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建置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1&rec=5&run=13

第一节建置沿革

五莲县历史悠久。古属青州,周朝为莒国的封地,战国时期仍属莒国。至公元前431年(楚简王元年)北伐灭首,又为楚地,继而分别为鲁国和齐国所辖。之后,楚考烈王北伐灭鲁,又分别为楚国与齐国所辖。秦朝时,属琅琊郡。
西汉时,属徐州刺史部琅琊郡,县境分辖于首、海曲、昆山、东武、诸、折泉六县。东汉改郡为国,属徐州刺吏部琅琊国。时昆山县废,改海曲县为西海县,县境分辖于首、西海、东武、诸四县。
三国时期,分属徐州部城阳郡和青州部琅琊郡。时西海县撤销,并入莒县,县境由莒县、东武县、诸县分辖。
晋初,属青州部城阳郡,公元289年(太康十年)青州城阳郡的莒、东武、姑幕、诸四县改属徐州部东莞郡,县境分别由莒、东武、诸三县所辖。十六国时没有专属,曾先后属石赵、慕容燕、苻秦;公元399年(隆安三年)又属南燕,公元411年(义熙六年)复归晋。
南北朝之北魏时,属南青州东莞郡,后属胶州东武郡,县境分辖于莒、东武、诸三县。北齐时,分属南青州的义塘、东安、高密三郡,时诸县撤销,并入东武县,境内归莒县、东武县分辖。北周改属莒州义塘郡,县境仍分辖于莒、东武二县。
隋朝初年,分辖于莒县和东武县,公元598年(开皇十八年)改东武县为诸城县。
唐朝属河南道密州高密郡,县境分辖于莒县和诸城县。公元622年(武德五年)置莒州,下辖莒县;公元634年(贞观八年)撤销莒州,莒县改属密州。
五代十国归属如故。
宋初,废道存路,时属京东二路密州;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属京东东路密州;公元1087年(元佑二年),于莒县置日照镇,与诸城县同辖于密州;此时,县境分辖于莒县和诸城县。
金代,升日照镇为日照县,时莒县与日照县同属山东东路琅琊郡莒州,诸城县属山东东路琅琊郡密州,县境分别归莒县、日照、诸城三县所辖。
明代,始废密州,诸城县属青州府,县境分辖于诸城县和日照县。
清代顺治、康熙两朝,县境归属未变。至公元1730年(雍正八年)莒州升为直隶州,仍辖于日照县。公元1734年(雍正十二年)降为散州,升沂为府,境内分辖于沂州府、莒州及其所辖的日照县和青州府的诸城县。
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地方政府改为省、道、县三级,县境仍属莒县、日照、诸城三县所辖。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伐军统一山东省,废道,直属山东省管辖,县境隶属如故。
1943年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属莒北、诸城、日北三县辖。1945年改属诸城、莒北、藏马三县辖。1947年5月建立五莲县,由藏马县的洪凝、街头、户部、五莲和诸城县的常山、仁里、高泽7个区组成,以境内五莲山命名。县政府驻王家口子村,隶属滨北专员公署。1948年县政府迁仁里,增设松柏区,时辖8个区,98个乡,402村。1949年县政府迁后长城岭,同年12月撤销莒北县,原莒北县的中至、淮河、管帅3个区划入,时辖11个区,128个乡,641个村。1950年县政府迁洪凝,改属胶州专区。1954年12月莒县的石场区划入,时辖12个区。1956年2月撤销松柏区,4月将常山区划归诸城县,时辖10个区,改属昌潍专区。1958年1月将10个区划为24个乡。同年9月成立洪凝、汪湖、管帅、于里、高泽、许孟、中至、松柏、户部、叩官、石场、街头、潮河13个人民公社。1965年新设院西、山阳、王世疃3个人民公社,时辖16个人民公社。1970年昌潍专区更名昌潍地区,1981年又更名为潍坊地区,隶属未变。1981年12月改洪凝公社为洪凝镇,时辖1镇15个公社。1983年9月改属潍坊市。1984年4月撤销公社建制,全县划为6镇16乡。1992年12月改属日照市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