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4&A=9&rec=40&run=13



【概况】 2005年,全市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积极实施科技兴农和农业产业化战略,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创汇农业,加快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农业生产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当年价)39.42亿元,比上年增长7%,其中:农业17.46亿元,增长8.2%;林业1.46亿元,增长216%;牧业5.44亿元,增长0.4%;渔业14.63亿元,增长1.7%;农林牧渔服务业0.42亿元。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164亿元,增长15.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332元,增长14%。年内,市农业局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履行机关岗位责任制先进单位”。
综 述

【概况】 2005年,全市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积极实施科技兴农和农业产业化战略,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创汇农业,加快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农业生产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当年价)39.42亿元,比上年增长7%,其中:农业17.46亿元,增长8.2%;林业1.46亿元,增长216%;牧业5.44亿元,增长0.4%;渔业14.63亿元,增长1.7%;农林牧渔服务业0.42亿元。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164亿元,增长15.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332元,增长14%。年内,市农业局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履行机关岗位责任制先进单位”。
2005年乳山市农村基本情况及农业生产条件
┏━━━━━━━━━━━━━━━━━━┯━━━━━━━┯━━━━━━┯━━━━━━┓
┃ 项 目 │单 位 │ 数 额 │比上年±% ┃
┠──────────────────┼───────┼──────┼──────┨
┃一、年末耕地总资源 │亩 │ 815363│ 0.4┃
┠──────────────────┼───────┼──────┼──────┨
┃常用耕地 │亩 │ 688291│ 0.5┃
┠──────────────────┼───────┼──────┼──────┨
┃ 其中:水浇地 │亩 │ 410280│ -┃
┠──────────────────┼───────┼──────┼──────┨
┃临时性耕地 │亩 │ 127072│ -┃
┠──────────────────┼───────┼──────┼──────┨
┃二、农业主要物资消耗 │ │ │ ┃
┠──────────────────┼───────┼──────┼──────┨
┃农村用电量 │千瓦小时 │ 20401│ 4.5┃
┠──────────────────┼───────┼──────┼──────┨
┃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 │吨 │ 1346│ 11.6┃
┠──────────────────┼───────┼──────┼──────┨
┃地膜使用量 │吨 │ 1102│ 16.0┃
┠──────────────────┼───────┼──────┼──────┨
┃地膜覆盖面积 │亩 │ 183181│ 13.9┃
┠──────────────────┼───────┼──────┼──────┨
┃农用柴油使用量 │吨 │ 42463│ -1.2┃
┠──────────────────┼───────┼──────┼──────┨
┃农药使用量 │吨 │ 2018│ 5.8┃
┠──────────────────┼───────┼──────┼──────┨
┃ 农用化肥使用量(按实物量) │吨 │ 117194│ 6.2┃
┠──────────────────┼───────┼──────┼──────┨
┃农用化肥使用量(折纯计算) │吨 │ 33405│ 5.0┃
┠──────────────────┼───────┼──────┼──────┨
┃三、乡村人口与从业人员 │ │ │ ┃
┠──────────────────┼───────┼──────┼──────┨
┃乡村户数 │万户 │ 18.66│ 1.7┃
┠──────────────────┼───────┼──────┼──────┨
┃乡村人口 │万人 │ 47.96│ -1.1┃
