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选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2&A=9&rec=189&run=13

[读《市志》与创事业] “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要振兴文登,必须了解文登的历史;要发展所从事的事业,必须明了文登在这一领域内前人所积累的宝贵财富……《文登市志》,便成了我事业上的明镜和师长。
我笔名“王子亥”,倒着念“孩子王”,参加工作30余年,一直从事少儿工作,小有成绩,不少是得益于《市志》的启迪。
1995年我有幸读到《市志》征求意见稿,书中《抗日少先队》一节令我兴奋不已。抗战时期我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儿童组织几乎都不是“抗日少先队”,而是“抗日儿童团”。据《市志》记载,我们文登当时不仅建立了“抗日儿童团”,而且在这之前曾建有“胶东抗日少先队”。这支抗日少先队虽是胶东的,因为胶东特委设在我们文登,抗日少先队就创建在我们文登,最早的队员是文登的少年。这个儿童组织体系比较完整,拥有自己的队旗--青天白日红旗上大书“胶东抗日少先队”,拥有自己的领袖--马竞、崔珉,拥有自己的典型--荣模……我查阅了许多关于少年儿童运动的书籍,发现我们文登的“抗日少先队”当时在全国是处于最领先地位,是我们文登学对全国儿童运动的一项创造。《市志》给了我启迪,给了我灵感,使我产生了一种要把这段历史具体整理出来献给文登儿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亲赴淄博博物馆瞻仰了那面队旗,索回了两张照片;请画师按北京韩力老人的描述,给马竞、崔珉、荣模画了像;请市志办的同志帮忙,从《牟平县志》上查到了马竞的生平事迹……经过一番准备,我在市委五楼少总队办公室搞了一个小展角,把“抗日少先队”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展出,并定期组织少先队员前来观看,使“抗日少先队”成为文登儿童的骄傲。
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特别是打鬼子的故事。文登的抗日斗争波澜壮阔,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但孩子们却对其了解甚少,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不能不说是我们少儿工作者的一种失职。
1995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50年,我决定拟补这个遗憾--编写文登抗日故事,准备在《小金星报》上连载半年。
这么多故事哪里找?我当然要向《市志》求教了。我将《市志》翻了又翻,有关军事方面的那几编至少读了10遍,从中选出了《天福山起义》、《青石岭歼灭战》、《仞九山》、《曹格庄打汽车》、《解放文城》等20个题材,用儿童语言进行改写,写好一篇就发表一篇,一周一篇,共20多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文登的抗日斗争史,对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操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志》提供的史料,我又策划了“抗日故地千里行”活动,组织少先队员去考察抗日故地的过去和今天,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出征那天好不威风,中共文登市委刘玉党书记授旗,由发海副市长鸣枪,队伍在“千里行”大旗的指引下出发了。队员们跋山涉水,走过全市所有镇区,按《市志》提供的线索考察了28处抗日故地,写下了几十万字的采访笔记……这一活动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活动还未收尾,文登的少先队员便受中宣部、团中央之命,举着千里行大旗,带着采访笔记和部分照片进京,在人民大会堂做了专题汇报,吕正操、刘志坚等老将军欣然对文登的活动题词赞扬。
《市志》是镜子,我需要它;《市志》是师长,我热爱它;它启示我去开发那革命的“史库”。我曾借录音机去曹云章的遗孀刘延芹老人家中,录下了张连珠、曹云章、刘振民合写的歌曲《快快组织妇女团》;还去别家录下了十几首抗日民歌,经整理后,在《民间文学集》、《天福圣地》等书上发表了其中5首。我在编写《青石岭歼灭战》故事期间,读了《市志》之后,又做了实地采访。对青石岭歼灭战的地理环境做了更准确的描述,并补充了党员民兵李平邦把鬼子引进包围圈和班长张执川手卡敌人滚烫的机枪管掩护大队伍冲锋而自己壮烈牺牲的重要情节。
我喜爱《文登市志》,不仅因为它已经为我的事业当了很好的老师和镜子,使我创造了一点成绩,并荣获全国一级星星火炬奖章,还因为它那浩瀚而可靠的史料和展现的历史规律,必将助我在事业上有新的创造。(侯桂智)

[从人口流动看文登经济发展] 心里学研究表明,求生是人的本能,追求生活幸福是人的合理愿望。因而,一个地域的生活富裕了,人就往这里聚,连穷村的姑娘都想去富村找婆家;一个地域的生活贫穷了,人就往外跑,古往今来无不如此。一个地域人口自由流动状况是这个地域经济发展的温度计。
翻开《文登市志》人口篇,人口自由流动一目是这样记载的:“清末至民国,为生计所迫,境内有‘闯关东’、‘闯崴子(海参崴)’和‘闯高丽’的传统。……至今住苏联的侨民千余人……居朝鲜和韩国的文登人约7000左右……50年代初,少数青壮年去东北、新疆谋求工作。1958~1975年,……部分青壮年流入东北务农做工,少数流入新疆。1983年以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纠正‘左’的做法,外流人口陆续回乡。由于乡镇村办工业和建筑业大发展,四川、安徽、河南、江苏等省的青壮年入境打工、经商的逐年增多。1990年流入临时人口14047人。”《文登年鉴》(1991~1995)记载,1994年全市暂住人口增至26469人,至于通过组织渠道调入的外籍干部、职工还不在此数。这些记载真实地反映了文登的历史和现状。现在,不管是在繁华的市区,还是在偏僻的山村,都可以见到外来打工人员。有拖着地排车收废品的,有开商店卖眼镜的,有办作坊生产糕点的,还有戴着新疆维吾尔族小帽卖葡萄干的……至于在乡镇企业、农村果园、沿海渔船打工的就更多了。在这些自由流入文登的人口中,大部分是看着文登经济发展快,来临时打工挣钱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看中了文登社会稳定,来定居过日子的。一些过去穷得娶不起媳妇的光棍汉如今富裕了,纷纷去外地娶来媳妇。界石镇青庄,过去穷得出了名,人称“青庄孙”,全村有26名大龄青年娶不起媳妇,形成一个“光棍群”。改革开放以后,他们靠发展山区经济致富,现在这个“光棍群”解体了,所娶来的媳妇大部分是云南、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姑娘。《文登市志》人口篇人口构成一目中记载,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市有少数民族3个,26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市有少数民族32个,1203人。新增少数民族人口绝大多数是婚嫁迁入的女性。
文登的人口由外流到流入,反映了文登的兴衰史。解放前,由于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连年的战事,文登的经济一片萧条,人民的生活一直处于极度的贫困之中,为生计所迫,只好去东北从事伐木、采金、开荒、装卸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生活困难时期,文登人民也没有停止“闯关东”。只是在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行改革开放后,文登不仅进入全国经济百强县行列,而且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文登人民才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因而,不但外流的文登人返乡,而且大批的外地人流入文登。
自公元568年置县以来,文登现在进入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就是在近几年全国经济形势偏紧的大气候下,文登的经济仍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1998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52.7亿元,比上年增长16%,地方财政收入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3502元。今天的文登,已发展成为全国知名城市,享有“南有张家港,北有文登市”的美誉。这既应归功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也应归功于文登人民的辛勤努力。作为一名当代文登人,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绩,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奋发进取,发扬“团结、开拓、务实、争先”的文登精神,为文登的两个文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贡献。
(王炳早)

