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民间传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3&rec=568&run=13

第四节民间传说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传统的五莲文化,而民间传说正是五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主要包括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这些传说既不是真实人物的传记,也不是历史事件的记录,而是人民群众的艺术创作,往往表达了人们渴望征服大自然的愿望,表达了对善恶的评价,对理想的追求,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对黑暗势力的愤懑与贬斥等等。传说在五莲各地非常普遍,几乎每一村、每一山都有,有些村名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民间文化,不仅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是五莲发展的历史纪实,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收录五莲民间传说的全集,有些传说往往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但也有一些传说在全县范围内甚至更大的范围广为流传。如“七宝山的传说”、“孙膑书院的传说”、七连山“大滴水的传说”、“刘邦屯兵大青山的传说”、“马咤寺的传说”等等。1999年出版的《五莲山志》设有“传说”专节,收录了五莲山、九仙山的传说共28篇。分别是《二仙争山》、《天竺峰诸景的由来》、《织女姑娘》、《紫草女的传说》、《龟石情》、《白鹿洞的传说》、《织女洞的传说》、《五老石的传说》、《翁婆石的传说》、《山水与湖海相通的传说》、《五莲山神茶的传说》、《何仙姑与五莲山》、《量妖尺的传说》、《耙》、《乾隆替僧和御影的传说》、《子规啼血映山红》、《九仙山的传说》、《九仙老母安座》、《老庵书院的传说》、《棘子不长倒勾》、《苏轼题写白鹤楼》、《狐仙助学》、《对诗五角棚》、《神泉石瓢》、《龙潭八仙桌》、《钓鱼台的传说》、《卧牛石的传说》、《金鸽崖的传说》。

海生五莲山

五莲山原在汹涌澎湃的大海中,唯五莲峰、天竺峰偶露峥嵘。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王母娘娘高兴了,率领九天仙女下凡仙游。当游到九仙山时,适逢崭露海面的山峰,在那万顷碧波中宛如盛开的青莲,迎着无尽的浪花岿然不动。王母娘娘与众仙女观看之后,个个拍手称奇,无不叫绝。
王母娘娘赞叹道:“真乃海之明珠,人间奇葩也!”众仙久望此景恋而不舍。有一仙女说:“此岛如此奇妙,倘若退下海潮,山之全貌定然妙不可言!”经那仙女提醒,众仙同生退潮落水以窥山之全貌的念头。他们都求王母娘娘退却海水。王母娘娘也生此念头。她用手向东海一指,口中念念有词,刹那间,只见海浪滚滚如山,翻涌出了一条海中行道,从那行道中走出两个分水夜叉。王母娘娘当下传旨:“速宣东海龙王西岸见驾!”阵阵海浪去不多时,东海龙王便来到西岸,向王母娘娘和九天仙女大礼参拜。王母娘娘向龙王说:“我借你一箭之地如何?”龙王一听王母娘娘借地,便谦逊地说:“天地间均为玉帝与娘娘所有,微臣敢不遵旨?只不知娘娘借于何时,还于何日?”王母娘娘笑着说:“我只不过看看此山之貌,三更借五更还。”龙王一听只有几个时辰,便满口应诺:“好说好说,但不知娘娘需地多少?”娘娘说道:“一箭之地足矣!”“好吧,”龙王说:“恭请娘娘搭弓射箭,落潮退水。”娘娘随即摘下两根松针,吹一口仙气,松针立刻化成一弓箭。只见她箭在弦上,用力一拉,那弓如弯月,右手绷紧的弦一撒,箭似流星般飞驰,直东海而去。随那箭头的飞射,汹涌的波涛紧紧尾随箭后滚滚而退。眨眼间,那箭射出五十里,海潮退至王家滩。
沉睡海底多年的五莲山眨眼现世,王母娘娘与众仙女一见山中奇峰林立,异石丛生峰峰如刀劈剑削,石石若鬼斧神工。峰高处,犹似插空而立,峰低处,宛若灵气天生。与那天宫瑶池相比,另有一番妙趣,别有一番光景。王母与众仙女从这峰飘到那峰,从这石跃到那石,一会儿蹿跃深涧,一会儿俯身洞府。一峰峰一景景,令众仙赞不绝口。众仙观赏了一阵后,赞叹之余,深感有些美中不足;没有花草树木,少了些灵气。王母便吩咐九仙女为此山披上绿装。九仙女奉王母之命,喝令山神、土地、树神、花神把神州间的花草树木搬上山间。各路神仙不敢稍有怠慢,立刻搬动天下的花草树木。顷刻间,把一座海中之山装点的如花似锦。奇树异花,多姿百草,与那层峦叠嶂相伴,更是景色迷人。王母娘娘与九仙女再观此山,更见多娇。阵阵赞叹的欢声笑语,更增添了山的灵气。他们一个个正在逍遥自在着,忽听一声:“娘娘,好雅兴呀!”众仙举目观看,原来是原始天尊驾临。王母微笑道:“天尊,看看我们开劈的此山如何? ”天尊答道:“唔!果然妙趣横生。既然王母喜欢,我也就不再收回了! ”“怎么?收回?”九仙女不解的问:“天尊,这是你的?”天尊道:“这是我坐下的莲花掉下的花瓣,落于这里。”王母端详了一阵子后说:“唔!怪不得酷似五朵莲花呢!”九仙女齐道:“那就叫五朵莲花山吧!”群仙正玩在兴头上,不觉四更将尽,五更将临,眼看世间的一颗明珠又将被海水吞没。莫说九仙女舍不得那美妙绝伦的佳境,我们也深感埋入海底实在令人生憾。天尊见王母与九仙女适才还那麽欢心,转眼为何长吁短叹?便问王母因何如此。王母告诉了天尊向龙王借地之事。九仙女齐说:“不打五更,永远永远不打五更不就行了吗?” “那样岂不给后人落下口舌,说我堂堂王母出言不践。”王母沉思道。“咦!”天尊叹道:“世间哪有一个真正出言必践之人!”也罢!王母已下了不践诺言的决心,她下令山神,传谕后世,此山后人,永远不得打五更。东海龙王等着五更鼓响收回借地,可他从此再也没听到山中的五更鼓声。他暗叹道:“万万想不到母仪天下的娘娘竟然也说话不算数。”直到五莲山后来建起了云堂寺,光明寺,韦陀寺,黄花庵,从来没有过五更鼓响。
五莲山从此留了下来,成为世人观赏游玩的名山。

