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市十周年专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2&A=8&rec=2&run=13

1988年10月24日,国务院批准文登撤县设市,仍隶于威海市。12月10日对外办公。至今,已整整十周年。
十年,在文登14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仅仅是一瞬间。但是,这十年,是改革的十年,开放的十年,奋斗的十年,辉煌的十年!十年间,文登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发扬“团结、开拓、务实、争先”的文登精神,全力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是文登历史上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历史时期。
改革的十年
十年间,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体制。国民经济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
农村体制改革 十年来,在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和经济体制改革。在保持土地国家所有、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将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以上,并允许承包期内土地使用权转让、租赁和继承,实现土地合理流动和集中;全市已拍卖、租赁“三荒”资源7.1万亩, 小型水利设施209个。全市有495个村庄实行了企业化管理,各具特色的专业规模经营大户发展到3. 1万户。“十大龙型”体系基地联带16. 7万个农户共同走向市场。对部分镇办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对700个农民联合体,以资金、技术、物资、劳动入股等形式改组成股份合作经济组织。
1991年2月,在口子镇山后张家村进行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1995年起,市政府将这项工作列入各镇(区)目标管理责任制中。同年4月,各镇成立“农村养老保险管理所”。至1997年末,全市投保人数已达6.6万人,收取保费3005万元。适龄农民投保率达到 %。
企业体制改革 坚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思路,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为重点,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和公司制改造。选择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有拳头产品的企业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组建企业集团38家,兼并、租赁、拍卖、破产企业178家。围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并建立了新型的企业劳动人事、用工、分配和职工保险制度,对部分国营小企业和微利亏损企业实行兼并、租赁和拍卖,对具备条件的企业进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至1997年底,全市57家企业实行了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
财税体制改革 在实行新老体制并行的基础上,1994年1月起,实行“分税制”,中央收入税种主要有增值税(75%部分)和消费税;地方收入税种主要有增值税(25%部分)、工商各税、企业所得税、农业四税、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对各镇的财政体制也由“统收统支、增长分成”的办法改为“收支挂钩”的办法。
住房制度改革 1993年3月,住房制度改革启动,当年12月,《文登市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方案》被威海市房改领导小组批准。1994年4月,开始进行以出售公有住房为重点的房改试点工作。1996年始推行住房分配公积金制度,市区新的房改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出台。至1997年末,已有200多个单位共出售公有住房12851套。
此外,还成功地进行了公务员制度改革、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开放的十年
1988年3月18日,国务院在《关于扩大沿海开放区的通知》中,将文登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之一。十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坚持以独资为主、“三来一补”为主、“大高新”项目为主和企业自营出口为主的“四为主”方针,借外力驱动经济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市委制定了一整套发展创汇农业、创汇工业的政策,规定以出口创汇贡献大小作为奖励有关干部职工的重要依据之一。市委、市政府每年都组织有关企业参加各级对外交流会,每年组团到国外招商引资,重视发挥民间传统优势,组织妇女劳力加入“两茧两绣”创汇大军,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向深层开发;发挥老出口企业的产品优势,引进外资,实行嫁接改造;发挥地理位置优势,积极拓展与日本、韩国的经济合作。十年来,全市对外合作的对象由亚洲的韩国、日本和港澳台地区扩展到欧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的领域由工业拓展到农业和第三产业;由引进外资办厂到走出国门,到国外设点办厂。1987年9月,境内建起第一家合资企业——烟台文良陶瓷有限公司,利用外资42万美元,至1997年末,全市累计成立外商投资企业241家,实际利用外资2. 5亿美元;1997年社会出口商品交货值达到58亿元。出口创汇达到8157万美元。在外劳务人员700人。长期在文登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指导的外商专家有260人。
1992年,按照“立足长远、超前规划、高点起步、滚动开发”为原则,文登市在市区规划建设了总面积14.8平方公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又相继在市郊规划建设了西郊、北郊、东郊三个工业区,在青威高速公路两侧规划建成了山韩国工业园。经过多年的努力,“四区一园”已经基本达到“六通一平”标准。目前,“四区一园”已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窗口。自1993年以来,“四区一园”共计引进三资企业7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3600多万美元。

奋斗的十年
