应战备和农业机械化的需要,要求1973年前把县、社、队三级农机修配网建立健全起来,做到大修不出县,中修不出社,小修不出队。所有大厂、老厂和国营企业,都要在保证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潜力,从技术上,设备上,边材废料上支援小厂和社队工业的发展。
工业战线上的所有企业,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毛泽东亲自制定的“鞍钢宪法”,坚持政治挂帅,加强党的领导,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走政治建厂的道路。
第三,财贸工作计划。财贸工作坚决贯彻执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特別把支援农业生产放在工作的第一位,积极做好农副产品的收购工作,搞好城乡物资交流,组织好市场供应,安排好人民生活。认真搞好经营管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市场管理,巩固社会主义市场阵地。
第四,医药卫生工作计划。医药卫生工作要进一步贯彻落实毛泽东的“六·二六”指示,动员医疗卫生人员到农村去,到工厂去,到基层去,积极增加药品的生产和供应,推广中草药。大力提倡晚婚和计划生育。1971年,成立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计划生育工作开始推行到全社会,全县免费供应口服避孕药,当年,提倡“一对夫妇两个孩,两胎间隔四五年”。次年,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使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到2‰以下。

促进经济发展
1971年,叩官公社大搞整地改土,建设高产稳产田取得优异成绩。叩官公社地处五莲山脚下,7500户,3.6万人,4.2万亩土地,每人平均不到一亩二分,这些地分布在1960道山岭上和3000余条沟壑里,地小土薄,产量很低,过去年年靠吃统销粮过日子。在毛泽东“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鼓舞下,全公社修建小型水库、塘坝74座,征服大小山头8个,凿通长达1500米的隧洞9座,挖通户部岭水库的引水渠道。经削高填洼,深翻整平,使60%的土地变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其中有1.8万亩“石渣子”地成了保水保肥的大寨田。1.9万亩土地实现水利配套,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全社有18个生产大队粮食亩产跨过“长江”,有6个生产大队花生亩产400斤以上。大槐树大队过去是一个出名的穷山村,1200亩土地歪歪扭扭地分布在7个岭头上,风调雨顺年亩产粮食仅能达到300斤左右。开展“农业学大寨”以后,他们发扬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开山劈岭,凿石造田,建成850亩高标准的大寨田,兴建3座小型水库,全面进行了水利配套,使80%以上的土地变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粮食亩产达到1116斤,为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10月16日,中共五莲县委作出《关于1973年实现地瓜“一沟”“两化”的决定》。地瓜是全县主要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历年地瓜占粮食作物面积的35%左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60%以上。扩大地瓜种植面积,提高地瓜产量对于实现明年粮食生产计划起着决定作用。而推广窝地瓜“下蛋”,改变生产条件,选用良种,是提高地瓜产量的根本途径。全县1973年计划种植地瓜30万亩,其中春地瓜20万亩,夏地瓜10万亩,要求实现“一沟”,“两化”,即春地瓜全部搞丰产沟,全部窝地瓜化,夏地瓜全部良种化。为夺取全县地瓜高产,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总结经验,提高认识。实践证明,窝地瓜“下蛋”是提高地瓜产量的重要措施,栽种窝地瓜比栽种芽地瓜,一般增产三成至五成。凡是扩种窝地瓜面积的生产队,粮食生产就上得快,产量高。叩官、潮河、街头、山阳、石场等公社,窝地瓜面积占到春地瓜面积的90%左右,都比上年亩增粮食百斤以上。大槐树、叩官、东云门、芙蓉庄、小沙河、大尧、留村等大队,所有春地瓜播种面积全部种上窝地瓜,粮食亩产就跨过“长江”,超过千斤大关。
各公社、大队、生产队都要联系本地的窝地瓜生产情况,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地瓜收刨期间,组织干部、社员参观本社、队窝地瓜“下蛋”的高产单位和丰产田、试验田。通过现场参观,实地比较,认识春地瓜“窝瓜”化,夏地瓜良种化的优势,提高实现地瓜“一沟”、“两化”的自觉性。
