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起点 实现新跨越 奋力开创“十一五”发展新的更大辉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4&A=9&rec=2&run=13

在中国共产党乳山市第十一届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
赵 熙 殿
(2006年1月18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乳山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审议。
中国共产党乳山市第十一届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是在乳山由“十五”向“十一五”阔步迈进、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历史意义的一次会议。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回顾总结“十五”及2005年全市工作,研究“十一五”期间及2006年全市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等各项任务,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解放新思想,谋划新发展,拼抢新机遇,推动新跨越,在新的起点上开创乳山跨越发展的新辉煌。
一、“十五”是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五年,创造了乳山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五年,市委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团结和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经济社会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开创了乳山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辉煌五年。
这五年,是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创新上新卓有成效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置于发展之先,坚持不懈地开展阶段性思想解放活动。以“学南方、促发展”为主题,赴“珠三角”、“长三角”学观念、学思路,形成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共识;以“加快发展、提速求质”为主题,赴省内、去省外学精神、学方法,形成了“追兵也是标兵”的共识;以“学强赶强超强”为主题,赴发达地区、先进单位学气魄、学创新,形成了“强后跨越发展”的共识;以“四破四增”为主题,赴上海、下江南,学对接、学统筹,形成了“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的共识。不同阶段、不同主题、不同方式的思想解放活动,目标不断趋高,内容不断趋新,推动全市各级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更新,释放出了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以解放了的新思想引领了“十五”期间乳山的持续快速发展。
这五年,是发展理念不断升华、发展思路不断拓展的五年。新思想激发了新理念,新理念促成了新思路。“十五”期间,我们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符合规律、顺应大势、切合市情的发展之路,形成了一系列适度超前、上下认可、行之有效的新理念、新思路。基于对区位优势、发展基础的正确把握,强化经济地理观念,着眼区域经济协作,提出了“甘当配角、主动承接”的配角理念,以此为指导形成了借韩国、借青岛、借旅游的“三借”战略;基于对竞争走势、比较优势的客观认识,强化“环境兴市”观念,着眼提升对外形象,提出了“打环境牌、唱开放戏”的环境理念,以此为指导形成了硬体、软体、活体“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环境建设思路;基于对产业培育、扬长避短的通盘考虑,强化“工业立市”观念,着眼三次产业互促共进,提出了“房后文章”的互动理念,以此为指导形成了“突出工业、抓三带二、抓一促二”的乳山强工之路;基于对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深刻理解,强化正确的发展观,着眼执政为民,提出了“显绩是政绩、潜绩也是政绩,发展是政绩、还账也是政绩”的政绩理念,以此为指导形成了正确的干事创业导向;等等。伴随着理念的不断升华,发展思路也得以不断完善和提升,形成了2001年“四抓一促”的思路,2002年“两轮齐驱、三力共促”的思路,2003年和2004年“一二三三四”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思路,2005年“四个对接”的思路。五年四个阶段梯次型、递进式发展思路的确立和实施,抓住了乳山“十五”期间发展的关键点,走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跨越发展之路,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赢得了主动。
这五年,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成功跻身全国百强的五年。“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6.9%,比“九五”提高了3.9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年均递增25.5%,比“九五”提高了5.1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0亿元,是“九五”的11.5倍。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经济结构、工业结构、税源结构呈现多元势头、优化态势,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9.9:45.3:34.8调整为11:57:32,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更加突出;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比“九五”末提高了0.64和3.2个百分点;黄金企业纳税由“九五”期间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3下降到现在的不足1/30,区域财力主要依赖黄金产业的格局被打破;全市用电量大幅增长,由2001年的3亿千瓦时猛增到2005年的5.45亿千瓦时,2005年净增近1亿千瓦时,一年的增量相当于1991年至2000年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增量的总和;发展农业标准化基地面积达36万亩,旅游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首次在一年内实现了中鲁、华隆两家企业上市,首次拥有了鑫山冶金这样纳税过亿元的骨干企业,民营经济对地方财政贡献率首次超过了40%,首次进入全国综合发展百强县并实现了位次大幅前移,连续几届被评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
