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物 传 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1&rec=640&run=13

人 物 传 略

(王尽美是中共一大代表,列传略之首,其他传略人物按卒年排序)

王尽美(1898—1925)字灼斋,原名瑞俊,又名烬美、烬梅,大北杏村人(该村于1965年由五莲县划归诸城县)。佃农出身。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山东省党组织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1913年至1915年,王尽美就读于枳沟高级小学,1918年初夏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五四运动爆发后,王尽美投身于反帝爱国运动,率众捣毁《昌言报》社,又组织“讲演团”、“反日会”、“十人团”,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是年秋,组建齐鲁通讯社(后改为齐鲁书社)。1920年元月,出席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任该会在山东的通讯会员。是年初秋,与邓恩铭、王翔千在济南组成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1月20日与邓恩铭、王翔千等组成“励新学会”,发行《新青年》,同时创办《励新》半月刊,探求真理,传播马克思主义。1920年底,王尽美在济南组织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次年夏出版《劳动周刊》,1921年7月,与邓恩铭一起代表山东共产主义小组出席了中共一大代表会议。会后,组织成立“中共山东区支部”,王尽美任支部书记;继又在青岛、张店、淄博、益都等地建立党的组织,广泛宣传马列主义,全力组织发动工人运动。王尽美的革命行动遭到当局反对,是年底被学校开除学籍,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1922年1月,王尽美作为中共代表出席了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会议,同年7月又代表山东党组织参加了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一度留中央工作,并参与制定了《劳动法大纲》。10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济南支部并入北方分部,领导北方12个省、16个大中城市的工运工作,王尽美任北方分部副主任兼秘书。在此期间,他组织领导了山海关京奉铁路工人大罢工;秦皇岛、开滦五矿工人总同盟罢工并创建矿工会。1923年初,调回山东开展工人运动;当年秋天进京,任全国铁路总工会干事;旋又回济南致力于建立与发展党的组织。是年10月,贯彻中共三大的方针,王尽美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1923年至1924年,王尽美先后组织“平民学会”,创办《十月》杂志,主编《晨钟报》与《现代青年》等报刊,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924年1月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国民党一大代表会议,同时认识了孙中山,被委任为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主要负责人。1924年4月起,任国民党北平执行部工人部助理。11月,中共山东地方执委会成立,王尽美任书记。12月,孙中山委任王尽美为国民会议宣传员特派员。王尽美先后在济南、青岛、淄博、张店组建国民会议促进会。1925年与邓恩铭领导了胶济铁路2月大罢工,3月出席了在北平召开的国民会议促成全国代表大会。
王尽美为党的事业忘我工作,积劳成疾,1925年4月,带病由北平回到山东,因医治无效,同年8月19日病逝于青岛,时年27岁。初葬于大北杏村,后迁葬于济南英雄山革命烈士公墓。

丁惟宁(1542—1609)字汝安,号少滨,诸城市人。1565年(明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曾授直隶(今河北省)清苑县知县,升四川道监察御史,巡抚直隶。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督饷陕西,授湖广郧襄兵备副使。次年因遭巡抚李材诬陷,辞官归里,隐居九仙山。殁后敕授文林郎,诰授中宪大夫。
丁惟宁为官“遇事敏练”,“治行第一”,风度严正,不避强御。每到一地,即兴利除弊,为民称颂。任御史期间,赴直隶巡视考察吏治,遇真定(今正定县)白莲狱株连一案,他一一考察审判,使千余蒙冤者得以宽释。当时朝廷内张居正为相专权,朝野上下无不奉迎,独丁惟宁“无所禀受”。为此,张居正深为不满,遂将其贬为外官(河南佥事)。
丁惟宁为官多年,仍住草房,后因房破才同意维修。家人借机起屋较大,粱栋已架好。丁惟宁知道后,立命木匠截柱并教训说:“无示子孙侈也。”丁惟宁辞官归故里时,仅有图书、衣被而已,外无长物,内无珍玩。回故里后,县令觉得他是御史,便欲结纳,却年不得见一面。属吏见其辞归故里,便解银八百两送至家门。丁惟宁大惊不受。属吏说:“此乃公费按例应受,不则徒利后来者。”丁惟宁摇摇头:“吾辞官而受禄,将何居?资新任者安置可也。”丁惟宁对所送之银一文不受。
丁惟宁家有西园,亲自种韭数十畦,每割卖之自给,友人见此嘲笑说:“辞千金而利于圃,得无味多寡乎?”丁惟宁笑答:“官银非吾有,圃蔬自食其力!”友人叹服。因其影响,其妻亲率媳婢日夜纺织不辍。丁惟宁家无余资,还借贷五百金捐献于县官倡议修筑城墙之用。
丁惟宁甚孝,每逢父母忌辰,必斋素,身穿白衣。屋内悬父母像,朝夕相拜,此举终身未变,乡人无不崇敬。
丁惟宁性好山水,“拂衣而归”后,即隐居九仙山,并于山之东南麓丁家楼子村凿石为室。1607年(万历三十六年),其长子丁耀斗(号虹野,万历乙巳科进士,诰敕房中书舍人)于石室处建石祠三间,立为“丁氏祠堂”。祠堂背倚九仙山,东临五莲山,林木葱郁,景色秀丽。南十米处立石坊“仰止坊”,正面镌丁惟宁题、耀斗述“一咏一觞畅百年之逸兴,勿伐勿剪绵千载之遐思”的楹联。据专家学者最新考证,丁惟宁系《金瓶梅》的作者。

