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全县开展生产救灾稳定社会秩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4&rec=54&run=13

第二节全县开展生产救灾稳定社会秩序

对于“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毛泽东和党中央有所觉察。为使“大跃进”能够继续进行,从1958年11月到1959年7月庐山会议之前,中央连续召开6次会议,在肯定1958年“大跃进”成绩和人民公社优越性的基础上,着手在政策上进行调整,纠正“左”的错误,遏制“共产风”、浮夸风的泛滥。
为解决农村问题,中央于11月3日发布《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要求全党用最大的努力来坚决纠正各种“左”的偏差。1961年1月中旬,中央召开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从中央到地方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头脑逐渐冷静、清醒,开始反思,纠正错误,调整政策,寻找度过灾荒、走出困境的对策。
调整首先开始于降低生产指标,调整的另一项内容,是解决农村人民公社的体制问题,对“大跃进”的调整还表现在安排社员口粮、退赔“平调”钱物和分配社员自留地等方面。
1960年3月21日至4月7日,山东省委召开全省六级干部会议。会议分析了农村“一平二调”问题和干部中存在的“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及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等问题,通过《关于当前农村人民公社工作中几个问题的具体规定(草案)》和干部转变作风的10项要求。6月中旬,根据省委指示,昌潍地委召开会议,部署在全区范围内分批开展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为主题的“三反”运动,目的是克服农村干部中严重的官僚主义、多吃多占和违法乱纪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8月16日至9月13日,山东省委召开全省三级干部会议,传达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北戴河会议精神,研究山东两年来的经验教训和生产救灾等问题,大幅度下调1960年的工农业生产计划指标。会后,昌潍地委在认真检讨失误的基础上,于9月22日向省委写了《中共昌潍地委关于两年来工作中的主要经验教训的检查报告》。报告认为,之所以发生严重饥荒等问题,除自然灾害外,更主要的原因是领导上的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两年来昌潍最大的教训是浮夸风、“共产风”和命令风盛行,尤其是浮夸风,败坏了干部作风,严重挫伤了群众生产积极性。
此时,与全国一样,昌潍地区形势仍不乐观,1960年春季,昌潍地区发生严重的灾情,不仅破坏了本地生产力,而且使党的威信、党群关系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使地区经济和社会出现了建国以来最困难的局面。
1960年冬到1961年春,昌潍地委根据中央和省委指示精神,组织4万名干部深入农村,大力开展生产救灾运动。同时,停办农村公共食堂,下发口粮由社员自炊;组织力量深入基层,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检查纠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认真贯彻《农业十二条》,积极开展反“五风”运动,纠正平调错误,开展退赔工作;开始贯彻八字方针,调整经济政策。
五莲县的生产救灾工作,于1960年8月在地委的领导下大规模地开展起来。10月7日,省委发出《关于开展生产救灾活动的紧急指示》,确定生产救灾是当时一切工作的中心。10月24日,中共昌潍地委生产救灾指挥部成立,以加强对全区生产救灾工作的领导,各县亦相继成立生产救灾指挥部。五莲县委遵照省、地委的指示精神,迅速成立生产救灾指挥部,县委一把手挂帅,书记处书记厉建亲自靠上具体抓。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生产救灾、生活救济、疾病医疗、运输治安、副业生产等5个组。而且从县到社到队层层建立生产救灾领导组织。遵照省、地委关于“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的指示和“生产自救,节约渡荒”的方针,抽调大批机关干部组成工作队,分赴有关社队,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指导生产救灾,帮助群众渡过难关。在全县开展生产救灾中,县委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大力贯彻以生产救灾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全县深入发动群众,克服悲观失望、畏难发愁情绪,树立自力更生,生产自救,战胜灾荒的信心,积极采取措施,深入开展生产救灾、节约度荒运动。首先要做到切实收好。把晚秋作物、农副产品和代食品原料全部收好、藏好,做到粮、草、秸、叶、茎、糠、秕、蔓等统统收好、管好、用好,不丢不烂。同时大力采集树叶、野菜等原料。其次是千方百计种好。在受灾单位,除了完成小麦播种计划外,再多种一些早熟粮菜。最后是认真贯彻政策,全面搞好分配工作。努力使群众对自己的收入情况、口粮标准早有数、早安排。对口粮每顿不足半斤的单位,保证补足半斤并且立即执行,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安定情绪,鼓舞抗灾斗志。
