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现代化果业的几点思考(摘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10&rec=54&run=13

关于发展现代化果业的几点思考(摘编)

副县长(挂职) 李 玲


一、果业发展现状
山东省是全国果品主产区,多年来果品产量一直居全国首位。2014年,全省水果面积965万亩,产量1665万吨; 干果面积774万亩,产量244万吨。其中,苹果面积457万亩、产量930万吨,桃162万亩、267万吨,梨69万亩、134万吨,枣212万亩、100万吨,板栗199万亩、30万吨,核桃200万亩、17万吨。果品产值1020亿元,占农林产值的21%。果业已成为全省竞争优势强、综合效益好的高效特色产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一是发展态势良好。2014年,全省水果面积、产量分别比2010年增加93.5万亩、226.6万吨,增长10.7%和15.7%;干果面积、产量分别增加174.7万亩、13.4万吨,增长29.1%和5.8%。其中,苹果面积、产量分别增加59.9万亩、130.9万吨,增长15.1%和16.4%;核桃面积、产量分别增加119.2万亩、11.3万吨,增长145.4%和188.3%。全省果树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
二是区域优势凸显。全省果品生产不断向优势区域集中,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集中产区,即胶东半岛和沂蒙山区两大苹果优势区域,泰沂山区桃优势产业带,鲁中南山区核桃集中产区,鲁中南山区和胶东丘陵地区两大板栗生产基地,鲁西北小枣和冬枣特色产区,以茌平、邹城、宁阳为主的圆铃大枣和长红枣产业带。两大苹果优势区的面积、产量分别占全省的63%和72%,鲜苹果出口量占全省的95%以上;桃优势产业带的面积、产量分别占全省的67%和74%;核桃集中产区的产量占全省的87%以上;两大板栗生产基地的产量占全省的95%以上。
三是产业化水平提升。全省现有各类果品分级包装流水线800余条,年处理能力450多万吨;果品贮藏能力480万吨,其中气调贮藏120万吨;登记在册的各类果品专业批发市场64个,年流通量500多万吨;全省市级以上果品产加销龙头企业300多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
四是出口创汇能力增强。山东省是果品出口大省,果品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居全国首位。
2014年,全省果品及其制品出口额20.4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的13%。其中鲜苹果出口38.4万吨,出口额5.1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47.2%和52.7%。
五是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显著。果品生产已成为主产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全省水果亩均纯收益约5100元,苹果达到8337元,栖霞、沂源、蒙阴、沾化等重点县农民收入的80%以上来源于果品生产。
二、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要实现由水果资源与生产大国向水果产业强省的历史性跨越,进一步缩小与国外水果生产先进国家的差距,全面提升我省的水果产业水平,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压力。
一是栽培模式落后,低效果园比重较大。目前全省90%以上果园仍采用传统栽培模式,果园郁闭现象严重,通风透光条件差,病虫害发生重,既制约了机械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果品质量和生产效益的提升;老龄低效果园面积逐年增多,以苹果为主的老龄果园占25%以上,栖霞、沂源等苹果主产县的比例更高,有的超过50%;亩产值5000元以下的成龄低效果园占15%左右。以板栗、核桃和枣为主的干果低产低效园200万亩以上,占其栽培面积的30%左右。栽培模式转型、老果园改造升级、提质增效任务繁重。
二是生产装备差,机械化水平低。果园防灾减灾能力弱,全省90%以上的果园缺少防雹、防鸟、防霜冻等设施;配备管灌或滴灌、微喷等节水灌溉及肥水一体化设施的果园不足20%;经济实用型果园作业平台、弥雾机、耕翻机等生产装备类型少,机械化程度不足30%;果园管理劳动强度大,用工多,人工成本占生产成本的65%以上。
