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五莲县第一台自制发电机问世与工业企业的初步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4&rec=44&run=13

第五节五莲县第一台自制发电机问世与
工业企业的初步发展

第一台自制发电机问世
解放前的五莲山区,工业基础相当薄弱,仅有零散的手工作坊,生产小农具。解放初期,这种状况也未有很大的改观。1951年,五莲县委决定将仁里区坡子村(现许孟镇坡子村)李志三等7人合办的翻砂坊作为五莲县的工业基地,组织他们生产铲头、犁子等铁制小农具,供应农村。
1952年,为了扩大全县工业生产,县委决定将坡子翻砂坊转为地方国营,归县供销社领导。同年2月,县政府正式命名坡子翻砂坊为“五莲县翻砂厂”,并投资2万元在洪凝区却坡村筹建新厂。11月,迁入新厂址,并改名为“五莲县农具厂”,这是五莲县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金属加工业工厂。
工厂初建时,基础差,底子薄。全厂除简易的铁匠炉外,无其他设备,生产过程全部是手工操作。开火时,由4人拉风箱鼓风,工人曾风趣的说:“车间在露天,披着蓑衣拉风扇(方言,即风箱)。”虽然条件艰苦,但工人干劲很大,当年生产小农具3745件,完成产值2100元,人均为162元。1954年,建立党支部,带领职工积极开发新产品。聘请日照的王殿江指导铸造铁锅,经过反复试验,铁锅废次品率降至9.2%,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1万元。从此,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增加花色品种,扩大生产规模,并运用积累的资金扩大再生产。到1957年底,从建厂初期的只能生产犁镜、铲头等单一产品,发展到两大类20多个品种,主要是手工小农具和生产用具。生产设备也有了初步改善,已有8马力、12马力柴油机各1台,普通车床2部,并安装了马拉鼓风机,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全厂基本建设占地面积已达7878平方米,其中厂房建筑面积666平方米,宿舍及办公室建筑面积123平方米。固定资产由建厂初期的2200元增加到22750元;职工也由建厂初期的11人增加到23人。
1958年,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厂里认真贯彻县委确定的工业企业“面向农村,面向农业,试制农业机械,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确定全厂的生产方针是:“面向农村,为农业生产服务”。并根据扩大生产的需要,经县委批准建立新厂,厂址选在县城北部,同时更名为“五莲县第一机械厂”。
厂党支部和广大职工认真落实全县工业生产的指导方针,成立了生产技术组、农机维修组,全厂上下齐发动,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1958年,有64人提出革新项目78件,实现革新75件。成功试制了吹风机、水车、猪嘴炉、六英尺车床、轴承、耧车、耧铧、刮板汽轮机、锅驼机、暖风管等28种新产品,而且产品质量也不断提高。1959年,全厂开展了以大闹技术革命为中心的“六比”红旗竞赛活动,全厂5个车间、13个小组、230余名生产工人互相挑应战,人人献计献策,提出革新项目263个,实现171个,试制成功新产品31种,其中,赶同行先进水平的就有21种,发电机、电动机、山地犁、夹板锤、压片机等9种主要新产品很受欢迎。同时,还先后改进工具21种,提高了工作效率。是年,厂里接受了县委交给的制造发电机的任务。在一无技术、二无资料、三无先进设备的情况下,选派徐维贞、宋学林二人外出学习,支持他们大胆试验。他们开动脑筋,苦心钻研,没有矽钢片,就反复试验用镀锌薄板或改造过的黑铁皮代替;没有铜线,就用废铜自己加工;没有灰口铁,就用白口铁改造代替。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18个昼夜的奋战,第一台10千瓦发电机试制成功。1960年5月,制造的发电机,参加了全省“三泵二气一风”现场会议。同年6月,作为全省的发明创造产品,被送往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
5月4日,是宋学林最难忘的一天,也是最幸福的一天。这天下午,宋学林见到了全国人民最敬爱的、日夜想念的领袖毛泽东。
宋学林到济南讲解五莲县农业机械制造厂制造的土发电机。毛泽东看到这种土发电机,问是哪里制造的,制造的过程,有那些代用材料。省委书记舒同告诉毛泽东,五莲县是个深山区,“大跃进”以前人们没有见过发电机。宋学林告诉主席,土电机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我们那里没有电工,没有设备,也缺少材料。在1958年全民办电的时候,我们听党的话,敢想敢干,到外地学习经验,用代用材料和土设备,制造出这种10千瓦的发电机。现在每个公社都用这种土电机、水轮机,建起了两、三个水力发电站,夜晚照明,白天当动力,带动其它机器磨面、弹花、抽水、粉碎……毛泽东听了以后,满意地笑了,主动和宋学林握手,并问宋学林在哪里工作,叫什么名字。宋学林告诉主席,自己是五莲县农业机械厂的工人,叫宋学林。毛泽东把宋学林的名字重复说了好几遍,又问宋学林是不是参加了这种土发电机的制造,宋学林说参加了,毛泽东主席又一次和宋学林握手,微笑着对宋学林说:“你是个发明家,你们真了不起。”这时宋学林激动极了,也觉得很惭愧。宋学林认为:“自己是个普通工人,在旧社会当了几年徒工,整天挨打受骂,解放后工人才当家作主,而在今天,又看见了伟大领袖毛主席,这是在过去连做梦都想不到的事;虽然知道自己作出了点滴成就,但总觉得离党的要求还相差很远!”
自从见到毛泽东以后,宋学林非常高兴,当天就去照了一张像片,在背后写上:“毛主席啊!您比太阳还伟大,太阳只能在白天发光,而您却给了宋学林永久的温暖和力量。”还写上:“1960年5月4日,永远难忘的最幸福的时刻。”
毛泽东的关怀,使全厂干部、职工受到极大的鼓舞,又很快试制成功了10千瓦机械整流发电机。1960年,全厂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深入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生产了6.5吨启闭机、22千瓦水轮机、224千瓦法兰西斯式水轮机、拦污栅、水泵等水电设备,研制生产了山地犁、五行播种机、碾米机等农业机械,生产了六英尺车床、台钳、钻床、发电机、夹板锤等工业设备,支援了全县的工农业生产。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6.4万元,实现利润12423元,人均3032元;固定资产达到30多万元。