┠──────────────────┼───────┼──────┼──────┨
┃乡村劳动力资源 │万人 │ 29.53│ 3.1┃
┠──────────────────┼───────┼──────┼──────┨
┃乡村人口从业人员 │万人 │ 27.28│ 3.1┃
┠──────────────────┼───────┼──────┼──────┨
┃ 其中:农林牧渔 │万人 │ 11.76│ -7.2┃
┠──────────────────┼───────┼──────┼──────┨
┃ 工业 │万人 │ 5.01│ 14.4┃
┠──────────────────┼───────┼──────┼──────┨
┃ 建筑业 │万人 │ 2.72│ 8.8┃
┠──────────────────┼───────┼──────┼──────┨
┃交通运输和仓储业 │万人 │ 1.14│ 29.55┃
┠──────────────────┼───────┼──────┼──────┨
┃ 商贸餐饮 │万人 │ 1.86│ 33.81┃
┠──────────────────┼───────┼──────┼──────┨
┃ 外出务工 │万人 │ 3.5│ 8.4┃
┠──────────────────┼───────┼──────┼──────┨
┃ 其他 │万人 │ 1.29│ -7.9┃
┗━━━━━━━━━━━━━━━━━━┷━━━━━━━┷━━━━━━┷━━━━━━┛
(刘福田 邵进杰)
【农业综合开发稳步推进】 2005年,全市承担国家中低产田改造项目1万亩,分别由乳山寨镇和诸往镇各实施0.5万亩。项目总投资419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10.4万元。完成的主要工程有:修建拦河坝1座、排灌站5座、直径15米的蓄水池1座,修复配套平塘6座,新挖平塘1座、大口井16眼、密封井40眼,开挖疏浚渠道40公里,建渠系建筑物(含桥涵)221座,完成节水工程灌溉面积4000亩,修建机耕路32公里,新建田间林网1万亩,架设输变电线路2公里。
(刘东刚)

【通过国家出口花生标准化示范区验收】 9月28日,受国家标准化生产委员会的委托,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成15人的专家组对乳山市国家出口花生标准化示范区进行验收。华隆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作为项目承建企业,始终坚持将示范区建设作为促进本地花生高产、优质、高效的重点项目来抓,先后建立并完善了标准化花生栽培管理体系,制定并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花生生产规程”“A级绿色食品花生生产规程”“有机食品花生生产规程”等花生栽培管理体系,有效保障了示范区花生标准化生产。花生示范区总面积10万亩,以合同订购方式确定花生种植户4万户。专家组通过对华隆食品有限公司花生制品各种数据抽样检查,并走访调查示范区花生种植户,一致认为,乳山市国家出口花生示范区建设符合国家标准化生产要求,成功通过验收。
(高玉宾)

【新农村建设典型选介】
庄上村靠小配件走上富民路 夏村镇庄上村有178户、521人,人均耕地仅0.7亩。1984年,村里办起了第一家企业南庄铝合金厂,后又建起内燃机配件厂等多家村办企业。内燃机配件厂每年的技改投入都在百万元以上,拥有自动成像分析仪、数控车床等先进设备100台(套),其产品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和TS16949国际认证。科研攻关的V斯太尔气门阀、气门导管生产项目,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成为进口替代产品,销往一汽、二汽等全国多个汽车重点生产厂家和单位,并且正在酝酿与世界20大汽车公司之一的沃尔沃汽车公司联手,使“小配件”走向世界大市场。2005年,内燃机配件厂固定资产达4000万元,创利税310万元,提交集体积累120万元。几年来,该村先后投资500万元,用于村道路的硬化、绿化及排水管道等公用设施建设,规划建设新的村民住宅小区,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以上的楼房平均价格只有3万~4万元,已入住90户。另外,村里还建起了灯光球场、青年之家、游艺室、健身房等娱乐场所,成立了舞蹈队、篮球队等。同时,村民的福利保障水平也不断提高,过年每户分得价值400元的年货,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领取900元“养老费”。在内燃机配件厂上班的村民退休后,按每年工龄800元的标准一次性领取退休金。为方便村里学生上学,投资23万元购买一辆豪华客车,每天接送学生。从2005年开始,村民凡购买一辆10万元以上的轿车,村里补助3.3万元,并出资请汽车驾驶教练员到村培训驾驶员,年内全村有78人拿到汽车驾驶证,有36户购买了轿车。
