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城镇居民生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3&rec=620&run=13

第一节城镇居民生活

城镇居民收入

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区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区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职工工资。1989年,全县职工年平均工资1742元,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年平均工资1799元,集体所有制职工年平均工资1569元。之后,职工工资连年增长。1990年至1993年,全县职工工资收入直线上升。自1994年起,实行工资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职级工资制,国家连续几次提高工作人员工资标准和档次;企业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度,全县职工工资收入出现较快增长。1994年,全县职工平均工资4139元,比上年增长52.7%,1996年,全县职工年人均工资达到4875元。以后年份,职工工资水平均保持了平稳增长势头。2005年,全县职工平均工资达8980元,为1989年的5.15倍。
20世纪90年代,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大多数无固定工作的城镇居民和职工家属纷纷投入到第二、三产业中去,据统计,2005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685万人,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

不同从业群体及同一群体中不同层次的从业人员收入差距有所拉大。
城镇居民储蓄快速增长。1991年至1996年,年平均增长59.8%。此后近十年,城镇居民储蓄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

城镇居民生活消费

1989年以来,城镇居民实际收入不断增长,决定了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衣着消费大幅度增加,改变了颜色单调、款式单一、质地差的状况,衣着冠履多姿多彩。收入较高的人们大都穿着名牌服装,追求高档次,中青年绝大多数人讲究穿出特点和品位,为数不少的人佩戴项链、戒指等饰物,化装品、美容店受到青睐。
20世纪80年代末,居民食品消费以细粮为主,辅以粗粮和副食品。20世纪末21世纪初,居民食品消费中副食品的消费量增大,花色品种繁多,鸡鸭鱼肉和各类新鲜蔬菜一年四季占据餐桌,膳食结构日趋合理,人们讲究吃喝美味、营养保健。
1990年前后,城镇职工一般居住单位公房,面积较小,设备简陋,部分职工因无公房租赁民房居住。1995年后,随国家住房制度的改革和建筑业的崛起,五莲城区新建住房400多幢,每年递增10多万平方米,大批职工购买了私房,居住条件得到改善。进入21世纪,绝大多数居民拥有自己的住房(多为楼房),部分居民有两处或两处以上,居住面积扩大,建筑质量大大提高,多为钢筋水泥混凝结构,水电暖网等设施齐全,室内装修向着高档次、豪华型方向发展。
1989年前后,城镇居民出行一般乘公共汽车或自行车,部分人乘摩托车;2000年前后,行人多见轿车等各式汽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到2005年,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为轿车、面包车、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已不多见,大量中、青年男女纷纷学驾驶、拿驾照,据统计,全县拥有大型汽车4020台、小型汽车6438部、摩托车56409辆、电动自行车不计其数。
1989年前,居民家庭日用“现代化”主要是手表挂钟、液化气、收录机、黑白电视机等,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等尚不普遍。1989年到2005年底,高档家庭日用耐用消费品逐步大量增加,彩电、影碟机、冰箱、洗衣机、空调、固定电话、手机、电磁炉、微波炉、太阳能等已十分普遍,居家必备,液晶彩电、家用计算机进入家庭,且已有相当数量。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内容日益丰富,精神生活方式多样化。教育意识不断增强,教育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家庭把子女的教育当作头等大事,千方百计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择校”风和“家人陪读”风随之兴起。随着电视媒体的广泛普及,电影倍受冷落。舞厅、卡拉OK厅、健身房、网吧等娱乐场所应运而生,经营愈来愈火。利用节假日外出观光旅游成为不少人的休闲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