二是调整下放农村的核算单位。1961年初,县委开始在部分公社的部分大队进行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试点,在试点取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在全县铺开。特别是那些勉强合并起来的核算单位,由于群众居住习惯不一,各自然村生产生活水平有异,致使村庄之间矛盾很多,生产不好领导,秩序混乱,直接影响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和广大社员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再加上当时“五风”盛行,造成生产下降,群众生活发生困难。1960年冬,贯彻中央十二条,特别是经过1961年1月全县四级干部大会之后,部分干部社员纷纷提出分队的要求。县委对分队问题非常慎重,要求公社党委进一步征求群众意见,发动社员群众深入讨论,最后根据各公社提报的分队申请,逐个研究,予以批复。当时下放核算单位,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一)生产队搞核算,简化了手续;(二)大队对生产队实行五包(包征购任务、机动粮、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从根本上克服队与队之间的平均主义;(三)生产和分配统一,解决了生产队搞生产、大队搞分配的矛盾;(四)加强民主管理和贯彻勤俭办社的方针,群众对生产、分配心中有数,更关心集体生产。下放核算单位,符合群众的迫切要求,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也是相适应的。
三是采取各种措施支援农业。针对农业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发出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五莲县根据上级指示,采取一系列措施,组织各行各业支援农业。(一)精简下放职工,增加农业劳动力。1961年1月至9月,进行单位和行业之间的调整布局工作,合并撤销农村社办企事业单位,仅保留铁、木、修配、石灰、土陶、砖瓦、电站、邮电等行业。到1962年底,全县共精简非农业人口5260人,绝大部分回乡人员安心积极地投入农业生产,部分人员还担任了干部。以后几年,地委每年下达精简任务,五莲县都顺利完成。(二)工商协作支援农业。在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农轻重为序”方针的过程中,工业、商业都认真总结回顾了本行业的欠缺,明确了县社工业发展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大方向。根据农时季节和自然气候的发展规律,争取主动,跑在前头,做好生产资料的供应。大力生产和修配排灌机械和提水工具,大抓运输工具,在实现车子化的基础上,向轴承化、胶轮化迈进,大力生产、经销农用化肥,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
四是大搞多种经营生产,增加社员收入,增强抗灾能力。中央、省、地委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多种经营”的指导思想,并层层制定发展计划目标。五莲县土地瘠薄,易涝易旱,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县委从本县的实际出发,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的路线政策,各社队本着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精神,认真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采取农副业结合,集体与分散结合,常年与季节结合,专业队与群众性相结合的“四结合”办法。在原有的基础上,大搞多种经营生产。主要是改造自然,改变生产条件,大搞地堰,有条件搞石墙的山岭梯田,都石墙化,无条件搞石墙的搞土地堰,达到土堰永久化。闸山沟,修筑塘坝、水池,根治涝洼地。在此基础上,大搞粮食、花生、植树造林,大力发展果、蚕、桑、蒲、苇、药等生产,发展大家畜,发展编织、窑业、磨粉、榨油等加工生产,大力发展渔业,等等。多种经营发展较快。
五是组织青年支援东北边疆建设。在生产救灾过程中,县委、县人委根据上级指示,于1959年6月发动2000名青年(男女人数基本相等)去吉林省森工局林场支援边疆建设。他们在那里安家落户,积极投入农业和工业建设,努力发展各项事业,为建设祖国边疆做出了贡献。吉林省也曾派员来五莲,对县委及全县人民给予边疆的无私奉献表示衷心感谢。
通过调整,理顺了生产关系,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大跃进”造成的困难局面,使经济形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群众紧张心理有初步缓和,度荒信心进一步提高,情绪逐渐活跃起来,生产救灾工作逐步开展起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
为战胜灾荒,扭转困难局面,各条战线干部、职工和民兵,大力献计献策,大搞革新,与县委一起共度难关,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1960年5月,中至公社干部张茂海和街头公社芙蓉庄民兵连长张善德等出席全国民兵代表会议。1960年6月,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在北京召开,街头公社城仙红专学校校长张隆义、公社新华书店营业员王慧君(女),高泽公社满堂峪大队党支部书记刘爱贤(女)出席会议,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接见。
按照省、地委的部署,在县委的领导和全县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纠正了“五风”错误,依靠广大干部、群众迅速克服了因灾造成的困难和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各条战线,都取得了重大胜利。经过连续三年的生产救灾,196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92.8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076亿斤,多种经济总收入1470万元,每年平均490万元。随着生产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改善,全县经济情况和农村形势初步好转,掀起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农业生产新高潮,为以后全县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