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市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4&A=18&rec=12&run=13

乳山市区位于市境中南部,黄埠崖河与夏村河交汇处的东北部平原地带,平均海
拔1 6米。 东至威海市治101公里,北至烟台市治97公里,西至青岛市治168公里。市
区四周丘陵环绕,周高中低,形如盆地, 市中心地形较为平坦。青威、烟乳两条公路
干线在此交汇, 桃威铁路乳山站位于市区北5公里处,南部乳山口港距市区15公里,
交通便利。
明洪武年间,夏姓在此建村,故名夏村。因地处平原,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经
济发展较快。至清初,夏村已成为牟平县南境的重要集镇。清同治元年,为防御捻军
入村,筑城垣。城内建有关公庙、财神庙,城东建有宫夏院。至清末,夏村已发展至
近千户(为海阳县第一大村),成为海阳县东境重要商品集散地,有“旱路小码头”之
称。城内十字街口为繁华地带,街道两侧有商店、旅店、饭馆、药铺、钱庄、当铺、
牙行、赌局、理发等商号50余家,有酿酒、榨油、鞋铺等手工作坊。每逢集日,上市
人数近万人,盛时达万人以上。
民国时期,海阳县第三区政府驻夏村。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日军入侵和经济封
锁,城内多数商号倒闭,经济日渐萧条。1942年9月,置夏村镇,城内划5个里,城郊
辖黄埠崖、金岭、南江村、北江村、庄上、北庄、炉上、崔家、岚子后、小兰家庄
10个村。1944年9月,夏村撤镇建区,区政府驻此。1945年1月,夏村被定为乳山县城,
县政府机关迁此。从此,夏村成为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决定脱离旧城区,向东、北方向扩建新城区。至1956年, 在
旧城东(今青山路中端东侧)建县政府机关办公区,在城北(今商业街西段)建商业中心
区。1958年10月撤县后,为海阳县夏村公社管委会驻地。
1961年10月乳山复县后,夏村仍为县政府所在地和夏村公社管委会所在地。此期
间正值三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后又受“文化大革命”冲击影响,城区建设缓慢,建
成区面积仅1.5平方公里, 人口不足万人。70年代起,随着县属工、商业的发展,城
区建设速度加快。城区中部为行政办公区和商业区,南部和北部为工业区,东部为文
化区,西部为居民区(属老城区范围),建成区面积扩大至2.74平方公里。
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带动了县城工商业、建筑业和文教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1988年3月, 乳山县被国家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是年,县城人口增至5.5万人,建成
区面积为5.5平方公里。 城区范围包括夏东、夏南、夏北、夏西、东里村、西里村、
打磨、东耿家、金岭、黄埠崖10个村。自此,逐渐扩大了南山工业区,开辟了城北
出口加工区,建成了城东行政办公区和城镇居民住宅区,城区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
1月,县委、县政府迁新胜利街东段新址办公。
1993年7月乳山撤县设市后, 市区规模再度扩大。以南山工业区为基础,在市区南
部辟建了金岭经济技术开发区, 并在该区与原城区的衔接地带新建占地面积50.4万平
方米的河滨公园。市区东部建起了贸易城、乳山国际大酒店、经贸大厦等商贸设施。
至1995年,建成区面积增至12.3平方公里,市区人口增至7.8万人。市区工业有机械、
电力、冶金、化工、建材、食品、酿造、艺品、制丝、纺织、服装等20多个行业近百
家企业; 建有国营、集体商业街和个体商业街各1条,贸易城1座,半封闭商贸市场1
处,有百货大楼、鸿祥商行、鲁东商厦、人民商场等较大商店9家,零售网点500余个,
宾馆、招待所10家,饭店43家;有电视大学、幼儿师范各1所,中学7所,小学29所,
各类职工、 技工学校13所,医院3所,工人文化宫、电影院、剧院、大型体育场、文
化馆、图书馆、新华书店各1处,新建公园3个;市区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35 60
门。乳山市区已初步呈现经济繁荣、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设施齐全、交通便利、市容整
洁、环境优美的局面,连续三年获“省级卫生城市”称号和山东省“城市‘三上’活
动齐鲁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