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看文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2&A=3&rec=216&run=13

【全民创建在文登】 5月的山东文登,山青水碧、地绿天蓝,向人们展示着这座城市的美丽、富饶、和谐。
让创建活动深入人心 上世纪90年代,文登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紧紧抓住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这一突出特点,文登总结出了立足为民服务、建设精神文明的经验。进入新世纪,该市把这一特点融入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之中,使创建活动在市民心里扎下根。
创建文明城市是巩固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有效载体,不仅是争得一块奖牌、摘取一个荣誉,更是一项“民心工程”。因此,在创建过程中,文登市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
文登市区有抱龙、柳林、九里3条河流纵横相贯。以前,由于排污系统没跟上,河水一度污染严重,一到夏季就臭气熏天,群众意见很大。两年前,文登市把河流综合整治列入重点工程,投资800万元在河底铺设两条总长9.5公里的排污管道,同时整修堤坝,沿河两岸栽种树木。经过治理,3河变成了生态河、风景河,成了市民垂钓、休闲的好去处。
紧接着,文登市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确立“城在山中,河在城中,楼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生态化山水城市发展定位,相继实施迎宾大道、世纪大道、309过境段、机场路、文昌路等道路拓宽改造和绿化美化,整修市区所有街道,形成外部成环、内部成网、环网相连的大交通格局。同时,本着见缝插绿、填埋植绿、开墙透绿、大片造绿的原则,建起环岛公园、仙山公园、世纪公园和九里水头、泊子桥等绿地,形成城市景观群,有效改善了生活居住环境。今年以来,文登城市建设投入达3亿多元,新建整修道路21.4公里;实施绿化工程18项,新增绿化面积26.8万平方米,城区绿化总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人均占有绿地15.56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5.6%,绿地率达31.8%。文登市也因此跻身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市、山东省园林城市行列。
让各方享受创建成果 市民毕先生办了一家企业,到行政审批中心办理营业执照等。按照即时登记领照的程序,他只用了半个小时就办结手续,亲身感受到“提速工程”的便捷。为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方便群众办事,文登市取消、合并了245个审批项目,成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已有28个部门进驻大厅,并在18个镇、办事处全部成立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门受理、并联审批、一口收费、限时办结的“一站式”服务。文登市推行警务进社区,按照“一区一警”的标准建成独立或联合警务区40个,形成遍布社区的警务网。并结合文明城市创建,进行居民小区整治活动,推出“点亮窗前灯,修好门前路”的惠民之举,先后把德贤、利民两条老街,爬山、桃园、惠园3个老居民区和14个城区村(居)作为改造重点,重新规划设计,整修街道,安装路灯,铺设健身小径,维修暖气管网。
与此同时,文登市实施村村通油路、通自来水、通客车、通学生班车和农村校舍改造工程,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等,让广大农民也享受到创建成果。
让群众成为创建主体 日前,文登市新闻热线连续接到10多位市民来电反映同一个问题:位于市区峰山路一家单位的门脸玻璃碎了,装饰板掉了,既有碍观瞻,又影响城市形象。市民爱管“闲”事,是文登全民参与创建的一个例证。为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该市开通新闻热线,发动群众举报不文明现象,并设立了“挑刺奖”。热线开通一个多月,接到关于路边广告不规范、人行道彩板遭损坏等举报300多条。
