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子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2&A=7&rec=15&run=13

镇党委书记娄顺剑(1987·5~1991·2)
林均健(1991·3~1992·9)
苑胜本(1992·11~今)
镇 长林均健(1987·5~1991·3)
刘晓东(1991·3~1994·5)
丛日俊(1994·6~今)

口子镇位于市区东南部10公里,总面积48·44平方公里,耕地1718公顷。1984年撤口子公社置口子乡,1992年改为口子镇。镇区西连张家产镇,东接大水泊镇,北倚文登营镇,南临高村镇;辖35个行政村,6635户,18880人,其中非农业212人,合同制工人1026人。全镇北高南低,四面环山,属丘陵山区,境内较高山峰为佛爷顶(海拔300米)、三奇山(海拔265·9米);主要河流为青龙河,流经本镇7公里入坤龙水库。
“八五”期间,口子镇两个文明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1995年,全镇社会总产值50156万元,农村工业总产值4014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45273万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4·56倍、5·32倍和1·32倍。全镇财政收入由83万元增加到213万元;农村人均生产性纯收入由806元增加到2050元。
镇村工业持续快速发展。1995年,镇办工业总产值由1990年的4500万元增加到2·29亿元,实现利税2920万元;村办工业产值由1990年的556万元增加到8542万元,实现利税505万元。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村经济纯收入达到6867万元,村级集体积累2183万元,有31个村跨入小康村行列,村村安装了闭路电视,村村办理了农民退休养老保险。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160万元,开通了徐泊公路口子段,投资100多万元兴建了邮电大楼,开通了900门光缆程控电话,4个村设立了电话分机,农户拥有电话690部;设立了文登市哮喘病医院,新建了洪家完小,兴建了25栋高标准的L师宿舍;镇中学添置系列高档教学设备,达到了威海市规范化学校的标准。
全镇党建、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公路建设和老干部工作历年均被评为文登市先进单位。
[工业生产迎难而上,龙头企业初具规模] 口子镇现有镇办企业11家,共有职工700人,资产总值6991万元,其中固定资总值1002万元,流动资产4550万元。“八五”期间新上出口礼花厂、庆发电子材料厂、金刚石制品厂、乾坤皮鞋厂、聚鑫养猪场、幅员电缆料厂,组建了文登市开泰橡胶集团有限公司,形成了化工、轻工、建材、电子等8大门类的工业体系。1995年完成工业产值2·336亿元,实现利税2920万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419%和630%。
采取优惠政策,稳定干部职工队伍 针对“八五”初期工业人才和技术骨干大量外流、人心不稳定的问题,镇党委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实行厂长(经理)聘任制,政府只聘厂长1人,其余干部由厂长聘任,简政放权,提高了厂长的权威;提高厂长(经理)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在保证工资基数的基础上,按利税增长额度予以奖励,成绩显著的予以重奖;实行企业骨干“农转企”制度,将他们及其家属户口统归工办管理,实行镇内“农转非”,可不耕种责任田,镇政府予以粮差补助,解除了企业骨干的后顾之忧。
加大投入,力促骨干膨胀 全镇每年技改投入以1000万元的速度递增,不断对弱小企业实行兼并,对骨干企业实行嫁接改造,先后兼并亏损微利企业3个、嫁接改造企业5个,初步打破了盆景经济的格局,产品结构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同时在文登市首家对乡镇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启动了企业内部活力。
推行农村企业化管理 全镇8个村实行了“村改企”,转变了村干部的行政职能和管理职能,把干部的思想引导到经济发展上。1995年,全镇村办工业产值8542万元,利税505万元,实现出口交货值500万元,均比1990年翻了两番。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崭露头角] “八五”期间,镇党委政府着力调整农村种植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既保证了粮食生产的稳步增长,又培植了一大批骨干支柱产业。
实行土地租赁,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 1993年,全镇在坚持土地公有、两权分离、有偿使用的前提下,把竞争机制引入土地承包,以改变平均经营的格局,推动土地合理流动和相对集中。当年有18个村实行了租赁,全镇有四分之一的户不种或只种少量口粮田,三分之一的户种地面积增加,地块整齐,易于规模经营。全镇种地专业户达3000多户,实现土地资源与劳力资源的优化组合,促进了劳力的合理分流和土地产出效益的增加。1995年,全镇在新上果园133·4公顷,桑园53·4公顷的情况下,粮食总产达到1·3万吨,花生总产3450吨,保持了1990年的水平。
实行老果园改造,营建农村产业优势 自1992年起,全镇通过对果园升级达标、劣质果园改造、聘请专家授课提高果农素质等途径,改造老果园179·1公顷,新上新品种果园133·4公顷,提高了果品产量和质量,优质果率由1990的60%提高到90%。1995年果品总产1·4万吨,收入2000多万元,全镇人均增收1100多元。