这五年,是对外开放上档升级、借外兴内取得突破的五年。按照“以城带园、以园促城、城园并进”的思路,从2001年开始加快园区开发步伐,以经济开发区、银滩旅游度假区及城东建材工业园、城区科技工业园、金岭韩国工业园、城南医药化工园、城西纺织染整园、金海湾工业园“两区六园”为重点,五年累计投入8亿多元完善基础设施,纺织染整、食品加工等特色园区成为打造区域特色产业的重要载体,初步形成了环城工业隆起带;借韩、借青、借旅“三借”战略深入实施,连续三年举行了首季百项开工活动,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8亿美元,是“九五”的8.6倍,实际到位内资年均增长77.2%,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4.8%。
这五年,是城市载体日臻完善、环境品牌初步显现的五年。五年来,以建设生态型花园式滨海旅游城市为目标,坚持外延扩量、内改提质并重齐抓,大力推进城区的“南扩、东拓、西展、北环”,城区面积5年扩大了一倍,实现了城区与工业园区的有效对接;坚持以民为本、建城为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特别是开通了银金大道、环城道路、城区西出口路等主干道,形成了与青威路、309国道相贯通的“四横四纵一环”的区域公路网络,承载能力显著提升,载体功能日臻完善;先后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安全诚信城市50佳、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等称号,银滩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区,岠嵎山晋升为国家森林公园。
这五年,是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五年间,全市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统筹协调发展,投资1.5亿元实施了城乡医疗卫生设施配套改造,建设了市医院门诊大楼、中医院门诊大楼、疾病防治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推行了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镇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投资2亿多元进行了教育基础设施优化升级,与外合作建设了山东外事翻译学院全日制大学,公检法设施实现“三年大变样”,新华书店、广电中心投入使用,教育文化事业加快推进,全市青年同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比“九五”末提高15.7个百分点;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达到13.7%,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增加了4680元,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有线电视入户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完善了少地农民养老基本生活保障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保险覆盖面均达到95%以上。
这五年,是精神文明成果丰硕、各项工作统筹发展的五年。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深化,全市人民素质明显提高,先后荣获了山东省第五、六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市、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市等荣誉称号。科技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迅速,五年间共取得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28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成为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连续3年举办国家级体育赛事,五年获得9枚国际比赛金牌、55枚全国比赛金牌,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平安乳山”建设扎实推进,依法治市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得到加强,我市一直是全省乃至全国最稳定的地区之一。人民武装建设和双拥工作成效明显,探索形成了从任务到义务感情化、从物质到精神深层化、从领导到群众社会化、从市长到市场经营化、从现役到退役统筹化“五从五化”的武装建设和双拥工作模式,连续4年荣获“双拥工作模范市”称号。此外,计划生育、外事侨务、老龄及残疾人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这五年,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政治文明加快推进的五年。以提高执政能力和保持先进性为目标,深入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在干部队伍建设上,按照“公开民主、重绩重德”办法选任干部,创试了领导干部“逢提必争”、一般干部“逢进必考”的新机制,以党代会常任制试点为契机,对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实行了常委会票推、全委会票决制度,建立了干部工作监督员制度,扩大了民主,强化了监督,增强了干部工作透明度。在基层组织建设上,实行了以“试行直选、承诺兑现、启用双强、联建双赢”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两委”换届选举,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加强非公有制党建工作,建立了农村党支部书记星级管理、跨村跨镇按行业设置党支部、农村无职党员定岗定责等制度,特别是按照“重建重管更重用”的原则,创新思路做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探索的终端到户等做法,被中组部和省委在全国、全省推广。在干部作风建设上,深入开展了市直部门包村、领导干部包扶贫困户和市级领导干部“四包”活动,推行了镇干部记“民情日记”活动,有效倡树了“少说多做、真抓实干”的乳山作风。在党风廉政建设上,狠抓廉政责任制落实,开展了“约法三章”“三不准”“刹三风”活动,严厉打击私设“小金库”和“穷庙富方丈”现象,形成了以廉政促勤政、以勤政促发展的良好局面。在体制机制建设上,建立了发展、服务、安全、稳定、廉政、作风六项问责制度,加大了督查考核力度,定期开展综合评议和“不满意单位”“不满意工作人员”评选活动,促使各级在位尽职、在岗履责。此外,积极开展党的群众工作,统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成为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