文登是革命老区,战争年代,文登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为缔造共和国,奉献了7500多名优秀儿女的生命,数万人上前线,妇幼和老人担负起后方生产。改革开放以来,文登人民发扬了革命战争时期那么一种拼搏精神、奉献精神,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蔄山镇的启迪 原苘山乡辖30个行政村,面积50.3平方公里,不靠城,不靠海,本是全市一个落后小乡。改革开放之初,工业产值仅有122万元,在当时23处公社排第十七位。几年来,镇党委政府,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率先建起钢窗厂、塑料厂、散热器厂等十几家乡镇企业和一家外商合资企业。1989年撤乡改镇。1980~1990年,工业产值以年均53. 25%的速度递增,跃居全市第三位。1991~1995年,工业利税总额年均递增71.6%。1997年达到2.07亿元。苘山镇驻地已建成一座现代化小城镇,文登市委先后于1987年、1990年和1991年在这里召开同一主题的现场会,号召全市机关干部学习“苘山精神”,在全市形成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拼搏实干,争创一流的大气势。英雄的山人民是文登人民艰苦奋斗的典型代表。
电业的榜样 1989年3月,经国家计委批准,市电业公司始筹建铺头热电厂,装机3台,总容量1. 5万千瓦。电业干部职工发扬拼搏精神,昼夜奋战,克服资金、原材料紧张的困难,仅用1年的时间,第一台6000千瓦发电机组并网发电,实现一年设计、施工、投产的高效率,比国家计划提前一年。1990年4月2日,市委、市政府通令嘉奖全体电业干部职工,集体记大功一次,授予“实现‘八五’计划先行官”称号,号召全市人民学习“电业干劲”。此后,每年为全市增加电源1. 5亿千瓦时。1996~1997年,电业总公司又投资3.5亿元,完成热电厂工程,市委市政府先后三次召开大会,表彰电业职工的干劲,号召全市人民向电业职工学习艰苦奋斗的精神。
文登精神的形成 1996年1月11~12日,文登市经济工作会议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提出“团结、开拓、务实、争先”的“文登精神”。建市后的十年,可以说是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十年,拼搏实干的十年。从山精神、电业干劲在全市的普及和弘扬,实际上已孕育了“文登精神”。它的正式诞生,可以说是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的一大创造,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文登人民发扬老区革命传统,拼搏实干、无私奉献的新体现。这从工业产值年均递增38. 7%和国民生产总值年递增25.4%的高速度可以体现出来,从汽车专用线、309国道和初张路及桃威铁路工程的建设速度和质量可以体现出来,从市委市政府表彰的25名“八五”功臣的事迹中可以体现出来,从“五个奋战三年规划”的全面实现,无一不体现拼搏实干、艰苦奋斗精神。
经过十年奋斗,文登先后荣获“中国明星县”、“中国农村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全国水产品生产先进县”、“中国物资流通百强县”、“全国菜篮子工程先进县”、“全国渔业百强县”和“全省经济强市”、“全省提前达到‘八五’绿化标准先进市”、“全省村镇建设先进市”、“全省水土保持先进市”等称号。

十年辉煌
提前实现翻两番的宏伟目标 1984年5月28~30日,文登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了力争提前5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即,到1995年末,工农业总产值比1980年翻两番,达到21亿元(均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实际上,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就超过这一目标,达到23. 4亿元,提前11年翻两番。农业产值1993年达到8.6亿元,超过翻两番目标,粮食总产1990年为4.17亿公斤,超过翻两番目标;工业产值于1988年超过12. 6亿元的目标,达到13.99亿元;国民收入按可比价, 1992年超过12亿元的目标,达到16.9亿元。
1987年后,国家改按国民生产总值来计算翻两番目标。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文登国民生产总值要由1980年的3.25亿元增加到13亿元。文登市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3.94亿元, 提前9年实现翻两番的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山东第三位 1992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为32.5亿元。1995年达到95.5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百强县中由1992年的45位跃居第37位。1997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140. 3亿元,按可比口径,是1987年的9.6倍, 年均递增25.4%,居全省第三位(全国未再评)。1997年,财政收入达到4.3亿元,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08亿元,是1987年的5.9倍,年均递增19.4%。
农村经济全面振兴 十年来来,坚持以推行“农村经济主体工业化、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企业化、生活环境城市化、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为主线,在稳定发展粮油生产,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加大农业资源开发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立体化、集约化、外向化、工业化“五化”进程,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1997年农业总产值达到38.37亿元, 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90.6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是1987年的3.3倍和12.8倍,年均递增13%和29%。 1997年遇到严重旱灾,粮食总产35.9万吨, 比1987年增产7%。农业商品率由1987年的68.3%, 提高到1997年的85.9%。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1997年收支有余的村达到791个,占总数的90%,其中产值过千万、利税过百万的经济强村发展到175个。
工业经济飞速发展 坚持以建立高科技、集团化、外向型的现代工业体系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加快“六个转移”,全面实施结构调整、资金重组、转轨变型、技术改造、市场开拓、企业管理“六大战略”,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年间,累计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入60亿元。1993年,工业产值116亿元,在全省县级率先突破百万元大关。1997年,工业总产值288.8亿元,按可比口径是1987年的26.3倍,年均递增38.7%;镇以上工业销售收入、 利润总额分别达到145.1亿元和13.1亿元,去掉物价因素,分别是1987年的7.3倍和8.2倍,年均递增分别为22%和23.4%。 产值过亿元或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60家,其中利税达亿元的2家。