九仙山的传说

传说,八仙过海之前,一天,他们正驾着云头往前行,眼见下面有座大山,诸峰有的笔立霄汉,形同树林;有的状似怪兽,势欲搏人;有的洞穿如塔,玲珑俏立。八仙不禁为之惊叹,仔细一看,只是花草树木全无,光秃秃一片。八仙甚觉奇怪,就安落云头察看。曹国舅忙喊来山神询问。原来这山下有黑白二龙潭,居有黑白二龙,二龙不睦,争斗起来,黑龙把白龙赶走了,占了二龙潭。这黑龙时常向九仙山喷烟吐火,弄得此地年年干旱,草木枯焦,庄稼颗粒不收。附近百姓无法度日,只好扶老携幼逃荒去了。八仙听罢,决定推迟过海日期,同心协力,为民除害。于是吕洞宾大显神通,祭起七星宝剑,一只恶龙头骨碌碌滚下山去。汉钟离跃向天空,挥起铁扇,只觉凉风习习,暑气顿消。铁拐李忙驾起云头到崂山,脱靴一只,装来神水,命山神用柳枝蘸神水洒遍山山沟沟,山坡松软了;山沟里有了清亮的小溪;山间升起了云雾。蓝采和、何仙姑见此情景,忙提起花篮,驾起云头,将百花撒向空中。瞬间,漫山遍野,百花盛开。韩湘子拿起竹笛吹起天宫的仙乐,笛声悠扬,令人心旷神怡,引来了飞禽走兽侧耳静听,招来了彩蝶翩翩起舞。张果老见此山一下大变,身背卦筒,乐悠悠地倒骑毛驴,巡山送福。不多时,但见山清水秀,百花争艳,莺歌燕舞,流水潺潺,刚才的秃山变得如花似锦,生机盎然。曹国舅笑嘻嘻地拿起笏板,写了诏谕百姓重返家园的告示,百姓纷纷返家安居乐业。八仙一见百姓归来,眉开眼笑,驾起云头,一路笙歌过海去了。
八仙走后,山神唯恐山上草木枯萎,就抱着铁拐李留下的靴子一直洒了七七四十九天水,山色更美了,山神便把靴子放在一座小山峰上。那只靴子后来化为一只巨大的鞋,至今还在靴石村西的小山峰上。张果老巡山留下的驴蹄印,至今还清晰地留在九仙山麓山坡的平台上。
百姓们对八仙、山神感恩戴德,为纪念神仙们的恩德,就把山神和八仙称为九仙,把山取名为九仙山。天上的九仙女,听说人间有这么座山,便相约下凡,在一个陡峭的石壁上施展法力,凿了一个石阁安了家。有一年,龙头腐烂后发出一股臭气,于是附近瘟疫流行,百姓叫苦连天。九仙女为救百姓,不辞劳苦,走遍千山万谷,采集百草,炼成仙丹,拯救了众多百姓生命。百姓非常感激九仙女,称九仙女为九仙老母,把九仙女住过的石阁称为老母阁。

