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文登(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2&A=17&rec=200&run=13

文登:滨海养生之都

【开篇】一位百岁老人过生日,全家都要得奖金。
一处福地不足20里,5处温泉各不同。
秦始皇为何要来这里寻找长生仙药?
王重阳为何将这里作为修行地?
敬请收看《走遍中国》《文登,滨海养生之都》。
【解说】在我身后的这个字,是古文当中的“孝”字。看上去像是一个弯腰驼背的老人,下面的这个“子”是小孩,表示小孩在搀扶老人的意思。尊老爱老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历朝历代都有许多具体的规定,西汉时皇帝要对70岁以上的老人赐予拐杖,表示皇帝对老人的尊敬。到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还特地颁昭全国养老敬老。清朝一代圣君康熙更是多次举办全叟宴。如今,尊老爱老已经在中国蔚然成风,在山东省威海市的文登区,有一个村子,那里尊老敬老的做法与众不同。
2014年8月6日,我们摄制组来到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一个叫西楼的村子,听说这里一位老人要过百岁的生日,又听说这位百岁老人的生日会很独特。怀着好奇,我们跟着西楼村书记,一同前往老人家。
【同期】记者:“奶奶,您今年多大岁数了?”孙玉璞:“101岁。”
【解说】身着大红色唐装的百岁老人孙玉璞格外精神,她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年龄,并且还非常爱热闹,看到这么多人来看她,像个孩子般开心,并且对拍摄她的摄影机感到十分好奇。老人不仅好奇心重,还自娱自乐,一个饭盒盖子成了她的玩具。我们奇怪,老人怎能如此开心和长寿,想知道她在饮食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同期】孙玉璞老人的儿子林志杰:她什么都吃,不吃太素的,做什么饭吃什么饭,很正常。
【解说】看来,在饮食上,老人没有什么特殊的习惯,但却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她喜欢做些针线活,做鞋垫什么的。从这些鞋垫密密的针脚、细致的纹饰,看得出老人家的心灵手巧。儿子说,老人带大了孙子孙女,90多岁时,仍会给全家做饭吃,也就是近两年,因为年纪大了,才放下了手中的活计。但看上去,老人仍然喜爱她的这些作品。
儿媳王万卿是个爽快的性格,带着我们参观老人的闺房。
看到这些玩具才明白,老人的子女们是真正把她当个孩子般宠爱着。这些大大小小的玩具,不仅体现出老人童心未泯,更体现出孩子们对她的关爱。拥有55个子孙的老人,如今就只需要像个孩子一样,无忧无虑的生活。那么除了孩子们的孝顺,西楼集团给予每位老人的福利也是让他们长寿的一个主要因素。
【同期】西楼社区党委副书记吴龙山:90岁以上的老人,集团公司每年直接给自己的直系亲属2000元,95岁以上的到100岁之间的,每个直系亲属是5000元,超过100周岁以上的,直系亲属是两万元。像我们今天这个老太太,就是已经过百周岁了,她有七个子女,每一个子女就是两万,7个就是14万,再加老太太就是15万元。
【解说】从2001年开始,西楼村就用这样的制度,鼓励大家尊老爱老。这种对待老人的方式,在中国可以说屈指可数。而这样的福利待遇,保证了老人的生活水平,让老人心情舒畅,孩子们就更加努力工作。如今,村子里的长寿老人越来越多,并且大都身体健康,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寿。
其实,文登的“孝”文化传承已久,在文登档案馆里,民俗专家为我们在《文登县志》上找到一段关于李龙王的记载。
【同期】文登区民俗专家连疆:李龙王小的时候孝顺,也知道帮助别人,能够给老百姓带来风调雨顺,所以皇帝就批准了我们这个李龙王叫普惠佑民,这是对他的仁孝、对他的佑护老百姓的一种肯定。
【解说】传说李龙因为帮助百姓,而被皇帝封为五湖四海九江八河之总龙王,就是这样一位功绩赫赫的龙王,他的父母却是人间的普通百姓,而且就是文登山东村人。李龙因幻化成黑龙形状,吸吮母乳,被父亲以为是妖,用镰刀砍断了龙尾,但也被挂起的大风所挟持,掉进了东海,李龙后来变成人形,得知父亲因自己而死,十分后悔,就回到家里与母亲相依为命。当母亲去世时,远在黑龙江的李龙赶回文登,将母亲的坟墓迁到了柘阳山顶。每年三月初二,李龙王无论隐居何处,都会携带甘霖,回家给母亲过生日。从此,文登兴起了柘阳山庙会,而李龙王的仁孝更是代代相传,直到今天。
说起长生不老,很多人都容易联想到秦始皇,秦始皇为了寻找长生不老的药方,可以说是倾尽所能。根据司马迁的记载,从公元前219年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四次东巡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一项活动,就是寻找长生仙药,而文登就是秦始皇东巡到过的地方,那他到那里是不是也在寻找长生仙药呢?中国道家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说法,文登是道家全真教的发源地,这道家的养生法和文登的长寿现象又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解说】文登位于山东山东半岛的东南部,三面环海。文登的西面是绵延百里的昆嵛山,古代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都是昆嵛山派生出来的。根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219年的时候,带领着他的仪仗到东海来巡视,他召集了一些当地的文人学士,登上一座小山,为他的统一大业歌功颂德,从此这座山就留下了一个名字,叫文登山。后来当文登设县时,朝廷就把县城外这座小山的名字给予了新县,从公元568年建县开始,文登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秦始皇的到来始终还带着另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可以让他长身不老的仙药,看来这个文登确实有它非同寻常的地方。如今在文登,长寿的老人仍然比比皆是。
103岁的郑清源老人除了耳朵有点背,身体没有其他什么毛病,育有五个子女的她,现在还做着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今文登全区80岁以上老人近两万人,占总人口的3.26%,其中百岁以上老人47人,被誉为中国最新成长的长寿之地。像孙仁红老人这样101岁还能思维敏捷、热情好客,她与文登的其他百岁老人难道真有什么当年秦始皇寻而未得的长寿秘方?走了这一圈,感觉这些老人心态开明,用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过着自己的生活,这些又暗合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养生理念。
金元时期,道士王重阳来到文登圣经山,招收马丹阳、丘处机等七人为徒,创建了道教全真派,听说道士邱英模为丘处机后人,很好奇他有没有传承道家的养生秘诀,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了圣经山,没想到一见面,他就让我们的摄影师打他。习武已经46年的邱英模,每天早上必练的一个功夫就是撞树。邱英模带着我们走向一把大刀,他说那是自己练功的道具。急性子的邱英模以最快的速度拉开了架势,伴随着悠扬的乐曲,在经过一番热身运动之后,他游刃有余的操起了那把88斤的大刀,一招一式沉稳有力,闪转腾挪。记得金庸小说中的丘处机武功高强,难道他真的得了家传的秘籍。抻筋是邱英模的一个养生方式,除了武功,邱英模又告诉我们,他可以不带食物和水在山上生存半个月,这又是练的什么功夫?
