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各项事业在徘徊中前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4&rec=100&run=13

第二节 各项事业在徘徊中前进

学习贯彻党的十一大精神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大精神,中共五莲县委根据省、地委指示,于1977年9月5日至9日召开由公社党委书记,县农业学大寨工作队大队长,县委、县革委各部、委、办、局负责人,重点厂矿的党支部书记共112人参加的县委扩大会议。会议先以4天时间学习华国锋的政治报告、叶剑英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1979年9月,五莲县热烈庆祝十一大和十一届一中全会会场。邓小平的闭幕词以及修改后的新党章。在系统学习文件、全面领会精神的基础上,联系思想、工作实际,展开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一大通过的各项文件,是指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胜利的战斗纲领,必须学懂弄通。整个学习阶段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情绪高涨。大家以极大的政治热情,高昂的革命精神,学文件,谈体会,心情舒畅,生动活泼,联系实际,畅所欲言。二是学习认真,深钻细研,务求弄通,许多人竟自学到深夜。三是组织纪律好,会议开得严肃认真,积极热烈,充分显示出粉碎“四人帮”后各级领导干部新的精神面貌。
会议最后一天,根据党的十一大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及省委三干会议精神,结合五莲县的具体情况,研究和部署工作:
第一,把学习党的十一大文献作为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认真抓好。要在“深”字上狠下功夫,力求学懂弄通,注重应用。县直机关举办短期学习班或实行半日学习制;工矿企业和农村办好政治夜校,组织工人、农民学习好。各级党组织都要分期分批举办领导骨干和理论骨干学习班,使他们学得好一些,领会得深一些,带动和辅导群众学好。县委于9月10日开始,组织基层党支部书记分3批进党校学习十一大文献,每期200人,时间5至7天。通过学习,用十一大精神统一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
第二,一定要把揭批“四人帮”的斗争进行到底。县委强调各级领导通过学习十一大文献,把对揭批“四人帮”斗争的认识再提高,领导再加强,把运动进一步推向纵深。把与“四人帮”有牵连的人和事一一查清,把“四人帮”的流毒和影响彻底肃清。
第三,坚持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搞好工农业生产。农业战线,突出抗旱重点,坚决打好三个硬仗:一是抗旱保秋夺丰收,全县30万亩地瓜普浇一遍水。二是搞好以秋种为重点的三秋大会战,按质按量地完成全县20万亩小麦的种植。三是搞好冬季和明春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的准备。
工业战线的各级党组织要带领广大干部职工,以十一大路线为指针,以揭批“四人帮”为动力,跑步学大庆,大干9月、10月,决战60天,保证提前两月完成工业生产任务,并大力支援农业抗旱保秋工作。
财贸部门,以财办为主,吸收有关部门参加,组成专门班子,重点抓好抗旱物资调拨供应、秋种农药准备和把社员生活用品送到社队、送到田间地头等工作。
第四,切实转变领导作风,认真改进工作方法。从上到下,领导作风有一个大的转变,工作方法有一个大的改进,以新的姿态、新的干劲、新的作风出现在群众之中,带领群众做好各方面工作。抓好典型,以点带面。以大寨的干部为榜样,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努力实现“一、二、三”的要求。即一年内县级干部参加劳动不少于100天,公社干部不少于200天,大队(村)干部不少于300天。精简会议,克服“五多”(会议多、文件多、电话多、汇报多、检查评比多),县、社领导干部每年至少有一半时间、争取三分之二的时间在第一线调查研究,参加劳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县委下发《关于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决定》的文件。各级党组织都要做出决定,形成文件,上呈下达,发动干部、群众监督执行,真正把党的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和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恢复起来,发扬光大。
