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多种经营快速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4&rec=64&run=13

第六节多种经营快速发展

1964年,全县共有13处公社,563个大队,42万人口。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合220万亩),其中山区,丘陵占85%,大部分是土地瘠薄的山岭地,易旱易涝,粮食产量低、不稳定,群众生活比较贫困,但山区自然资源丰富。全县共有大小山头9000余个,大小河流70余条,宜林地75.8万亩,兴修大小水库60余座,可养水面413万亩。再加上群山汇集,气候温和,既有利于进行农业生产,又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全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和中央有关农业生产的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有效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有了较快的发展,群众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全县土地瘠薄、易涝易旱,加之对改造自然面貌,改变生产条件注意不够,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仍然很大,生产不稳定,多种经营的发展,也远不能适应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为进一步发扬山区群众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优良传统,发动全县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奋发图强,建设山区。20世纪60年代初期,根据中央和省、地委有关山区生产的方针指示,针对五莲县1964年至1970年的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发展情况,县委提出了几项具体的意见:
第一,制定了1964年至1970年发展粮食生产多种经营和社员收入等几项主要的指标:
(一)粮食:1964年计划,粮田面积62.4万亩,亩产360斤,总产22464万斤;1965年粮田面积62万亩,亩产400斤,总产24800万斤;1970年粮田面积61万亩,亩产500斤,总产30500万斤(粮食、薯类各占50%,下同)。全县13处公社,到1970年要求许孟、汪湖2处公社亩产600斤以上;户部、叩官、石场、潮河、管帅、松柏、洪凝、高泽、中至9处公社亩产达到500斤以上;于里、街头2处公社亩产达到400斤以上。全县562个生产大队,到1970年要求有50个大队亩产达到800—1000斤;其余各大队,分别达到400—500斤、600—700斤以上。(二)花生:1964年计划种植8.5万亩,亩产190斤,总产1615万斤;1965年计划种植9万亩,单产200斤,总产1800万斤;1970年计划种植10万亩,单产300斤,总产3000万斤,低于历史最高水平(1956年3526万斤)的14.9%,超过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平均水平(2506万斤)的18.8%。(三)植树造林:要求从1964年至1970年7年内,凡是应该植树的地方都要栽树。应该补植的地方都要补齐,整齐林象。1964年至1965年是采种育苗年,要普遍建立采种基地和苗圃。植树造林要和安排社员生活,解决烧柴问题结合起来,既要发展经济林、用材林,又要发展薪炭林。凡是有山、有岭、有沟、有河滩的地方,要求每个生产队,三年内都要搞一个刺槐山、刺槐沟和刺槐滩,在三、五年内解决社员烧柴问题。封山造林,要先封后造,先草后林,下决心把山封好。自1964年起,所有的荒山、荒滩,除留出必需的牧场、牧道以外,都要坚决封起来。今后无论集体和个人,养猪养羊都要逐步实行圈养。已封的山坚决不准牛、羊、猪、畜进入。同时,要认真搞好确权发证工作,继续深入的解决林业体制政策问题,调动广大社员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人人动手,发展林业。(四)大力发展果、蚕、桑、蒲、苇、药等生产。要努力发展果品生产,1965年全县果品总产量达到550万斤,1970年达到1500万斤,平均每人占有33斤,其中苹果1000万斤,平均每人占有22斤。果品生产,今后要以发展干果为主要方向,大力发展木本粮、油生产。栗子从1964年至1970年要求增植300万株,栗子产量达到150万斤。要大搞栗子山、栗子岭、栗子沟。1965年大搞育苗,1967年出圃栽植。同时,山楂、花椒、柿子、软枣、枣树等干果也要大力发展。对水果树主要加强果苗管理,提高单株产量。要大力发展蚕茧生产。对柞蚕生产重点是恢复原有柞岚。到1970年,把现有18万亩柞岚需要补植的,全部补齐、复壮,充分利用起来,1970年柞蚕茧总产量达到80万斤。对桑蚕生产,要在不占用土地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荒山、河滩、渠道、地堑、地堰及“四旁”等空闲地大栽桑树,到1970年栽桑20万株,桑蚕茧总产量达到10万斤。要大力发展棉槐、腊条、蒲子、苇子等副业原料生产。