王乘菉(?—1633)字钟仙,名诸生,律诗名家。户部乡王家大村人。平生与丁耀亢、孙江符相友善。1633年(明崇祯六年)临殁,将其诗作委托友人刻版付印以传。后丁、孙俱殁,未完成其夙愿。后李澄中、张衍始求而刻之,不及百篇,名曰《钟仙遗稿》,现藏于诸城市博物馆中。
王乘菉出生于离九仙山北一河之遥的王家大村的一个开明乡绅世家。从小在本家就读私塾,课余时间常随家人到野外观赏大自然风光。五莲山、九仙山的奇风异景,给幼年的王乘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考,王乘菉二十多岁成名,在外地做官时,清廉勤政,体察民情,除暴安良,众口皆碑。但到中年看不惯当时朝廷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和民不聊生的现状,便弃官还乡,隐居在九仙山扶云峡的山斋中,与丁耀亢(野鹤)、孙江符等文朋诗友结庐,对酒当歌,吟诗作赋,不再面世。在这期间王乘菉写下了许多律诗绝句,留传至今。
1633年(明崇祯六年)春,王乘菉母、妻俱丧,悲痛不已,靠作诗自挽。由于恸哭过度,深伤内脾,不久即与世长辞。好友丁耀亢非常悲痛,随作诗悼之。赞扬钟仙贫而孝,傲骨铮铮,为人正直。丁耀亢在乘菉去世后,经常翻阅其遗稿,并赋诗赞许:“真堪传不朽,贫贱累声名。”
王乘菉淡泊仕途,大半生虽过着茅屋、冷衾、布袍、草履、粗食、山菜的隐逸日子,却忧国忧民,并给后人留下了大量诗篇,载《东武诗存》。
王乘菉卒后葬于王家大村东北方的山坡上,并立“王钟仙之墓”石碑一块,面向南方,后人让其永远凝望着—生眷恋的雄伟秀丽的九仙山。

丁耀亢(1599—1669)字西生,号野鹤,自署紫阳道人、木鸡道人。明末清初山东著名文学家,《续金瓶梅》作者,诸城市丁家龙湾头村人。今五莲县丁家楼子村的丁公石祠,就是丁野鹤当年的别居。丁在少时和晚年常在此隐居,聚众吟诗论文,寄情山水。清代文人阮葵生在《茶余客话》卷八《论学斗殴》中称他为“山左诗人”和“九仙诗人”。
丁耀亢一生著述甚多,有诗集10余卷及传奇剧本《表忠记》等。其诗收入《天史》、《东武诗存》、《听山亭草》等诗集中。《续金瓶梅》是他经历了明清易代,目睹了乱世的种种罪恶之后,于晚年创作而成的。他在书中宣扬因果报应,用佛经道说劝人向善,并借宋金战乱,影射清兵入关后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苦难。然而此书一出,大祸即从天降。1555年(清康熙四年)9月,年近七旬的丁耀亢因写此书下狱,到十二月蒙赦。《续金瓶梅》一书被加上“轻谈往事”和“为人间立言”等罪名,几尽焚毁。丁耀亢从此双目失明,不久郁愤而死。