[计划生育 人间奇迹] 文登名列全国经济百强县(市),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工农业全面振兴,人口素质大大提高,文化科技教育跨入全国先进行列,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引得一批批的参观取经者络绎不绝。但是,很少有人注意,这一切应该说皆得益于计划生育!
《文登市志》和《文登年鉴》,记载了文登市40年来计划生育工作的历程和成果,读后令人精神振奋,发人深思--这是真正的人间奇迹!
志书中记载,文登市建国初期人口52.5万人,由于生活安定,人民生活改善,1958年人口已增至61万。此后,文登实行计划生育,1964年7月1日至1990年7月1日,26年间,共增人口82814人。年平均增长率0.48%。按全省同期年增长率计算,26年少生24万人;按全国同期平均增长率,26年少生31万人。“八五”期间,全市总人口逐年递减2‰,1997年全市人口66.7万人,自然增长率为0.57‰,有19个镇人口出现负增长。文登是全国最早实行计划生育的县(市)之一,计划生育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1957年就建立了县级领导机构和管理机构。从1958年起至今,《健康报》、《人民日报》等全国各大报刊,每年都刊登介绍文登计划生育工作经验的文章。从1963年起,文登市先后7次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在文登16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能容纳的人口是有一定限量的。土地资源是不能再生的,工农业产品不仅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要,还要满足人民实现奔小康走向富裕的愿望。如果按全国同期人口增长率生育,文登市1990年人口就超过100万,到1998年底人口将增长一倍多,人均土地只有半亩,人均生活水平将下降一半以上。多生的六、七十万人口的工作就业、生活福利、住房安排、交通设施、子女上学等等都成了问题,文登必将陷入困境,不堪重负而难以前进,更不要说经济腾飞了。
除了控制人口,促进文登经济腾飞以外,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也应该说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大成果之一。从传统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多子多福”、“重男轻女”到“只生一个好”、“生男生女都一样”,从对计划生育不理解甚至抵触到自觉计划生育,这是人们思想观念的一个根本性转变,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成果。
在计划生育面前,人人平等,干部群众概莫例外,互相监督,任何人没有特权可言。人人自觉遵守法规,已经形成定势。计划生育工作,已经形成合理的运行机制,包括有坚强的领导机构,严密的组织管理网络,合理完善的地方法规,严格的执法监督系统,先进的科学技术指导机关等。顺着书中记载,回忆起当年计划生育初期的情景,历历在目。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全国劳动模范、中央委员张福贵、副县长戚其凤等领导干部带头实行绝育,妇联等基层干部大力宣传发动,报刊、文艺节目各种宣传形式一齐启动,特别是计划生育干部,常年累月,坚定不移地做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与汗水,赢得了如今的大好形势。志书中也为她们记下了光彩的一笔。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1955年7月,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以他敏锐的学者眼光,高瞻远瞩,在中国首倡计划生育,可惜遭到不公正的批判。因为批了一个人,致使全国多生了3亿人口。但文登却是一个例外。如果马老先生地下有知,能看到现在文登繁荣昌盛的局面,看到他的理想在文登创造的奇迹,定会使他的灵魂得到慰藉,含笑于九泉。
(王裕民)