党的十一大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总结了与“四人帮”的斗争,重申了“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党的根本任务”。这给饱受“十年动乱”灾难的广大干部群众以很大的激励。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左”的错误影响,人们在长期动乱后迫切要求澄清是非,肃清“左”的错误的愿望没能得以全面实现,因而未能完成从理论到党的指导方针上的彻底拨乱反正。

各项事业在徘徊中前进
十年内乱给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造成严重破坏。随着揭批“四人帮”运动的深入开展,中共五莲县委学习贯彻十一大精神,遵照中央和省、地委一系列的指示,带领全县人民努力整治和纠正,但由于受“左”的指导思想的干扰和影响,全县各项事业发展还处于徘徊前进的局面。
经过持续的工业学大庆运动,全县工业、基建、交通、财贸等行业涌现出大批学大庆先进单位、先进班组和模范个人。化工厂、机械厂、面粉厂、邮电局、县供销社、基建局等单位先后被省、地区或直属领导部门评选为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集体),这些典型的树立,有力推动了全县工业学大庆运动的深入开展。
为不断加快全县工业发展的速度,县委讨论制定工业发展的初步规划。县委提出的奋斗目标和战斗口号是:“举旗抓纲学大庆,开足马力赶胶南,拼命大干抢时间,五年计划两年完,今后三年再翻番,产值超过两亿元。”具体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利用本县的资源和条件,有计划地新上一批项目,用两年时间,建起硫酸铜厂、农药厂、钾肥厂。扩建化肥厂、磷矿、硫矿、水泥厂、硫酸厂、水泥预制件厂等支农企业,使合成氨、磷肥产量都超过万吨,硫铁矿达到3万吨的生产能力,水泥产量达到4万吨。为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试制和生产了一批农业机械,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新建链条厂、织布厂、肉联厂、电力公司、外贸冷藏厂5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发动群众查矿报矿,积极采选黄金、铜、铅、红柱石和水晶、石棉、石英、滑石等金属矿及非金属矿。在“五五”期间,黄金生产能力扩大到1万两,选铜矿粉300吨,其它矿3万吨。另外新上一批轻工外贸和小五金企业,干当前,想长远,大干快上,计划在1980年前把五莲建成初具规模的小五金城。二是大力搞好老企业的革新、改造挖潜,不断提高现有企业的生产能力。针对老企业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发动群众大搞革新、改造、挖潜,做到厂厂挖潜、年年改造,采用新设备、新技术,生产能力逐年提高30%以上。三是不断加强对工业学大庆运动的领导。在开展工业学大庆、普及大庆式企业的群众运动中,把领导工业学大庆运动列入县委的重要议事日程。狠抓领导班子建设和职工队伍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坚强的领导班子和铁人式的职工队伍。在短时间内把少数软、散、懒班子整顿好,把大庆经验和“铁人”精神真正灌输到广大干部职工的头脑里,自觉以大庆精神学大庆,以“铁人”精神学铁人,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业学大庆、普及大庆式企业的群众运动。
在农业方面,全年累计治理大型河道8条,修建水库77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建成塘坝278座,并建成大批农田水利配套工程。1978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5万亩;深翻整平改土72万亩,建设大寨田45万亩,其中,全县高产稳产田面积达到214万亩;新建各类果园5万多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1万马力。经过努力,水、肥、土、机等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
