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地形地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1&rec=10&run=13

第二节地形地貌

五莲县地处鲁东低山陵与鲁中南低山丘陵衔接地带,崂山支脉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全境,泰沂山余脉自西延伸至境内,构成由东至西穿越全境的马蹄铁型隆起带,形成中部低山隆起,南北两向倾斜,河水呈放射状四周分流的地势特征。境内地势为中间高、四周低。主要地貌类型有山脉、丘陵、平原。沿隆起带两侧,分布着九组较大的山群,海拔100米以上的山103座,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24座,境内海拔平均175米,马耳山为全县最高山峰,海拔706.7米。最低点在潮河镇丹土村以东,海拔仅18米。全县以低山丘陵为主,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5.9%,其中山地占50%,丘陵占35.8%。北部地势低平,为潍河平原一部分,东南部有部分河谷冲积平原,平原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4.2%。
山脉
县内山脉多呈北南和北东走向。由东北向西南,错落分布着大耳山群、马耳山群、九仙山群、寨山群、七连山群、分流山群、青山群、横山和芦山群。
大耳山群纵贯于户部、叩官两乡镇与诸城市交界处。主峰为大耳山。其东南有鳖石顶、大顶子、罗圈崖;东面与诸城市交界的大山相连;西为大粱、大梁西麓临老支河;北面是黑石子山、松垛山、凤凰山。越过凤凰山西的扒地盘子即为马耳山群。
马耳山群位于松柏、许孟、户部3乡镇交界处,其东北麓延伸至诸城市境内。马耳山北临许孟小平原,东、西、南三面群山起伏。主峰马耳以东,有阎王鼻子山、石人山、七泉山、十八盘,经十八盘东北之地盘子与大耳山群相衔,西边有大饽饽顶子山,南面有石屋山、孤子崖、锛山、东南山、范世山。经范世山南的高垛顶子与九仙山群相接。
九仙山群跨叩官、户部、松柏、街头4乡镇。九仙山东与五莲山并峙,西连卧象山,南抱牌孤山,向西南延伸为哑巴山、平山、长里崖。经卧象山西的高垛顶子与马耳山群相接,越主峰南面之大王口即为寨山群的铁骨山。
寨山群位于九仙山东南,潮河、叩官、街头3镇交界处。向南延伸至东港区境,寨山以北有葡萄顶、铁骨山,南有东港区为界的会稽山,东有斗米山,西南有了望山。
七连山群纵跨松柏、洪凝、街头3乡镇。七连山错落分布着牛头山、大马鞍山、母山、古存山、寨子山。西有玖山、过峡山、野虎山,西越野虎山麓的杨家庵即为青山群,北经古存山北的朱家岭与分流山群相接。
分流山群跨松柏、高泽、许孟3乡镇,南接七连山群,东与马耳山群隔白练河相望。主峰分流山,东北有大瓮山和蜡崛山,东南为铁崮山,西北为昆山。
青山群跨石场、洪凝、街头3乡镇。青山东面连接七连山群的野虎山,南面有万佛山、大座石子、团山、脉垛顶、尖垛山、平垛山、万宝山,万宝山以西为芦山群,向西有古山、高儿垛、千金山,经古山西北与横山群相连。
横山群位于洪凝、石场2乡镇交界处,东连青山群,南接芦山群,横山居中偏东。其西由北向南有雨山、头山、宝珠山、大顶子,其北有灵公山,南有黄山。
芦山群分布于县境内西南部与莒县、日照交界的边缘地带,跨石场、街头2乡镇。芦山居北,桥子山坐南,院山在西,三山鼎足而立。由桥子山向东,依次是黄桐南山、垛子崖、可落垛、瓜路门,院山以北是尖锅顶、官山,以南是十八顶。
除上述九大山群外,西北部丘陵地带还有七宝山、双山、将军岭、青峰岭等海拔200米左右的低山。
五莲县海拔500米以上山峰一览表
表1-2-3
山名[]所属山群体[]海拔高度(米)[]面积(平方公里)[]附记
大耳山[]大耳山群[]654[]4[]因峰尖形同人耳得名。清《山东通志》称回头山。山前有南、北回头二村。大山[]大耳山群[]571[]2[]山东麓为诸城市境。马耳山[]马耳山群[]706[]40[]因主峰双尖并峙形同马耳得名。为境内最高山峰。苏轼知密州,常有诗文吟咏此山。如“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遂埋没有双尖。”九仙山[]九仙山群[]697[]54[]与五莲山东西并峙,同以景色秀丽著称。五莲山[]九仙山群[]5157[]13[]山东黄海之滨著名旅游胜地。(续表一)
山名[]所属山群体[]海拔高度(米)[]面积(平方公里)[]附记
哑巴山[]九仙山群[]616[]——[]——平山[]九仙山群[]532[]——[]——会稽山[]寨山群[]612[]10[]——七连山[]七连山群[]695[]15[]因七峰相连得名。又名观澜山。牛头山[]七连山群[]551[]2[]——分流山[]分流山群[]553[]6[]习称分岭山,东与马耳山有古长城遗址相连。青山[]青山群[]619[]6[]旧志称大清山。大座石子[]青山群[]568[]3[]主峰名为驼连顶。团山[]青山群[]582[]2[]山顶圆如馒头而得名。古山[]青山群[]596[]4[]旧志为谷山。尖垛山[]青山群[]618[]3[]主峰尖而高,故名。万佛山[]青山群[]597[]——[]——万宝山[]青山群[]554[]3[]——幞头山[]横山群[]527[]3[]山顶方而平,似古代武士头巾,故名。当地讹为没头山。芦山[]庐山群[]674[]17[]——桥子山[]芦山群[]657[]3[]顶部二石对立欲接,形如拱桥得名。院山[]芦山群[]541[]2[]——垛子崖[]芦山群[]616[]5[]——十八顶[]芦山群[]614[]2[]——
丘陵平原
县境内丘陵大多是低山延伸部分,为地面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一般在海拔100米至200米之间,谷宽坡缓。面积537.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5.8%。
境内北部的许孟、院西、汪湖、于里等乡镇,地势较平坦,有分散的小块平原。这些平原大部分是由潍河及其支流洪积形成的山麓冲积平原或剥蚀堆积平原,地面坡度较大,土层较厚。沿潮白河由叩官乡到潮河镇及街头河下游,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带状河谷小平原,地表多为潮土。县境内,低山众多,丘陵遍布,河谷平原夹布期间。平原面积213.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