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贯彻《农业十二条》调整农村经济政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4&rec=53&run=13

第一节贯彻《农业十二条》调整农村经济政策

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指示信的核心,要求全党用最大的努力坚决纠正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具体规定了十二条政策,主要是重申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制,队(大队)为基础,加强生产队的基本所有制;彻底纠正“一平二调”的错误;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尽量增加社员收入,恢复农村集市;从各方面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第一线;认真实行劳逸结合;整风整社等。11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彻底纠正“五风”问题的指示》,明确要求,必须在几个月内下决心彻底纠正十分错误的“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生产瞎指挥风,而以纠正“共产风”为重点,带动其余四种歪风的纠正。
五莲县按照中央、省、地委的部署,把国民经济调整的重心放在农业方面,其他部门的调整围绕怎样适应和服务于农业这一主题展开。对农业的调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调整农村管理体制。县委认真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调整和解决人民公社体制中阻碍农业生产发展的缺陷和弊端。在生产管理体制上,重申和落实“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1961年2月,县委在洪凝公社同俗大队进行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全县农村普遍把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并加强对生产队的经营管理,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如包工包产制度、评工记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工具管理制度等,并适当缩小生产队的规模。通过调整农村生产经营管理体制,从而调整了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平均主义,调动了广大社员群众的积极性。

二是进行平调退赔。根据统一部署,按照上级“宁愿倾家荡产也要彻底退赔”的要求,对几年来在办水利、土化肥、工具改革等方面平调的物资进行算帐退赔。据1960年12月统计,省、地区、县、公社四级共平调土地、物资、劳力、现金共折合金额307513万元,通过退赔兑现,稳定了人心,提高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通过退赔,不仅清理了财务,而且对干部和社员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现阶段,因为经济、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发展程度所限,还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从而提高了党在人民群众的威信,以及人民群众对共产主义的向往。
三是精简非农业人口,大力加强农业。根据中央、省、地委关于压缩城镇非农业人口,增加农村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的方针,县委于1961年7月成立劳动力领导小组,开展了非农业人口精简工作。精简压缩工作主要以工业厂矿企业为重点,关停了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化工厂、造纸厂、肥料厂、石棉矿等10处工矿企业,精简下放职工1095人。交通运输、邮电也压缩了规模,撤销了建筑公司,停办了县初级卫生学校,精简下放教职工653人。并将城镇居民中的闲散劳动力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1961年初,全县实有非农业人口929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47%。到1962年底,全县实有非农业人口4036人,共精简非农业人口5260人。通过精简非农业人口,一方面减轻国家粮食等物资供应的压力,减少国家财政开支;另一方面增加了农业劳动力,加强了农业第一线。这是完成调整任务的决定性一步。
四是组织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县委、县人委组织工业、交通、财贸等各有关部门,根据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把支援农业生产发展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地位,把各部门的工作转移到为农业服务的轨道上来。各部门都积极加强了调查研究,抓住农时季节,适时支援农业生产。工业方面,大力生产支农产品,到1962年底,锨、镢、锄、铲头、鏊子等主要产品已经基本满足供应;农具修理也正常开展;试制了铁木合制的风葫芦、木花板、铁制小胶轮车装、手摇磨等。商业供销部门把生产资料供应作为中心任务,根据生产需要购进工具和化肥农药等物资,供应农业。在交通运输方面,对农用物资运输进行统筹安排,优先承运。全县各行各业掀起了支援农业高潮,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五是按照“以农为主,以副养农”的方针,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生产。树立一手抓粮食生产,一手抓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从县到生产队层层制定发展规划,县、公社设有专业班子,生产队配备专业队伍,做到农忙小干,农闲大干,全县的多种经营很快发展起来。林、果、蚕、药、编织、窑业、磨粉、榨油、渔业都有很大起色。到1965年,全县多种经营总收入达693.7万元,是1960年的115.4%,占全县农副业总收入的21.4%。多种经营的蓬勃发展,扩大了公共积累,增加了农业投资,增加了社员收入,活跃了城乡经济,对顺利完成调整起了重要作用。
通过调整,理顺了生产关系,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政策的逐步落实,使社员情绪逐渐稳定,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得以初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