二是精选、留足、储藏好地瓜种。精选、留足、储藏好地瓜种,是下年实现地瓜“两化”的关键。各公社、大队、生产队要按照实现地瓜“两化”的要求,逐级落实好留种计划,要层层举办选种、留种学习班,总结交流经验,明确责任,掌握技术,作好选种、留种工作。在“霜降”前,要刨完地瓜种,做到“三选”(选地片、选瓜墩、选瓜块)“四轻”(轻刨、轻装、轻运、轻入窖)“五不要”(不要病伤、虫咬、受冻、露头青、过大或过小的),当日收刨当日入窖。储藏地瓜种,要有专人管理,实行责任制。严格控制温度、湿度,保证过好“热、冷、还阳”三关,做到防热、防湿、防冻、防病,安全储藏。瓜窖不足的要抓紧时间改好、建好瓜窖,保证储种需要。对696、553、5954l等良种地瓜,凡适宜做地瓜种的瓜块,要全部留种。良种不足的,要组织专人,切实搞好兑换工作。做到适时调运、防伤、防冻、安全储藏。
三是落实农业“八字宪法”,狠抓增产措施。20万亩窝地瓜,要达到亩产900斤,总产1.8亿斤,必须抓好深翻改土,大搞丰产沟。20万亩窝瓜地,全部搞成丰产沟。平均每亩窝地瓜施土杂肥一万斤,氨水30斤,“5406”肥100斤,磷细菌肥5斤。适时栽培,保证全苗,在“清明”前后,选好天气,用10天左右时间栽完窝地瓜。注意合理密植,一般垄宽2.5尺,墩距0.8尺,亩栽3000墩。栽时要分级选种,浸种、催芽,使用农药,每墩地瓜要做到扒大窝、浇大水、培大墩,防旱、防冻、防治病虫,保证全苗。同时,要搞好间作套种,不种单一作物。搞好清墩,加强管理,清墩是保证窝地瓜“下蛋”,夺取高产的关键。做到适时清、分批清、彻底清,保证墩墩“下蛋”。及时搞好查苗补苗、锄草松土、浇水追肥、防治病虫害等田间管理工作,做到作物不收,管理不停,直到夺取丰收。10万亩夏地瓜,要达到亩产600斤,总产6000万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实现良种化。其中5万亩要选择无病沙壤土地,建立留种田。
四是加强党的领导。地瓜“一沟”、“两化”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各级党组织要遵照毛泽东关于“要主动,不要被动,要加强领导,不要放弃领导”的教导,把实现地瓜“一沟”、“两化”列入议事日程,作为一件大事切实抓好。第一把手亲自抓,分工一名副书记靠上抓,县、社、队各级都要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一个班子专门抓。宣传部门利用广播、展览、幻灯、演唱等各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地瓜“一沟”、“两化”的重大意义。农业部门切实做好地瓜种调配和技术指导工作。工业交通部门搞好地瓜种调运、化肥生产和农机具的制造、维修工作。财贸部门做好化肥、农药等物资供应工作。文教、卫生、机关、学校等部门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人力、物力等各个方面支援实现地瓜“一沟”、“两化”,夺取农业更大丰收。
10月20日,县委工作会议召开。县委委员,县革委委员,县革委处、局、室的负责人,公社党委书记,县直机关支部书记和部分群众、干部代表,共计322人参加会议。会议学习党的十大文件、中央关于解决山东问题的指示,学习讨论杨得志同志在省委召开的地市以上干部会议上关于十大精神的传达报告和白如冰同志的总结发言,学习讨论魏坚毅同志在市县以上干部会议上的总结发言。大会要求继续搞好批林整风,彻底揭发批判袁升平的严重错误,坚决纠正在清查“五·一六”中所犯的错误,切实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贯彻执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全面贯彻“抓革命,促生产,促战备”的方针,集中人力、物力组织好“三秋”大会战。一要种好种足30万亩小麦。二要抓好晚秋作物的收获,特别是地瓜干的切晒,做到精收细收,颗粒归仓,寸草归垛。三要留好窝地瓜种1.5亿斤,各生产队要抓紧落实。四要做好粮食征购工作,完成国家的征购任务,留足口粮、种子、饲料及储备粮。粮食产量计算一定要按地瓜“五折一”,产量打多少报多少,反对弄虚作假。
10月29日,县委发出认真贯彻执行省委、地委“关于做好1972年征购分配工作的指示”通知。要求各级党委认真贯彻执行省委指示和省革委征购分配会议精神,坚决完成全县征购粮食3387万斤的任务。各公社党委搞好调查研究,认真落实党的政策,在丰收的情况下,尽量多储备一点,多征购一点,口粮适当多增加一点,搞好社员生活安排工作,实行计划用粮,节约用粮,确保社员生活不发生问题。
1972年五莲县粮食征购任务为:洪凝公社260万斤、于里公社303万斤、山阳公社148万斤、中至公社392万斤、许孟公社350万斤、石场公社136万斤、院西公社261万斤、街头公社192万斤、高泽公社277万斤、王世疃公社42万斤、汪湖公社353万斤、潮河公社165万斤、管帅公社223万斤、叩官公社160万斤、户部公社46万斤、松柏公社79万斤,全县合计3387万斤。