[《文登市志》实用价值浅议] 纂修《市志》是我市一项规模空前的文化工程。《市志》内容浩繁,资料翔实,是我市的大百科全书;其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经过认真考证,反复推敲。在我们日常工作中,有着其它书籍无法替代的作用。
它是市情教育的生动教材。了解过去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我们经常提到,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笔者认为应当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从爱镇、爱市、爱家乡抓起。从文登学的由来到全国精神文明现场会在我市的召开,体现了文登人崇尚文化的优秀品质;从清朝甲午战争抗击日寇的入侵到天福山武装起义暴动,表明了文登人不屈服压迫欺凌的光荣传统;从圣经山到南海旅游度假区,展示了文登市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从14岁的烈士荣模到使敌闻风丧胆的传奇英雄于得水……这些都能给每一位文登人以自豪感,激发他们热爱文登的衷情和建设文登的干劲。 它是制定规划的可靠依据。资政是《市志》的又一大功能,作为地方干部不了解本地实际就不能有的放矢,指导群众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认清本地优势,才能扬长避短,找到撬动经济发展的杠杆。《市志》71页记载小观镇中南部属于低温区、西北部属温暖区。1996年小观镇引进了高含金量树种,考虑到该树种花期对积温的需要,我们重点在西北部种植仁用杏,现已发展到5000多亩,有的已开始挂果,可望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在北部建起跨世纪的富民工程。根据《市志》224页记载,1952年小观沿海村庄在海滩上植黑松3000亩,因不抗海雾造林失败。1998年我们向上级申请资金用于建设美国刚松基地,为吸取教训,我们请教专家、查阅有关资料,经过反复的考察论证,得出结论,可以实施该项目,从而避免了决策失误,确保把资金用在刀刃上。
它增加了引进外资的信誉。要发展经济离不开开放引资。1998年小观镇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6月,香港长江集团的陈经理来我们小观镇考察海水养殖项目,我们在为其准备的资料中,大量地引用了《市志》第二编中第六、八章关于海洋滩涂的详细资料,同时为他准备了一本《市志》,客商看了以后,非常满意。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市志》提高了客商对我们的信任度,增强了客商到这里投资的决心。今年4月,小观镇要上报一份关于改建奶山羊批发市场的请示,我们认真查阅了《市志》、《年鉴》中全市奶山羊的发展情况,并根据市委2010年远景目标中奶山羊的发展规模,论证了改建扩建奶山羊批发市场的必要性,使这一请示报告有理有据,可信可行。
它是保持稳定的一面镜子。《市志》详细记述了文登的现代史,其中文登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此起彼伏,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南海渔盐民不堪税重捐苛,联合了数县十几万人,掀起了大规模的抗税斗争。在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下,是文登人率先举行了天福山起义,反映了文登人刚直勇敢不屈的性格。造成当时社会的动荡,一方面有社会制度的原因,另一方面说明统治者不关心群众的死活,谁也别想“稳定”。尽管过去与今天不能相提并论,但是有一点可以证明,不关心百姓疾苦是得不到群众支持的,迟早会激起人民的反抗,被历史所淘汰。今天我市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的大好局面,是因为市委、市政府始终发挥老区优势,把群众的所求所盼放在心上,文登经验的实质就是为民服务。常读《市志》,警钟长鸣,吸收历史上的经验与教训,这就是唐太宗说的“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道理吧。
(林 超)

[盛世盛地志繁荣] 由于作文字工作的机缘,有幸读到《文登史志丛书》。据我所知,一个县级市出版这么多的“地方史志丛书”,全国还没有第二家。我想起了古人“盛世修志”的名言,但又想,全国皆遇盛世,为什么独文登出版这么多史志丛书?于是又想起了盛世为“天时”,还与有“盛地”的“地利”有关,与史志工作者有关。
文登自北齐天统四年(568年)置县,至明朝嘉靖戊申年(1548年),在近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偌大一个文登竟没有一个人修过志。从《隶属》、《大事记》等章节中究其原因,概因“城头变换大王旗”,隶属一变再变,加上内忧外患,天灾人祸所致。乱世求安求生尚不能,修志从何谈起?
世扰俗乱,即使有修志的命令,也只能敷衍塞责。“民国癸酉(1933年),省府明令修志,但文登县署仅将光绪本重印500部……”,就算完成任务了。
假繁荣、真灾难的年代,想修志也“心有余而力不足”。1958~1960年,按上级指示,县档案局牵头,组成临时班子,搜集、整理县志资料,但因饥荒严重,未及成稿而搁笔。
“明代共三修《文登县志》,惜无一留传。”“清代共6次修编,仅传雍正本、道光本、光绪本。”面壁数载,一朝修成,却“未刊印而失传”;即使刊印的,印数寥寥,只是“王榭堂前燕”,难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其“存史”之外的“教化、资治”作用得不到发挥。
本世纪80年代以来,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驾改革开放春风,全面进步,经济实力步入全国百强行列,精神文明为全国典型,可谓进入盛世的“盛地”。史志工作也空前繁荣,这不是巧合,而是必然。盛世的迹象,我们已切身感受到,在史志丛书中也可找到确切的记载。史志的繁荣,以1996年《文登市志》的出版发行为主要标志,该志成书184万字,经十年的不懈努力,成就了文登史无前例的巨著,仅印刷出版费财政就支出40多万元!此后相继出版的《文登年鉴》(1991~1995)、(1996~1997),其字数也不是光绪本县志所能比的。更令人可喜的是,不少镇、村、部门也积极开展修志工作,已出版《文登水利志》、《文登教育志》、《林村志》、《人民银行志》、《文登电业志》等20余部。此外,在地情研究上也成果丰硕,《文登工业》、《昆嵛山文集》、《文登名人通讯录》、《文登学人》等出版发行,以及编辑《史鉴》期刊、在市电视台开办《文登古今》、《史海钩沉》、《文登风情》等栏目,直接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史志的“教化、资治”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无论是召文台的重建,台下文登学陈列馆的设置,还是圣经山旅游区的开发,都铭刻着史志工作者的努力。
1997年8月,我市设立史志丛书专项出版基金,为史志丛书再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又将有5部书面世。史志工作的繁荣是我市进入盛世的重要标志之一。盛世为史志繁荣奠定基础,史志繁荣又促进两个文明更加进步。相信,盛世盛地志更荣。
(许建中)