文登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持续4年多来,社区开展文明楼院、文明家庭评选,窗口单位争创服务名牌,机关推行承诺服务,企业关心职工、同心发展,农村争创双十星(十星级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可谓各有特色,丰富多彩。此外,吸引全社会参与的还有“诚信文登”建设、新“三学”(学电脑、学外语、学科技)、学习型组织创建、双十佳(十佳文明市民、十佳文明小市民)评选等活动,不仅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而且做到人人有舞台、人人可参与,推动了创建活动的扎实开展。
(《人民日报》2005.5.31宗卫东 田序滋 王汝辉文)

【文登市重奖企业创品牌】 过去长期依靠为国外名企贴牌,过着衣食无忧日子的山东文登中小企业,如今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认识到,自有品牌才是企业之魂,才是企业加快发展、长盛不衰的“发动机”。如今,文登这个县级市,已拥有10多家在全国同行业中位居排头兵的名牌企业,有的还在世界市场上位居前列。文登60%的GDP、66%的财政收入、90%的外贸出口来自工业企业,名牌企业在其中的贡献首屈一指。
文登的“威力工具”是世界最大的活扳手生产企业,但长期以来走的却是贴牌的路子为国外名企代加工、代设计。这家公司设计、制造的手动扳手曾获“法国国家设计大奖”,但扳手上打的却是“FACOM”一家法国公司的商标。贴牌虽不愁销路,但利润与自有品牌相比却有天壤之别:以手动扳手为例,同样的产品,牌子不同,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竟然相差近100倍。今年文登有些家纺企业贴牌生产陷入困境,一些企业下半年拿到的订单还不够一个月的生产量。
痛定思痛,文登企业认识到,贴牌生产的路子大大束缚了发展的手脚;贴牌,贴掉了利润,贴掉了市场,贴掉了企业的未来,不能再抱着贴牌这个“奶瓶”不撒手了。因此,一场创名牌产品的高潮正在文登的企业里掀起。
“威力工具”的负责人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我们靠贴牌起步,但贴牌就像是喝奶,长期只喝奶,企业肯定长不大。”为此,“威力”注册英文商标“MAXPOWER”,在国际市场上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同时,他们还加强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如艺达集团从2000年起开始注重打自己的牌子,在美英等多个国家注册了自己的商标,自有品牌使艺达的产品迅速打开了市场,去年的国内销售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并被评为“山东省名牌产品”,今年又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的称号。
为鼓励企业创品牌,文登市出台奖励政策,对创立国家名牌、省名牌的相关人员,分别给予50万元和20万元的奖励。目前,在文登工业企业中,有13个商标被评为省著名商标,5个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2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
(《经济日报》2005.9.1王金虎 田序滋 王汝辉文)

【奏响和谐“三部曲” 山东省文登市努力缩小城乡差距记事】 到山东省文登市农村走一走,感觉这里并不比城市差多少。与村民们拉家常,他们高兴地说出一大串新鲜事:出门就是柏油路,家里通上自来水,医疗养老上保险……
投入亮起“转向灯” 河北崮头,文登市界石镇米山水库上游的一个偏远小山村。一条长1.8公里的水泥路与公路连接,笔直地通向村里,满载石材、苹果的各种车辆稳稳当当地向村外驶去。村支书丛玉滋说,“以前这条唯一的出村路坑坑洼洼,还有一个近3米的大坡子,村里的石材、果品外运,没有两辆拖拉机牵引运不出去,现在好了,乡亲们再不用发愁了。”仅界石镇就有16个这样的偏远村通上了硬化路。
为了改变农村道路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文登市投资1.7亿多元,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还开通了公交线路,运营公交车达80辆,实现了客车“村村通”。
文登市接着上马了自来水“村村通”,规划4年内,每户给予100元补助,解决3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仅此一项,市里就补贴3000多万元。现在,已经通上自来水的村有380个。同时,投资建起52处农村垃圾场,村村设立垃圾箱,成立专职保洁队,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文登市还实施了村村通学生班车工程,每辆车给1.5万元补助,农村娃可以坐着班车上学了。