1973年7月11日,县委作出《关于开展农业超产运动的决定》。根据省、地委指示精神,为进一步落实毛泽东“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夺取农业更大丰收,县委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县人民立即动员起来,掀起一个大规模的群众性的农业超产运动,坚决超额完成全县“六、三、一”(粮食亩产600斤、花生亩产300斤、棉花亩产100斤)的计划指标。
《决定》要求全县人民大干苦干80天,坚决打好三个硬仗。一是打好以积肥、追肥为重点的田间管理硬仗。“三分种,七分管”,能否超额完成“六、三、一”计划,搞好以积肥追肥为重点的田间管理是个关键。县委要求全县62万亩春、夏播作物,普遍追2遍肥。二是打好抗旱防汛战胜旱涝灾害硬仗。对自然灾害一定要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争取,克服侥幸取胜的思想,充分做好抗旱、防汛两手准备,做到旱来能抗,涝来能排。三是打好秋收秋种硬仗。县委初步打算,秋种小麦30万亩,亩产220斤,切实种足种好小麦,夺取来年小麦更大丰收。为加强党对农业超产运动的领导,做到一把手亲自抓,二把手靠上抓,党委成员人人抓,以保证农业超产运动的顺利进行。
1974年,县委根据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为迎接国民经济的新跃进,作出《关于实现粮食亩产过“长江”的决定》。《决定》提出“农业学大寨,全县学胶南,各社赶叩官,粮食过‘长江’,多种经营齐发展,多为人类做贡献”的口号。具体奋斗目标是:粮食亩产850斤,总产4.063亿斤;花生亩产300斤,总产3500万斤;棉花亩产120斤,总产240万斤;生猪饲养量达到35万头;果品达到4000万斤;其它林、牧、副、渔多种经营,都有较大的发展。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打好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努力改变生产条件。全县组织15万人,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实行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讲究实效,搞一块成一块,搞一片成一片。新建和修复大寨田10万亩(其中新建6万亩),打大口井350眼,扩大水浇地3万亩。抽出15%的劳动力组成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坚持常年作业,搞好水利配套工程,努力实现一人一亩大寨田。二是打好积肥大会战。首先是大搞养猪积肥。各公社、大队、生产队都要建立养猪场,发展集体养猪,狠抓母猪的发展,每个生产队达到7至10头,认真落实好养猪积肥政策,努力实现35万头的养猪计划。其次,多栽棉槐,每人栽种棉槐200墩,用于大搞绿肥,争取每亩施上土杂肥50车。三是打好田间管理大会战。全县30万亩小麦,依靠农田管理专业队,在麦苗返青、拨节期间,普浇两遍水,普追一遍肥,对无水浇条件的山地麦田,适时划锄保墒。努力实观全县小麦亩产260斤的目标。开春以后,大干一个月,把30万亩春地深翻深刨一遍。适时种足种好20万亩窝地瓜。要抓好科学种田,搞好间作套种,推广良种,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四是组织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速农业的发展,是全党全民的大事,各行各业都要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真正把立足点放到农业生产上来,积极支援农业生产。工业部门要积极抓好肥料、水泥等支农产品和农机配件的生产,搞好农机具的修理。财贸、文教、卫生等部门,都要深入社队,订出支农计划,为农业丰收做出贡献。五是转变领导作风,加强党对农业生产的领导。“生产要上去,干部要下去”。领导干部必须有革命化的领导作风,浮在上边是不行的。县委决定,县委常委下去三分之二,县直机关干部下去二分之一,实行常委蹲点包片,部门包社,干部定期轮换的办法。县、社两级派下去550名干部,抓先进,帮后进,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加强农业生产的具体指导。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以山西省昔阳县大寨为榜样,组织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全县人民紧急动员起来,以“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革命精神,大干快上,加快全县农业发展的步伐,为实现粮食过“长江”,国民经济新跃进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