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乳山进入百强后进一步跨越发展的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结构优化、产业聚集、载体上档、后劲趋强、统筹发展的良好态势,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同步推进,为“十五”规划目标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使乳山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一个位次前移、两个历史突破、三个明显优化、四个显著亮点、五个不断加强”。一个位次前移,就是继2004年在全省唯一新进全国综合发展百强县之后,去年在百强县中排名前移22位,由96位升至74位。两个历史突破,一是在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3000多万元的前提下,年度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突破7亿元,增幅达到32%;二是鑫山冶金公司纳税过亿元,骨干大企纳税实现历史突破,不仅使我市首次拥有纳税过亿元的大企业,而且成为威海市第3家纳税过亿元企业。三个明显优化,一是财税结构趋于优化,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4%,提高了0.47个百分点;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70.4%,提高了4.1个百分点;“两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47.2%,提高了6.27个百分点。二是用电结构趋于优化,全年工业用电量3.55亿千瓦时,增长21.3%,电力增容增长39.3%。工业用电量的大幅增长、用电结构的日趋优化,反映了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稳步提高,全市限额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4.2亿元,增长33.9%,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32家,在建技改项目296个,完成财务支出60亿元;特别是坚持破产是手段、重组是目的,破产重组企业21家,妥处历史债务2.3亿元,吸纳外来资金1.9亿元,启动低效资产2亿多元。三是金融存贷结构趋于优化,全市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2亿元,增长18%;金融投贷比年初净增7.5亿元,增长19.5%,增幅居威海市首位;不良贷款大幅下降,余额比年初减少5.56亿元,金融机构效益大为改善。四个显著亮点,一是旅游业成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以大乳山风景区、东方国际如意城、岠嵎山风景区等一批旅游大项的开工为标志,旅游业步入发展加速期,几个投资5亿元以上的旅游大项的全面启动,将为我市做大旅游业、打造旅游度假目的地撑起龙头。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成为载体配套的新亮点。全年累计投资4亿多元,实施了城市配套、公路建设、造林绿化、环境整治4大工程,开通了银金大道、城区西出口路和城市环城路等主干道,形成了构建大园区、加快大城建、承接大辐射、推进大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强力支撑。三是园区建设、项目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以圣民、佑成等染纺企业投产,吾星、比希等染纺企业即将开业为标志,纺织染整园初具规模,一年开工9个投资过千万美元的外资大项。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9亿美元,实际到位内资43亿元,增长36.9%,新开工投资5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392个,带动固定资产投资114.6亿元,增长26%。四是社会事业同步推进成为统筹协调发展的新亮点。投资3亿多元完成了以城市供暖改造、教育卫生设施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15件便民利民实事;城乡统筹特别是“三农”工作得到加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60元,首次实现了15%以上的增幅;加大了农村弱势群体的扶助力度,落实了农村独生子女奖励、农村合作医疗补助、镇级教育公用经费、困难“五保”农民救助、敬老院集中供养、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贫困学生“两免一补”、学生班车和粮食直补统一发放等多项惠农政策,全年投入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突破3000万元;社会保险事业迅速发展,保险费收缴增长23%,达到2.6亿元,其中企业养老保险突破亿元,农村养老保险突破千万元。五个不断加强,一是以按照“一抓三促六落实”要求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扩大远程教育终端到户范围等为标志,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二是以先后4次采取“逢提必争”办法选拔20名领导干部、采取“逢进必考”办法选招机关驾驶员和教育、卫生系统人员进城安置等为标志,干部工作不断加强。三是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深入开展“解放新思想、谋划新发展”新一轮思想解放活动等为标志,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四是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延伸干部任中审计、严肃查处违法违纪党员干部等为标志,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五是以全市刑事、治安案件普遍下降,继检察院荣获“全国十佳检察院”后法院又被评为“全省十佳政法单位”等为标志,“平安乳山”建设不断加强。