1965年全县棉槐林要发展到1.5万亩,收条子200万斤,1970年发展到2万亩,收条子1000万斤,平均每个大队占有1.7万斤。蒲苇等水生植物,1970年达到3900亩,蒲苇总产量达到220万斤。在有条件的地方,适当发展荻子、竹子生产。结合封山造林,发展药材生产。一方面要大力采集收购远志、半夏等野生药材;另一方面要指导群众种植白芷、玄参等家种药材,积极发展养蜂。1970年药材总产量达到20万斤,其中家种药材产量5万斤。野生药材采购15万斤。(五)发展大家畜,主要是繁殖耕牛,努力发展驴、骡。到1970年全县大家畜要发展到3.6万头,存养量2.6万头。(六)大养生猪。要求1964年底全县生猪存养量达到12万头,1970年达到20万头,平均每户2头。须积极发展集体养猪,要求1964年平均每个生产队集体养猪15至20头(其中母猪3至5头)。(七)大力发展编织、窑业、磨粉、榨油等加工生产,积极为农业生产服务。1970年各项加工纯收入达到230万元(每人平均5元)。(八)发展渔业。必须认真贯彻党在水产方面的方针政策,迅速落实水面权属,本着“养捕并举,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方针,大力发展渔业生产。到1966年投放鱼苗300万尾。1970年投放500万尾,放养水面达到3万亩,鱼类总产量达到150万斤。(九)增加社员收入,改善群众生活。1970年全县每人平均口粮460斤,收入85元,有50%的农户住上瓦房,生产队和社员个人储备粮食,每人平均180斤。
第二,改造自然,改变生产条件。一是大搞地堰。要求在3至5年内,凡是有条件搞石墙的山岭梯田,都要达到石墙化,无条件搞石墙的土地堰,要达到土埂永久化。二是在5至7年内将所有山沟全部闸完。三是兴修水利。除积极搞好现有水库配套工程外,要结合闸山沟,修筑塘坝、水池,并本着“三为主”方针的精神修建小水库,要求到1970年水浇面积达到15万至20万亩。四是根治涝洼地。对已治理的3万亩,要求进一步进行复治,全县涝洼地在2至3年内要彻底根治完。五是积极建立稳产高产田。到1970年,全县达到省委提出的稳产高产标准(五年四收,平均亩产500斤以上)的农田达到30万亩,达到中央提出的稳产高产标准(稳产是:抗旱能力,能抗5年一遇的旱灾,作物生长需水季节,50至70天不下雨可以保灌;防涝能力,能防3至5年一遇的涝灾;防洪能力,一般河流能防20年一遇的洪水。高产是单位面积产量达到农业发展纲要的要求,到1970年达到550斤)的农田达到15万亩。
第三,制定实现多种经营发展规划的措施。(一)要求全县全党全民努力学习毛泽东著作,实现思想革命化。通过学习,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用毛泽东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坚持在一切工作中用毛泽东思想挂帅,读毛泽东的书,听毛泽东的话,按毛泽东的指示办事,做毛泽东的好干部、好社员,用毛泽东思想回答一切实际问题,在学习毛泽东著作的同时,要广泛深入扎扎实实地开展比学赶帮竞赛活动。(二)在组织领导上,要树立一手抓粮,一手抓多种经营,实现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向群众广泛地开展宣传,调动群众积极性,从当年就开始全面抓,在抓中树立样板,不断总结交流经验。(三)作好规划。从生产队、大队、社到县要层层搞出规划,规划要农业、副业、吃、烧、用、花全面规划,有了规划奋斗才有方向。(四)狠抓措施。各项措施都要落实到底,措施制定以后要抓紧、抓死、一抓到底。(五)县、社要求有专业班子,队里要有专业队伍,本着农忙小干,不忙大干的精神,全面发展多种经营,同时要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的作用,作好物资供应和技术指导工作。
五莲县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由于贯彻执行了以粮为纲,多种经营的方针,农、林、牧、副、渔生产有了一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
1964年农副业总收入3181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7%,其中多种经营收入808万元,占农副业总收入的25.4%。1970年全县财政收入计划469万元,实际完成447.8万元,完成计划的95.5%。其中工业企业收入95万元,完成计划83.3%;商业企业收入104.6万元,完成计划的92.6%;税收245.2万元,完成计划的102.8%;其它收入3万元,完成计划的93.8%。
一是农业方面。粮食:1964年粮食亩产429斤,比1963年增长21.8%,亩产达到500斤以上的有1处公社,183个大队(占大队总数的32.4%)、731个生产队(占生产队总数的22.4%)。其中有58个大队、499个生产队,亩产达到600斤到700斤以上;有6个大队,32个生产队,亩产达到800斤到900斤以上(其中900斤以上的有2个大队,9个生产队)。花生:1964年单产185斤,与1963年相等,由于扩了面积,总产比1963年增长14.9%。单产达到300斤以上的有8个大队、53个生产队;350斤以上的有7个大队,18个生产队;400斤以上的2个大队,11个生产队;450斤以上的有6个生产队;500斤以上的有2个生产队。1970年的农业生产,全县粮田种植面积51万亩,粮食平均亩产466斤,总产量达24亿斤,完成国家计划2.2亿斤的108%,比历史最高产量1967年的亩产426斤超过40斤,总产超过1655万斤。1970年,农副产品收购总值共1762.7万元,比上年增长31.4%。