出于好奇,我们请丘道长带我们进山,体验一下他的生存方法。除了野山梨,邱英模在野外生存还能吃些什么呢?入山没多久,邱英模就将道边随意生长的野花放进嘴里。从早晨6点到下午1点,跟着邱英模品尝了许多不知名的花花草草,这样的体验也充分说明圣经山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文登空气清新,全年空气质量良好率为100%,其中优质天气达到190天,特别是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每立方厘米就达到11000个,可以说文登就是一个天然大氧吧。虽然不感觉饥饿,但几个小时的爬山还是让人觉得口渴,此时一股清泉出现在眼前,我们也想尝尝这山中的泉水究竟是什么样的滋味。
山中的花草,甘甜的泉水这取之于自然的方式大概正契合了道家顺乎自然、祛病延年的养生理念。
圣经山顶,一块巨石上凿刻着五千多字的老子《道德经》全文,七八百年来一直被山上修炼的道人看作圣经,上面所描述的宇宙天地人物变化规律,隐含着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养生之道,也影响着世世代代生活在文登的人们。
邱英模的这套功夫,印证着老子《道德经》上的静气至柔,以静为正的说法。老子认为,柔和之气是人体最富生机之气,就像出生婴儿生机盎然、朝气蓬勃,这就是被医家称为的元气,指导着后世的养生理论。
【解说】文登由于地质原因,温泉的数量和种类都非常的丰富,据说喜爱泡温泉的秦始皇当年路过文登的时候,也曾好好的泡过一回。那么文登的温泉究竟对这里的长寿现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文登温泉资源富甲一方,方圆20公里内,竟分布着大大小小五处温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十分适合养生康疗。又听说文登的温泉水可以直接将鸡蛋煮熟,跟随温泉管理人员,我们也要尝尝用温泉煮的鸡蛋。温泉煮出来的鸡蛋,样子虽然是生的,但味道的确可口,能够将鸡蛋煮熟,看来这水的温度一定要达到80度以上了。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曾提到,温泉可以熟米,饮之可以治百病。
秦始皇为治疗疮伤而建骊山汤,由此开中国养生之先河。汉朝皇帝喜欢将西域进贡的香料煮成香水倒入温泉池中,以沐香汤。隋唐皇家大兴土木,扩建华清池,还设有温泉监一职,专门负责皇家沐汤事物。时至今日,温泉养生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文登,不仅当地人很早就有泡温泉的习惯,如今,许多外国人也来泡汤养生。
【解说】文登由于三面环海,海产是当地人主要的食物来源,而临海生活的人们,又是怎样健康长寿的呢?
在海边的东里岛村,我们见到了一位92岁的老人。老人说话底气十足,还津津乐道一次帮村里到海边打捞青苔的事情。老人不仅能干,饭量也不错,思维清晰、行动敏捷的他,一大早就开始喝点酒,不知道这是不是他的养生方法,也许他从来也没有想过如何保养自己的身体,只是顺其自然的吃饭干活,但也正是这样的顺其自然,才让他如此豁达长寿。
文登依山傍海、气候宜人,还具有悠久的仁孝传统,而博大精深的道家理论培养出文登人怡然自得的养生习俗。在文登,老人们都过着简单、轻松、健康的生活,也许这就是他们健康长寿的秘诀吧。
(《走遍中国》10月1日播报)

海味面食渔家寻
【解说】清晨五点,威海南海新区的港湾里,捕捞海蜇的渔船陆陆续续的出发了。我们搭乘蔡玉君船长的渔船,去看看当地的渔民是如何捕捞海蜇的。
海蜇是一种大型食用水母,它富含蛋白质和多种无机盐,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中国是最早食用海蜇的国家,早在晋代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中,就有食用海蜇的记载。在海面上行驶了一个小时后,我们遇到一艘正在收网打捞海蜇的渔船。
船长提醒我们不要触碰海蜇头,因为海蜇体内的毒素主要分布在这里。因为海蜇体内90%都是水,捕捞上来的鲜海蜇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快就会化成一滩水,所以渔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收网上岸。
上午9点,岸上的海蜇交易开始了,交易后的海蜇被以最快的速度运往附近的加工厂。王桂海与海蜇打交道已经有20 多年了,加工海蜇他有着丰富的经验。海蜇脑是最稀少的,加工后的海蜇脑能卖到上百元一斤,所以海蜇加工的第一步就是取出海蜇脑。海蜇的毒素主要集中在海蜇头上,渔民还要对海蜇头和海蜇皮进行脱水、去除毒素的再加工,而海蜇脑则要趁新鲜下锅煮熟。每年的这个季节,在城里生活的连疆都会来渔村,吃上一顿新鲜的海蜇脑。
【同期】文登民俗专家连疆:这个是很难得的,它的量也很小。捕捞海蜇的期限很短,就半月二十天,离开这个时候,即使你能吃到海蜇脑,你也要把它冰冻起来,这个滋味和新鲜的是没法比较的。所以在海边的人也是一样,也是很少人能吃到。用海蜇脑来擀面条,好吃的可以说是你都无法来形容它怎么好吃。
【解说】胶东人讲究上船饺子下船面,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做上一碗手擀面象征着情谊的长长久久。今天,李玉琴要用海蜇脑给我们做一碗渔家特有的海蜇脑花面。李玉琴说面和的越硬,煮出来的面条越筋道,不过这硬硬的面团,擀起来就要下一番功夫了。先把面团擀成圆形的面片,然后将面片卷在擀面杖上,随着擀面杖来回滚动,这样面皮就会越来越薄,把擀好的面皮像折扇子一样一来一回折叠整齐,这样切出来的面条就会粗细均匀。手擀面要开水下锅,等锅里的水再次开锅时,面条就煮好了。
海蜇脑配手擀面是渔家人的传统吃法,其实作为低等的腔肠动物,海蜇并没有脑,所谓的海蜇脑其实是海蜇的性腺,因为煮熟之后形似脑花,才有了海蜇脑的叫法。
爱吃面是山东人的饮食习惯,而对于生活在海边的山东人来说,他们的面食因为有了海的馈赠而更加丰富多彩。
【解说】这道面食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这就是玉米饼子,在山东威海,人们把玉米饼子叫作粑粑,威海人吃粑粑有一样最绝妙的搭配,那就是要配上最新鲜的海鱼,而且这个鱼和这个粑粑还要一锅出。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粑粑就着鱼,撑死个驴。在过去条件不太好的年月,这是沿海渔民改善生活时最好的饭菜。如今,吃杂粮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的新时尚,低糖又富含膳食纤维的玉米饼子又重返餐桌,甚至还走进了饭店酒楼。改良后的鱼锅粑粑,也成为了威海的一道招牌美食。