威海市委常委、文登市委书记姜岱敏说,城乡的最大差距在基础设施,经济社会发展决不能忘了农村、农民。文登市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向农村倾斜,相继实施了硬化路、自来水、客车、学生班车“村村通”,农村校舍改造、环境综合整治等“惠民工程”,去年投向农村的资金达2亿多元。
保障结起“一张网” 文登市把社会保障的重点延伸到了乡下,让农民和市民共享“阳光”;筑起了3条“保障线”,让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帮。
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按照缴费标准,农民每人10元钱,实际只拿1元钱就享受到了合作医疗待遇,可以得到住院补偿。全市已有38.6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参与面达到94.1%。今年春天,文登市发放了一次农民住院统筹补偿金,共补助金额近300万元,涉及全市4483位农民。同时,配套建立完善了农村卫生设施,建起了50处中心卫生室。全市每年新增医疗设备累计投入达300~400万元。目前,文登已在全市农村建起1.5公里“医疗圈”,确保农民头疼脑热不出村,B超、X光不出镇。
文登还出台了《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采取“集体出一块、个人出一块、政府兜底”的方法筹集养老保险金。农民到规定年龄领取退休金,低收入群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对农村五保对象实行供养。今年的农村低保标准定为800元/年,有3000多名农村群众成为低保对象。
城里人牵手“穷亲戚” 从去年开始,文登市启动了为期3年的新一轮包扶工程,选定2000多名机关干部,分别与贫困村、贫困户“结亲”;联户干部原则上每年扶持贫困户款物不少于500元,至少发展一个致富项目,3年后达到或超过全村平均生活水平。
文登地税局与天福路街道办事处东渠格村攀上亲后,多次到村里调研,不仅出资为60户村民安装了有线电视,还帮助新上了制砖、养貂项目,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3万多元。龙山路街道办事处管庄村的宋国棠妻子残疾,两个孩子上学,欠下1万多元债务,负责包扶的干部苏浩杰经过协商,安排他到村办纸箱厂上班,并送去了奶山羊,宋国棠家的经济状况明显好转。目前,各包村部门和联户干部帮扶物资、资金总计248万元,为联系户送去致富项目1137个。
(《人民日报》2005.9.18田序滋 王汝辉文)

【一根绣花针做成百亿大产业】 20多年前,山东文登的“鲁绣”还是绣花女的手工活,而今却成了年销售百亿元,创汇4亿美元的大产业。
山东省文登市,素有“鲁绣之乡”的美誉。这些“鲁绣之乡”,是文登的姑娘媳妇们,拿绣花针一针一线绣出来的。20多年前,这些手工活分散在千家万户,规模小,档次低,在点缀一下生活之外,最多换几个零花钱。
文登的家纺产业,就从这绣花针起步。现在规模有多大?去年的数据是:全市工艺家纺业销售收入108.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7%;利税11.4亿元,出口额4亿多美元,从业人员13万人,成为全市五大支柱产业之一。由此,文登成为全国惟一的“中国工艺家纺名城”。
实在了不得,但文登市还不满足。他们的目标是,在近年来家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再加一把劲,拉长产业链,做大家纺产业,到2007年,销售收入达到250亿元,再用三年时间,达到500亿元。
文登这根绣花针,真像孙悟空的金箍棒,变成了文登经济越来越粗壮的擎天柱。
从手工到机器:实现集群式发展 据《文登市志》记载,清代以前,境内妇女运用多种技法,在衣裙、被褥、枕头、肚兜、轿衣上刺绣各种美丽图案。后来,随着西欧刺绣、抽纱工艺的传入,传统技法与西方工艺相结合,创出了独特的刺绣风格文登鲁绣。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鲁绣技艺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几乎遍及所有乡村。绣花女手工制作一件像样的绣品多则一年,少则三五个月。因此,前后上百年,文登鲁绣总是那副老面孔,小打小闹,一直没形成像模像样的产业。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给文登“鲁绣”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1981年,时任文登县工业局副局长的李国贤走马上任绣品厂厂长。她带领36名职工,利用两台破旧缝纫机,率先在同行业中开始了由手绣到机绣的试验。
从手工到机绣,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假如没有这次突破,文登“鲁绣”将像大量的民间手工艺一样,渐渐衰落,甚至消亡在历史长河中。