张侗(1634—1713)字同人,又字石民,诸城市人。出生于明崇祯末年,其曾祖父张蒲渠明代为复社琅琊西社社长。1652年(清顺治九年),复社被清政府取缔,其堂兄张蓬海之母又为清兵所杀害,张侗发誓不为清政府效力。张侗于九仙山仓敖岭西扩建放鹤园,开辟卧象山谷龙潭胜景,命名“卧象”,过起了隐居生活。他以诗酒会友,聚会结文社于放鹤园,诗酒于卧象山谷,遨游于九仙山、五莲山,留下了许多有关九仙山、五莲山的名篇佳句。
张侗少即聪慧,喜读书,家贫无笔墨,常以炭作字,无书即从其父口授文数篇,时时默诵之。年十七补诸生。父丧后家益贫,张侗独奉母甘旨,母严督学问,张侗发愤读书,常终夜不寐。终至精通经史,工诗善文,亲作《放鹤亭记》,以昭示子孙。他常亲率子侄课读山中。他提倡白话文,虽遭众多文士嘲讽,亦矢志不移,确为难能可贵。张侗诲人不倦,有一善必委曲成之,成之而后安。常告诫子孙说:“我生平无他长,惟与扬善隐恶,成人之美。”他在年八十岁时,出片纸示子孙说:“学圣贤别无门路,止有‘迁善改过’四字”,敦勉屡屡不厌,至五月无病而卒,平生著述甚丰。有《鲁论言外集》、《大学解》、《续大学》、《读书续言》、《四太极图说》、《三古纪略》、《读四子书》、《其楼文集》、《其楼诗集》、《放鹤村文集》、《卧象山志》等,其中《卧象山志》影响较大。

臧惟几生卒年不详,号敬轩,诸城市人。喜读书,善诗文,性恬,官至太医院吏目。不乐仕途,善多方外交,虽身出豪门,但处世超脱,喜爱幽静山水,饱读儒家诗书,又深好研讨佛学哲理。1660年(万历二十八年)春,遇来诸城云游的蜀僧明开心空大师,一见如故,情投意合。邀明开住其家,二人晨昏相聚,谈经论佛,形同莫逆。臧惟几被明开高深的佛学造诣所折服,也为博大精深的《华严经》所吸引,便请其抄写一本。明开欣然应允,历时3载,《华严经》抄毕,明开欲告辞。这时胞兄臧惟一正在家养病,兄弟二人极力挽留。臧惟几陪同明开游览了五莲山,明开被那“苍壁插空,云岚出没,缭白绕青,峰之幽幽,泉之活活”的五莲山盛景所倾倒,毅然定居五莲山大悲峰下。后来在惟一、惟几兄弟的协助下,明开北走京师,上书朝廷,请名山名寺,经过一番艰难困苦,朝廷才准奏敕建“五莲山护国万寿光明寺”,明开为住持。从此与“蜀僧心空结庐邑南五莲山,公助之创立梵宇,尝布袍,策蹇往来,吟咏其间,时有高士之目”。五莲山光明寺落成后,臧惟几题《五莲山创建佛殿成》诗一首,并刻于诗碑。诗曰:“蜡展青筇问上天,苔光水色印衣凉。日之夕矣山容醉,风自来兮石髓香。望海楼高双树静,莲台僧定一天长。山头地辟平如掌,正好开轩坐法王。”他所作的五莲山游记诗,均载《东武诗存》。
诸城臧氏,属名门望族,世代书香门第,官宦世家。臧氏族人,家财甚丰,对祠庙僧人施资护法。1603年(明万历三十一年)五莲山护国万寿光明寺创建,臧惟一兄弟祖孙四代六人(臧唯一、臧唯几、臧尔昌、臧尔劝、臧允德、臧振荣)为护法人,并留下大量诗文。