引进香菇生产,推广科学技术 1993年,镇党委政府集中人力物力,成功地引进江南特产香菇,迅速在全镇范围内示范推广。1995年,全镇养植香菇110万段,总产80万公斤,收入400万元,为农民开辟了致富新路。与此同时,全镇还加大了科技推广力度,农作物全部实现良种化,推广滴灌微喷工程66·7公顷,开办科技学校20多所,部分村利用有线电视开展科普电化教育,提高了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各村立足山区资源,大搞资源开发,已形成果品专业村25个、蔬菜专业村5个、养殖专业村8个,各类专业大户1480个,农民初步突破了单一粮油生产的小圈子,步入大农业的发展轨道。
[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探索农村党建新路] “八五”期间,镇党委全面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将其作为稳定农村的战略重点和加快经济发展的关键。
开展深入持久的思想政治工作 党委通过经常性的基层干部领导艺术研讨会、党校培训、党员干部电化教育,展开“新时期怎样的干部才算称职的干部”、“增加了什么、改变了什么”等大讨论的形式,统一和规范了干部的思想,增强了进取意识、奉献意识和群众意识。
建立全方位的监督监察体系 镇党委专设政工班子,制(行为规范,对农村干部实行经常性的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并通过建立任期政绩档案,实行村级财务镇级管理,设置镇村政务监督员等措施,随时掌握农村第一手资料,同时打破年底调班子的老例,随时主动予以调整。1994年,全镇归并、精简农村干部167人,压缩了54%,累计年减少开支21万元,建立了一支精干高效的干部队伍。
镇村干部领办村级经济实体 1994年底,镇党委从机关干部中挑选30人,与30个没有主导产业或主导产业不突出村的村支部书记,通过双向选择结成对子,共同领办村级集体经济实体。他们与党委政府签订《责任状》,规定领办人员年内必须为村集体建1个以上实体,根据村庄大小,当年要实现纯收入5000~30000元。党委提出“以土为本,依地生财”的口号,实行“项目自选,资金自筹,风险自担”政策,由领办者个人投资,收入归集体。领办期间,机关干部每人每月扣发200元作为风险抵押金,支部书记完不成任务,扣发当年工资的50%。当年兴办各类实体46个,收入80多万元;1995年又将领办范围扩大到全体机关干部和35个村的四职干部,提出“干部工资从实体出,不再给群众添负担”的要求,仅此1项,当年减轻农民负担45万元。1995年共兴办实体110多个,收入150万元。领办实体工作适应了形势发展需要,启动了干部内在活力,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提高了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转变了镇村干部的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实体的示范带动作用也有力地启发和引导了群众,起到了“办一个实体、带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的作用,被称为“口子模式”受到省、地、市各级的肯定和推广,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王克玉评价为“农村党建的新举措、发展经济的新突破、乡镇干部的新作为、党群关系的新气象”。
[利税超百万元企业]
文登市开泰橡胶集团有限公司 位于镇政府驻地,现任总经理徐承学。1982年2月建厂,占地2·5万平方米,1995年7月在原文登市口子橡胶厂的基础上实行股份制改造,改称现名。现有固定资产800万元,职工140人,助理工程师3人,技术员5人。主要产品有罐头密封圈和中高档橡胶鞋底、橡塑冷粘复合成型底。1995年,依据原有的生产优势,新上乾坤皮,厂,生产各种高档皮鞋60多种、600多个规格,产品远销全国及12个国家和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1995年生产罐头密封圈6亿只,各种鞋底300万双,高档皮鞋2万双,实现产值1306万元,利税431万元。企业连续9年被威海市工商局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连续6年被评为“产品质量信得过单位”。1993年被威海市政府授予“百强企业”称号,1994年被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文登市幅员电缆料厂 位于口子镇驻地,现任厂长王卫平。1994年建厂,下辖文登市美术霓虹灯厂、文登市庆发电子材料厂。现有厂区面积4万平方米,厂房面积1·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000万元,职工93名,技术员15名。主要产品有阻燃电缆料、美术霓虹灯、电子印刷线路板。现拥有4条阻燃电缆料流水线,生产的新型阻燃电缆料具有阻止燃烧的功能,属国际90年代最新产品。1995年实现产值6104万元,利税804万元。
[典型小康村] 山后张家村,位于口子镇西南方,距镇驻地2·5公里。1995年全村有260户,750人,耕地60·7公顷,其中果园34公顷,银杏园10公顷。1991年普及有线电视,安装电话103部,1992年建成威海市第一家村级股份合作制企业━━山口农工商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张炳义兼任总经理。该村发挥山区优势,实施“以果兴村”战略,原有果园10·7公顷,1990年,又投资16万元新上优质果园22公顷,全村果业专业户达160户,占总户数的64%,是名副其实的果业专业村。1992年投资40多万元建起节水滴灌工程,开展了小流域治理。村党支部、村委会高度重视科技推广工作,全村划分了10个科技小区,建起了标准化的科技学校,全面推行了电化教育,使农民的科技素质显著提高,全村果业技术员达160多人。1992年以来,连续获得山东省科普工作先进村、威海市科普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1992年,该村又在全市率先实行农民养老保险,连续10年免收群众的各种统筹款。1995年全村新老果园收入2000多万元,最多的户收入6万元,农业总收入480万元,集体公共积累27万元,固定资产100万元,人均生活水平2800元。1991年起,果园连续3年被评为省级样板园。1993年8月,评为首批“小康村”。
(王年刚 姜忠林 丛露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