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4&A=4&rec=37&run=13

【综述】 2010年,乳山市统计局开展“机关责任落实年”和党员“创先争优”活动,创新思路,开拓进取,各项统计改革和发展取得新成果。被国家统计局授予“全国城乡划分清查县级先进集体”称号。
第六次人口普查 为确保普查工作顺利推进,抓好各项工作的协调部署。年初,市政府下发《乳山市关于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成立由常务副市长为组长,公安局、计生局、统计局等单位负责人为副组长,市直20个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各镇(街道)及开发区由镇长(主任)担任人口普查办公室主任,保证市镇两级普查机构、人员、经费及办公场所到位。在此基础上,市人口普查办组织人员开展普查前期督导和调研活动,详细了解基层面临的新情况、新困难,为制订科学的工作方案奠定基础。宣传工作措施得力,业务培训工作认真扎实,培养了一大批业务骨干。调查摸底和入户登记工作组织周密,进展顺利,取得高质量的数据。11月26~28日,省普查事后质量检查组代表国家质量检查组抽查乳山,给予高度评价。
统计数据 修订上年GDP数据,以上年经济普查的基础数据为依据,结合乳山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使全市的数据质量明显提高,相关综合指标匹配进一步合理,同时也为GDP核算方法改革打下基础。加强统计执法工作,根据国家《关于联合开展统计法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贯彻执行情况大检查的通知》,成立乳山市《统计法》和《处分规定》贯彻执行情况大检查领导小组,制订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由市统计局、监察局、司法局组成三个联合检查组,检查市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0家、资质以上房地产开发企业10家、规模以上批发零售餐饮企业10家和50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8月,顺利通过威海市统计局组织的执法检查。
统计服务 做好全省30强县考评监测工作,重点搞好全市经济规模与结构、速度与效益、投资与对外开放、基础设施与科技教育、居民生活与社会发展、政府效率六个方面23项指标的上报和测算,及时收集全省30强县的相关资料,关注当年考评指标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及时反馈信息,提出建议,明确目标,全面真实反映全市在全省经济强县中的定位。做好威海市(县)经济社会发展季度综合考评监测工作,重点搞好纳入考核指标的上报和控制监测,每月关注各市区考核指标的进展变化情况,协助市考核办搞好有关监测,以明确差距,制订措施,全面促上。做好与周边市(县)经济发展的对比监测工作,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扩大监测样本,按时向市委、市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报送《对周边县市主要经济指标月度对比》,使领导直观了解全市与先进县市的差距,有针对性调整工作目标和措施,发挥评价考核体系在推动全市科学发展进程中的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做好统计信息、分析调研工作,全年完成统计分析36篇、信息60条,其中,2篇调研信息被市委主要领导批示,3篇信息被市委办公室编撰的《领导参阅》刊发,9条信息被国家和省统计信息网采用,撰写的1~3季度《乳山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关于乳山市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状况和思考》《全市30户重点企业1~9月份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等12篇调研信息得到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好评。

统计制度方法改革 开展“企业一套表”改革试点工作,下发《关于做好当前“企业一套表”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完成参与试点工作人员业务管理职责的划分、试点调查单位的整理确定及调查单位历史数据搜集整理等工作,为全面推进试点工作奠定基础。做好服务业“三大载体”统计监测工作,组织重点服务业城区、重点服务业园区、重点服务业企业参加动员会和培训会,同时,深入基层,逐个园区实地了解企业布局、企业构成、发展状况和服务业统计工作情况,使监测数据质量评估工作切合实际。积极探索能源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建立全面的能源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并与经贸局联合建立节能降耗情况定期通报制度,从制度上保证能源统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镇级统计规范化建设 根据威统字[2009]94号文件精神,在各镇(街道)、开发区统计站推行统计档案资料标准化管理,并研究实施4条标准化管理措施。4月,市统计局组织“镇级统计工作督查组”,督导检查各镇(街道)、开发区统计站(科)省级规范化统计站达标情况,奖励成绩突出的先进统计站。建立镇级统计调研分析制度,开展调研分析竞赛活动,调动镇级统计人员调研分析积极性。
社情民意调查 为畅通调查渠道,更好地服务于党委、政府决策,8月,筹建社情民意调查中心。9月,建成14座席的电话调查访问系统并开始投入运行。同时,主动开展各类电话问卷调查,加强对民生指标的统计分析。全年完成“听民声”满意度调查、政风行风满意度调查及工商、电业、房管、水利系统的满意度调查7项,完成调查样本9600份。
(赵桂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