在威海,不管你走进高级酒店,还是路边餐馆,都会经常看到一种别具特色的饭菜,一个圆形的小铁锅,锅的中央炖的应时鲜鱼,周围锅边上贴着玉米饼子,这就是威海传统的地方名吃,当地人叫它鱼锅粑粑。其实,鱼锅粑粑是从沿海渔家走进饭店酒楼的,要想品尝最正宗的味道,还是要走进渔民家里。
从小在海边生活的王秋月,是个地道的渔家女,鱼锅粑粑是渔家女的拿手好菜。王秋月说,做鱼锅粑粑用什么鱼不重要,只要是新鲜的,鲅鱼、带鱼、小杂鱼都可以。鱼可以随便,但是锅一定要用这种烧柴火的大铁锅,
锅里的油烧热后倒入切好的带鱼,先过油去腥味,鱼煎到两面金黄时,撒入葱姜和干辣椒,滴入酱油,翻炒几下后再添加水。鱼下锅后就可以和面做玉米饼了,将玉米面和豆面按照二比一的比例混合,加入一些小苏打,一边添水一边掺和。面和好了,锅也烧热了,这时就可以贴饼子了。首先把面团团成椭圆形,然后依靠手臂的力量把面团甩在锅壁上。这动作看似没有什么难度,我们的记者也想小试身手。记者一不小心把面团甩到了锅沿上,看来这贴饼子确实是个技术活。据说鱼锅粑粑的做法出自于渔家女人的智慧,因为在过去,渔家女人既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为全家人操办一日三餐,为了节约时间和柴火,家庭主妇们在做饭时,就想出了这样饭和菜一锅出的烹饪方法。
一家老小都围坐在餐桌前,享用这丰盛的午餐。在今天,玉米饼子已经不是他们日常餐桌上的主食,偶尔做上一顿,孩子们吃的是新鲜,而老人体味的是回忆。
【解说】退潮之后,王维娟也在沙滩上寻找这个季节的美味。
为了让海洋鱼类有充足的时间繁殖和生长,从每年6月份开始,文登所在的黄海海域进入为期三个月的夏季休渔期。这段日子里,新鲜的海鱼难觅踪迹,滩涂上的贝类成为餐桌上的主角。
在渔家人看来,每一种海鲜都有着与它最对味的面食。而与黄瓢蛤蜊最搭配的就是用红薯做的面条,当地人称为地瓜面汤。做地瓜面条也要用这种烧柴火的铁锅,大铁锅上搭一根长木板,把做面条的工具礤床架在木板上,锅里的水烧开后开始擦面条了。地瓜面粉没有小麦面粉筋道,所以和出来的面团也很松散,只有借助礤床,才能做出面条的形状。
地瓜面在沸水中翻滚几分钟就可以出锅了,这带着一丝丝甜味的地瓜面条和咸味的海鲜汤卤搭配在一起,会碰撞出什么样的味道呢?我们的记者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尝一尝了。
【同期】这地瓜面条吃到嘴里特别软,特别糯,它不筋道,面条非常香,非常鲜,确实好喝。
【解说】在人们日益关注健康养生的今天,吃粗粮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而这种用海鲜搭配的五谷杂粮,不仅吃出了健康,更吃出了渔家的特色。
【解说】一大早,文登泽库镇尹家村的女人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今天是农历的七月初七,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女人都要做巧花、烙巧果,向织女乞求智慧和灵巧,所以这一天也被称为乞巧节。
把揉好的面团挤进模具里,按压成形后再将面团从模具里磕出来,巧果就做好了。长辈们将烙好的巧果用红线穿成一串,挂在女孩身上,期盼她们能够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其实不是只有女人才拥有一双巧手,林荣涛是文登远近闻名的面点师,他做巧果从来不用模具,仅靠一双手就能捏出各种造型。
在文登,每逢民间节日或者祝寿、婚嫁、生子等喜庆的日子,人们都会做各式各样的花饽饽来表达祝福。我们发现,在文登的面塑作品中,很多都是以龙为题材的,而林荣涛最得意的作品也是这件200多斤面粉制成的龙形花饽饽。
文登位于山东半岛东部,三面环海,沿海而居的人们自古以来就把龙看作生产生活的护佑者,每年都会在李龙王的老家宋村,举办盛大的李龙山会,家家户户都要蒸花饽饽,供奉李龙爷。这件名为李龙送福的作品就是林荣涛为2013年的李龙山会创作的。
这几千片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鳞片、胡须还有绒毛,都是林荣涛用一块块面团儿,经过捏制、蒸熟、染色后粘接到一起的。为了保持美观,这种祭祀、观赏用的大型花饽饽,往往都添加了色素和防腐剂,不能食用,而在日常的生活中,林荣涛坚持用蔬菜、瓜果等天然食材作为染色原料,把花饽饽的观赏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让花饽饽既好看又好吃。
【解说】七夕节这一天,早晨烙巧果、晚上吃饺子是文登人延续了千年的习俗,不过渔家人包的这饺子,跟我们平时见到的可大不相同。
记者闻了又闻,看了又看,实在想不出这黑饺子皮是用什么染色而成,为了解开我们的疑问,单秀娟带我们来到了厨房,原来黑色的饺子面竟然是用乌鱼的墨汁染色的。剪开墨囊,将凝固后的墨汁拨入盘中,一边加水,一边研磨,墨汁中的颗粒全部化开之后就可以倒入面粉中和面了。墨鱼汁做饺子皮,墨鱼肉拌饺子馅,包出来的墨鱼饺子不仅口感爽滑、味道鲜美,还有着非常高的营养价值。
【解说】在过去呢,我们吃墨鱼的时候一般都是随手就把墨鱼汁给扔掉了,但是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在墨鱼的墨汁当中,含有一种黏多糖,它具有降血脂、抗病毒等特殊的功效,于是墨鱼汁开始被人们当做健康食材。中国江浙一带的渔民就有食用墨鱼饭的传统,在西班牙,墨鱼汁海鲜饭是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在意大利,用墨鱼汁做的意大利面更是水城威尼斯的名菜。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世代生活在海边的人们与大海和谐共生,享受着大海的馈赠。
(《走遍中国》10月20日播报)

8粒种子成就的洋参传奇

【开篇】120多人的小山村,拥有2000多亩西洋参田。
4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中,2.5万亩是西洋参。
西洋参,历经几百年时间,如何落户中国?
西洋参,为文登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请收看《走遍中国》《8粒种子成就的洋参传奇》。
【解说】西洋参又叫花旗参、洋参、美国人参等等,是生长于北美原始森林当中的古老植物,具有活化石的称号。在17世纪90年代,康熙皇帝为了表示对先祖发祥地的崇敬,曾经下诏禁止进入长白山采伐草木,造成了人参供应的紧张,那个时候,北美的野生西洋参是趁机打入了中国的市场,而且很快就被中国人所接受。
从三百多年前开始,西洋参就应用在了中国的中医药领域。根据清代宫廷医案的记载,光绪二十一年前后,慈禧太后患有慢性腹泻,宫中的太医为她诊治的时候,把处方当中的药性温燥的人参改成了西洋参。之后,慈禧就把西洋参当做每天必吃的一种食品,到了70多岁的时候,据说她还是肌肤如少女一般地娇嫩。这传说中神奇的西洋参,在1981年的山东文登试种成功了,那么这个外来物种又是如何在中国种植成功并且成为普通百姓的营养食品呢?