[教育繁荣推动社会进步] 读罢《文登市志》及《文登年鉴》,纵观文登历史,不难发现文登社会文明程度之所以较高,是与教育事业的兴盛发达、人才辈出密不可分的。
秦汉时期,文登就有许多文人儒士读书习礼。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东巡,曾驻足古城东侧之文山,召集文人歌功颂德,这不仅是古邑名称的源起,也著就了文登学之先声;东汉大儒郑玄曾在文登的米山镇长山村设“康成讲堂”,当时,学徒相随数百千人;宋代诗人苏东坡有“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读书声”之诗句,足以证明地处东鲁的文登学风之盛。金元时期文登则“文风蔼然,士好经术,俗尚礼让,班班有典型在,盖家有塾,党有 ,遂有序之所致”;明清两代,文登文运昌盛,科甲联绵,有进士举人240多人。
清末辛亥年间,由于教育事业的超前发展,文登成为胶东东部政治文化中心,涌现出一批早期革命党人,以丛 珠、丛禾生为代表的十余人留学日本,加入了孙中山发起的同盟会。辛亥革命期间,这些留学生回国联合文登境内的进步知识分子100多人,响应武昌起义,赶走了文登的封建知县,夺取了政权,成立了军政分府,推进了民主革命,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谱写了壮丽的一页。
1933年全县拥有中学1处,乡师1处,高小20多处,初小250多处,入学儿童2万余人,教师1300多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近40%,在山东省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特别是省立七乡师和县属中学,不仅培养了大批中等文化人才,还为共产党在文登提供了早期的活动阵地。乡师一、二级学生中有40人加入中国共产党,谷牧、王本贤、陈健伦等著名革命领导人,都出自七乡师。革命力量的积蓄,为“一一·四”暴动和“天福山起义”培养了大批干部和骨干力量。如为创建胶东根据地洒下热血,建立功勋的胶东特委及文登县委的成员:张连珠、曹云章、于 、王台、江先政等,都曾是文登中学或七乡师的学生。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文登是老革命根据地,在战火纷飞,经济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党和民主政府仍然重视发展教育,相继建立8处中等学校。1942年全县有400多处小学,在校学生3万多人,教师800多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75%以上。由于民主政府多种形式办学,文登为革命战争输送了上万名干部,仅1946~1948年,文登就有5.8万青壮年参军参战,有2000多名干部随军北上南下,为缔造新中国作出卓越的贡献。
新中国建立后,文登的教育事业空前发展。1964年全县普及了小学教育;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建市十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84年全市扫除了青壮年文盲,1993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7年被国家教委公布为全国首批“两基”工作先进市。从1955年文登一中高中毕业生第一次参加高考到1998年,全市升入大专院校的学生达2万多人。据1996~1997年《文登年鉴》记载,目前文登市有党政干部2371人,科技人才14772人,其中有各类职称5190人。这些人才在全市各个行业发挥着中坚作用,特别是40多名享受国务院批准的特殊津贴的科技拔尖人才,更是有关领域的带头人。市委、市政府依靠这些人才带领全市人民奋发图强,跻身“全国百强县”,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富国兴邦,惟有依靠人才优势,是经过验证了的真理。文登的发展过去依靠科技,依靠教育,未来更要搞好教育,提高社会生产的高科技含量,唯其如此,别无选择。总之,继承千年文明史,弘扬古老文登学,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推动教育发展,培养跨世纪人才,才能再创文登史上的新辉煌,这是读史获得的深刻认识。(于安考)

[夜读《文登市志》有感] 夜读《文登市志》,没有白日熙扬喧嚣引来的浮躁,只一盏台灯、一杯清茶,将厚厚的书摊开读来,确有一种超尘脱俗的感觉。
大概是学史出身的缘故吧,我对《志》中史料尤有兴趣,现撷两则,有感而发。一则,“工艺美术制造业”的锡镶条目,书载:“清光绪三十年,文城毕世昌开宏兴泰锡庄,受银镶工艺启发,创造锡镶工艺,名闻胶东。1920年秋,迁威海卫与李细川合开同庆顺锡庄,制作的锡镶器皿销往东南亚各国与美国。1934年,毕世昌回文城重开宏兴泰锡庄,1949年停业。”威海锡镶的海内外知名度大家共知,读罢此文方知其源竟在文城。二则,“饮食业·文登名吃”栏目载:“文登名吃共计八种,有文登包子、葛家拉面、杠子头火烧、家常饼、喜饼、脉田糖瓜、蠓子虾酱、锅塌蛎子”。现在看,这些名吃是否原汁原味已无从考究,但大多数还是流传下来了,然而唯独不见“葛家拉面”。书中记载:“清末至民国时期,八大集镇的饮食业兴盛,文登包子、葛家拉面,一向为人称道。”如今,“文登包子”招牌倒是满街高挂,“兰州拉面”比比皆是,可同样为人称道的“葛家拉面”哪里去了呢?是否已经失传,还是葛家人至今还未把它当作一回事呢?锡镶舶走但并未失传且发扬光大,尚可聊以自慰,可一种读文即让人涎液欲滴的名吃却杳无踪影,岂不可惜?由此说来,无论古工艺品还是地方名吃,它们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祖宗劳动智慧的结晶,无不体现着“文登学”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扬弃有度,方为真谛。于是我想到,我们应该做许多抢救的工作,不仅是葛家拉面,五华碑亭……
深夜了,我竟想起那些率先做抢救工作的修志者。甘于寂寞、不计名利,默默无闻,秉实著述。我们掂出了这项工作沉甸甸的份量,一部跨度一个半世纪,洋洋洒洒180余万字的百年史籍,现在读来,也许我们尚持一种平静的心态,但年代愈久远的后人阅读她,肯定会比我们更加珍视的。至此,一种崇敬感油然而生。(于尘飞)

