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的步伐 辉煌的成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4&A=16&rec=2&run=13

乳山改革开放20年简述

改革开放20年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乳山人民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团结奋斗,锐意进取,开创了乳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市整体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20年,是乳山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20年。1998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1.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3倍,年均递增13.7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3208元,年均递增20.46%;地方财政收入超过2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1978年增长11倍,年均递增13.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从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的转移。1998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22.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递增7.24%;第二产业增加值达32.52亿元,年均递增22.97%;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6.51亿元,年均递增16.83%。三次产业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71.9、17.1、11.0调整为27.2、40.1、32.7,标志着全市经济向现代化水平迈进一大步,逐步步入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从目前世界各类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形态看,三次产业结构一般低收入国家为33:35:32,中等收入国家为12:39:49,发达国家为3:35:62。与世界经济水平相比,乳山的产业结构形态已明显优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开始向中等收入国家的产业形态迈进。改革开放20年,是乳山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活力明显增强的20年。乳山坚定不移地放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为乳山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乳山农业生产力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田水利建设、小流域治理、山区开发及高低产田改造成效显著,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实现了“农村稳定、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目标。199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31.1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年均递增9.65%;粮食总产达32.8万吨,比1978年增长119.7%;果品产量达到25.2万吨,比1978年增长547.8%,水产品总量达33.1万吨,是1978年的13.8倍,年均递增14%。与此同时,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种植大户、养殖大户、购销大户、服务大户等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茁壮成长,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5%。
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乳山工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加强内部管理,使工业经济步入了一个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新时期,工业经济规模迅速扩大。1998年与1978年相比,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90倍,年均递增25.3%。工业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多轮驱动”的所有制格局正在形成。1998年同1978年相比,全市国有工业总产值占镇以上工业的比重由33.1%下降到10.8%,而非国有工业比重由66.9%上升到89.2%;在非国有经济中,股份制和外商投资企业从无到有,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产业结构开始向高新产业转化,并逐渐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群体初步形成,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并保持了增长的势头。
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显著,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改革开放20年,是乳山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20年。1985~1998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9.13亿元,其中1998年达到16.53亿元,比1985年增长16.5倍,年均增长24.6%,是这一时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坚持了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倾斜的政策,交通运输、邮电通信、能源、原材料等“瓶颈制约”得到较大缓解。交通运输业取得重大性突破,1993年,乳山口港被批准为国家二类开放口岸;1995年,桃威铁路贯通乳山全境;至1998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575公里,比1978年增长12.4%,全市形成了比较发达的交通网络。电力事业飞速发展,实现了村村通电。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猛,程控电话网总容量突破2.5万门,话机总数达3.4万部,全市城乡电话普及率达5.97部/百人,城市电话普及率达25部/百人,无线寻呼用户发展到15690户,移动通信用户发展到6071户。市政建设高速发展,1998年建城区面积12.8平方公里,比1978年增加了9.7平方公里;市区道路面积达153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17平方米;建成区绿地面积达396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73平方米。此外,在供水、供热、供气、公共交通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方面也得到了突破性的长足发展。连续多年夺得山东省城市建设“齐鲁杯”奖。
市场繁荣活跃,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迅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快速增长,1998年达21.29亿元,比1978年增长34倍,年均递增19.48%。各种类型零售额竞相发展,除国有、集体以外的其它各种经济类型零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的比重已达45%。市场商品货源充裕,据调查,当前乳山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已基本消失,供大于求和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99%以上。集贸市场蓬勃发展,商品交易日趋活跃,1998年底,全市集贸市场总数已发展到40个,集贸市场成交额达4.26亿元,比1978年增长3.9倍,其调节市场的作用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20年,是乳山大步走向世界、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20年。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对外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乳山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1998年,全市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744万美元增加到14340万美元,增长18.3倍。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迅速扩大,初级产品的比重持续下降。利用外资数量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20年来,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3359万美元。全市已与世界上3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利用外资的较快发展,成为推动乳山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改革开放20年,是乳山科教文卫事业进一步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20年。到1998年底,全市拥有各类专业科研机构17个,科技人员215人。20年累计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20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06%,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和“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市”称号。教育事业已形成了包括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在内的完整教育体系,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中学和高考升学率一直是全国最高的县、市之一。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文化馆、书画院、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和增加,创作的吕剧《段志军》获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新闻事业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报纸、电台、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的立体新闻宣传格局。卫生事业迈出新步伐,各级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已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目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斐然,1998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由1978年的14.40‰下降到6.75‰,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的7.61‰下降到-1.17‰,大大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期望寿命达75周岁。
改革开放20年,是乳山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20年。全市总体上已基本达到小康水平。1998年,全市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4932元,比1978年增长8.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3108元,增长16.3倍。绝大多数家庭都拥有冰箱、彩电、收录机,空调机、摩托车、小汽车的用户也越来越多。随着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迅速增加,1998年底储蓄余额达到31.24亿元,比1978年末增加31亿元,人均储蓄额5108元,比1978年末增加127倍。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9.63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4.8平方米。
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20年春秋,乳山人民在创造城乡经济繁荣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市上下大力倡树“团结拼搏、务实求新、艰苦创业、勇争一流”的乳山精神,以“建文明城市、创文明单位、做文明市民”为龙头,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根本,持续开展一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全社会文明程度和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显著提高,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同步推进。全市先后涌现出山东省文明单位6个,威海市文明单位60个,乳山市文明单位499个,涌现出一大批“文明市民”“见义勇为公民”等先进模范人物。敬老爱幼、助人为乐、拾金不昧、捐赠公益、见义勇为等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乳山市先后两次获“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市”称号,并获“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市”称号。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和文化条件。
(高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