【解说】在文登张家产镇的口子里村,一大早,王文水家里就来了客人。行内人都知道,能跟美国进口参相比的就是文登西洋参。像这样的广州客商王文水一天要接待好几拨,因为西洋参,他如今变成了一位远近闻名的人物。但是在30多年前,他却从未想过,西洋参会让他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文水说30年前的口子里村,人们就靠卖点小麦玉米来维持生活,每年每家的收入就几百块钱,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发家致富过上好日子。
1981年,王文水的岳父王继振从省药材公司带回8粒种子,作为村里的药材土专家,王继振带着自己的女婿王文水开始试种西洋参。他们用一年的时间在山上试种成功,但是由于山上面积狭小,种过西洋参的地方20年都不能再种西洋参,所以,他们想到了山下的大田。
【同期】王文水:我和老爷子应该在1982年还是1983年的时候,在我们这里搞了两分地的西洋参种植试验田。
【解说】从山上到大田种植西洋参,那时在全国都没有这样的先例,第一年,他们试种的两分地全部失败。
【同期】王文水:开始都长出来了,结果到六月份这个苗全部回苗,就是它的叶子全部都落下来了。
【解说】经过很长时间的寻找,他们发现是大田的土出了问题。在邻村,他们找到了与森林腐殖质土相近的土壤,之后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用了两年的时间,王文水与岳父终于在大田实验成功。王文水目前拥有西洋参400亩,在文登是数一数二的大户。
王文智是王文水的哥哥,当年和王继振王文水一同在山上试种西洋参,因为对他们曾经试种西洋参的大山感到好奇,不知道如今的山上是否还有他们当年试种后留下的痕迹,所以特意请72岁的王文智带我们进山。
西洋参对种植环境有很多特殊要求,由于文登地处北纬30度附近,年平均气温11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壤以棕壤为主,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与美国、加拿大西洋参主产区相近,并且文登又三面环海,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正好满足西洋参的生长需求,很适宜西洋参的生长。
半个小时的时间,王文智的拖拉机把我们带到了这座山的半山腰上。尽管有王文智在前面带路,我们还是走得小心翼翼,草几乎没过了膝盖,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行走的路,西洋参竟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不知道我们今天是否有运气可以看到一颗生长在山上的西洋参。
【同期】王文智:这个参它不太好找,光强了,直射两个钟头就死了;你不见光,它也就死了。所以它得见个光,光不能太强,这怎么办呢?这就得有这个树,树叶树杈子这么条条反射着,这是其一。其二个你还得离开这个草,像这么深的草,这里面就没有,把光全挡上了它就没法生存了,所以它就死了。
当时一没技术二没资金,王文智王文水兄弟就是凭着要发家致富的执着去冒了这个风险。这8粒存活了5棵,老教授、省里的和烟台药材站的工作人员和省里的医药局工作人员一看说,文登这个地方可以长参了。
【解说】由于在清代,朝廷就把人参作为珍贵的赐品赏给了汉人和外宾,而且一株上等的老野山参的价格也大大地超过了同等重量的黄金。人参稀少,又贵重如金,这就引发了外国人以西洋参换黄金的贸易念头。当时,西洋参贸易的成功者非美国的阿斯特莫属,在18世纪后期,据阿斯特多次西洋参贸易的记录,最多的一次足足挣了5万5千美元的白银,算成时价,也相当于好几百万美元了!那这有北美“绿色黄金”称号的西洋参给文登的百姓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又是如何辨别它的生长年限呢?在文登,除了西洋参,还有什么珍稀的草药资源吗?66岁的张经国已有30多年的种参经历,最初他在东北种植人参,因为父亲生病回到文登照顾老人,结果发现在这里种植西洋参的日子要比在东北种植人参好,所以1993年,他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文登,种植父亲留下的西洋参田。
西洋参是如何分辨生长年限的呢,带着这个疑问跟随王文智和张经国来到了距离村子最近的一处参棚,这个参棚大概有100亩的样子,在这里黑色的遮光网正是仿造了山上可以透光的树林,为既需要光又不能直射的西洋参创造了适宜它生长的环境。而一陇陇的分布种植,又避免了它们彼此争夺养分和光照,这些,都是当年试种西洋参的口子里村村民一步步实验得出的结果。
西洋参因为生长慢,就把土壤中的养分尽最大可能地吸收到了自己体内,那么为什么文登的大田这么适合西洋参的生长呢?
【同期】王文智:我们这里气候好,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有霜期短无霜期长,适应它的生长。我们用的肥好,既没有污染 也没有残留。
【解说】虽然文登拥有适宜西洋参生长的优越条件,但是西洋参的生长却是极其耗费土壤的肥力,一般种过一茬西洋参之后的15 到20 年,就不能在同一块地里再进行西洋参的种植。所以,这也是西洋参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分辨一棵西洋参的生长年份,只需要看它的一根茎上开了几个杈,以此类推,三年的三个杈,四年的四个杈。三年和四年的顶端还长着像花蕊一样的绿色和红色的果实,这就是西洋参的种子。
影响西洋参品质的原因有很多,气候、土壤、品种、以及种参的手艺。王文智所在的口子里村,人口很少,只有一百一二十人,却拥有着2000多亩的西洋参田。
【解说】据统计,文登陆地生物资源总数达到1544种,在野生植物资源中,经济植物有880种,其中药材就占了162种,而昆嵛山,素有“海上仙山之祖”的美誉,这里气候温和,雨量较多,山上更是拥有种类丰富的中药药材,在昆嵛山脚下的六度寺村,我们找到一位80岁的老人家王氏贤,因为老人常年在昆嵛山上寻找药材,我们便请他带我们上山,看看能有什么奇遇。
都说昆嵛山是仙山,我们终于在这儿碰到了一棵仙草灵芝。早在4000多年前,当中国祖先认识到人参的时候,或许它原本就是一种充饥的食物。随着它神奇的功效被发现,稀有的人参开始被当做名贵中药,渐渐地就划清了和食品的界限。之后进入中国的西洋参,也同样被作为稀有的药材。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高档酒店精细加工,各式煎炸烹饪之后,这西洋参菜肴自然就有了不俗的色香味形;而农家风味的做法呢,步骤简单,舌尖洋溢的又是一种别样的乡间滋味。
为了让我们能够品尝一下西洋参做的乡间美味,王文智邀请我们到家中做客,下厨做参的是他的女儿王跃宇,看她准备的原料有鸡有肉,品种丰富,不禁对这西洋参大餐充满了期待。
王跃宇选用的猪肉是自己的家养猪,切块与鹌鹑蛋炒熟,加入少许西洋参片进行慢炖,猪肉的滑口香嫩,带着西洋参的清香,口味应该是别具一格。
西洋参炖野山鸡,是文登比较常见的做法,鸡是文登人常说的跑山鸡,参是5年的西洋参,因为西洋参皂甙比较容易溶在八十度热水中,这种做法是保持西洋参营养的最佳方式了。喝一碗热热的西洋参鸡汤,暖胃又滋补。西洋参炒带鱼,在文登地区也比较常见,文登人不仅种活了参,还物尽其用,与当地海产相结合,创造出了新的西洋参美味。西洋参被认为是药食同源食材,但是因为有药效,不能用得太多。所以,吃参宴算是一种养生,但是要注意量的摄入。
西洋参的鲜参保质期很短,几百年来,人们发明了各种方法来保存它,直接晾晒,经过蒸煮,而现代科研技术可以直接提炼出西洋参中的有效成分人参皂甙。文登人并不满足仅仅种参卖参,他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尽可能多的提取西洋参中的有效成分,一步一步的,把西洋参做成了当地的一个大产业。
西洋参,不仅改善着人们的营养系统,而且也改善着文登种参人的生活,47岁的王元杰,15年前从口子里村走出来,至今仍然进行着西洋参的加工和销售,对他来说,西洋参身上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宝贝。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文登西洋参种植面积在逐年递增,曾经的8粒种子变成了如今的4万亩参田,文登的老百姓也越来越多的享受着西洋参产业带来的神奇馈赠。
据统计,全球西洋参生产国主要有加拿大、美国和中国。加拿大西洋参主产地是温哥华、多伦多,是世界西洋参产量最大的国家,占总产量的65%以上。美国西洋参的产地有威斯康辛州、纽约州、肯塔基州等25个州。在中国,除了文登以外,还有北京怀柔、吉林靖宇、也是西洋参的重要产区。如今,西洋参已经从曾经的皇室专用变为了全球华人的一种寻常保健品。
(《走遍中国》10月26日播报)

王文水:从山沟里走出的西洋参王

【解说】他是大山里的一个普通农民,却种植着价值不菲的“绿色黄金”。
【同期】王文水:今年这个市场还是不错的,价格还是不错的,我们收购每10 斤鲜参能达到95元,这将近一亩地能收10 万元左右。
【解说】仅靠8粒种子,他如何实现西洋参在中国的栽培?