县属工业企业初步发展

五莲县的县属工业是从建县之初的一张白纸上发展起来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县委带领广大干部职工,艰苦奋斗,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大力发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和县属集体企业。目前,已初步形成机械、电力、食品、纺织、轻工、工艺美术、化学、冶金、建材、石材十大支柱行业24个门类的地方工业体系。县属工业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建县之初,全县境内没有全民和集体工厂,只有亦工亦农性质的个体手工业,主要从事铁木、编织、土布、榨油、土陶等业,从业人员787人,产值35.1万元。1948年,滨海十三团将建在集后村的为军工服务的小榨油厂移交给县实业科管理,成为全县第一处全民性质的工业企业,时有职工5人,全部固定资产不足万元。1949年产值1.7万元,仅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6%。
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在恢复发展手工业的同时,采取贷款扶持等优惠政策,发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先后建成了砖瓦厂、农具厂、汪湖油厂。到1952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达到4处,总产值13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5%。
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县委采取措施,发展县属工业企业。先后建成了鞋厂、缫丝厂、糕点厂。到1957年,全县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已达到7处,职工266人,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7.8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5.2%,从而确立了县属工业在全县工业中的主导地位。
在“大跃进”中,全县的县属工业有过大起大落,也有过在困境中崛起的过程。
1958年8月,五莲县第一机械厂接受了潍坊支援的11名技术工人和7部机床,当年就试制成功涡轮机、六英尺车床等28个新品种。1959年3月,用土办法试制成功10千瓦发电机。到1959年,又新建了炼铁厂、肥料厂、硫磺厂、造纸厂、酒厂、面粉厂、石棉矿、陶瓷厂、重晶石矿等12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县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达到19处,职工1997人,产值达188.9万元。这些企业的建立,为全县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当时农业连续欠收,粮食和其它原材料严重不足,财政困难,加之管理混乱,不得不退下来。1961年,中央提出国民经济的调整方针,对部分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实行了关、停、并、转,撤销造纸厂、肥料厂、石棉矿、陶瓷厂、水泥厂等企业;将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印刷厂、鞋厂退为集体企业,并精简下放职工1095人。至1965年,全民所有制企业保留9家,职工345人,年产值224万元。在发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同时,发展县属集体工业。1958年10月,将部分手工业合作社(组)合并,转为县属集体企业。组建了第二机械厂、被服厂、木工厂、印刷厂。1959年7月,又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铁业合作工厂。到1965年底,五莲县属集体企业发展到15处,职工392人,年产值101.5万元。

社办企业初步发展
五莲县乡镇企业,渊源于农村个体手工业,到1947年五莲建县时,从业人员不足800人。建国后,政府对个体手工业户实行贷款扶持,并帮助销售,使一部分停业户重新开张。
1953年,开始对私营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组织个体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1956年至1957年,县手工业联社分两批将18个季节性强、工人收入低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划归农业社经营,这是五莲县首批村办工业企业。
1958年至1974年,五莲县社队企业经历了一个曲折、徘徊的发展过程。1958年开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在“人民公社必须大办工业”的号召下,人民公社土法上马,一哄而起,当年办起2998个企业,从业人员24522人,其中社办企业351个,从业人员3001人。由于这些企业各方面条件都很差,加之缺乏管理经验,多数企业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许多企业开工一年、半年,甚至几个月就被迫停产下马。1959年,仅实现产值1842万元。1960年冬,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社队企业开始解决“一平二调”的问题,企业个数、职工人数大减。到1963年底,社队企业只保留了3处,职工225人,年产值2万元。1964年,各公社成立了工业管理办公室,隶属县工业局。1965年6月,全县13处公社划为16处,县工业局拨给每个公社5000元,扶持公社工业发展。到年底,各公社才各自办起了1处铁木业制修厂。
五莲县乡镇企业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全县经济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后逐步发展成为全县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