由于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全县粮油及其它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197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9443.9万元;粮食总产量实现17013.85万公斤;粮食单产378公斤;花生总产达到1321.85万公斤;果品总产量3247.79万公斤。随着各种农产品产量的逐年增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日益改善,集体经济实力和公共积累也相应增加。全县人民不仅基本解决吃饭问题,而且对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全县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毛泽东关于发展养猪业的一系列指示和中共中央[1970]20号文件,使全县的生猪生产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全县生猪饲养量已达到46.9万头,其中集体养猪23.49万头,占生猪总数的54%。在这项工作中,县委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是端正思想,充分认识发展养猪的重要性。在全县通过举办学习班,政治夜校和召开座谈会、誓师会、出黑板报,有线广播等多种形式,大讲多养猪,多积肥,创高产,多贡献的重要意义,解决“重农轻牧”的思想,克服抓粮丢猪的思想,促进农牧业的大发展。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积极发展集体养猪。高泽公社三教堂大队,大力发展集体养猪,集体养猪由原来的60头发展到320头,占全大队养猪总数的70%,集体母猪由原来2头发展到62头,五年的时间繁殖成活仔猪2550头,全大队连续五年保持一人一猪,一亩一猪。只有积极发展集体养猪,特别是集体养母猪,才能控制猪源,掌握主动权,做到队繁队养,队繁户养,多快好省地发展养猪业。全县把发展集体养猪作为大办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强调社社、队队都办养猪场,大力发展集体养猪。在此基础上,县委及时总结了一批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大办集体养猪场,养猪连年发展的典型材料,印发全县推广经验,从而坚定了干部群众办好养猪场的信心,并狠抓基础工作。首先是养好母猪。见母就留,先留后选,余缺调剂,建立母猪群。其次是建设好养猪场。把建养猪场纳入农田基本建设,统一规划,全面安排,专人负责。在积极发展集体养猪的同时,采取扶持措施鼓励社员养猪,调动了社员养猪的积极性。
三是不断解决矛盾,促进养猪发展。首先是解决劳力不足的矛盾。随着农、林、牧各项事业的发展,劳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显,除了大搞饲料粉碎和喂养机械、半机械化,节约劳力外,总结推广了街头公社焦家庄子大队建立“大嫂养猪场”的经验,使全县女饲养员占饲养员总数的50%左右。其次是解决饲料矛盾。通过学习毛泽东关于把饲料生产“看得和粮食同等重要,看得和人吃的大米、小米、小麦等主粮同等重要”的指示,生产队根据生猪发展计划,秋季分配时留足猪饲料粮,实行专粮专用,不准挪用。种猪和母猪一般每头每年留猪饲料粮500斤,育肥猪一般留200斤。在解决粗饲料的问题上,总结群众“喂青”(青草、作物青秸秆)的经验,广开饲料门路,实行采青、种青、贮青、喂青,推广打浆、发酵等喂猪法,不仅解决了饲料不足的矛盾,还提高了饲料营养价值,节约了精饲料,降低了养猪成本。再次是解决建猪圈与用土地的矛盾。为了尽量不占或少占用现有的粮田,根据山区特点,因地制宜建造猪圈。(一)把集体养猪场建在有水源的山岭上,占用非耕地,就地用土,就近施肥。这样既减少了占用耕地,也减轻了运输肥、土的压力。(二)造地建猪场,通过治岭改河,从扩大的耕地中,选择适宜的地方建集体养猪场,既节省土地又有利于管理和多积肥,便于实行养猪机械化。
四是加强党对养猪业的领导。首先是抓“一个班子”、“两支队伍”的建设。“一个班子”是从县到社、队层层建立负责抓养猪的专门班子,遵照毛泽东关于“组织一个畜牧业、家禽业的委员会或者小组”的指示,县、社、队都建立起养猪领导班子,生产大队都分工一名副支书管养猪,每个生产队都有一名养猪队长,做到上下一齐抓,层层有人靠。“两支队伍”是饲养管理和畜牧兽医队伍。县、社、队分别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饲养防疫人员学习班的办法,组织他们认真学理论,讲路线,开展革命大批判,培养他们牢固树立热爱集体,为革命养猪的思想,不断提高他们的饲养管理水平和畜病防治技术水平。其次是抓点带面。县委着重抓了三个不同类型的重点公社:集体养猪(特别是集体养母猪)发展较快的高泽公社;粮、猪齐发展,猪多粮多的叩官公社;充分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的街头公社。这些单位的经验在全县推广后,对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解放思想,大力发展养猪,都起了很大作用。各公社都树立自己的典型,通过层层抓点,做到点面结合,收到较好的效果。再次是抓评比检查。县委每年组织二至三次全县范围的养猪大检查,每次都有县、社两级有关部门人员和大队分管养猪的副书记参加检查,时间半月左右,做到队队查,圈圈看。通过检查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提出问题,研究措施,推动全县养猪大发展。