【同期】王文水:这8粒种子一试验成功,就觉得西洋参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行了,就不用叫西洋什么,叫中国的参。
【解说】30多年的精心守护,在他心中,有怎样的梦想?
【同期】王文水:就是干到老学到老,永远得学着种,而且这个西洋参永远能种下去。
【解说】敬请收看本期《流行无限》《王文水:从山沟里走出的西洋参王》
【解说】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流行无限》。在山东省文登市,有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不仅成为国内最早引进、试种、推广西洋参的人,而且还带领当地的农户脱贫致富,使文登成为中国西洋参三大主产区之一。他就是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西洋参王”的王文水。
【解说】在文登区张家产镇的一处西洋参种植园里,我们见到了正在忙碌着的王文水。初见王文水,给人感觉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汉子,衣着简朴,皮肤黝黑,但在当地他却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从1981年开始,这位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农民,走南闯北,潜心钻研西洋参种植技术,用了3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西洋参在当地的种植栽培。在他的带动下,文登区的西洋参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年产量5000多吨,为当地农民带来了近十亿元的收入,他也因此成为了“威海市科技带头人”。
王文水告诉我们,今年风调雨顺,病虫害也比较少,他种植的西洋参长得格外好。王文水目前共种植了400多亩的西洋参,总量有40多万斤,是文登区最早从事西洋参种植,也是规模最大的种植户。按照今年的收购价格,鲜参收购价达到了每斤95元。如果按照亩产1000斤来计算,一亩西洋参就可以收入近10万元。400多亩的西洋参就有上千万的收入,效益十分可观。
没有想到,这一株株看似不起眼的小草药,竟然有这么高的经济价值,这不由地让我们对王文水刮目相看。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他带我们来到了收获鲜参的大棚里。
【解说】西洋参是一种名贵药材,原产于加拿大魁北克的原始森林中,被命名为加拿大参。后来由于在美国境内也有发现,又被称为花旗参。由于它怕热喜阴,所以在种植时要在外围搭上遮阳棚,以利于它的生长。
王文水告诉我们,挑选西洋参最重要的就是看它的生长年份,年头越长越好,但种植成本也越高,生长期到了的西洋参,有效成分才能够达到相关的药用指标。
【同期】王文水:西洋参一个是三年一个是四年都可以作为商品。应该最好还是4年,多长一年它的有效成分比较高一点。但是我们为什么三年要挖,一个是我们的土地,感觉这个地挺湿润的,它再长西洋参它就会吸附于它,会造成它烂掉,所以这个情况看地块不好,我们要提前把它挖出来。再一个根据这个市场的需求,去年市场三年生的也需要很多,所以我们也就把它挖掉了。
【同期】记者:要长得大一些的西洋参,能长到多大啊?
【同期】王文水:在我们文登地区,我们的西洋参一般是4年生的,很多在150克。
【解说】在19世纪初,野生西洋参因为大量采集而日渐稀少,所以价格昂贵,曾一度与黄金等价,有时甚至超过了黄金的价格。由于西洋参具有提高体力和脑力、降低疲劳度、调节中枢神经等作用,所以从三百多年前开始,中国就开始进口西洋参,并把它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王文水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种西洋参,虽然试种和推广成功了,但是产量却一直跟不上去,面对这样的困境,他想了很多的办法,却一直无济于事。一次偶然的机会,正在地里打药的王文水发现了一枝奇特的西洋参苗。
【同期】王文水:就是应该是在11 年以前,我在这个大田里面其他的西洋参就回苗了,就有一棵它长得很好,长得绿油油的。我也是感觉到很奇怪,为什么它能存活下来,这些都枯萎了。那时我老岳父住院在外面回来,我跟他讲,老岳父一看,说是这是一个很好的宝贝。因为老岳父他是专门搞育种的,所以他一发现,这一棵参生长性那么好,他就知道它是一个很优秀的品种。
【解说】这次发现给了王文水很大的鼓舞。为了能试种成功,他一天到晚都守在田里。既要观察参苗的生长习性、特点,还要记笔记、查阅资料。然而,要靠一棵西洋参苗培育出一种新品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同期】记者:那个时候花了多长的时间去精心培育这样的一个新的品种?