三是科技支撑能力不够强。果树新品种创制没有重大突破,品种更新较慢,尤其是占全省水果产量近60%的苹果,十多年来富士一直是当家品种,其产量占80%以上,品种单一化、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树体营养诊断施肥、化学疏花疏果、果实无损伤检测等新的技术体系尚未确立,现代栽培模式的综合配套技术不够完善。基层推广力量薄弱,主产区乡镇果树技术人员平均不足2人。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滞后,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四是良种繁育及监管体系不健全。规模化标准化苗木繁育基地(公司)较少,全省果树育苗规模200亩以上、母本园和采穗圃配套的规范化苗木繁育基地不足10家,有注册商标的仅1家。苗木生产、经营管理无法可依,乱繁滥育、以假充真的现象时有发生。
五是山东传统名产水果品牌保护和开发力度亟待增强。莱阳梨、肥城桃、青州蜜桃、峄城石榴、圆铃大枣、乐陵金丝小枣、五莲小国光等传统名产由于多年繁殖及病毒感染等原因,导致严重的种性退化及品质下降;需着力提升品质,加强品牌保护和市场开发力度,扩大知名度。
六是产业化经营水平不够高。带动能力强的生产经营主体较少,家庭分散经营的果园约占80%,组织化程度整体偏低。果品预冷和冷链运输能力不足20%,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设备研发滞后。产品宣传和市场开发力度不够,知名度高的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较少。
三、果业发展对策
一是着力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加强果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建设不同类型水果种质资源圃;支持科研推广单位、良种繁育场开展砧木、品种选育,引进矮化砧木和优良品种,扩大资源储备,搞好筛选试验和示范推广;支持开展对优良品种和砧木进行病毒脱除,提高脱毒苗木繁育能力和应用比重;加强水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形成功能完备、技术先进、质量可靠、供应充足的良种繁育体系。
二是着力推广现代栽培模式。根据当地生产实际,因地制宜选择利用不同类型的矮化砧木,大力推广以苹果为主的矮砧集约栽培模式和配套技术,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为经营载体,建设一批高标准矮砧集约栽培示范园,辐射带动全省水果栽培模式转型升级。
三是着力推进果园改造升级。坚持质量效益优先原则,进一步总结完善和大力推广郁闭果园改造技术,推进现有果园的质量升级;研究推广轮作换茬、土壤改良、生物制剂、抗重茬砧木以及优良品种等防治重茬障碍的综合配套技术,加快老龄果园更新改建进程。通过郁闭果园改造和老龄果园更新,打造我省水果生产的升级版,实现优质高效和持续发展。
四是着力打造优势区域和特色产区。根据国家和我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按照“做强优势水果、做精特色水果”的原则,重点打造胶东半岛及沂蒙山区两大苹果优势区域,泰沂山区桃优势产业带,鲁西北、鲁中南及胶东梨集中产区,烟青酿造葡萄重点产地,鲁北冬枣和胶东大樱桃特色水果产区,同时,加强对莱阳梨、肥城桃、青州蜜桃、峄城石榴、大泽山葡萄、乐陵金丝小枣、曹州耿饼、五莲小国光等地方名优特产的品牌保护和开发力度,提升品质,进一步扩大知名度。
五是着力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大力推广起垄覆盖、行间生草、沃土养根、节水灌溉、配方施肥和绿色控害等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建立农药化肥管理、生产档案记录、产品检测与准出、质量追溯等制度。通过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带动全省水果产业的转型升级。
六是着力提高机械化水平。研究推广果树简约栽培管理技术,推行农艺农机有机结合,研发适合我省生产管理模式的果园机械,不断提升机械装备水平。推广普及配方施肥、节水灌溉以及肥水一体化技术,加快果园施肥、灌溉、喷药、割草以及整形修剪的机械化或半机械化进程,为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奠定基础。
七是着力提升产业化水平。加大对水果贮藏保鲜和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强科研攻关与技术创新,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与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与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产后商品化处理为重点,建设一批加工能力强、生产工艺先进的龙头企业,完善一批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水果批发市场。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生产经营大户等创立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