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加快山区建设步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4&rec=101&run=13

第三节 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加快山区建设步伐

1978年,全县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加快山区建设步伐,全县农业获得全面丰收。同上年相比,粮食亩产增加58.8斤,总产增加2290万斤。花生和棉花生产分别增长15%和14.3%,养殖业和副业生产也有相应增长。特别是林业收入增长较快,达到1762万元,比上年增长51%,占农业总收入的14.1%。随着生产的发展,对国家贡献有所增加,交售粮食5500万斤,超包购任务98%。交售花生米1000万斤,超包购任务18.6%,交售生猪、蚕茧、禽蛋、苹果、茶叶等农产品总值比上年增长58.7%,公共积累增长46%。社员分配人均达到106.3元。
但是,全县粮食增长不快,经济收入增加缓慢,社员人均分配每年只增加1.6元,全县还有375个生产队人均分配不足60元,其中有67个生产队没有现金分配。由于缺乏资金,扩大再生产无能为力。
为确定五莲山区建设的路子,县委常委走下去,调查资源,走访干部群众,解剖典型,在四个方面统一了思想认识。(一)从自然条件看,五莲县总面积是220万亩,其中耕地65万亩,山岭155万亩,人均1亩多田,2亩多山,山是五莲的优势。(二)算经济收入,一亩粮田,就是亩产达到1000斤,其经济收入除了成本外,只有50多元,只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而利用好一亩山,发展果园、茶园、造林等,投产见效后的收入,将高于1亩粮田收入的10倍左右。(三)从富队、穷队的对比中总结经验教训,全县社员人均分配120元以上的19个大队,除一个大队靠棉花生产外,其余18个大队都是靠山吃山,大力发展林业和多种经营上去的;而无现金分配的67个生产队,上不去的主要原因是靠山不吃山,搞单一的粮食生产造成的。(四)分析林业和其它各业的关系,林业上去了,除能为其它各业提供大量资金,用以扩大再生产外,林业本身还可以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生态平衡,用以发展畜牧业。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大家认识到,在五莲粮食基本过关后,就必须充分利用山区优势,把农业生产的重点转到抓林业上来,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就会形成林业养各业,各业一齐上的局面。从全县的实际出发,确定了“以林为主,林粮牧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山区建设方针,把农业生产的重点转到以林为主上来。
本着因地制宜的精神,全面搞好规划。“以林为主”的方针确定之后,为实施这个方针,专门组织规划班子,由县委负责同志带领,对全县的山系、水流、土质、气候和林业分布、资源条件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勘察,经过反复酝酿讨论,因地制宜制定了山区建设的发展规划。全县总的特点是山多地少,但各公社情况又有差异。在16处公社中,南部的9处公社地处深山,人均不足1亩田,70%的是山腰梯田和挂在山岭薄梁上的“鞋带子地”,山场却人均三亩多。中部的5处公社丘陵多,土地薄,条件差,人均一亩粮田二亩山丘。北部的2处公社平原地较多,宜粮面积大,人均二亩土地,一亩河滩。全县582个大队,有近500个大队有山岭,发展林业生产资源丰富,条件具备。根据全县的自然条件和过去发展林业生产的基础,县委制定了全县整体发展规划。首先,突出林业生产,在发展项目上,做到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茶则茶,宜桑则桑,队队发展用材林,加强和扩建果园,山场多的大队兴办队办林场。其次,根据全县沙土地多,适宜种花生的特点,扩大花生种植面积到12万亩,以后逐年扩大到18万亩。同时,大促农牧副各业生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具体到各公社,就是深山公社以林为主,林粮牧并举;丘陵公社林粮并举,大上经济作物;平原公社以粮为主,同时抓好林业生产。在山场的利用上,深山远山重点发展用材林、薪炭林、建柞岚山,放养柞蚕;近山浅山重点发展苹果、板栗、山楂、茶叶等经济林;道路两旁(包括机耕路)、堤坝、河滩、地堰重点发展用材林和棉槐。全县总体规划是:山顶刺槐、柞岚;山腰向阳面建果园、茶园,背阴面栽山楂、板栗;山脚梯田种花生、地瓜,河滩平原种小麦、玉米和高粱等。全县对山、水、田实行统一安排,综合治理。对山的治理,做到陡坡鱼鳞坑,缓坡水平阶,先治山整地,后植树造林,逐山治理,成片绿化。全县计划1982年育足苗,1985年造完林,形成70万亩用材林、薪炭林,其中5万亩优质速生丰产林,10万亩鲜果山,10万亩干果山,10万亩柞岚山,建成高标准的林业生产基地。对水的治理,除继续搞好小型水利建设和原有工程续建配套外,针对全县山岭地多的特点,大力发展喷灌,以保证林、粮、油的稳定发展。对土的治理,重点抓好原有河滩小平原的建设,加厚土层,增强地力,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按照这个规划,到1985年粮食达到亩产1100斤,总产达4亿斤,林业收入可达4300万元,社员人均分配达180元至200元。为此,全县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大力宣传规划。为把总体规划变成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通过总结典型经验,开展富队与穷队的对比,召开现场会议,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大讲发展林业生产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联系实际,从加快生产发展,尽快走上富裕道路等方面,认识搞好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使“以林为主”的方针和调整生产布局的规划达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各社队都从实际情况出发,把调整布局的规划落实到每个山系、河滩和地块,使全县以林为主的发展规划很快得到实施。