【同期】王文水:得好几年,应该说10年的时间才搞出来一个好的品种,每年结了种子我们又要从它的种子慢慢繁育,它这棵能结到80到100粒种子,重新种在地里面,慢慢的把它培育出来,培育出来再搞一个试验田和其他的大田对比,看一下到底能不能真正的抗光等等,通过好几年的试验,也通过一些专家的考察,得到一定的数据来对比,看看它的产量到底增产多少。有时候像我们这里夏天下大雨你就必须过来看一下,如果是一旦出现毛病,赶快的把它好好管理一下。
【解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0年的努力,1999年,王文水培育的新品种“三抗一号”终于试种成功。
【同期】王文水:我们文登农业局也请来吉林农业大学一个庄教授,他一看,感到很惊奇。他就讲我搞了一辈子育种,没育出一个很好的优良品种。你们搞这么好的优良品种,这在我们国家数第一的,而且这个教授庄教授也是单独为我们这个三抗1号做了鉴定,测产。他一测产,结果发现能增产20%到30%,所以他也说这是真了不起。
【解说】30多年的摸索和经验,让王文水成为名副其实的“西洋参王”。他不仅在技术上遥遥领先,还变成了经验丰富的西洋参养生专家。他告诉我们,西洋参之所以昂贵还是因为它神奇的治疗功效。如今,在市场上用西洋参开发的保健品有很多,品种和样式也十分丰富。但是在文登当地,用熬汤的传统方式食用西洋参,仍然最受人们的欢迎。在他的邀请下,我们品尝了一次地地道道的西洋参宴。
在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将人参炖汤列为上品。人参为百草之王,是滋补的良药。适用于大病初愈、久病体虚的人。然而它比较干燥,很多人吃起来容易上火,不是人人都可以进补。而西洋参和人参是同科同属的不同植物,它的药用功能和人参相同,但是它性味偏凉,补而不燥,除了补气生津,还能清火除烦、不会导致“上火”、血压升高等问题。所以无论什么季节都可以食用。除了营养美味的鸡汤,最吸引我们的,还是一道独特的油炸西洋参。
【同期】王文水:西洋参在我们这个地区可以做好多菜,我们今天简单的做了几种,我们做米饭也能把西洋参切成片放在米饭里面。
【解说】听了王文水的介绍,才知道一支小小的西洋参,竟然能有这么多的做法和功效。吃完晚饭,天色渐渐暗了下去,王文水的工厂里也迎来了一天中最繁忙的时刻。
王文水告诉我们,每年的这个时候,东北、广东、浙江等地的客商便会来到当地收购西洋参。他除了销售自己种植的西洋参外,还会帮着其他的参农们一起销售。而他这个看似简陋的工厂就成为当地最大的西洋参集散中心。如今,在王文水的带动下,西洋参种植已经成为当地农业经济中的一个大产业。
【解说】王文水所在的口子李村,是一个60户,130人的小村庄。村内地势北高南低,背靠大山,全村的耕地加起来不到400亩,是一个活脱脱的山沟子村。1957年,王文水就出生在这里的一户普通农家。在他的记忆中,当时家里的生活十分困难。
【同期】记者:那时家庭贫困到什么程度?
【同期】王文水:很苦,那时候姊妹也多,我从小5岁我父亲就去世了,这个家庭是我母亲带着我们这么多的姊妹,家里的确是没有吃的。就是姊妹都到山上挖野菜,每天挖野菜回家,烧点汤充饥。家里的父母攒一点钱,我哥哥出去打石头赚点钱,到供销社买一点饼干给我吃,后来我母亲和姐姐也经常说,那个时间我们都是饭吃不上,只能是攒点钱去买点,为了把最小的抚养长大。
【解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虽然年纪最小,但懂事的王文水很早便开始帮着母亲和姐姐料理家务。
在王文水的记忆中,他从小就喜欢种花种草。那个时候他最常做的,就是在菜园子里找一些奇特的花草,然后采集回家种植在花盆里。在他12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村里的老人口中听说,有人在山上种了一种仙草,就是传说中的人参娃娃。怀着强烈的好奇心,王文水偷偷跑上了山。
【同期】王文水:当时一看,他搭着个棚,围着个围子里面,我从缝里看了一下,一看没有几棵,就只有那么4、5棵叶,我当时就想,怎么这个参叶是这样的,就像一棵小型树一样,我可算是知道人参的样子了。
【同期】记者:那时候也没看过真正的人参的果实是什么样的?
【同期】王文水:没有,那是他从东北应该是搞了几粒,也没有多少种子,也可能是搞了半斤1斤的种子过来把它种上去了,结果继续放苗,也不活。第二年我又去看,结果发现人参都没有了,都跑了。我们那边有很多的老人说这个人参,它自己会跑,你搞不好它自己就偷着跑了。
【解说】这次种植失败的经历,更让人参在人们的心里蒙上一层神奇的面纱。而王文水也不会想到,自己日后竟然会和这种奇特的物种打上交道。
1974年初中毕业后,王文水不再继续读书,来到在村里的大队开拖拉机。三年之后,为了响应国家号召,19 岁的王文水参军入伍,来到了福建。在部队的四年时间里,王文水由一个少不更事的小青年慢慢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军营的严酷生活不仅磨练了他的坚毅的性格,也磨练了他不服输、敢担当的个性。
1980年退伍之后,王文水回到了家乡。一年后,经过家人的介绍,他和同村的姑娘王文彩结了婚,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因为岳父是当地有名的中药材种植专家,从小就对大自然感兴趣的他,一有时间就跟着岳父一起上山中草药。很快,勤奋好学的他,掌握了很多中草药种植技术,成为了岳父的好帮手。
为了种植黄芪,王文水和岳父长时间待在大山里。为了提高大棚里的温度,他们就在黄芪周围埋上瓦罐,然后每天三次往罐里加温水。这项工作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却十分枯燥和辛苦。那个时候,王文水每天就是守在火炉前,不停地烧水,然后再灌倒罐子里。4个多月的时间,他仅烧水就用去了两万斤草。功夫不负有心人,用了一年的时间,他们种植的黄芪终于收获了。
【同期】记者:那个时候种黄杞种中草药赚到钱了吗?
【同期】王文水:开始赚到钱了,种以前那个老品种赚不了什么钱,也很辛苦。后期他研究新品种改良,这个赚钱,一亩地能产700斤,1块钱一斤的话,能卖700块,那是1981年的时候。
【同期】记者:那会700 钱很多了。
【同期】王文水:对!那个时候工人工资才不到30块钱,25、26块钱。我们去卖黄芪的时候,有人跟我说,挣这么多钱你可了不得。
【解说】这次种植黄芪的经历,让王文水信心十足,他决心一路走下去。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机会来到了。
1981年,王文水的岳父从省药材公司带回八粒种子,说是“西洋参”。在当时,西洋参的价格为人参的20倍。在此之前,中国一直依靠从美国、加拿大进口,在国内还没有种植成功的先例。由于西洋参生长在北美原始森林,对种植环境有很多特殊要求,而文登地处北纬37度附近,年平均气温11.5度,土壤以棕壤为主,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很适宜西洋参生长。听到这个消息,王文水敏锐的感觉到,机会来了。
【同期】记者:当时拿到这8 颗种子,您会种西洋参吗那个时候,知道怎么种吗?