安子璋(1902—1940)又名安春生,日照市秦家庄村人。3岁起由其叔父(五莲山光明寺当家和尚绪让)收养在五莲山下的潮河镇。8岁开始在潮河私立小学读书,1916年考入诸城省立第十三中学,期间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开始接触社会。1927年冬,中共日照县委建立后,在五莲山区发展党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县委书记安哲于1930年冬介绍安子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五莲山区的第一名党员。1931年3月,五莲山区第一个党组织——五莲山支部(后称诸城特别支部)在潮河村西的和尚庙里成立,安子璋任书记。1932年春,五莲山支部已发展党员50余人。
按照中共日照县委的部署,安子璋及五莲山党组织积极开展革命活动,秘密筹备武装暴动。1932年10月13日,五莲山区农民武装暴动(也称日照暴动)分南、北两路同时举行。安子璋参加了北路暴动,组织了五莲山支部部分党员和积极分子80余人的暴动队伍,在秦家庄举起义旗。此事引起了安子璋的堂叔安为村等人的警觉。为防止暴动泄密,安子璋大义灭亲,将堂叔安为村予以枪毙,并缴了所有长短枪支,带领暴动队伍与驻跸岭、安家村的暴动队伍汇合,暴动队伍已达100余人。安哲将安子璋领导的农民暴动队伍编为第二大队,任命安子璋为大队长,下辖两个中队。
10月17日晚,安子璋带领暴动部队第二大队占领潮河,开仓济民,并将地主兼资本家吴献斋及潍县奸商开设的“公祥号”、“同升和”商店和中药铺的大批洋布、洋油、洋线、红糖分给群众,捣毁了柜台和药铺。义军乘胜前进,很快攻进五莲山下的老君堂村,在村西南栗子树林里,召开了公审大会,当众处决了于家村的反动地主于淑卿。
之后,南北两路义军失去了联系。国民党山东党部急忙调集反动军阀运其昌旅,纠合了五莲山区叩官、户部、松柏一带的地主反动武装,对安子璋率领的义军形成包围。为掩护暴动队伍突围,安子璋主动引开敌人,左臂受重伤,摸黑爬到五莲山下隐蔽起来。10月25日,义军决定疏散,领导干部转入地下开展工作。这次暴动,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义军伤亡惨重。五莲山地区的党组织亦遭受破坏。
1933年冬,由于叛徒出卖,安子璋被捕,后经党组织多方营救获释。党组织安排安子璋回五莲山区恢复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继续开展武装斗争。1940年秋,安子璋被当地反动军队以“共党嫌疑分子”的罪名,活埋在胶南县胜水村。时年38岁。

徐孟儒(1889-1976)男,汉族,字子真,号志珍,五莲县许孟镇牛家官庄人,高中文化,民革成员,其祖父是清光绪年间大学士。徐孟儒于1913年2月至1917年12月在济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1921年6月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骑兵科毕业。毕业后,在东北军骑兵14团任中尉连长。1925年参加西北军,1927年秋升任骑兵旅旅长。1930年任国民26路军15师旅长、少将参谋等职。“七·七”事变后,先后调任新编27旅参谋长、新4师参谋长,在鲁南沂蒙山区一带打游击,抗击日寇。日本报降后,在吴化文部办了半年青年军官训练班,于1947年2月任国民党整编第84师少将参谋长、新编第五路军参谋长、96军参谋长,1948年9月19日在济南战役中参加起义。其后,相继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参谋长,华东军政大学山东分校(亦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步兵学校)训练部战术系军事教员,山东省民政厅优抚局副局长等职。1958年任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参事,1976年在济南病逝,寿登87岁。徐孟儒起义后,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在担任第十二步兵学校训练部战术系军事教员期间,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安心教育工作,及时完成任务。1951年3月、1951年7月,被山东省军区政治部、司令部记三等功,被华东军区政治部记四等功。

王启京(195012—199310)许孟镇福禄头村民兵,在1993年10月4日夜晚同盗贼搏斗中牺牲,时年43岁。由于连续发生盗羊案件,治保主任王善勤、民兵王启森、杨德治巡逻时,发现了盗贼的机动三轮车。王善勤马上回村喊来了民兵王启京等3人。在捉拿四名盗贼时,歹徒挥舞匕首、木棍顽抗。搏斗中,民兵王启京被歹徒刺中要害,当场牺牲。1994年9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为革命烈士。