李国贤用两台缝纫机,从民间工艺中拓出了一个大产业。技术的突破搭上了改革开放的顺风,小小绣品厂奇迹般地膨胀起来,逐渐发展到8个分公司、两个合资公司,形成了实力强大的云龙绣品集团。近年来,云龙集团瞄准本地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厂外加工点,兴办厂外厂。目前,云龙集团已设立加工点100多个,加工厂10多个,两万多农家姑娘从这里获得了稳定的收入,企业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成了全国最大的出口抽纱品生产企业。
20世纪90年代,初具规模的艺达集团凭借管理优势和市场优势,低成本扩张,相继兼并了玩具厂、服装厂、华瑞鞋厂、地毯厂,租赁了电大绣品厂等亏损企业,使企业规模膨胀了10倍多,现在总资产已达3亿元,年生产能力达2200万件(套),由不足200人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国家中(二)型企业,创造了一个家纺企业快速发展的“神话”。
紧紧抓住这个新兴起的产业,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优化环境到全方位服务,竭尽全力帮助这个产业做大做强。目前,文登工艺家纺业已经形成了以云龙、艺达、同大、艺源、万得等五大集团为龙头,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全面参与的集群式生产体系。全市家纺企业和各类配套企业发展到700多家,形成了6亿多件(套)的生产能力,主要产品发展到五大门类、3200多个花色品种,内销全国各地,外销美、英、法、德、日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转轨变型:创新带来活力 从手工工艺品到机器产品,是文登“鲁绣”获得新生的第一步。而快速发展成文登经济的支柱产业,则得益于近年来的“三大转变”。
姜岱敏告诉记者,这三大转变,就是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生产经营型向贸易经营型转变,由产品经营型向品牌经营型转变。由此,写下了文登工艺家纺产业新的辉煌。
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是文登家纺产业的一次“技术革命”。20世纪80年代,文登完成了从手绣到机绣的跨越,把手绣带入了缝纫机、万能机时代,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90年代初,引进多头电脑绣花机,产量和精度上了一个大台阶。此后,又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从瑞士引进飞梭电脑绣花机,每台工作效率相当于1048台万能机,传统产业由此脱胎换骨,跳出了“人海战术”。目前,这样的设备全市已有96台,其中艺达集团一家就引进了25台,总投资1.3亿元。
文登工艺家纺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技术创新史。装备加快了更新换代,设计也不断推陈出新,使工艺家纺产品特色更加突出、品质更加雅致。云龙集团先后开发出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45项、新针法新工艺86项,获得国家专利56项,每年设计开发出新花样都在2000个以上,平均每天就有6个新花样问世。他们独创的中国机绣史上第一项新工艺巧联目,首次将“直丝梯蹬”技术应用到机绣上,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王殿太创作了“小扣眼”、“回龙锁”等抽纱新工艺,推出了“地龙绣”、“插花绣”等新品种,一个人创新了50多种、1500多个花色的工艺家纺产品,使“云龙绣”两次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王殿太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成为国务院命名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据一份调查显示,同一件工艺家纺产品,贴上国外的牌子,在英国市场上是我们报价的34倍,在美国市场上是我们报价的56倍。这种现象在文登也比较普遍。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文登工艺家纺产品一直实行的是代理出口,主要依赖外贸公司或中间商,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市场和销售渠道,不仅利润很低,还容易受制于人,被代理公司“卡脖子”。