[文登渔业辉煌的20年] 通读《文登市志》第六编第十章和两部《文登年鉴》中所记渔业发展史,对文登渔业走向辉煌之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文登南北临黄海,有着悠久的渔业历史。但海洋捕捞业长期仅依靠筏子、舢板、木帆船,渔场仅限于沿岸近海,捕捞工具落后,方法简单,生产经营形式不稳定,经济效益低下。使这一古老产业从沉寂走向辉煌,使优越的自然条件变成巨大的生产力,却是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才得以真正实现。
《志》与《鉴》中记载,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响了文登渔业改革开放的进军号。1979年组建了联接产前、产中、产后的渔工商联合体,广大渔民的生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1985年水产品价格全面放开,实行市场调节,这一根本改革措施,促进了流通体制的历史性转变,文登大地上,水产品批发市场如雨后春笋,市场机制为渔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1989年,调整分配比例,改行“计划承包制”,增强了渔业发展后劲;1992年以来,文登渔业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渔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积极推行了渔业股份合作制,文登渔业整体实力迅速提高……从1977年到1997年,文登的机动渔船由408艘、 7869千瓦增加到1619艘、7.3万千瓦,20年间分别增加了3倍和8倍;自1994年开始发展国际冰鲜运输船26艘、国际商贸运输船6艘;水产品总量已从2.2万吨增长到40万吨,20年间增长了18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也从32 公斤提高到60公斤;渔业总产值从872.8万元提高到28亿元,在大农业各产业中,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78年仅占5.5 %,一跃上升到69.7%,20年增长了64个百分点。渔业已成为“农林牧副渔”五业中的排头兵。渔区人均收入也随之大幅度增长,从1978 年的仅 646元增加到5184元,比全市农村人均收入高出62%。渔业的发展实实在在改变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今天,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菜市场里一年四季都有活蹦乱跳的鱼虾蟹,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20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文登渔业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文登渔业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文登渔业充满希望。我憧憬着有一天,飘扬着五星红旗的文登渔船在世界各大洋乘风破浪,让世界更多的海域成为我们的鱼仓;让现代科技武装的渔民,从大海深处捞金汇银,把渔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度提高,让文登跨入全国海洋经济强市之列。
(黄道毅)

[《文登市志》帮我排忧解难] 在我的床头,时时放着一部《文登市志》。说起与她的缘源,这里有几个使我终生难忘的故事。
1998年4月2日,我应邀为市卫生防疫站撰写提高全民防疫意识的专题新闻。为提高新闻的力度,我准备从文登历史上几次大的疫情写起。为查找历史资料,我与一位老编辑、两位卫生防疫站资料员在一排排档案中查找了整整一个上午,仅得到了一点凤毛麟角,根本不典型。4月7日就是世界卫生日,要赶在这天之前交稿排版,时间非常紧。傍晚,我坐在沙发上苦思冥想,准备另找一条写作思路,试了几种都不理想。时钟敲了12下,夜已经深了,我一行字都没写成。就在我心灰意冷的时候,一道“闪电”映入我的脑际:《文登市志》该有我所查找的历史资料!我猛地站起来,奔向书架,打开尘封已久的志书,在“卫生防疫”和“医疗”两个章节里很轻松地查到了我所要的全部资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喜出望外,思路泉涌,文不加点,一挥而就,不到两个小时,4000多字的《卫生防疫--一个全社会不容忽视的主题》就跃然纸上。完稿之后,我毫无睡意,抱着志书在床头翻阅,直到东方破晓。第二天,稿件顺利送审过关,4月7日按时发排印刷。稿件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引起了市有关领导的重视。卫生防疫站的同志说要记我一功,我说:“该记功的,应是《文登市志》!”
时隔一个多月,市丝绸公司的领导告诉我,现在植桑养蚕是个机遇,要我帮助宣传宣传。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人们常常提起植桑养蚕的三起三落,但问到三起三落的具体时间、规模时,整个公司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人说得清楚。几次养蚕失败的教训在农民中根深蒂固,不找出三起三落的原因,不从根本上解除农民的思想疙瘩,再怎么宣传也没有说服力。我马上想到《文登市志》,回家一翻,果然在“林业”章中的“蚕业”目里找到了详细的记载。根据史志提供的资料,我拟出了“命运多舛的桑蚕业”、“植桑养蚕真的不行了吗”、“千载难逢的机遇”、“蚕农的坚强后盾”等小标题,很快写成了6000多字的专版文章,丝绸公司的领导对文章赞赏有加,特意加印200份,公司员工人手一份。后来威海、省丝绸公司的领导来文视察时,这篇文章也成了汇报内容之一,受到了省市领导的好评。我自然心里也甜滋滋的,对《文登市志》更加视若珍宝。
1998年8月,几个文登老乡从济南到市财贸委员会作客,我和领导正为赠什么纪念品发愁。我突然想到,这些老前辈一定喜欢史志丛书。我建议领导送套《文登市志》和《文登学人》给他们。结果客人手捧志书,激动得把我们的手都握痛了。他们一再表示要好好保存,传给后代,让子孙记住“文登学”,记住他们的根在文登。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志书的作用将逐渐显现出来,未来的历史将为史志工作者记上重重的一笔。(王年刚)