各位代表、同志们,事业的发展令人振奋,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十五”乳山的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凝聚着全市上下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得益于全市各级党组织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得益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务实开拓、创新有为,得益于全市各界人士共同努力、拼搏进取,得益于威海以上驻乳单位和驻乳部队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得益于历届市委的工作基础和老干部、老同志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代表市委,向所有为乳山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和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成就鼓舞人心,经验值得总结。五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观念决定成败,思路决定出路,创新决定发展,合力决定兴衰。要推动乳山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更大跨越,必须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保持思想的先进性和观念的超前性,以新思想引领新发展、以新观念促进新跨越;必须始终坚持以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为基础,发挥区域优势,提升发展理念,探索完善一条吻合实际、科学超前的强势工作思路;必须始终坚持以创新上新、勇于开拓为抓手,不断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机制,靠创新来突破难题、突破重点、突破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扩大开放、借外兴内为重点,积极对接融汇,主动承接辐射,在对接一体化经济中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牢记宗旨、执政为民为着力点,坚持权为民用、利为民谋,以服务群众之心、造福百姓之绩赢得基层的信赖和拥护;必须始终坚持以完善机制、加强党的建设为保障,巩固和发展风正心齐劲足的工作氛围,凝聚起全市上下共促跨越的强大合力。
在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与先进地区尤其是百强第一方阵比,我们的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发展速度还不够快;城市与农村、市域与镇域、镇与镇之间发展还不够平衡,农村发展比较乏力,城乡之间存在明显差距;经济发展趋于优化的指标还不够明显,工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式的工业集群;经济外向化程度还不够高,开放的层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内涵不够丰富,在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等方面还存有薄弱环节。此外,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还有与基层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群众对各级工作还有更高的要求,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是乳山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的五年,必将开创乳山发展史上的新辉煌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这是推进乳山“十一五”更快更好发展的总的指导纲领。“十一五”是乳山实现由“跳”转“跨”的新阶段,“跳”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跨”是在现有水平上的迈进,跳跃是进但是慢,跨越也是进但是快,跨越是跳跃发展的更高阶段和更高层次。“十一五”的乳山正处于一个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十一五”的乳山也具备了厚积薄发、跨越发展的优势条件,无论是宏观形势还是自身优势,都决定乳山将进入高点起步、全面跨越的崭新阶段。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无论是独联体转型经济体,还是拉美、非洲、中东、亚洲,以及发达国家经济都在增长,特别是以中、日、韩为主体的东北亚经济圈迅速崛起,使我们面临着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从国内看,未来十年是中国经济的上升期,国家将继续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宏观调控只能烫平经济波动幅度,而不会改变经济周期的固有运行规律,尤其对于进入跨越发展快车道的乳山来说,属于国家鼓励率先发展的区域,加快投入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从省内看,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和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等8市共同打造以青岛为龙头的山东半岛城市群,乳山正在由边缘小城向“区域次中心城市”转变,经济发展和扩张的空间将更为广阔;随着山东旅游黄金海岸线和半岛加工制造业基地的规划建设,乳山与外对接、一体化发展步伐将越来越快,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承接周边辐射。从乳山看,现在正承受着中日韩大三角、青烟威小三角、东北亚经济大圈、半岛经济小圈的多重辐射,处于圈角交汇的几何地理关系中,发展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随着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尤其是五年来累计320亿元的社会投入,将在“十一五”产生明显效果,成为“十一五”构建大园区、加快大城建、承接大辐射、推进大发展的强力支撑;近年来形成的“学强赶强超强”的强大合力和“十五”期间经济社会的超常规跳跃式发展,更为“十一五”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十一五”的乳山,机遇催人奋进,希望令人鼓舞,蓝图使人憧憬。“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推进更有广度、深度的思想解放为动力,以放大资源、区位、环境优势为依托,以建设胶东半岛重要的区域次中心城市、旅游目的地和特色产业聚集地为目标,坚持配角理念,主动承接辐射,推进大对接,提升大产业,推进大融汇,实现大跨越,推动发展转轨转型、经济提质扩量、社会统筹和谐,力争“十一五”末步入全国百强第二方阵、跻身全省前十强。
“十一五”期间主要奋斗目标安排为:
坚持自我加压,继续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到2010年达到3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到2010年达到16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
提高经济外向度,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59:34,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值年均分别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4.7%,“两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63%。
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城市化率达到6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因特网用户普及率达到40%。
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适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4年,青年同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提高到50%;万人拥有医生数提高到2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零以下;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再就业率达到80%以上。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节约型社会。森林覆盖率达到4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分别降低10%和17%。
谋划“十一五”乳山的跨越发展,具体要牢牢“把握四大走势、推动四个转变”:
(一)把握发展走势,推动与外合作由一般性承接向层次性对接转变。承接以被动为主,对接以主动为主,对接融汇是加快发展一体化经济的必然趋势,也是南方等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十一五”我们将充分发挥区位和环境优势,变被动承接为主动对接,推动对接合作层次实现质的提升。一要努力延伸对接理念。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对接,由“十五”期间“借”的理念逐步向“十一五”期间“接”的理念升华,坚持“借”是前提、“接”是目的,通过“接”来接项目、接企业、接产业,在理念、思路、方法、产业、空间等多个领域推进对接合作,在工业、农业、旅游、商贸、教育等多个产业实现与外对接,用足用活企业间拉手式的直接对接、链条迂回式的间接对接和多元延伸式的传导对接的“对接三法”,在对接一体化经济中实现跨越发展。要依托专业招商队伍和驻外办事处,变全民招商为专业招商,提高与外对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变全面招商为产业招商,吸引国内外资本聚集,培育区域特色产业;依托良好的区位和载体条件,变引项招商为选项招商,提高招商引资“门槛”,重点引进带动力强、技术含量高的大项目,力争“十一五”期间一般贸易占全市进出口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并在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上实现新突破。二要不断拓展对接空间。坚持乳山以外都是外,突出借外兴内理念,内接青、烟、威,外借韩、日、台,对内主攻青岛、延伸“长三角”、进军“珠三角”,对外巩固韩国、拓展日本、突破台湾,推动青岛项目扩规上档、韩资项目质量提升、台资项目不断增加,特别是要抓住台资企业抱团介入的态势,加大对台资项目的引进力度,把台湾培育成继韩国之后的又一个产业对接重点区域,力争“十一五”期间引进外资过1000万美元、内资过亿元的大项目各40个以上。三要突出企业对接主体。要引导市属、民营、外资等各类企业从实现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招商引资的主角作用,主动加强与大企、名企的合作,在与外合作中实现自身产业升级、规模膨胀。特别是要引导有发展前景和潜力的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股份出让等市场机制,舍得拿出优势资产与外嫁接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双赢,不断成大成强。四要加快打造对接载体。要充分发挥特色园区的带动作用,突出园区的特色性、功能性和专业性,努力打造配套功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集聚优势显著的招商引资载体,引领关联产业集聚发展,形成规模集群和特色效应,力争“十一五”期间特色园区项目投资总额超过70亿元,其中把纺织染整园打造成为中国北方较有影响的染纺工业聚集区。
(二)把握产业走势,推动产业布局由碎石型分散状向链条式特色集群转变。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抓手,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培育集群式、规模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一要推进工业立市,培育主导产业。以特色园区为载体,以环城工业隆起带为主体,加快实施“工业立市”战略,重点培育发展金属冶炼、染纺服装、食品加工、机械配件、化工建材五大产业集群,确保到“十一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00家,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其中五大产业集群资产总量达到41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以上。二要突出借旅兴乳,形成特色产业。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按照“一轴两带五区多节点”的总体规划,把握“节点城市承接城市目的地城市”三个走势,分近、中、远三期来实施,努力建设山东滨海旅游的中心承转基地和特色滨海旅游目的地。“十一五”是全面实现旅游业发展近期目标的五年,要重点打造核心旅游产品,培育特色产业基础,加快旅游大项目的建设进度,使乳山旅游业成为青烟威的重要补充。三要培植骨干企业,打造产业龙头。要积极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通过落实技改贴息、奖励激励、税收返成等政策,采取技改创新、招商引资、资产重组、资本运作、创树品牌等途径,促使骨干企业膨胀规模、成大成强。到“十一五”末,新增2个全国名牌和12个全省名牌,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80家,过10亿元企业15家。特别是要谋划好港口兴市和能源兴市两大战略,力争乳山口港在“十一五”期间投入运营,核电站和风能电站项目开工建设,为未来产业发展积蓄能量。四要崛起民营企业,增加工业总量。坚持“民营活市”战略,进一步落实民营企业扶持政策,打破瓶颈制约,优化发展环境,铺天盖地式地发展民营经济,扩大全市工业企业总量,到“十一五”末全市民营企业总数要达到20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10家。五要坚持抓一促二,延伸产业链条。要依托现有种植、水产、畜牧等资源,用工业化的思路来抓农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带动沿309高效农业带和沿海渔业产业带建设,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龙头达到15个,发展标准化农业基地50万亩。