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文登的工艺家纺企业积极争取自营进出口权,由做产品向做贸易、做品牌转轨。长期居于出口前列的云龙、艺达两大集团先行一步,云龙集团成立了自己的进出口公司,发展自营出口业务,显现出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云龙集团董事长李国贤介绍说,自1999年起,公司自营出口额以年均60%的速度递增,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国同行业榜首。2000年,又在美、英等12个国家进行了“云龙牌”商标的注册,品牌越打越响,成为山东省著名商标,系列抽纱绣品被评为山东省名牌产品和国家名牌出口商品。经权威机构审核评估,“云龙”的品牌价值已达7.2亿元。
同样,看够了代理公司脸色的艺达集团也痛下决心,冒着丢弃所有客户的危险开展自营出口业务。同时把眼光盯住国内大市场,坚持“两条腿”走路,逐步走出了只重出口、不重内销的误区,取得了国内销售的突破,打响了“艺达”牌,销售收入和自营出口实现了翻番增长。目前,文登市已有三大集团的商标被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
拉长链条:再上一个新台阶 最近,文登市的大小工艺家纺企业和各地客商争相到位于经济开发区的工艺家纺城建设工地,看规划,选地角,签协议,一派火爆景象。自去年8月28日正式开盘以来,计划推出的1000套商铺已售出40%。作为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中国工艺家纺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个项目由威海旭斌房地产公司开发,总投资2.8亿元,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设标准交易摊位4168个,包括贸易区、加工区、仓储区等,以及物流中心、采购博览中心、产品博览中心等,整个工程分两期建设,三年完成,一期工程将于年底完工,明年上半年开业。整个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胶东半岛规模最大的家纺原料、半成品、成品及设备的物流中心和家纺市场。随着它的建成开业,文登工艺家纺企业沿用已久的采购、销售“两头在外”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即将被打破,在家门口选料、交易的梦想即将成为现实。这是提升文登工艺家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一步。 文登市的决策层认为,对一个产业来说,没有产业链做支撑,只能算一个不成熟、不完整的产业。文登的工艺家纺业中间实两头空,产业链太短。每年60多亿元的原材料到外地采购,增加了成本,也流失了利润。各厂家销售各自为战,进货销货渠道比较乱,形不成整体优势。工艺家纺业要再造新优势,必须在产业链上求突破,走产业化发展路子。按照这一思路,文登市确立了以产业为依托,建设工艺家纺专业市场和工艺家纺配套企业的目标,努力把产前、产后的配套服务搞上去,使产业链向产前拓展,向产后延伸,环环相扣,环环相促,为企业打造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平台,搭建进军国内和国外市场跳板。
同时,文登市启动了临海工业,重点引进一批印染织企业,进一步延伸工艺家纺产业链,为工艺家纺业发展搞好配套,提供全方位服务,推动工艺家纺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从绣花针到一个产业,到产业化,到越来越长的产业链,文登正在沿着这条路子阔步前行。为了更快更好发展,文登仍在不停地探索新的路子。前不久,由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主办、文登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家纺产业发展论坛在文登举行,应邀前来的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家纺行业、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家纺产品质量分析及值得注意的问题,品牌与管理,用好出口信用保险等8个方面,深入研讨,为文登工艺家纺产业支招献策,让文登的家纺企业开阔了眼界。谈到文登家纺未来的发展,姜岱敏充满信心:“抓住特色,找准定位,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发扬光大鲁绣文化,大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文登工艺家纺产业就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从而无愧于‘中国工艺家纺名城’的称号。”