夏东村靠区位优势建设富裕村 城区街道夏东村有1300户、3460人。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9亿元,人均纯收入6800元。该村充分发挥地处市区优势,大力发展村级经济。村办企业东风房地产开发公司年开发面积4万平方米,实现产值5000万元。全村有9个工业企业,固定资产6300万元,2005年实现利税1000万元。全村现有各类民营业户260家,户均年收入2万元。该村在市经济开发区建了东风工业园,引进4家韩商企业和2家民营企业,总投资1.2亿元。投资在市区富山路兴建的3200平方米东风商城,年可增加集体收入200万元。同时大力抓好环境建设,抓住旧城改造机遇,先后投资5000万元,新建和改造住宅楼8万平方米,使580户村民迁进新居。不断完善保障体系,提高村民生活待遇,为本村600名企业职工办理养老保险,对65周岁以上老人每年补助600元,对任职10年以上、年满65周岁的村“两委”成员每年补助2300元,对考上大学的学生每人奖励1000元,并建立困难家庭助学金制度,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完成学业。
改造夼村以民为本建设和谐新农村 乳山口镇改造夼村有423户、1328人。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32万元,人均纯收入6100元。一是大力发展村办企业、高效农业和其它副业,让群众口袋“鼓”起来。村里建起了砖瓦厂、汽修厂、翻砂厂等5个集体企业和渔粉加工、大理石加工、石子加工等6家私营企业,年实现利税650万元,增加集体收入30万元,安置劳力140人,每人年均工资6000元;规模化种植西瓜、大姜等经济作物,年增加农民收入20万元;采取群众入股的形式,开挖40亩蟹池和鱼塘,引导群众发展海产品养殖业,有80户年均增收1万元。二是抓环境建设,让村庄美起来。投资300万元改造村内道路2750米,硬化路面3万平方米,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投资15万元统一安装了自来水;采取村里补助的形式,开发1.2万平方米标准住宅,使部分村民住上了楼房;在街上设立垃圾箱,并成立专业环境维护队伍,负责全村道路的清扫、管理、维护和路灯维修等工作。三是抓文明树新风,让群众生活“火”起来。村里建起了党员活动室、青年活动室、民事调解室、妇女之家、科技卫生服务站等场所,成立了村民议事会,开展“五好家庭”“文明户”评选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全村形成了团结向上和睦相处的文明之风。
徐家村小加工带来大效益 徐家镇徐家村有780户、1860人,80%的劳力从事加工贸易业。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05万元,集体收入110万元,人均纯收入5010元,其中40%来自加工贸易收入。该村发展加工贸易项目主要有电子元件组装、锁件组装、眉笔加工、羊毛衫缝织等。全村有80户搞眉笔加工项目,户均年收入近万元。电子元件厂有500个固定工人,带动起全村280户从事电子元件、电子线圈加工,产品直接出口。村里富裕后,累计投资60万元将1.2万平方米街道进行硬化,并安装路灯;对年久失修的水库进行排险加固;每年为村里65岁以上的老人发放150元补助,为所有的村民缴纳医疗合作保险,给村里的困难户发放救助金;投资6万元组建剧团、秧歌队、腰鼓队,建立村民活动室,搭建戏台,使村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丈八石村种大姜走上致富路 白沙滩镇丈八石村有320户、760人,70%以上的户种植大姜。2005年,全村发展大姜45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58%,大姜收入达600多万元,户均收入2.4万元。一是统一引进大姜新品种。全村大姜优质率达98%,单株最重的达3.5公斤,是原品种的2倍多。二是推广新技术。通过调整行距、株距和栽植深度,推广地膜覆盖法和小拱棚栽培技术,使大姜的生长期延长一个月,亩产翻了一番,平均亩产5000公斤,最高达8000公斤,提升了大姜品质,销售价格也比过去每公斤高出6毛钱。同时,村里积极为村民提供产前、产中服务,帮助解决实际难题。集体、农户合作先后筹资30万元,在姜田周围修建4座平塘、储水量达10万立方米,有效解决了灌溉问题。三是拓宽销售渠道。本村有20名大姜经纪人,帮助村民销售大姜,并投资400万元,在村建设占地30亩的大姜批发市场。2005年,市场交易大姜1000万公斤,交易额达6000万元。村里注册了“金海岸大姜”商标,多次参加寿光国际果蔬博览会和全国果蔬订货会,使“金海岸大姜”品牌倍受国内外客商青睐,在寿光国际果蔬博览会上,一次就签订大姜销售合同3500吨,每吨比往常多卖400元。
东里村村企合一共同发展 城区街道东里村村有320户、788人。该村立足区位优势,大上村办企业,大搞招商引资,积极探索发展之路,2005年,经济总收入35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00元。一是发展好集体经济。成立村企合一的东里村实业有限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公司总经理,其他“两委”成员兼任村办企业主要负责人,并配套实行干部承包责任制;坚持按工计酬与统一分配相结合,实现多劳多得分配制度,有效解决平均主义和大锅饭问题;坚持集中审批与分级核算相结合,既为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了有力保障,又维护了企业经营自主权。二是搞好招商引资。根据外商投资需大量厂房的实际,率先开发建设标准厂房1万平方米,每年收取外商租金100万元;采用“筑巢引凤”与“引凤筑巢”并举招商,通过盖好厂房引进4家韩资企业,其中2家又追加投资自盖厂房扩大生产规模。积极协调帮助外商圆满解决就医和子女入学等问题,每逢重大节日,村里都对客商进行慰问,赠送慰问品,开展联谊活动,使客商倍感温暖。该村先后引进9个投资项目,总投资额达7000万元,年间接和直接为村创效益达170万元。同时,该村西进办厂、跨区经营,在费县工业园开发建设标准厂房项目已启动。