七宝山的传说

五莲县西北部的七宝山,古时叫八宝山。有金牛、金马、金狗、金羊、金驴、金磨、金豆子,还有一个看驴拉磨的小姑娘,当然也是金子的。后来,金牛因故逃走,八宝山因此变成了七宝山。金牛逃走时留下了一段美丽的传说。
相传八宝山西坡有个百多户人家的村子叫八宝村。村东头半山腰上住着无儿无女的老两口,老汉是个石匠。忽有一日,老汉一镐下去,石缝里露出了一根金闪闪的线头,顺线挖下去,发现了一条能摇晃的牛尾巴。石匠老汉惊喜万分,心想,要是把金牛挖出来,老两口准能过一辈子好日子,他连忙叫来老伴,在石坑上方搭起了棚子,从此吃住在棚子里,昼夜用凿子小心翼翼地凿去金牛周围的山石。老伴也不辞辛苦,一天三时送来热汤热饭。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金牛也慢慢地露出了全身:这是一头膘肥体壮的公牛,金光闪闪,活蹦乱跳。到了七七四十九天,老汉已凿到了牛缰绳的底部,这天早上老伴又按时来送饭,看着老汉这些天消瘦了许多,便心疼起来:快把金牛凿出来得了。顺手拿起锤和凿子,照着牛缰绳用力凿了一下,谁知一下便把牛缰绳凿断了。金牛对天长“哞”一声,打了两个滚,跳了两个跳,向西南跑去。石匠老汉撂下碗筷,拉着老伴向金牛逃走的方向追去。金牛在前边跑,老两口在后边追。这金牛在地下压了不知几千年,一旦获得自由,兴奋异常,路过一村头向村里的人摇了摇头,从此这个村改名为摇头村。过了摇头村,金牛拐弯向东跑了五里地便是淮水河,金牛下河喝了几口水,河北的村子从此改名为下河村。过了下河村,金牛改道向南跑,老两口还在后边追,边追边喊叫前边的人把牛拦住,又追出五里地被村头看瓜的老汉顺手抓住了牛缰绳,把金牛留了下来,从此该村改为留村。可惜由于石匠老汉激动过分,加上体力不支,在接缰绳时不小心被金牛挣脱了。金牛顺路继续向南逃跑,并无疲惫之意,后边的老两口已是气喘嘘嘘了。眼看牛与人的距离越拉越大,金牛在一个村头停了下来,从此这个村子叫中至(中止之意)。停了一会儿,眼看老两口追上来了,金牛绕过中至村向西而去,跑了十五里,留下了一滩牛屎,因无人知道这牛屎竟是金子,没人去拣,后来牛屎也不知去向,村里人都觉得可惜,从此该村改名为坡西(可惜之音)。金牛跑了这么远还没有摆脱老两口的追踪,觉得这样下去早晚会有被追上的时候,于是绕过坡西回头向东跑去,又跑了五里,摇身一变,转眼之间一个洼地里出现了上万头一模一样的牛,附近的村子从此改名为万牛湖。石匠两口子一下难以辨认,知道天意难违,只好放弃了追金牛的念头,垂头丧气地返回八宝山村。金牛逃跑后,一直跑到九仙山,变成了金牛岭。而八宝山失去了一宝,变成了七宝山,石匠老汉住的八宝村也改名为金线头村。