【同期】王文水:不会,当时他们给了8 粒种子,让我们试种一下,看看这里的气侯土地适不适合西洋参生长。我们村有一个高山,我们选择在高山的半坡上在那边种植。也是考虑就在找它这个在林上种植,而且山上土好,有机物含量高,所以就选择在山上把这8粒种子种进去了。
【解说】长这么大,第一次接触西洋参,连它能长成什么样都不知道,更别说靠它发家致富了。可是当过兵、见过世面的王文水就是和别人不一样,他非常喜欢研究这些新鲜玩意儿。为了能及早掌握西洋参的种植管理技术,王文水跑遍了县城的大小书店,购买了大量中药材方面的书籍,并订阅了多种报刊。每逢村里组织有关中药材生产的培训班和讲座,他都积极参加。那个时候,他每日每夜都守在山上,就怕那8棵宝贝参苗有一丁点的闪失。
经过王文水他们的精心呵护,不到一年的时间,这8棵西洋参种子就成活了。8粒种子成活了,说明当地的气候和环境适应西洋参的生长。听说这个消息后,省药材公司又给了村里10斤种子,希望能广泛地推广和种植西洋参。然而在当时,一没技术、二没资金,大家心里没底,更没人愿意拿自己的土地去“冒险”。得知这个情况后,王文水第一个报了名。
对于当时的中国农民来讲,最看重的就是眼前的效益。而西洋参是一种外来物种,它的成活率有多高,市场价值怎么样,这些都是未知数,所以没有人敢轻易尝试。而王文水有之前8粒种子试种成功的经验,再加上胆子大,所以,他成为了当时村子里最先开始种植西洋参的人。然而在当时有限的条件下,要想实现西洋参小面积的栽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王文水回忆说,那时一是资金不足,二是到底西洋参适合一个什么样的生长条件,这些都不清楚。凭着不服输的劲头和坚强的毅力,王文水白天在实验田里摸爬滚打,晚上苦读中药材种植方面的书籍,潜心钻研西洋参种植技术。在他眼里,西洋参就像他的孩子,哪棵出现了异常,哪棵长了新芽,他都能激动半天。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2年多。
1984年秋天,王文水在山顶试种的4 分地西洋参终于成活了。那时候的他心里有一个念头,就是赶快进行大规模种植,这样就可以彻底地摘掉穷帽子了。就在这时,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
【同期】王文水:我们在山上种的比较成功,我们南边这个山一共才300多亩地,但是这个山是它是石头的,它不像东北原始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这个山上种植没有前途,我们必须把它引种到大田施种。
【同期】记者: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像庄稼一样这样种?
【同期】王文水:对,要想有发展前途,只能赶快向山下引种。
【解说】要在普通农田里种植西洋参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因为西洋参对土壤的要求很高,普通农田根本不适合西洋参的生长。在此之前,他们都是在未经污染的大山上种植,可是要大规模在山下种植,土壤怎么办,这可难坏了王文水。
【同期】王文水:我们听说吉林农业大学他们有一个试验田是农田栽培的,我和老岳父自费去吉林农业大学参观,看一下它这个农田栽培的到底怎么样?结果一去,分管的西洋参这一块的庄文清教授把地里面的参都收拾了,他跟我们说,老王啊,现在看这个农田栽培是不成功的,因为他考虑一个是农药化肥超标,再一个他们那边还有除草剂,可能这个原因造成的,参根都烂了。真心疼啊,我搞这个试验失败了。
【解说】当时在中国,还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有在农田里种植西洋参成功的。在很多人看来,大学里的教授都做不出来的东西,王文水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的农民根本不可能成功。那时候,他的家人和朋友也都劝他放弃算了。但是,王文水不知哪儿来的一股倔劲,说什么也要尝试一下。
那个时候王文水没有什么钱,他在村头开辟了一亩试验田,然后再去河边用手推车一车一车地把土推回来,铺在农田上,再把参苗种在上面。就这样辛辛苦苦种了一年,原本以为能过关,可是没有想到,已经发了芽的整整一亩参苗全部死掉了。这对王文水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怀揣着对西洋参的热爱和不服输的劲头,王文水下定决心,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在第一年试种失败后,为摸清西洋参对土壤的要求,王文水从不同地点取回了9种土样,在自家用花盆试种,经过对比,筛选出最适合的改良土样。
经过3年的观察和试验,王文水终于摸清了西洋参的生长规律。1989年,西洋参种植取得了农田栽培的新突破。经过权威部门测定,他种植的西洋参总皂甙含量达到8.8%,比进口品种高出了3.6个百分点,硒含量甚至达到了0.08%,是美国西洋参硒含量的8倍,连国家医药总局都用它来制作出口标本。而王文水,也凭借着种植西洋参,发家致富。
【同期】记者:那一年收入了多少?
【同期】王文水:那应该是一亩地700斤。700斤当时的价格应该是在30块钱,价格不算高。我们当时是向文登药材公司去卖,当时是卖了2万1。卖了这么多钱,心情感到特别高兴。
【解说】试验成功之后的王文水,并没有忘记那些生活还不宽裕的乡亲们。他将自己积累的种参经验毫不保留地对外推广,通过赊销参苗的方式鼓励大家种参,扩大西洋参种植规模。同时,王文水带头外出招商引资,引导参农发展加工业,从而带动了全村、全镇乃至全市西洋参产业的发展。
前些年,口子李村的村民王文召因为脑膜炎留下了后遗症,拉扯3个孩子上学很不容易,日子过得很艰难。王文水听说后,主动找上门找到了他,给了他20斤参苗,并手把手地传授给他种植技术。短短几年光景,王文召一家就摘掉穷帽子翻了身。现在,口子李村的60户人家,只要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全部参与种参,人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富裕的新农村。
如今,回忆起那个年代里所经历的艰难岁月,王文水依旧感到很充实,很有成就感。在他看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不仅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也改变了自己的经济状况,赢得了周围人对他的尊重和敬仰,这才是人生中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事情。
【解说】大面积种植成功后,王文水又通过刻苦的学习和反复实践,不仅掌握了西洋参的种植管理技术,还对西洋参的出售时机、市场行情烂熟于心,成了全市有名的中药材种植能手。然而就在这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同期】王文水:我当时研究种植西洋参基本成功了,也开始大面积的种植了。在这个情况下,我们每年种的西洋参,被其他收购单位收,我们鲜参卖给他们每斤才30块钱,他们收购以后,一烘干能卖到800到1000元一斤,有时能卖到1200。我自己算了一笔帐,三斤能烘一斤。这才210块钱的成本,他卖都卖1000,他这个是暴利的。后期我从内心感到我们辛辛苦苦种的出来的参,收益的确是太少了。
【解说】面临市场价格上不去,好动脑子的王文水又开始琢磨。他决定不再走只卖鲜参的老路子,而是将产业拓展到加工和销售领域,延伸产业链条,打破被外地客户垄断的局面。
【同期】王文水:我自己也跑到外面,到其他的厂区看一下他们怎么烘干的。但是走了几家,大都不告诉你,特别是有一个厂区,很熟的,我们去看他,他们就是在家烘干,我们都看到里面锅炉什么都有,他就不让进,就说是他没在烘干。所以就心里感到很气愤,我们也不用他们,我们自己没有做不了的事,我们种西洋参都能成功,烘干还有做不了的?所以,我搞了一个小型的烘干试验,看看怎么样去烘。但是开始是很害怕,因为什么?你辛辛苦苦4年种的成果,如果加工不好,在这10天时间里你烘坏了,烘发黑了,它的价钱就很低,可以说一分钱不挣。
【解说】烘焙干参不仅需要技术,也需要各种特殊器具。作为商业机密,没人会告诉外人这些技术。王文水急了,没器具,自己就用钢筋和电焊网改造、焊接成筛盘。没技术,自己就先用小刀试切参片,再试着用器械切割,并在自建的小型烘干室里一点一点试验温度。两年里,他不知在烘干室里和衣睡过多少夜晚,也不知被高温烫伤过多少次。
经过不断的试验和改进,王文水终于制作出了自己的筛盘。如今,他发明的筛盘已经成了当地参厂争相模仿的样品。除此之外,他还在各地发展西洋参园400多亩,并建起了占地5亩的规模化西洋参加工厂,年可加工西洋参20多吨,产品远销国内外。
在王文水的邀请下,我们来到了他的西洋参加工厂。
王文水告诉我们,这几年随着人们对西洋参营养价值的熟悉和了解,它的价格也在逐年提高,在市场上也会有一些品质较差的西洋参产品,所以在挑选的时候还是要讲究一些诀窍的。
【同期】记者:比如我们平时挑选的西洋参,它的大小形状,影响它的质量吗?