(三)把握城市走势,推动城市性能由边缘小城向区域次中心城市转变。要抢抓建设胶东半岛城市群的机遇,坚持“管理立城、经营活城、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理念,按照“一城两区”的总体规划,加快推进新一轮城市建设步伐,全面建设生态型花园式滨海旅游城市。一要完善载体设施。坚持“提升老城、拓展新城”的城建思路,立足“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以改善区域水、电、路、暖、排污和文教卫生设施为重点,加快建立完善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城市的辐射和承载功能。要优化以“一城两区”为核心、以中心镇为补充的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城区与银滩的有效对接,建设具有乳山特色的松散型滨海旅游城市。二要提升城市品位。城市建设的重点要由以基础设施、功能完善为主向彰显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位为主转变,开始新一轮城市建设上档升级周期,突出展示城市形象的标志性雕塑、时尚广场和群众性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好融博物馆、规划展示馆、服务中心于一体的综合馆和体育馆等市民文体活动中心,打造一批人居精品、文化精品、城建精品。银滩新城区重点是严格开发项目审批、科学规划建设用地、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滨海旅游城市精品新区。三要改善城市环境。要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要求,将生态市建设作为整个环境建设的突破口来抓,大搞绿化造林,发展生态经济,加强生态管理,努力把乳山建成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良、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生态城市。
(四)把握社会走势,推动整体发展由以经济为主向经济社会统筹发展转变。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要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梯次推进,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全市城市建设统一规划,实现城乡共同发展。要加快农村规划整合,采取村企联建、强村兼并、弱村撤并、村村联合、集中建区等形式,鼓励发展中心镇和农民新区,引导农村人口向社区集中、向城镇集中,加快农民和农村的非农化进程。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逐步加大非农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引导广大农民由单一农业增收向多元化增收转变,不断培育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要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抓好农村道路、农田水利、文化设施、农村环境建设,努力实现村村通油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有线电视。二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树立“还账也是政绩、解决历史问题也是发展”的政绩观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群众观,按照“制度规范化、资金多元化、服务社会化”的原则,抓好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农村社会养老等六大保险征缴,社会保险费征缴要保持5%以上的增幅,切实提高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改制企业职工参保率。要进一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征地补偿、拆迁补偿等为主体的农村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弱势群体的保障救助覆盖范围,规范和完善农村低保和特困户救助制度,全市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农村老人集中供养率均要达到80%以上。三要加快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以创建“文明城市”为总抓手,以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注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和鼓励创建学习型机关、企业和社会,搞好乳山精神的征集提炼,使之成为激励全市人民不懈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支撑。要以建设“平安乳山”为目标,牢固树立“稳定是形象、稳定是效益、稳定是生产力”的稳定观,坚持“稳定是硬任务”,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深化法制宣传教育,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努力实现社会稳定与公平。与此同时,要加强科技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人民武装、双拥共建等工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年,更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推动乳山跨越发展的关键年。新的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思路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以百强位次前移为目标,以“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为主线,突破工业,提升开放,促上旅游,上档城建,深化理念抓对接,抓大促强壮产业,优化结构提质量,统筹兼顾促协调,完善机制增活力,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努力实现“十一五”跨越发展的良好开局。本着与“十一五”规划相衔接、与新的跨越目标相衔接、与上级要求相衔接的原则,2006年主要预期指标安排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力争2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0%,力争3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力争3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力争25%;到位内资增长30%,力争40%;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岗职工年均工资增长8%,力争12%。具体要做到“一个提升、两个优化、三个加快”。
