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发展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3&rec=547&run=13

第一节发展概况

职业技术教育是五莲教育的一个亮点,多次受到省市主管部门的表彰。五莲县委、县政府一直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把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作为“科教兴莲”、推动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先后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城镇职业高中(中专)招生与毕业录用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全县逐步形成了以教育系统为主,以劳动、卫生、农机、林业、商业等部门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大格局。
各办学部门、单位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坚持经科教结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采用灵活的办学方式,先后开设了适应五莲县经济建设需要的农学、林果、牧医、幼师、机电、建筑、服装、企业管理等40多个专业,涉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各个方面,为全县经济、文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初级、中级以及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1982年,五莲县实行中等教育机构改革,改部分普通高中为农业技术中学。先后将中至中学、石场中学、户部中学改为三所农技中学。1987年4月,县第一农技中学迁入县城新校址,改名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原设在户部的第三农技中学迁至中至原第一农技中校址,改名为县第一职业高中。1988年8月,原设在石场的第二职业高中撤销,并入第一职业高中。
1990年,全县职业学校共计招生818人,共有3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118人。教育系统职业学校配备文化课教师81人,专业课教师58人。职业中专被评为“潍坊市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首批校改“十佳学校”。五莲县被市教委命名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1993年4月,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意见》。6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日照市工业学校,招收企业管理和机电两个专业学生,共80人。日照市工业学校是在县职业中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五莲县职业中专建制仍在,实行一校两制管理模式。
1994年,全县共有职业学校9处:职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职工中专、卫生职业中专、艺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林业学校。各类职业学校共招生1849人,占本年度高中段招生数的56.3%。全县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4540人,占高中段在校生总数的55.2%。
1996年,五莲县对应届职业高中(中专)毕业生进行技术等级考核,70%达到合格要求。年内,县职业中专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1997年,全县各类职业学校共招生1606人,占高中段招生总数的50.5%。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3789人,占高中段在校生总数的48.4%。县职业中专与县减震器厂联合举办机电专业班,招生90人;建筑职业中专与双龙针织公司、运输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教育装饰公司联合办学,共招生94人;第一职业高中与于里钢圈厂、县华龙纺织集团联合办学招收音乐专业新生65人。应届毕业生800余人,全部就业,对口就业率超过70%。
2000年,全县职业学校继上年实行“提前招生、单独报名、择优录取、提前入校”的招生办法后,对招生工作进行了三方面改革:一是初中生按15:1的比例实行免试入学;二是实行一考多取,参加高中(中专)统一考试,择优录取;三是根据各学校在校生数,本着自愿原则进行初四提前分流。职业中专(日照市工业学校)承担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项目《日本技术高中教学模式比较研究》”子课题—“日本技术高中和日照市工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通过项目组鉴定。年内,有61名学生被高等职业学校录取。
2002年,适时调整了全县职业学校布局,撤并、搬迁县教师进修学校和职业高中,筹建了五莲县职业教育中心。翌年,各职业学校重视了毕业生的安置工作,应届毕业生安置率达95%。职业中专(日照市工业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示范性职业学校”。
2004年至2005年,全县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降低收费标准,实施订单招生,开始面向县外招生。加强了职业中专的数控、职教中心的焊工两个省级重点改革试点专业建设。组织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率达100%。拓宽就业渠道,职业学校毕业生得到妥善安置,就业率达98%。在职业学校对口升学考试中,全县报考的应届生全部达到全省统一划定的分数线,上线率100%。
随着全县经济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不断发生变化,实现了由单一到全面,由农业到工商业以及其它产业的转变。最初主要设置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学、林果专业。1989年,除林果、建筑、幼师、财会、文档、工业企业管理专业外,增设农村电工、乡镇企业管理和钳工、牧医专业,共10个专业。尔后,陆续增设外事服务、公共关系旅游服务、车加工、钳加工、焊接、机械加工、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作、汽车装配与维修、数控技术、电气技术、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生物工程、材料工程、服装设计与制作、服装表演、棉纺织技术等专业,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