[读志鉴 话市场] “市场”在汉语中,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词汇。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是伴随着社会大分工和甲骨文而早已载入史册;说它年轻,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在我国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国方略后,“市场”一词成为新闻媒体和人们日常言论中使用率最高的词汇之一。然而遗憾的是。“市场”这个似乎家喻户晓、众人皆知的名词,长期没有引起多数人深入研究。最近细读《文登市志》和《文登年鉴》,受益匪浅,对“市场”有了新的认识。
据《文登市志》记载,“明洪武元年,筑城建市,一、七集期。”“雍正年间,在县5集,在乡22集。”在生产力极为低下以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为模式的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直到建国前,文登的市集没有多大发展。到了近代,世界资本主义蓬勃兴起,封建落后的中国,不堪一击,被列强们的大炮打开了大门,被分割划分为他们的“市场”。1895年,日本帝国主义用战舰和大炮,侵占了威海卫,文登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境地。几年后,英国强租威海卫,控制了半个胶东的市场,洋货涌入,民族工业无法发展,土产品价格压得很低。经历了几十年的浴血奋斗,迎得新中国建立,但由于诸多因素,市场经济没有得到应有发展,人们对市场也一直少有研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打开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桎梏,敞开了中国通向世界的大门,市场就象一个老魔术师一样,一经从幕后走上前台,便以其神奇的魔法,在短短的20年里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奇迹。特别是近十年,成就尤为辉煌。以文登为例:1988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1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46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71元;到1998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152.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02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分别增长了10.7倍、4.7倍和3.2倍。在推动全市经济大发展的过程中,市场自身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传统的集贸市场由1988年的29处发展到1998年的62处,同时新建起了农副产品批发、水产品、有色金属、建筑材料、旧机动车辆等市场11处;同时形成的还有技术、劳务、期货、证券、人才、信息等与市场经济运行息息相关的一大批新型专业市场。人们越来越发现,市场这根魔棒,一头联结着社会生产,一头联结着社会消费。谁要是无视它,就要受到它的惩罚,就要破产下岗,就要挨饿受冻。从年鉴中,我们发现:当今不仅是文登的企业家们天天在研究市场,农民也盘算养种什么能赚到钱。就是养猪养蚕,也费尽心思地嚼磨市场规律,……猪肉什么时候能再度提价?蚕茧价格何时能回升?在有些人刨掉桑园的时候,有的人却在坚持护桑,1998年终于抓到了茧价回升的钱。山马于的农民不但种好了西瓜,还懂得到工商部门为西瓜注册商标,在市场上争得了好价钱。当然,人们不失时机,放眼世界大市场,文登人已经与世界上8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关系,赶起国际大集。“市场”已经连着千家万户,连着全市、全国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人们认识到,市场是一座包容商品生产、流通、消费各个领域的大舞台,是一种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运作机制,是一门新兴的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科学。市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它将伴随人类社会从远古走向未来。
《文登市志》记载着市场演变发展的沉重历史,《文登年鉴》展现着市场在改革开放中创造的辉煌。不断认识市场、利用市场和发展市场,是当前乃至今后人们需要认真研究和不断探索的大课题。(吴汝努)

[文明古风传统久 改革开放气象新] 从前,只是有着“文登是老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历史的贡献,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这一概略认识。自1998年4月由青岛派驻文登市合新纺织有限公司工作后,才有机会亲身接触和了解文登。回想起来,此真乃一生之幸事也。
文登市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市容整洁、文明、紧凑、朴实。有两件事给我的印象最深,一是双休日的周六上午,全市机关干部,义务劳动搞卫生之举,可谓全国少有。在目前社会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之风甚盛之时,文登这一方净土上能有此清新之风,实在令人向往和钦佩。二是小学生上学和放学时,只要二人以上同行,必成一路纵队,犹如解放军战士一样。童稚都能如此循规蹈矩。可见其文明教育之深入人心和崇尚礼义的优良传统由来已久。由此看来,“文登人‘朴鲁淳直’、‘俗尚礼义’”之说不谬。
由表及里,我逐步深入地了解文登。
不管是人名、地名、书名,大凡起名,决不单纯是起个记号,便于分辨而已,而是自有其内涵与意义。文登之名,望名生义,肯定与文化有关。翻开《文登市志》一看,果不其然:“故老相传,秦始皇东巡,召集文人登此山(文山),论功颂德,因名。”现市区东部的文山公园内,就有召文台、秦皇庙等名胜古迹以彰此事。公园巨大石坊阳面由于植元先生撰书的对联:“祖龙驻 文士登山古县得名自昔始,农夫晒字黔首知书昆嵛佳话至今传”,言简意赅地囊括了一部文登市古往今来的文明史。
“文登自古‘士好经术,俗尚礼义,班班有典型在’,素有文登学之誉”。古风相传,文登历史上文人辈出,“自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开科取士……有史可查的文登籍进士91人,明清两朝开科取士201科……每县平均30.36人,文登籍进士……是平均数的两倍。文登籍一科取2名以上者,共7科……”且其中有父子、兄弟同榜者,“一时闻名全国”。
时至近代,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文登市的革命先烈、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奋斗不息,使文登市的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1998年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座谈会在文登市召开,展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和文登学的内涵。做为文登市的“临时市民”,有幸身临盛世盛地,亦深感荣幸和自豪。
读史知事,鉴古益今。山东大汉素以“朴鲁淳直、急公好义”而知名,读《文登市志》,方知山东大汉亦有“儒雅礼仪,好文内秀”之传统。只不过我们文登人过于“内秀”,不事张扬,不喜欢自己宣传自己罢了。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会议已将我们文登人推出家门,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我已经深切地感觉到,文登人不骄不躁,正借此良机,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再上一层楼,正在续写更加辉煌的《文登市志》续篇!(苏建华)

[相见不相识 相识恨晚矣] 我平时不喜欢看书,尤其是大部头的版本,一见便头痛。对于文登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文登年鉴》,只见过她的外表,根本没有细看的兴致。可是最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却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竟爱不释手。
一个月前,单位安排我组织一篇演讲稿。我在描写全市改革开放以来两个文明建设取得的辉煌业绩时,想通过一些具体事实加以说明,可是我查遍了身边所有的资料也没找到所需要的事例。就在我万般无奈时,同事告诉我说,你要的数字可能《文登年鉴》里有。我急忙找来1996-1997年《文登年鉴》,翻开《特载》栏:庆祝建市十周年专文中明确记载:“人民生活显著提高。1997年末,职工工资平均4853元,比1987年年均1184元高3796元,是1987年的4.2倍……”《特载》还选录1998年《政府工作报告》:“精神文明硕果累累,五年来,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双拥模范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文登概况》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中也记载着:“改革开放全面推进,495个村级经济组织实行企业化管理,20%的农户成为各类专业规模经营大户……”呵!所有的数字和政绩都在这上面,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如获至宝,捧着年鉴兴奋不已。
从这以后,我每天坚持读几页年鉴。从中我了解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性质、职能和主要业绩,极大地方便了工作。以前逢年过节亲人们聚在一起,议论起我市的自然环境、工农业发展、文化体育等状况时,我从不敢发表议论,而现在读了年鉴后,我也大发议论,甚至使同伴们惊讶,还真有点“秀才不出门,广知文登事”的感觉。当我读到《社会风尚》栏,看到那么多见义勇为、捐钱捐物、拾金不昧、助人为乐、敬老爱幼的典型事迹时,感动不已,思绪万千,觉得我们文登人民的确有着朴鲁淳直、崇尚礼义、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美德。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涌现出这么多好人好事,实在是令人钦佩,可歌可泣,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效仿。在我读到《人物》专栏时,看到自己的亲人、同学、同事已有不少被刊登在上面,我倍感骄傲,同时又惭愧万分,骄傲的是自己身边这么多熟悉的亲朋好友已事业有成,功绩卓著;惭愧的是自己工作十多年来,还没有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献给父老乡亲。由此,我在心里不禁暗暗鼓劲:今后一定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在工作中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奋勇争先,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深深地感受到《文登年鉴》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不仅是了解文登、宣传文登、建设文登的百科全书和资政要书,而且她教人知识、促人修行、催人奋进,是一本值得我们珍爱和收藏的宝书,真是相识恨晚矣!(孙丽芹)