牟建华(1923—1996)曾用名牟乃及、牟兴华,洪凝镇陆家庄子村人。抗日战争爆发后,牟建华怀着抗日救亡、保家卫国的满腔激情,参加了本村进步青年牟志真组织的抗日武装,被编为当地的抗日军队二十八支队直属第二十中队,成为其中的主要骨干之一。不久,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与牟志真、牟锦堂一起,参加了中共洪凝乡支部和陆家庄子村支部的创建工作,这两个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洪凝一带创立最早的基层党组织。
1939年1月,中共日照三区(洪凝区)区委正式成立,4月牟建华被送到沂水岸堤山东分局党校学习,7月回本村担任村支部宣传委员,不久便接任陆家庄子村党支部书记。同年9月调中共日照三区任区委宣传委员。
1941年后,牟建华先后在日照县的碑廓区、涛雒区,五莲县的洪凝区(时属日照县),胶南县的铁山区等地工作,历任区长等职。每到一地,牟建华围绕战时党的中心工作,组织参军支前,开展生产自救,打击敌对势力,保护群众利益,为这些地区的抗日斗争和党组织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牟建华参加了淮海战役民工支前工作,被任命为支前大队大队长,后调任华东军区支前司令部粮食部粮食科科长,随解放大军渡江南下。全国解放后,牟建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农林水处处长,中央地质部计划司副司长等职。“文化大革命”中,牟建华被下放到江西峡江地质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1972年4月至1979年,牟建华先后任国家计委地质局生产组副组长、副司长。1979年底到1985年,任国家地质部副部长。1985年离职休养。1996年在北京逝世。

孙光廷(1912—1998)安丘市石埠子乡楼子村人。五莲县第一中学首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在本村上完私塾后,孙光廷先在济南市某小学读书,后进安丘县中学学习,1933年中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任小学教师。1938年至1943年在家务农。抗日战争爆发后,孙光廷目睹了日本侵华的罪行,结识了家乡的共产党员,开始秘密为党工作,动员青年参军抗日,并带头报名。后因工作需要,留在石埠子区委进行抗日宣传工作。
1945年至1952年,孙光廷先后担任过莒北县中学教员,胶南县文教科员,莒北县文教科员、副科长,五莲县文教科副科长,高密县中学总务主任等职。194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孙光廷被派往五莲县负责筹建五莲中学,并被山东省人民政府任命为“五莲中学”校长。五莲中学是五莲县第一中学前身,校址设在于里镇小尧村。建校伊始,正值抗美援朝,国家财政困难,办学条件艰苦。孙光廷带领16名教职工从零开始,筹建学校,组织生源,制定制度,开展教学活动,使学校各项工作迅速进入正轨。
1953年,五莲中学搬迁,迁到现五莲一中校址,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孙光廷带领全校师生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创造了辉煌的业绩。1961年首届高中毕业生高考升学率为428%,以后逐年上升,到1965年达到686%,在昌潍地区名列前茅,并在全省享有一定声誉。
孙光廷对教师在工作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热情关心。为使教师安心五莲山区教育工作,他多方奔走呼告,为教师连提两级工资,并在多方面给予照顾。因此,五莲一中始终保证了办学的人才优势。
孙光廷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从不占公家一点便宜,就连在办公室喝的开水,他也坚持每月交一元钱。正因如此,孙光廷校长经受住了一次次政治、经济运动的考验,成为组织信赖、群众拥戴的好干部。
文革中,孙光廷遭受了批斗和打击。1971年调任王世疃中学校长,1976年11月在王世疃中学退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组织为孙光廷落实了政策,行政级别定为副处级,退休改为离休。1984年把他接回五莲一中定居。1998年11月因病去世,寿登86岁。

王铭训(192810—200211)户部乡户部村人。1944年12月参加工作,194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自1947年至1977年,历任户部区粮库办事员,户部区财务助理,县人民政府人事科办事员,县委秘书处政研员,县委整党基点组组长,胶州地委第九区委、五莲县中至区第一书记,县粮食局局长,汪湖、街头公社党委书记等职务。1955年12月至1977年10月,连续二十多年担任五莲县委员会委员。1977年10月调任潍坊市供销社副主任,1983年4月离任。2002年11月因病去世,享年74岁。
王铭训一贯立场坚定、观点鲜明,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积极主动,任劳任怨,作风泼辣,办事雷厉风行;一心为群众着想,注意工作方法,受到群众爱戴。在任汪湖、街头公社党委书记期间,十分注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持规划、修建了多处水库、塘坝、扬水站等水利工程,治理、改造了多处低产田,为农业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王龙强(19724—20055)汪湖镇小雹泉村人。1990年8月入伍,199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7月毕业于空军某飞行学院,大学本科学历,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副参谋长,空军少校军衔,一级飞行员。2005年5月12日,王龙强同志在执行战备飞行训练中不幸牺牲,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批准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