井子村以地生财以工强村促和谐 夏村镇井子村有1136户、3036人。过去,该村没有一个工副业项目,集体经济是“空壳”,还欠群众56万元,是有名的“穷村”“乱村”。1999年新的村“两委”班子上任后,走以地生财、以工强村的发展路子,很快使该村富裕起来。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2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78元,成为有名的文明村。栽植速生杨使该村获得“第一桶金”。2000年,他们利用废弃地建立起10亩速生杨苗圃,后通过边育苗边栽植方式,在荒山、荒坡、荒滩上发展了100亩速生杨,2002年将其对外承包,集体获益38万元。到2005年,速生杨面积发展到500亩,集体收益达80万元。同时,大力发展工业项目。2000年,该村办起了服装加工厂,安排150人就业,年增加农民收入100万元。此后又引进浙江客商投资1亿元、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的天明纸业和北京客商投资1000万元、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的帕纳真空泵等6个项目,安排450人就业,年增加农民收入410万元。为发展好农业,村里建立花生、玉米、小麦等良种繁育基地,并投资6万元建立土壤分析实验室,聘请技术人员对本村的土壤成份进行化验分析,指导村民科学施肥和田间管理。投资20万元,购置农田播种、收割等机械,为群众提供各种服务。
毛家村抓机遇建设新家园 乳山口镇毛家村有356户、982人。该村依托位于镇工业园优势,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全面建设新家园。2005年,经济总收入8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一是发展经济,强村富民。2001年在镇工业园内建设了5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和1万平方米的综合服务楼对外租赁,年增加村集体收入40万元。2003年,规划建设的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住宅楼向社会出售。2005年,村集体收入达130万元。同时该村先后引进各类项目12个,全村90%的农民由田地走进了工厂,由农民变成了工人。二是整治村貌,优化环境。先后投资80万元,整修道路8公里,硬化路面1.2万平方米;安装路灯70盏;安设垃圾箱30个,并成立有11人组成的清洁服务队;设置了阅报栏、政策法规宣传栏、村务公开栏等,搭建起宣传教育平台,提升村民的素质。三是为村民办好事、实事。每年集体出资1万元为村民缴纳医疗保险金,向65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放专项生活补贴300元,对10户贫困户每户给予400元的生活补贴,对考上大学的大学生每人给予600元的奖励。对因拓宽街道、改造村貌出现的拆迁户,村里统一建新房免费供其居住,并给每户补贴3000元。四是开展文化娱乐与健身活动。成立了妇女秧歌队、老年锣鼓队、青年篮球队,新建了篮球场、健身广场,购置了村民健身器材,开设了图书室、阅览室等。同时,还举办村民技工培训班,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村讲课,使全村每个劳动力至少掌握了一门专业技术。
小泓村以海兴渔以渔富民 海阳所镇小泓村有400户、1145人,滩涂面积600亩,虾池500亩。该村靠海“吃”海,大力发展以海水养殖业和捕捞业为主的渔业经济。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77万元,其中渔业收入630万元,占总收入的81%;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其中70%来自渔业。海水养殖方面,重点发展牡蛎、扇贝滩涂养殖,两项各是150亩,占全村滩涂总面积的一半。通过大力推广秋播春收养殖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效益,使每亩比过去增收8000元。采取公开拍卖、对外租赁等方式,先后引进6家客商总投资2000万元,进行虾池综合养殖,年增加村集体收入40万元。积极引导村民发展大马力渔船,增强远洋捕捞能力。全村共有各类渔船80只,总马力达4000马力,其中40马力以上的渔船占60%,每条渔船平均年纯收入7万元。同时,推广新网具、新捕捞技术,改变以往传统单一流网生产和沿岸小拖网生产模式,提高海上作业能力,以增加效益。渔业经济的发展,富了村民,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增强了村里为民办实事的能力。村集体投资10万元为村民上了自来水,并实行免费用水,投资33万元硬化和绿化村主要街道。