[读《文登市志》看我市“记忆工程”的发展] 翻开《文登市志》有关档案工作的记载,方知我市清末民国档案,已尽为战争所焚。现存档案,起步于中共领导的民主政府成立以后。“早在1941年,县委、县政府就部署加强伪军家属档案的管理工作。此后,组织、人事部门和公安、司法、监察等单位开始建立文书档案,并自行管理收藏。”当时的档案管理,没有专人,更没有专用库房,而且环境恶劣……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文登的档案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档案库房从无到有。《文登市志》记载:“1958年,县档案馆建立,9月,首次接收文登县委、县人委档案……”至此,文登的档案工作步入正轨。建馆初期,仅有平房5间,除去办公部分,库房面积不足80平方米。后经1963年和1980年两度扩建搬迁,仍满足不了馆藏量日益增多和档案管理的需要。1986年,按国家标准建造的四周设“回”形走廊,上下设南北通风孔,一楼设防盗钢窗、建筑面积1131平方米的档案馆楼房破土动工,1988年初投入使用。新馆的落成,为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和科学保管,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档案设备由低级到高级。建馆初期单一的木制档案柜已被现在的铁制档案柜、防磁柜、双面玻璃资料柜、铝合金柜所取代;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设备空调机、去湿机、微机、复印机、扫描机、放像机、照相机、温湿度自动记录仪、吸尘器等也填补了档案历史上的空白。
馆藏档案门类由少到多。目前,市档案馆已建立起一个以文书档案为主体,具有各种门类、载体和文登特色的综合性档案馆的馆藏结构。各种专门档案是80年代以来收藏进馆的新门类。馆藏除文书档案外,科技档案、印章档案、录音录像档案、照片档案、死亡干部档案、纪检案件档案、畜牧普查档案、工业普查档案、人口普查档案、名人档案、科技人员职称档案、获县级以上荣誉称号实物档案均有收藏。名人题词和古代帛书档案也有收藏,古今中外的各种资料更是内容丰富、数量庞大。
档案利用从秘密到公开,从政治到经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和《保密法》的有关规定,档案馆对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档案,已向史志、党史等部门全方位开放。使以往神秘的档案,真正造福文登人民。据统计,自1978年以来,有关部门依据档案先后为510名右派作了改正,为573名右派删除了“尾巴”,为482人进行了复审甄别,为145人承认了中专学历,解决信访纠纷126起。平均每年接待利用者1525人次,提供档案4115卷次。共向史志、党史等编史修志部门提供档案4万多卷次,接待1.4万人次。社会的档案意识和档案部门的社会意识普遍增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党的中心工作转移,档案工作也由过去长期单纯为政治斗争服务转到为经济建设服务上来。自1978年以来,档案馆提供档案为有关部门解决土地纠纷156起,债权债物纠纷69起,档案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无法用数字说明的。
《市志》记载了半个多世纪文登档案工作的发展史。可以看出,档案工作与两个文明建设发展是同步的,是人类伟大的记忆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工作的水平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反过来,档案工作又紧密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是“文登学”的一个重要佐证。作为一个档案工作者,从《文登市志》中看到这一平凡工作的成就和意义,心中充满着自豪。(宋文赟)

[《文登年鉴》,伴我跋涉] 虽说自小生长在文登,但也许因为“一心只读圣贤书”,致使对家乡文登知之甚少。每当别人谈起她,我便茫然,犹如摸不着头的丈二和尚,心中深感内疚。
参加工作后,由于乡镇基层工作比较复杂,加上对当地风土人情、旧俗新颜的不甚了解,工作常常处于被动,令我尴尬不堪。心中有一种想了解文登、熟悉文登的渴望,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渴望日渐强烈。朋友获悉后,向我推荐《文登年鉴》,说“这本书不错,对你可能有帮助。”
我接过这本洋溢着墨香的大书,心中有一种很厚实的感觉。“文登概况、镇区概况、政治、政法、工业、农业……”在阅读中,我越来越体会到,这是一本融天文地理、风土人情于一体,资料齐全、史料确凿的文登大百科全书。犹如陈年老酒,越品越有滋味。每日茶余饭后的阅读,已作为一种必修课固定下来,为以后的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1998年春天,镇领导要我赶写一篇有关镇办企业--威海有利电池有限公司发展情况的宣传材料。可是手头资料不足;去公司采访,恰巧其主要领导又出差了,事情很棘手。无意中想到了《文登年鉴》,在《明星企业》栏中(第277页)找到了有关该公司的简介资料。以此为参考,根据已掌握的资料,仅用一个多小时,一篇500多字的消息一气呵成,相继在《中国乡镇企业报》、《乡镇企业导报》等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深深感到年鉴等史志丛书真正是工具丛书。
去年9月,由于工作需要,我开始接触房地产管理方面的业务。对我来说,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领域。房地产管理工作不仅业务面广,而且涉及相关法律、规章、制度较多,政策性很强。面对众多的法规政策,我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而现实又需要我必须在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我该何去何从?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先了解一些重要法规,然后通过《文登年鉴》中的有关专题介绍,力争对全市房地产管理工作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房管业务的认识日渐加深,虽然离精通尚远,但是终于迈出了解过去、研究今天的一步。
悠悠历史,道路曲折,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也许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甚至还会遇到新的挑战。但有坚定的信念、好学的精神,更有地方志、地方年鉴百科全书相伴,什么困难也挡不住我跋涉的脚步。(谭晓)