二是林业方面。全县宜林面积75.8万亩,到1964年造林达到53万亩,占70%,其中1961年至1964年四年新造林8.48万亩,1964年造林3.08万亩,比1963年增长28.3%,零星植树100万棵。并新造洋槐山17个,洋槐岭20个,洋槐沟25条。根据省委指示精神,加强封山工作。1964年县委提出采种育苗的号召,发动县社大力进行采种育苗,并建立小苗圃,为以后造林创造了条件。到1964年底,各种果树已发展到116万株,栗子34.6万棵,梨树7.25万棵。全县有柞岚面积18万亩,放蚕面积12万亩。1970年果品总产量2958万斤,其中苹果2455万斤,栗子89万斤,其它鲜果414万斤,总产完成计划2500万斤的118.3%。造林计划2.5万亩,实际完成1.55万亩,完成计划的62%,育苗计划0.3万亩,实际完成0.3万亩,完成100%。蚕茧实际产量48万斤。
三是牧业方面。生猪1964年发展到14.1万头(其中,向国家交售37460头,社员自食1万头左右,向外地出卖仔猪5000头)年底存养8.89万头,比1963年增长4.4%。全县480个园林队,已有193个队养猪1198头。1970年生猪收购计划5万头,实际完成4.6万头,完成计划的92.4%。鲜蛋计划收购40万斤,实际完成65.5万斤,完成计划的145.4%。
四是副业方面。有编织、开采、加工作坊、土陶窑业、铁木修配、短途运输等60多个项目,1964年产值227.9万元,比1963年增长8.5%。主要产品产量:编织品45万件,比1963年增长32%;开采各种石料15万方,砖瓦530万块,土陶20万件。编制方面主要是苇编、条编、蒲编。
五是渔业方面。全县共有大小水库60座,可养水面41300亩,到1964年底,养殖水面约有30240亩,比1963年增长了近4倍,占可养水面的71%;同时,利用河岸、库边自然湾塘培植蒲苇90万斤,比1963年增长9.5%。1970年全县共建鱼种池49亩,自繁鱼苗400多万尾。
由于多种经营的发展,对促进全县农业生产,支援国家建设,增加社员收入,繁荣农村经济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首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资金。据统计,1964年多种经营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235.4万元,生产队用这些资金购买了大量生产资料,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其次,多种经营直接服务于生产,减少了开支,降低了成本。第三,更好的支援了国家建设。1964年向国家交售粮食3505万斤,加上派购生产粮456万斤,共3961万斤,交售生米520万斤,交售肥猪37460头,鲜蛋512万斤,羊4251只,家兔8860只,皮革31950张,羊毛59329斤,蚕茧51万斤,果品258.1万斤。1970年粮食计划收购2750万斤,实际完成3060万斤,完成计划的111.3%,其中夏粮征购544万斤,秋粮征购2516万斤。花生计划收购720万斤,完成910万斤,完成计划的126.4%。棉花计划收购10万斤,实际完成9.2万斤,完成计划的91.5%。干鲜果品计划收购1771万斤,实际完成2250万斤,完成计划的127%。第四,增加了社员收入。1964年多种经营纯收入653.3万元。第五,活跃了农村市场,繁荣了农村经济,肉类、蛋类等各种副食品可以满足供应,日常生活资料如编织品以及土陶器,也满足了群众需要。
五莲县多种经营的发展,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得到几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一是在多种经营上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贯彻以粮为纲多种经营的方针。抓阶级斗争为纲、两条道路斗争为纲,提高阶级觉悟,树立长期建设思想。通过算账对比,进行教育,使干部群众看到发展多种经营的好处。抓典型树榜样,组织参观,开展比学赶帮有很大作用。
二是贯彻党的政策,解决管理体制问题,搞好经营管理。贯彻中央“林业十八条”,林业重点抓住林木确权发证工作,其次是解决果树的管理体制问题。
三是抓关键,抓时机,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在林业生产上主要抓了封山、育苗、栽树、管理四个关键。在畜牧生产上,主要抓了配种繁殖、饲养管理、防疫三大关键。在副业生产上,主要抓了配置资源、推销产品、解决技术三个关键。
五莲县的多种经营生产,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农业生产很不稳定;不少荒山、河滩还没有造上林,果树管理还很差,还有很多不结果,柞岚面积没有充分利用;大家畜没有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养猪发展很慢;单位与单位之间不平衡性很大。
县委总结经验教训,为更好的贯彻以粮为纲、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又制定了1965年新的发展多种经营的计划和奋斗目标:每人生产粮食700斤,经济收入100元,纯收入65元。同时还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