二是狠抓基础工作。为适应发展林业和多种经营生产的需要,针对原来底子薄、基础差、制约生产发展的实际,狠抓基础工作。在林业生产上,建立各个层次的生产基地,建立社办林场17处,队办林场72处,社、队两级林场经营面积达15.8万亩,占宜林山滩的20%。全县社社建苗圃,队队搞育苗,育苗面积共达2万多亩,每个大队平均30多亩。出圃各种树苗一亿株以上,平均每人200多株。同时,还充分利用坝坡、地堰、库边,大力培植棉槐、芦苇、蒲草等,为发展草条编织产业提供原料。在牧业生产上,县、社都建立良种繁殖场,大队有中心养猪场,全县饲养母猪己达17000多头,平均每个生产队6.6头,同时还大量引进优良羊种、兔种、鸡种,发展肉牛,办起19处养貂场和29处养鸡场。在工副业生产上,根据全县果、茶、蚕、条(棉槐条)产量逐年增加和猪、牛、羊、兔不断发展的实际,在重点抓好工艺品加工,草条编织,棉纺加工,采石开矿的同时,扩大了烤果干、烤花生、冷藏、制茶、缫丝的生产加工能力,建设县刨花板厂,以解决木材和棉槐条的销路,促进山区资源的开发利用。随着基础工作的加强,初步改变了过去那种育苗缺种子、造林缺苗子,养猪缺仔猪,工副业加工缺原料的被动局面,保证了林业和多种经营生产的全面发展。
三是实行专业队伍常年干与抓住时机搞会战结合。首先,充实多种经营生产专业队伍,全县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之后,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对全县的劳力进行合理搭配,充实加强林业和多种经营生产专业队伍。各生产大队普遍建立了林业生产专业队,果园管理专业队,饲养管理专业队,有513个大队新建或充实了工艺品加工专业队。全县从事多种经营生产的专业人员已达5万多人,占全县整半劳力的30%以上。同时,还加强对各种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全县15000多名果树技术人员,通过实践和训练,熟练地掌握育苗嫁接、整枝修剪、防治病虫、人工授粉、叶面喷肥等技术,对加快果品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次,抓住有利时机,搞好大会战,按照以林为主的规划和要求,调整农业基本建设的方向,把发展林业作为农业基本建设的重点,纳入规划,统一实施。近几年,在继续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同时,重点抓了治山整地造林和果、茶、桑园的建设,抓住春、夏、冬几个有利时机,发动4次全县性的治山造林会战,每次都有10万多名劳力参加,投入工日达340多万个,共治山整地8.1万亩,造用材林6.4万亩,新建果园1.54万亩,茶园8800亩,桑园3400亩,栽植棉槐5200多万墩,为果、桑、茶园兴建水库塘坝、扬水站等水利设施63处,使65%以上的果园,75%以上的桑田、茶园浇上了水,为林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转变作风,加强领导。根据全县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任务,县委认真转变作风,扎扎实实地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第一,调整领导力量,实行分工负责。农业布局调整之后,本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在领导分工上也作了相应地调整。县、社、队各级,由过去的主要抓粮、兼顾抓林,变为一手抓粮,一手抓林,两手一起抓,县委切实把林业生产抓在手上。各公社也切实加强了领导,山场面积广、林业生产任务大的9处山区公社,书记侧重抓林,并分工一名委员和一名革委副主任专门抓林。凡是实行“以林为主”的大队,都是由支部书记抓林业、大队长抓粮食。此外,建立健全各级专抓林业和多种经营生产的领导班子和办事机构,各级领导干部按照分工,做到抓造林的上山,抓果品的下果园,抓养猪的靠猪场,抓粮食的到田间,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帮助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推动生产的发展。第二,落实各项经济政策,调动社员群众的积极性。一是落实劳动管理政策,建立了生产责任制。县委总结了一批劳动管理搞得细,搞得好的典型单位的经验,在全县大力推广。各公社都成立由领导干部和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农村干部参加的劳动管理顾问组,深入到后进大队,帮助搞好劳动管理。在粮食生产方面,全县有60%的生产队实行分组作业,联产计酬,其余40%的生产队,实行“四小管理”,签定合同,落实职责,年底兑现。二是落实按劳分配政策。在粮、油分配上,提高了按劳分配的比重,在口粮分配上,鉴于全县社员口粮逐年提高,今后又不加限制的情况,通过发动群众,广泛酝酿讨论,确定社员口粮、油料、蔬菜的分配办法,使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第三,抓先进,帮后进,促进平衡发展。树立一批农业生产发展速度快的先进社队,作为全县的样板,大力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在山区建设上,树立了因地制宜搞生产,农林牧副齐发展,机械化发展快,社员分配收入高的街头公社中西峪、芙蓉庄等大队为典型。在种植经济作物,发展畜牧业生产,开展工副业加工和实行科学种田等方面,树立了一批典型,在全县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在抓先进样板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后进社、队尽快赶上来,全年县、社两级共派出40多个工作组,300多名干部进驻后进大队,帮助他们制定生产规划,广开生产门路,尽快增产增收。在资金、物料、机械、作物良种等方面给予扶持,使这些单位多数改变了后进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