[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国情、乡情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故土上发生的事件其教育意义更加现实,更能唤起学生们爱乡爱国之情。学校要向学生进行乡情教育,《文登市志》这座难得的“史科宝库”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生动、翔实的历史资料。
你想让学生了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吗?1894年甲午战争后,英帝国主义强占威海卫,在文登境内强划租界,租界内外,变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文登人民苦不堪言。《市志》中“文登教案”记载了英帝国主义的蛮横无理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反抗强划租界斗争”记载了于冠敬等成千上万的文登人民为反抗英军强划租界,同英国侵略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历史。它用事实告诉我们:文登人民为什么要革命,文登为什么会成为革命根据地。
你想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历史吗?自1931年12月文登第一个党小组成立以来,文登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多次举行武装起义,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不朽功勋。志书中所载的“一一·四”暴动和天福山起义等翔实的史料,将永远激励着文登人民!文登人民在“抗日、解放战争中,有6600多名优秀儿女血洒沙场,为国捐躯;……新中国成立后,在抗美援朝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又有近千名文登精英英勇献身。”他们的名字,志书中一一记载,流传千古。《人物》编中,既有传奇英雄于得水的感人事迹,也有年仅14岁的烈士荣模的动人故事。文登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武装夺取政权、保卫政权的战斗历程,可以说就是中国革命的缩影。
你想让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罪行吗?翻开志书,“南马惨案”、“营南惨案”、“葛家惨案”等重大事件的记载把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武装的残暴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营南惨案”中有120余人惨遭杀害,1003间民房被烧毁……
你想让学生了解“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吗?志书中详细记述了这场劫难在文登的全过程。“干部群众吃尽了苦头”,“全县停工停产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2300万元,武斗致伤315人,残19人,死3人……”它严肃地告诫后人:社会稳定是根本,发展经济是硬道理。
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登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志书中所载史料就更加全面、翔实和丰富。“1991年,文登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45位。”
做为当代的文登青少年,一旦深入地了解故乡史,就会感到身为文登儿女而自豪,就会深深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建设中国”的伟大真理,就会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这,就是《文登市志》潜在的巨大的教育意义之所在!(宋文敬)

[征文获奖之后] 在我的书柜里,摆放着一摞摞文学类及青少年读的书,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淡绿、古铜色的三大册厚本本。这是去年11月从文登市史志办公室领取的《读志鉴、用志鉴》征文三等奖奖品:《文登市志》和两部《文登年鉴》。
对我和我辅导的学生来说,得到这三册书,如获至宝。自此,这《年鉴》和27篇180余万言的《市志》,不光伴我度着充实的晚年时光,还引导着我的一批批学生开阔眼界,获取知识,走上正路。
古训告诉我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会写,就要多读。而《市志》、《年鉴》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知识、思想性,在第二课堂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确是一部难得的爱国爱乡教科书。我用《市志》第二篇《自然地理》部分介绍我市的山山水水,借此激发学生爱我文登的热情;我们选读了《市志》的《人物》、《丛录》和《年鉴》的《史海钩沉》等部分,借此教育学生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树立远大理想……
开学前夕,我带领我辅导的泽头镇中小学火花文学社的小记者们去召文台参观。采访之前,在分别选读的基础上,把《英烈功臣》篇于得水、黄相和的传记及《史海钩沉》、《故乡的抗日斗争片断》等部分进行复印,每人一份,先让其阅读,并在参观、采访之后评选作文或调查报告。3月7日上午,一支由13人组成的泽头镇中小学火花文学社小记者团,便又奔向召文台文登学陈列馆,目睹了抗日战争时期“天福山起义”及英烈功臣栏目等简介后,人人深受教育。因为事先读过《市志》、《年鉴》的部分文章,所以,小记者们在陈列馆“革命先贤光照千秋”栏前停留时间最长,许多学生是第一次体验到了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特别是胶东人民心目中的传奇式英雄于得水的丰功伟绩,则成了小记者们为祖国未来而努力学习的动力。
走出陈列馆,我抓住时机,要求小记者们站在召文台上凭栏远眺,然后自告奋勇地即兴作文:从爱国是什么谈起、从参观召文台谈起,以巩固和扩大参观之后的教育效果。初二年级的小记者在小本子上写到:“中华民族惨遭侮辱的历史结束了。今天,学习生活在幸福年代里的我们怎能不自豪!怎能不由衷的从心灵深处喊一声:祖国啊,母亲,我们爱您!因为我们懂得共和国的旗帜是先辈们用鲜血染成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明天,当我们和太阳一道升起时,我们就是二十一世纪的脊梁!”
通过读志鉴用志鉴,引导中小学生爱我文登,这是热爱祖国的起点,是爱我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基础。作为文登的一分子,只有对家乡感情深厚,才会把文登的山山水水同祖国的锦绣河山融为一体,才会从热爱家乡,建我美好文登之情升华到热爱祖国强我祖国之情,由不负家乡的养育之恩,上升为关心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这就是志、鉴中英雄先进人物共同的成长过程和高尚品格。
我获得的奖品--这三本大书,成为我和我的学生们须臾不可离开的宝贝。
(林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