(《经济日报》2005.11.8 单保江 田序滋 王汝辉文)

【产业集群的规模和实力撑起山东文登市工业的大半天下“三变”的效应】 在刚刚揭晓的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中,山东文登排名第16位。日前,记者在山东文登采访时了解到,文登产业集群的规模和实力已撑起全市工业的大半天下:家纺制革、汽车配件、电子通信、机电工具、食品医药五大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350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总额的80.4%。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文登的这一成绩,来源于发展思路上的三个变化。
转变:产业集群立市成新理念 文登具备良好的工业基础,拥有一批在全国同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的骨干企业,但大部分处于产业链条的中端和低端,往往自己“包打天下”“上下游通吃”,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链。面对这种状况,文登经过科学分析得出结论:做大工业,要走产业集群化发展道路,让企业“抱团”“扎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轨。
根据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国际国内产业发展趋势,他们选取了汽车配件、家纺制革、机电工具、电子通信、食品医药五大产业作为主攻重点,并专门聘请北京一家经济研究院进行了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对五大产业的发展前景、发展方向、发展措施、发展环境等进行科学论证,制定了新的发展“路线图”。
新理念、新规划激发出新思路、新举措。现在,五大产业之一的汽车配件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年产10万辆整车、75万只曲轴、20万套轮胎、18万套板簧的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达到40亿元。
一个产业群,就是一个经济增长点。伴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崛起,文登逐步进入经济发展快车道,经济活力、竞争实力不断攀升。
聚变:“放水养鱼”壮大集群规模 在文登,不管企业什么性质,只要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都能享受到一定的政策优惠,得到资金等方面的扶持。
据悉,仅今年以来文登市委、市政府就做出了加快骨于企业发展、促进民营家纺业崛起、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三个决定,出台了财政奖励、费用减免、用地优先等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措施,它们如同一个个“风向标”,引领着相关企业向产业集群聚合,形成了集聚效应。
有人曾用“群山无峰”来形容文登的骨干企业,原因是它们规模普遍偏小,销售收入也不高,难以形成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现在,文登专门出台了鼓励政策,设立了骨干企业发展基金,每年拿出8000万元,对投入力度大的骨干企业进行资金扶持,并每年从中选取20家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培植“顶天立地”式产业龙头。
政策就是导向,放活才能做强。文登市市长王亮说:“这么多的扶持政策,这么大的财政投入,体现了政府抓产业集群的坚定决心。”
裂变:“双向延伸”做强产业链条 有人说,文登的产业集群是靠裂变发展起来的,这在家纺产业体现得最为充分。
文登素有“鲁绣之乡”的美誉,但工艺家纺业刚开始只有一家绣花厂,后来经过几十年的层层裂变,形成了云龙、艺达、万得、同大、艺源五大家纺集团,鲁东、金城、铭元、晨泰、裕祥五大家纺骨干企业。随着龙头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订单的大量增加,它们逐步尝试把绣花、印花、刻花边、穿丝带等单道工序下放到一些中小企业和农户家中,实行产品“裂变”,从而带起了一批为其配套的个体民营家纺企业和加工业户。而这些个体民营家纺企业的不断发展,又带动起更多的企业和业户加入,产生了一生二、二生四的裂变效应,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环山路街道办事处汤南居委会的陈序军以艺达集团为依托,建起了拥有8台电脑绣花机、80多名职工的电脑绣花厂,年收入50多万元。像他这样的外协厂,仅艺达就有50多个。