一个提升,就是发挥区域优势,提升对接层次。抢抓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半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沿海旅游圈以及日、韩产业转移的机遇,坚持以理念对接为先导,以方法对接为保障,以产业对接为关键,大力实施借外兴内战略,对接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突破工业,对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提升开放,对接半岛城市群建设上档城建,对接沿海旅游圈建设促上旅游,全面加快一体化发展步伐,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两个优化,一是培育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坚持“以二为主、抓三带二、抓一促二”的思路,正确处理量与质、快与好的关系,扩量提质,好中求快,走符合乳山实际的新型强工之路,形成支撑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要处理好新上与技改、工业园与环城工业隆起带、死企破产与重组搞活、建“房”与建“厂”、工业与农业的关系,转换思路做强工业,促进乳山工业长足发展。要以建设旅游大项目为抓手,加快已开工旅游大项的建设进度,开工建设黄金公园,加快运作福如东海文化园等旅游大项,推动旅游业发展进入快车道。要继续强化抓大促大、抓大促跨的意识,采取招商引大、技改壮大、退城促大等途径,抓好大项目的引进和培育,特别是要引导企业用好用活退城进园这一促使传统企业走出困境、膨胀发展、做大做强的政策措施,通过“退”来实现更好的“进”。二是坚持环境兴市,优化发展平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建设精品城市、打造服务品牌为目标,推动环境建设上档升级,努力建设魅力乳山、活力乳山、效率乳山、平安乳山。魅力乳山,就是以推动城市建设上档升级为目标,认真实施好新一轮城市规划,特别是对银滩旅游度假区,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做到“宁慢不快、宁空不盖、宁留不卖”,规划出不准建设的地方,保护好长远需要的区域,适度控制和压缩房地产项目,增加旅游项目,推进“前房后厂”,加快产业项目建设,确保每一座建筑都是景点、每一个景点都是精品。活力乳山,就是鼓励各级创新上新,主动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作风,提高服务工作的实效,以此全面提升乳山的亲和力。今年将在党政机关中推行挂牌上岗、透明办公制度,并结合综合评议和“两评”活动加大对机关干部的监督力度,打造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政府形象。效率乳山,就是进一步创新优化服务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主动服务、亲情服务、简约服务的有效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要实施好新一轮镇级机构改革,转变镇级职能,强化服务功能,增强镇级对经济发展的统筹和服务能力。平安乳山,就是把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跨越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正确处理“堵”与“疏”的关系,既要“堵”又要“疏”,“堵”“疏”并重,以“疏”为主;正确处理无情打击和有情妥处的关系,对刑事犯罪坚决打击,始终保持“严打”的高压态势,对百姓困难要换位思考、有情解决,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难热点问题;正确处理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对稳定问题积极解决、积极化解,做主动的责任者,不做被动的应付者,切实维护全市稳定发展的大好局面。
三个加快,一是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坚持政府、企业、社会配合联动,研究品牌、创造品牌,用品牌战略的实施来推动发展的提升。政府着力打造城市载体品牌。用市场的眼光,把品牌经营的思路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积极打造“生活乐园、创业乐园”和“青岛后花园”的城市品牌,带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企业着力打造产品品牌。把培育企业产品品牌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来抓,坚持贴牌、借牌、创牌齐抓并进,立足于“创”,借助于“贴”和“借”,实现由“借”到“贴”、由“贴”到“创”的提升,尽快解决因为没有知名品牌而产生的高生产能力、低回报的问题,年内力争再培育起艺涟工艺品、大乳山桑蚕丝、创宇干燥剂等3个以上省级知名品牌、著名商标,利用品牌这一软资源来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社会着力打造地方名产品牌。要以大姜、牡蛎、文蛤等地方名产和银滩、大乳山、岠嵎山等地方名景为重点,抓早注册,加快申报,尽快做成品牌、争创名牌。二是加快统筹协调推进。要把推进统筹协调发展作为全年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镇村环境整治改善力度,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动全市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全面跨越。三是加快创新落实机制。在突出重点、改进方法上下功夫,坚持既重过程更重结果改进督查考核工作,完善干部选拔机制形成良好导向,继续推进“六项问责制”和领导分包制,强化各级责任,加大奖励激励力度调动积极性,形成层层抓落实、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合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以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关键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核心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一)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驾驭能力。