孙膑训山

相传很早以前,孙膑同庞涓一起拜师学艺,庞涓这家伙心狠手辣,整天打自己的小九九,不但把孙膑没放在眼里,就连师傅他也没放在心上。师傅看透了庞涓的为人,就把孙膑单独叫来,交给孙膑一本《孙子兵法》,让他刻苦攻读。庞涓得知后,心里暗恨师傅,他使了一计,把孙膑的《孙子兵法》骗去,便抛弃了师傅和孙膑下山了。孙膑诚实,《孙子兵法》被骗走后,他只好如实对师傅汇报了,等着师傅的训斥,不想师傅听了却哈哈大笑,说:“此事我早料到,但他中了我的计了,那本兵书是假的。”接着又掏出一本《孙子兵法》递给孙膑说:“这才是真的呢。”孙膑大吃一惊,师傅又说:“徒儿,你拿着这部《孙子兵法》,避开庞涓,下山去吧,你要刻苦磨练,吃透此书。切莫忘记师傅的话。”孙膑说:“徒儿记住了。”便含泪拜谢师傅下了山。
孙膑下山后,来到了九仙山书院。这儿地处深山,几乎与外界隔绝,无人打扰,条件得天独厚。孙膑不忘师傅的教导,铺下身子,清除杂念,刻苦钻研《孙子兵法》,夜间练文白日习武,功夫日见长进。这天,孙膑正习武,越练越顺手,越顺手练得越起劲,正在兴头上,谁知,酸枣树上的倒勾棘子勾住了他的衣衫。剑走偏锋,去如疾风,“哧啦”一声,好好的衣衫剌了个大口子,他心里很扫兴,气得骂道:“讨厌,棘子长什么倒勾!”他刚说完,这儿的棘子倒勾便直开了。一直到今天,这里的棘子还是不长倒钩。有一后响,孙膑习文到半夜。夜静得出奇,听不到半点响声。他正习文入神,忽然,书院水汪的蛙子“呱呱呱”的叫开了,蛙子叫声打破了宁静的黑夜,连孙膑的思路也全搅乱了。孙膑心里烦透了,你早不叫晚不叫,单找这个火候,便没好气地喝道:“住声,谁还当哑巴把你们卖了?”随着他的喊声,蛙子便哑雀无声了,夜恢复了原有的宁静。从此后,这儿的蛙子便再也不叫唤了。在山外叫的再欢实的青蛙,拿到孙膑书院后,是个个哑口无言,真是怪事。孙膑在九仙山攻读兵书,严寒酷夏,夜日继日,从不间断。受的苦,遭的罪倒也不怕,就是三伏天难熬,天热本来就不好受,那个蚊子也赶来凑热闹,“嗡嗡”乱叫,一叮一个大包,奇痒难忍。这天,孙膑读书正起劲,蚊子又飞来赶热气,孙膑读一会,就得挥挥书赶蚊子,读了半天,书里写的什么是一个字没看进去,孙膑大怒,把书一摔,指着半空的蚊子骂道:“给脸不要脸了,到上边去,胆敢落下来,就逐出九仙山。”说也怪,从此后,九仙山的蚊子“嗡嗡”乱叫不假,可就是不落下来,只在半空中盘旋。