在十大龙头的辐射带动下,文登发展起700多家家纺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6.2亿件(套),销售收入达到110亿元,从业人员13万人,成为全国惟一的“中国工艺家纺名城”。
(《经济日报》2005.12.2邓卜平 何辉文)

【风雪无情人有情文登抗击雪灾疏路救人记事】 连日来,特大暴雪肆虐山东威海和烟台,风雪所到之处道路堵塞、车辆受阻。12月4日发生在文登市的一场紧急救援行动,让人们感受到了“风雪无情人有情”的真正含义。
400多辆车1300多人滞留 “我们被困在汪疃走不出去了”“我们的车在威石路抛锚了”……12月4日,大雪飘飞,求助的电话不断传到文登市政府办公室。灾情就是命令。正在值班的文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当机立断,迅速成立雪灾救援调度办公室,要求尽全力把旅客安顿好,把车辆疏导好,在文登境内不允许冻伤一人,不能出现一起交通事故。
市长王亮分别给各交通干线沿线镇党政一把手及公安、交通、建设、公路等部门主要负责人打电话,要求他们立刻奔赴一线,靠前指挥,全力组织救援。下午6点,分别由市长王亮,市委常委、副市长颜祥布,副市长苑胜本率领的三路人马顶着暴风雪出发了,沿线各镇的党政领导迅速到位,各项应急预案紧急启动,一场紧急救援行动由此全面展开。
三路人马摸到的情况很快汇集起来:文登境内抛锚车辆400多辆,滞留人员1300多人。其中灾情最严重的初张路汪疃段,300多辆车趴在雪窝里,形成了一条长龙,挪不动,走不了;500多人滞留车上,又冷又饿。据气象部门预报,当夜最低气温为零下6.4摄氏度,这么多车、这么多人呆在雪地里,如果处置不当,很容易出现问题。
上下一心,踊跃救援 雪地里车辆和人员的安全,牵挂着文登市领导和文登人民的心。他们充分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美德,不分本地外地,不计得失,踊跃救援。
市领导靠上来了。他们走到哪里,就把问候和慰问送到哪里,把温暖带到哪里,并顶着暴风雪指挥调度车辆疏导和救援工作。
沿线镇动起来了。周末休息的各镇机关干部接到通知后,立即上路救援。汪疃镇是这次暴雪的重灾区,镇党委书记、镇长等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人员施救。309线大水泊段、威石线文登营段滞留车辆严重,为及时有效救援受困车辆、旅客,两镇书记、镇长都在一线指挥,调动拖运车辆,集中安置受阻旅客,确保了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公安干警赶过来了。为切实做好公路滞留车辆和人员的疏导安置,文登市组织公安干警230多人,到公路沿线疏导交通,救援车辆。获悉灾情后,公安局局长王道珊当即向市政府主要领导立下军令状:“文登公路沿线滞留乘客如有一人死伤;我负全责”,要求各分局、派出所全部做到夜晚不熄灯、不关门,并亲自开车上路巡查,和政委刁波一直在路上调度指挥。铲车、装载机开过来了。文登市建设局、交通局、公路局等部门紧急调集挖掘机、工程铲车等20多辆,奔赴309国道、初张路、机场路清理积雪,救援车辆。食品给养送过来了。公安局等有关部门购买了2万多元的面包、火腿等食品及矿泉水,并安排三辆专车,沿公路把食品送给滞留人员。傍晚,大水泊镇接到309国道青石河村附近一辆客车的救助电话:20多名乘客长时间没有补充营养,镇领导当即安排青石河村干部为乘客送去衣物、棉被、食品,并将妇女小孩就近安排到村里取暖。
无一人冻伤挨饿的背后 由于救援应对措施及时到位,当晚1300多名滞留旅客全部得到妥善安置,无一人冻伤挨饿;到12月5日下午3点半,受困的400多辆车全部疏导完毕,没有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雪灾无情人有情。在救援工作中,文登人的热心、热情和无私帮助,受到被困旅客的广泛赞誉。4日下午5点,309线一辆客车抛锚。得知车上有一位孕妇,市政府办公室马上协调驻军某部出动拖车将客车拖进城里,安排人员为她进行了体检。从几条交通干线一路走来,这样的感人场面随处可见,雪中送炭的场景比比皆是。
为把滞留人员安置好,汪疃镇在镇机关大楼安排专人通宵值班;随时接待滞留人员,并腾出政府办公楼、机关干部宿舍等,安排400多名滞留人员住宿,机关干部和周边村干部群众也争着把人往自己家里领,收留滞留人员150多人。
沿途周边村的群众自发地组织起来,主动上路帮忙,遇车推车,遇人救人。当司机们要给他们报酬时,他们连说不要。文登营镇前北风口、西字城等村村民面对汽油耗尽的载货卡车、出现机械故障的面包车,踏着膝盖深的积雪,到天福山加油站买来汽油,到村里借来了修理工具,解了司机的燃眉之急……
正是这许许多多文登人,用火热的情怀,融化了笼罩在受难旅客心头的寒冷。
(《人民日报》2005.12.12 田序滋 王汝辉 宗卫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