能源、交通、基本建设有较大发展。(一)电力工业。五莲——诸城35千伏输电线路投产运行,并建起城乡9处变电所;电厂1500千瓦3号发电机组投入运行,基本保障了城乡企业生产能源供应和居民的生活用电需要。(二)公路建设和交通运输业。公路建设,贯穿县境的李郝路和央赣路已成为交通主道,同时修建8条县社路和10余条社间道路,全县道路总长近千公里,其中公路里程228.2公里,另外修建2000多公里的环山营林路,县城道路建设也有较大改观。交通运输,1969年完成货运量3万吨,成立五莲县运输公司后,当年完成货运周转量72.9万吨公里,实现产值14.5万元。1960年至1969年,客运量年均12.3万人次,到1978年年均客运量达到31.9万人次。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力的支援了工农业生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社会交往活动。(三)基本建设。坚持“保重点,保投产,保效益”的方针,做到立项计划一经批准,就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物料,组成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抽调最好的施工队伍和设备,促优势重点项目按时建成,确保竣工投产发挥效益。同时注意改善投资结构,合理调整投资比重,力求工业与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基本建设和人民生活协调发展,从而保障了各行各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原则,制定了县城建设总体规划。
学校恢复考试制度。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高等学校招生改变“文化大革命”期间不考试的做法,采取“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此后,五莲各类学校全部恢复招生考试制度,极大调动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现了十多年来从未有过的读书热潮。至1978年全县有228人考入大中专院校。
在这一时期内,除经济领域中工、农、商、交通、基础建设等事业得以徘徊发展外,公安、统战、文化、教育等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严重摧残的一些上层建筑领域的事业部门也都在徘徊中有所前进。
政法工作平稳发展,县委成立政法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常委王丕和任组长、兰开文(副县长)任副组长,公安、检察、法院、司法、民政等部门领导为成员。小组经常召开会议,研究政法工作。粉碎“四人帮”后,为贯彻中央“从重从快”的方针,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先后数次部署战役,全县统一行动,分头抓捕,集中押送犯罪分子。经审讯、起诉、判刑后,召开宣判大会,极大的震慑了犯罪分子。治保工作成绩显著,地委在五莲召开现场会议,推广先进经验。
1977年,五莲县抗旱“双保”成绩显著。全县以传达宣讲中央10号文件,揭批“四人帮”为强大动力,深入进行思想发动,重点解决部分干部群众存在的畏难发愁情绪,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抗旱“双保”的战斗任务,落实抗旱“双保”措施,掀起抗旱“双保”高潮。全县新打大口井417眼,建扬水站(包括临时扬水点)480处。截潜流483处。挖山泉1211个,新扩干、支渠268条,长达373公里,新扩水浇地59万余亩,达到一人一亩水浇地的大队,由原来的120个增加到215个,增长91%。无水浇地的大队,由原来的148个减少至45个,减少70%。王世疃公社组织2000多人的专业队,苦战挑沟河,清底7米多深,截一处潜流,可扩大水浇地1500多亩。山阳公社的冯家坪、前安木头、后安木头3个大队联合行动,协同作战,开挖渠道3000多米,在后安北岭建成扬程84米,坡长2000米的扬水站,把冯家坪水库的水扬上高山,使这3个大队1500多亩的山岭地解除了旱情。街头公社一亩石大队地处山区,过去没有一亩水浇地,一遇干旱,人畜吃水都有因难。全大队人人上阵,开挖渠道3华里,动用土石1000多立方,建起坡长238米,扬程50多米的扬水站,使全大队95%的土地浇上水。叩官公社架起25处“薄膜渡槽”,可代替胶管750多米。中至公社金翎店大队,建三级扬水站一处,为引水过沟上岭,全队凑1000余根木杆,一户一个秫秸箔,架起8米高、200余米长的“薄膜渡槽”,把水引上岭,扩大水浇地500多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