第三产业逐步繁荣 十年投资10多亿元,新建了一大批商业服务设施和10多处专业与综合批发市场,全市流通渠道全面畅通。1997年全市国合商业完成商品销售总额、实现利润分别为19. 5亿元和5500万元,去掉物价因素,分别是1987年的2.2倍和1.1倍。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万余户,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7.2亿元,去掉物价因素,是1987年的2.6倍,年递增10%。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十年来,围绕增强对经济建设的服务和带动能力,大力发展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商品流通、房地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等,加快建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功能齐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的第三产业体系。按照中心城市现代化、各镇驻地城市化的发展体系,完善综合功能,强化聚集效应,全面建设好各类城乡基础设施。开展“齐鲁杯”城市三上活动,实施“五个奋战三年规划”和“十个奋战三年工程”,使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完成了米山自来水厂建设和扩建工程,日供水5万吨;拆迁改造旧城区28万平方米,拓宽改造主要街道30条(段)70万平方米。21处镇驻地的城市化框架基本形成。1995年进行的第二轮“十百千”验收评比中,全市村镇建设各项指标考评列全省第一,命名为山东省村镇建设先进市。境内的威海机场已经完成扩建,开通与北京、济南、广东等多条航线。修建了桃威铁路文登段、309国道文登段、青威汽车专用线文登段;修筑了烟威路、初张路和机场路,“三纵三横”等级公路网络初步形成;市内开通6路公共汽车及学生班车;埠口港几经扩建,已成为国家二类开放港口。电话装机总容量达到6.5万门,开通了数字数据通信网络, 电业调度大楼、昆嵛大厦、工业展览馆、建行大厦、邮电大厦、金都大厦、图书馆、体育馆等相继落成。市热电厂已并网发电供热,市区通暖热化率达53%。召文台公园、圣经山索道的建成,增添了新的旅游景点。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1%。先后评为“全国卫生城市”、 “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市”,初步建成“绿亮美净”的现代化城市。
科技教育事业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十年来,文登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科教兴文”战略,切实把经济建设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十年实施科技计划478项,推广科技成果254项,创利税75亿元,实现产值75亿元。项,取得重要科技成果452项,其中12项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87年的32%提高到54%。被国家科委、科协授予“科学技术工作先进县(市)”、“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1993年,通过省政府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验收。中小学入学率、毕业率、升学率和高考升学率,均列省内前茅。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劳动者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87年的1. 04%提高到5.05%。中小学校校舍全部得到改造。 荣获“全国基础教育工作先进市”称号。
人民生活显著提高 职工工资年均4953元,比1987年年均1184元高3769元,是1987年的4.2倍。农民人均生产性纯收入达到3200元,是1987年的665元的4.8倍。1997年末,全市农村人均占有住房面积18.27平方米, 全市已有农民住宅楼24.3万平方米;有8.2万户农民安装了有线电视,1.4万户农民家庭安装了电话,60%的农户用上自来水,483个村建起了图书室、文化大院。1997年末,城区职工人均使用住宅面积14.2平方米,比1987年增加 平方米。教师住房问题已于1996年末全面解决,城镇新建住宅除通水、通电外,还通上暖气,城镇居民普及有线电视,半数以上住户安上电话。
1997年底,全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42. 38亿元,人均6355.9元,分别是1987年的11.7倍和10.9倍。
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突出 十年来,始终坚持围绕深入实施感情、信仰、稳定、党建“四大工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和各级政权建设,深入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形成了崇尚文明、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良好社会风尚,全市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体育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两基’教育工作先进市”、“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市”荣誉称号。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农村党建工作先进市”、“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建市十年,文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事实证明,文登的干部和群众不仅在战争年代,不怕牺牲,英勇无畏,为缔造人民共和国立下了丰功伟绩;不仅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艰难曲折的斗争中百折不回,坚定不移,为实施现代化建设打下基础;而且能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认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久道路,抢抓机遇,争创一流,写下了文登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有了这十年的新基础、新经验,下个十年,可以肯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崇高理想将在文登大地上化为灿烂的现实,“文登学”将驰名于华夏。 (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