大陶家村多业并举强村富民 白沙滩镇大陶家村有1080户、2670人。该村充分发挥位于银滩旅游度假区的优势,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多业并举发展经济,使村级经济大幅攀升。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村里创办了房地产有限公司,规划建设了占地440亩的“银滩生活之心”生活小区,已开发面积5万平方米,年内上缴税金1300万元,增加集体收入1亿元。办起了水泥制品厂、市政公司等企业。水泥制品厂年内生产建筑工程用水泥制管1.2万米,增加村集体收入100万元;市政公司年内上缴税金100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1000万元。同时,采取提供闲置房舍的方式,鼓励引导村民先后办起了制网厂、领带厂、涂料厂、塑钢门窗厂等5家私营企业,吸纳200人就业,年增加村民收入120万元。成立“农家民俗旅游公司”,发展农家旅游业,年内接待游客2000人次,增加农民收入20万元。村里投资60万元硬化主要街道,并安上路灯、垃圾箱;推行村养老补助制度,为60周岁以上70周岁以下、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年分别发放1200元、1800元的生活补助;村集体负担本村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部学费,对考上本科、大专、中专的学生,分别奖励2000元、1000元、500元。村成立了“威风”锣鼓队和老年腰鼓队,在重大节日里组织大秧歌表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威风”锣鼓队的表演在2005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播放过。
东洋水村家家种草莓奔小康 南黄镇东洋水村有254户、644人,耕地1600亩。该村以农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引导和发动群众种植草莓,成为远近闻名的草莓专业村。2005年,全村草莓种植面积620亩,仅此一项人均年增收2500元。1995年,该村“两委”带领群众到外地学习草莓栽植技术,并引进优质苗种,当年建起的5个高档草莓大棚就取得好收益。第二年,村里又建起20个草莓大棚。2000年全村冬暖式草莓种植大棚达到70亩,2003年全村草莓种植总面积达到600亩,其中,冬暖式草莓种植大棚100亩,平均亩产2500公斤,亩均纯收入1万元;露天草莓面积500亩,亩产1500公斤,亩均纯收入1000元。为搞好草莓生产,村里成立了技术指导服务队,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每到种植季节,村里主动为群众代购地膜、联系苗种,同时积极推进品种改良和技术革新,每年都从外地引进优良苗种,先后引进的田宝、明宝、凤香等新品种,产量高,味道甜美可口,深受客商青睐。该村还统一订制了印有“东洋水村草莓”字样的包装箱,以扩大该村优质草莓的知名度,每公斤价格比原来多卖1元钱,且很畅销。
卧龙村靠山吃山变石为金 冯家镇卧龙村有325户、800人。该村地处山区,石材资源丰富,“卧龙红”“珍珠红”等高档石材总储量达600万立方米。该村通过招商引资,借力开发石材,走上了致富路。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46元。过去,卧龙村人守着“金山”没钱花,宝贵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开发利用。从2002年开始,该村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利用石材优势,广泛吸引外商到村里投资开办石材加工业。至2005年,共引进6家外商进村从事石材开采与加工业,总投资2000万元,开采石材2万立方米,加工板材10万平方米,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村集体收益120万元。同时,通过引进外商从事石材加工业,也为村民创造了就业岗位,共安置100人就业,年人均工资收入达1.5万元。村里的公益事业也得到石材加工企业的帮助,他们先后投入资金50万元,为村里整修道路15公里,硬化大街500米;每年为村小学无偿提供取暖用煤及其他物资价值1万元。
辛家疃村蛋鸡变成金凤凰 下初镇辛家疃村有386户、960人,耕地1830亩。该村通过大力发展养鸡业,使群众走上了致富路。2005年,全村养鸡专业户150户、存栏20万只,年产蛋量80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增加农民收入100万元。过去,该村群众只是庭院养鸡,为变庭院养鸡为规模养鸡,实现规模效益,村里利用广播、宣传栏、村民大会等形式,与群众算经济账、讲致富经,引导群众认清规模养鸡的好处,并外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村进行传授和指导,通过采取集体引导、农户参与的运作模式,“一村一品”的规模养鸡产业结构在该村逐渐形成发展起来。为防止规模养鸡对村庄产生污染,村里规划出40亩荒地填好整平,配套水电等设施,作为专门的养殖小区,养鸡户根据自己养殖规模建造鸡舍,前3年不交任何费用,第4年起每平方米每年收取5角钱。至2005年,养殖小区有80户养鸡户,其中存栏4000只鸡以上的大户11户。村里与北京“大百农”等知名厂家建立了长期的饲料供应关系,厂方提供低成本精饲料,根据科学配方,配比成以玉米为主适合本地鸡喂养的饲料,既降低了饲料成本,又提高了产蛋量和蛋的质量。为畅通鸡蛋销售渠道,村里与烟台客户签订供销合同,由客户方按合同规定价格上村收购,每隔一天收购一次,使鸡蛋不出门就可卖个好价钱。