要把强化思想政治建设作为把握形势、提高执政能力的有效手段,作为提高认识、坚定信念的重要举措。要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在“真信、真用、用好”上下功夫,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联系全市发展、紧密联系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自身实际,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境界、创造新局面。要与时俱进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保持思想上的坚定性、观念上的超前性和思路上的领先性,不断在思想解放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坚持由党员到群众、由机关到社会不断延伸,并把解放思想与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工作方法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思想解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新思想引领新发展、助推新跨越。
(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发展能力。要充分认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抓住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条主线,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要求,把握取得实效这个关键,努力做到思想认识、领导表率、工作措施三到位,以先进性教育促进各项工作,以工作成果检验先进性教育成效。要不断巩固第一批和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成果,深入开展好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并研究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探索让党员经常受教育、使群众长期得实惠的有效途径,通过党员的模范带头和先锋作用,带领群众走上发展致富之路。
(三)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保障能力。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积极推进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特别是要努力探索党组织参与新型经济社会组织重大问题决策、发挥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提高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要创新农村党员干部管理机制和办法,全面推行农村“两委”班子任期目标管理,继续坚持农村无职党员定岗定责、发展行业党支部等做法,加大农村党员特别是年轻党员的培养力度,并重视从社会各个阶层的先进分子中发展党员,不断增强党的活力。要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建立健全以党支部、村委会、村民代表会议为主体的村级组织体系,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级管理体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按照“创新模式、整合资源、强化职能、提高效率”的原则,稳妥推进镇级机构改革,完善和理顺镇级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党政机构和岗位设置,转变镇级职能,强化服务功能,提高行政效率。要搞好同人大、政府、政协的团结协作,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加强同各界人士的合作,形成上下一心、齐心跨越的良好局面。
(四)加强党的工作作风建设提高凝聚能力。要牢记“两个务必”,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抓好领导干部分包工作落实,强化责任,明确目标,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体察群众疾苦,解决具体问题。要坚持领导干部带头,模范遵守各级干部廉洁从政规定,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管好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树立自身良好形象。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发挥好审计工作的警示作用,切实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五)加强党内机制制度建设提高创新能力。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健全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努力推进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要继续改进和完善干部人事选拔任用机制,在加强经常性考察、定期考核和监督激励的基础上,深入实施以“公开民主、重绩重德”和“逢进必考、逢提必争”为主要内容的干部人事选拔制度,大力选拔使用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真正把干事创业、政绩突出的干部提拔重用到领导岗位。要按照建立健全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的要求,努力建立完整配套的目标绩效管理制度,完善考核评价和监督激励机制,严格落实“六项问责”制度,用制度和机制调动各级积极性,提高落实能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顾过去,我们心潮澎湃;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让我们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不负组织重托,勇担历史使命,不负人民厚望,认真履行职责,团结和带领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拼抢机遇,干事创业,乘势快上,推动乳山更快更好地跨越发展,为建设“小而特、富而美”的新乳山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