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中长期计划实施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3&rec=322&run=13

第二节中长期计划实施

中期计划期限一般为五年,10年及10年以上为长期计划。县级一般在提出5年计划的同时,从战略高度对10年计划作出一个远景目标规划。1989年至2005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共实施“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四个五年计划。2005年,第十个五年计划结束。

“七五”计划(1986—1990年)

社会总产值达到72990万元,年均增长9%,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27000万元,年均增长7.7%。工业总产值达到32000万元,年均增长10.1%。国民收入达到32000万元,年均增长9.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23000万元,年均增长12%。计划投资总额5200万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到42800万元,年均增长19.6%。财政收入达到2000万元,财政支出1852万元,年均增长分别为8.2%、8.2%。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00元,年均增长8%。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99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实际达到86470万元,比1989年增长10.2%,完成计划的119%,为“七五”计划的147%,比1985年增长126%。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3862万元,比1989年增长10.5%,比年计划增长18.9%,是“七五”计划的205%,比1985年增长146%。国民收入达到70387万元,比1989年增长16%,比年计划略有增长,为“七五”计划的207%,比1985年增长153%。

“八五”计划(1991—1995年)和今后十年的目标

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率;繁荣市场,稳定物价,增加出口创汇,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科教发展,推进科技进步;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国民生产总值,1995年达到114000万元,年均增长9%;2000年达到145000万元,年均增长7%。国民收入,1995年达到103000万元,年均增长8%;2000年达到126000万元,年均增长6%。工农业总产值,1995年达到132675万元,年均增长9%;2000年达到194000万元,年均增长8.4%。社会商品零售额,1995年达到48300万元,年均增长10%;2000年达到64800万元,年均增长8%。到1995年,计划投资总额95亿元;到2000年,计划投资总额195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995年达到14000万元,年均增长10%;2000年达到25000万元,年均增长10%。1995年,财政收入达到4750万元,财政支出4750万元,年均增长分别为8.7%和4.8%;2000年,财政收入达到8000万元,财政支出8000万元,年均增长分别为9.8%和7.9%。
199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实际达到23亿元,年均增长19.6%,提前七年翻两番。财政收入实际完成1.15亿元,年均递增30%;地方财政收入实际达到0.57亿元。农业总产值达到14.34亿元,年均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80元,比1990年增长一倍多。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0亿元,年递增39.4%。实际完成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到4.8亿元,比1990年增长4.6倍。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598.8万美元。实际完成商品零售总额6亿元,比1990年增长175.9%。完成商品总购进11.5亿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到3.96亿元,是“七五”末的8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9亿元。

“九五”计划(1996—2000年)及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3亿元,年递增18%,在1980年的基础上实现第四个翻番。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60亿元,递增20%,其中农业年递增7%,工业年递增22.9%。财政收入达到2.98亿元,年递增2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8亿元,年递增21%。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40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0.7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0.5亿美元,累计利用外资达到0.8亿美元。到200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工业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水平。全县教育逐步向教育现代化迈进,基本普及高中教育。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0元,年递增1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总人口不突破56万人。
在实现“九五”目标的基础上,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4亿元,年递增15%,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翻两番。农业形成产业化、现代化、市场化的新格局;工业基本完成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化工业转变,建立起功能完善的第三产业体系;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实现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到124亿元。科学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达到60%以上。人民生活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8000元。人们的营养结构合理,家用电器普及,住宅舒适,城乡环境优美,基本消除城乡差别,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优生优育成为人们的自觉要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到201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格局。全社会公德高尚,政府廉洁高效,民主法制健全,社会秩序良好,精神生活充实,人民安居乐业。
“九五”期间,全县紧紧围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任务目标,真抓实干,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0年,全县实际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7亿元,年递增10.4%,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8.3亿元、17.5亿元、11.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37.6∶40.7∶21.7调整到22.4∶47∶30.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245元,比1995年增加2780元;完成财政收入2.35亿元,年递增15.8%。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47亿元。县乡企业基本完成改制任务,在建立新的市场运行机制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农村家庭承包、土地延包、合作经济等在改革中进一步完善;所有制形式趋于多样化,民营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壮大;住房、金融、财税、投融资等各项改革也都迈出了新步伐。2000年,完成进出口总额达到1940万美元,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累计利用外资达到1026万美元。全县共推广新技术、新成果200多项,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8%,跨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行列;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提前实现了“两基”达标;计划生育、文化、卫生、体育、档案、民政救济、社会福利等取得了新的成绩。2000年,全县职工平均工资达到60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20元。

“十五”计划(2001—2005年)

“十五”期间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地方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农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巩固“全国生态示范县”成果,主要河流和水库地表水达到环境保护功能区划要求,城区环境质量保持国家以上标准;城乡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8亿元,年递增13%,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0亿元、35亿元、23亿元,年递增4%、15%和1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000元。三次产结构比例达到14.7∶515∶33.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0亿元。进出口总额年递增2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年递增10%以上。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分别递增9.8%和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递增10%以上,物价涨幅控制在5%以内。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人口期望寿命达到72.5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2005年,全县实际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三次产比例为172∶533∶295。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2.76亿元,年均增长27.8%。实现销售收入105.6亿元,年均增长33%。实现利税6亿元,年均增长30%,其中利润4.06亿元,年均增长5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6.7亿元,年均增长12.3%。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8439万美元,年均增长34%。实际利用外资1993万美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1.7亿元,年均增长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