东井口村全力发展集体经济 崖子镇东井口村有220户、680人、760亩耕地。该村党支部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解放思想,艰苦创业,使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收入迅速增长,被省委授予“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集体”称号。1995年以前,该村没有一个像样的工副业项目,且有90万元的债务。新一届党支部把着力点放在发展集体经济上,为组建村车队为邻近的硫化铁矿拉矿石挣钱,党支部三名成员带头捐出5万元,全村共捐款 11万元,买了汽车,当年就为村里挣得8万元纯收入。在此基础上,村里逐步办起了加油站、液化气站、建筑队、纯净水厂等,还清了欠款,逐步走上致富路。该村注重眼睛向外求发展。2002年,引进一个韩商进村办起服装加工厂,就业的120名妇女每人年均收入达8000元,同时,出租厂房也为村集体年增加收入10万元。该村及周边村是苹果主产区,村里经过考察,于 2003年建成一个占地90亩、可入驻客商100家的苹果交易市场。不仅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0万元,而且为本村及周边上千名群众提供了在市场内务工岗位,每天人均收入达40元。2005年,该村经济总收入1407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收入360万元,集体经济积累1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10元。集体经济发展了,为群众办实事的能力增强了。村集体投资建起一个拥有24户平房、10户楼房的生活小区,群众交1万元钱,即可搬进价值3.6万元的平房,交3万元,就可入住上宅下店的楼房。投资100万元建起7000平方米的村学校教学楼,投资400万元建成村老年公寓。
绕涧村稳步壮大养兔产业 诸往镇绕涧村有710户、2400人。该村有三分之二的户从事长毛兔养殖,长毛兔存养量达4.2万只,户均60只,兔毛年收入达800万元,户均收入1万元。一是引领群众搞规模养殖。开始时,村“两委”干部带头建起3个养殖规模1000只以上的养兔场,村党支部书记刘银泉还办起了年可培育1.2万只种兔的种兔场。在村干部的引领下,全村规模养兔户逐年增多,至2005年,养200只以上的大户有70户,养殖长毛兔成了村民致富的主导产业。二是扶持群众搞规模养殖。村里从资金、物资、免费防疫等方面对养兔大户予以各项扶持,并成立养兔协会,在配种、饲养、仔兔销售、兔毛收购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村里还筹资80万元,建起一处占地10亩、拥有120个摊位的胶东地区最大的兔毛交易市场,吸引浙江、安徽、广东、上海等地的30多位客商先后落户,不仅村民销售兔毛便利了,而且兔毛的价格每公斤比周边地区多卖6~8元。三是指导群众搞规模养殖。村里邀请中国家兔协会副主席应承业到村传授规模养兔技术,聘请养兔专家李伦军常年担任技术顾问,使全村规模养兔越发展越好。同时,以长毛兔品种改良为突破口,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育种技术,摸索出长毛兔“QZ人工授精法”,用引进的种兔与本地的优质兔进行杂交,培育出“鲁乳”系高产毛种兔,每只兔年产毛收益近300元。“鲁乳”系优良种兔不仅在本地得到规模养殖,而且远销到全国十多个省市。在威海市举办的长毛兔擂台赛上,该村参赛的9只长毛兔全部获奖,并一举包揽了前三名奖,摘得“兔王”桂冠。
流水头村党支部书记于京春一心只为带民富 于京春过去曾在镇水泥厂务过工,到东北打过短工,还开过一段时间拖拉机。1990年起,他先后承包了冷格庄村、口子村的砖厂,又购买2辆拉矿石的50马力拖拉机,随后又建起了油库,每年都能净赚近十万元。2003年初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一门心思想着怎样带领乡亲们富起来。他组织了30名党员和群众代表到栖霞、荣成等地学习果树种植经验,并建起1000亩优质水果基地,带领村民走上种植水果致富之路;为解决村民卖果难问题,他又引资建起容量为2000吨的苹果气调库。为让村里妇女劳力不出家门就能挣钱,2003年10月,他个人投资200万元建起服装厂,就业的150名妇女人均月收入近千元。于京春一心一意为群众做好事、实事。一是调整理顺20多年一直没有调整过的土地,群众非常满意。二是完善了基础设施。投资5万元新挖小平塘2个,打大口井2眼,修建水库1座,使全村耕地和果园都能及时浇上水,让村民发展种植业致富有了保障;筹资8万元在村南河建起一条长120米、宽4米的漫水桥,方便了群众行走;对村内两条主街进行了修整,改善了村民居住条件。于京春受到了村民们的拥护和信赖。
(市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