白鹤楼的传说

宋熙宁九年冬,密州太守苏轼在赴河中府上任前,收到旧交周邠的《雁荡山图》,于是写了《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一诗。诗中自注道:“九仙在东武,奇秀不减雁荡也。”苏轼想到,游雁荡已是不可能了,就最后一次游九仙山吧!苏轼行经大悲峰、莲花峰后,在当地老人的引领下,来到了九仙山前的丁家楼子村。第一次来到这里,苏轼发现了一座完全用石头建的牌坊,雄伟庄严地立在村前,恰似白鹤展翅,就跟当地的父老一起在牌坊前喝起茶来。
苏轼问起牌坊的建造,一个老人告诉他:不知什么时候,村里有个白石匠外出干活,见人家在村头像盖屋一样,用砖石、木料修了一座牌楼,像白鹤展翅,又雄伟又漂亮。于是他就想,牌楼上的横木日久年深会腐烂的,要是用石梁不是更好吗?于是他量下了牌楼的尺寸,决定回家利用九仙山的石头,也修一座石牌楼。白石匠回家后,与老少爷们一商量,大伙都同意,弄来石料后,按照白石匠量好的尺寸,“叮叮当当”干起来。可是没想到,往上安就困难了,石头比木头要重的多。牌坊的石柱总算竖起来了,可石梁、牌坊顶还没安上,已伤了不少人,这可把大伙难住了。白石匠又愁又急,安排好伤员,自己闷闷不乐地往村外走去。一个白胡子老人出现在白石匠面前。老人笑着说:“小伙子,有什么事把你愁成这样?”白石匠就把事情告诉了老人,并向老人求教。老人说:“我都土埋半截了,能有什么好办法?”正说着,一转眼老人就不见了。白石匠有些奇怪,匆匆忙忙返回来,把刚才遇见白胡子老人的事告诉了大家,几个老人寻思道:“哎呀,这准是九仙山的神仙来点化,也许,好好想想老人说的话就有办法啦!”其中一个老人恍然大悟,“对呀,土埋半截,不是教我们用土屯吗!先用土屯起来,安好了,再把土除掉不就行了吗!”大伙终于明白了。按照用土屯的方法把牌坊安装完毕。牌坊安装好后,刚把屯土除掉,突然,白石匠大笑一声倒下了,大家忙去扶他,见他已经闭上了眼,众人正难过时,只见一只白鹤站在牌坊上朝大伙高叫了三声,点了点头,向九仙山飞去了。人们纷纷猜测,那白鹤肯定是白石匠变的。
苏轼听完这段故事,高兴地说:“有意思,这座牌坊就叫白鹤楼吧!”几个老人忙说:“太守给起的名字好,就请老爷给我们留个纪念吧!”苏轼欣然应允,看了看牌坊说道,这上面不能写,又望了望村子西南角的一片光滑石崖说:“就写在那石崖上吧!”众人急忙研墨,在山崖前搭起架子。苏轼登上架子,饱蘸墨汁,挥动大笔,竖着写下了“白鹤楼”三个大字,几个石匠,操起錾子叮叮当当地刻起来。太阳落山了,“白鹤楼”三个字也刻好了。这时,只见一道白光闪过,一只白鹤扑闪着翅膀在苏轼题的“白鹤楼”上面高叫了三声,九仙山前一片光明。

雹子不砸邱家地的传说

户部乡邱家店子村是神仙邱月林的故乡,自古以来该村就没下过雹子。原因是:这年又逢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都聚会于此。这是邱月林成仙后第一次参加此会,他端坐在玉皇大帝身边,凡前来的每一位神仙一到,侍官均一一介绍,连把天门的石狮也介绍得一清二楚。但对带笼嘴端盘子的神仙没做介绍。这位神仙放下蟠桃低头便走。邱月林问玉皇大帝:“这是哪位?”玉皇大帝说是雹泉爷爷,专司下雹子职。邱月林又问:“他怎么戴着笼嘴端盘子呢?”玉皇大帝说道:“他嘴馋,为防他路上偷吃仙果,这样做是一种惩罚!”邱月林有点恳求地说:“天官有天条戒律,违犯天条,有天条处罚,何必罚他戴笼嘴在众神纲中串来串去端盘子,这未免有些失却体面?”玉皇大帝一听,觉得此说有道理,忙叫雹泉爷爷回来。说:“月林仙看你戴着笼嘴,有些不雅,恳求给你摘下笼嘴,也罢,摘下笼嘴,不要再犯天条,去罢。”
尔后,雹泉爷爷对这件事牢记在心,想方设法感谢邱月林的恩德,以示答谢,他是掌管雹子的,于是就在下雹子时,单单不砸邱家店子的地界。自此以后,邱家店子便从没有下过雹子。

“中至”镇的传说

“中至”,从字面上就不难看出它的含义:“中”即为中点、中间之意:“至”则为尽、到之意。“中至”和起来也就是中心点的意思。那么这个名字是怎样来的呢?
据传,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行至今中至村,御饮“对泉”泉水后,龙颜大悦,随即奖赏地方引荐官吏,并赐名为“龙凤泉”。当乾隆帝问及此地名时,随从大臣奏此为“终止树”,乾隆听后认为此名不吉祥,遂令太监传口谕:“南京到北京,此地为中,应为中至。”其用意是破解忌讳,以求大清江山永无“终止”之意。从此。“中至”一名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