【同期】王文水:如果都是4 年生的,大小形状都不影响它的质量,因为它都是4年生的,它的有效成分都能达到,但如果三年两年它这个品质就不太好,最好4年的。
【同期】记者:所以就是说我们挑选西洋参的时候,首先要看它的年头。
【同期】王文水:对。西洋参它需要烘干10到15天,在这个时间烘干出来的西洋参它的品质最好,你看这个就是烘干12天的参了,你看它的颜色都是金黄色,这个品质就很好。
【同期】记者:你看金黄金黄,闻起来有一种甜甜的香味。
【同期】王文水:它有个清香味,我们西洋参要求烘干,它不能晒干,西洋参有时候会挥发,如果在烘干的话,这个挥发的油又被西洋参吸收了,如果在外面晒,这个挥发油就跑了,它那个味道就不香了,我们烘干的这个西洋参它的这个味道就有个清香味。
【解说】如今,随着生活的好转,王文水在村东头盖了一座新房子。远远望去,一座粉刷一新的二层楼坐拥在绿树与田野之间,显得十分抢眼。他告诉我们,他们一家五口人,两个女儿都已经出嫁,现在他们夫妻俩和80多岁的老岳母住在一起。
看到王文水已经82岁的老岳母依旧面色红润,身体硬朗,我们问她是不是和每天喝西洋参有关,她点头确认了。
如今,王文水的小女婿也开始跟他一起种植西洋参。在他的眼中,年轻的一代会更有想法,更有闯劲,对于西洋参产业未来的发展他很有信心。
2013年,在小女婿的帮助下,王文水开了一家网店经营自己的西洋参。种上了半辈子西洋参的他怎么也没想到,鼠标轻轻一点,自己的西洋参就在网上卖出了好价钱。对于这一点,王文水很是兴奋,他说再也不用用再东奔西跑找销路,通过网站就有各地客户下订单。
如今,距离王文水第一次开始种西洋参已经过去了33年。他也从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变成了年逾花甲的老人。对于自己走出来的西洋参之路,王文水十分欣慰。他相信,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于这一天的到来,他充满了期待。
【同期】记者:就现在回想起来您这30多年,为什么是您今天取得了这样的成就呢?
【同期】王文水:我说也就是逼的吧,从开始一个贫困的家庭就是总是想发家致富,每一步都要稳稳当当的,每做一件事都是想怎么能做成功。所以是从最贫困的情况下,一步一步的逼到这个路上来。
【同期】记者:但是我觉得您好像性格当中是有一些不服输的精神?
【同期】王文水:对,我这个性格每做一件事一定要成功,人家能做的事,我也得能做成功,就是大小是每做一件事都是这样想,为什么人家能做,我就做不了。每做一件事就是有这种想法。
【同期】记者:将来还有什么样的规划?
【同期】王文水:西洋参现在已经在文登形成一个产业了,现在西洋参还只是在一个市场交易,将来应该还得深加工,现在看来我做不了这一步,但是我在想怎么能把好的企业,把能搞深加工的企业引进来我们文登,能把我们这个原料、我们参农种的参全部消化了,而且又能卖上一个好价钱。
【同期】记者:一个中国人要种好西洋参,您觉得还需要多少时间?
【同期】王文水:就是干到老学到老,永远得学着种,而且这个西洋参永远能种下去。
(《流行无限》11月2日播报)

旅游卫视养生文登系列
养生文登(一)
【开篇】它是宜居之都威海,最宜居养生的滨海之地文登
它身处在“神奇的北纬37度”
北依昆嵛山,南临黄海
冬不下零度,暑不过30
长寿老人是它的城市明信片
80岁老人被称为“青壮年”
它是一座千年的古城
它是道教文化的发源地
我是主持人颜桦,我在山东威海文登
【同期】经连老师推荐,此次我的行程最佳路线,要从我们现在所在的昆嵛山开始,由北至南而行。首先是昆嵛山脚下的长寿村,在这里看看长寿老人生活是怎样的;之后南行,到达温泉体验的第一站汤泊温泉,在感受“浴饮双疗”的温泉养生之余,可以到它的南面文登区中心,聆听这里古老的文登文化;之后再继续南行,入住温泉体验的第二站天沐温泉;在感受完这里独特的海水温泉养生后,继续向南,在临近黄海的南海新区结束此次旅程。
而现在,我最迫不及待的,就是下山去寻找那些被称为“青壮年“的老人们。所以在与连老师告别后,我首先来到了昆嵛山脚下的长寿村。
【解说】在来之前就了解到,文登人的长寿和养生之道首先在于“心”,而文登修心的最佳去处便是我现在所在的昆嵛山支脉圣经山,所以我决定把第一个探访的地点选择在这里圣经山。
没有想到,文登之行的第一站就给我这样的惊喜,一个连我这个中国人都不太了解的圣经山,而对于这些不远千里前来学道的外国友人却喜爱有佳,听说他们最长的,在这里呆了竟有六年的时间。此时,心中悠然荡起一股崇敬之情。
【解说】来到文登的第一天,我在昆嵛山脚下的长寿村拜访了那些被称为“青壮年”的长寿老人们,知道了他们的长寿秘诀之一,就是那些看起来狰狞的“山珍”。
第二天,与连老师相约,他说要带我去昆嵛山支脉的圣经山了解文登人养生的另一秘诀道教文化。
【解说】圣经山位于文登西北20 公里处,驾车20 分钟内就能到达,它历来被道家视为修身养性的仙山圣地。山上有天然形成的老子头像,和《太上老子道德经》的摩崖石刻,是一座天然的道教博物馆。当然对于我来说,环境的优越自然是不言而喻,最让我感兴趣的却是道家功夫,早听说道家武功本身就是一种养生,它的根本就是“修性养命”,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还能静心增慧,这不,刚进寺院,它就让我大开了眼界。
【下节预告】文登自古文学氛围浓厚,名不虚传,这里英雄辈出,下节跟我继续感受“养生文登”。
【上节回顾】在文登的圣经山,见识了道家武术养生之后,连老师推荐,要深入了解文登养生,它的历史文化必不可少,所以我决定用一下午的时间,游览文登大大小小不同的历史古迹。首先,是文登区中心的召文台。
【解说】据连老师介绍,正因为有上千年来浓厚的文化积淀,文登在明清时期就孕育出了“崇尚文化、崇尚人才、崇尚知识”等优良的精神品质,无论是召文台,还是附近的胶东文化街,至今都是文人志士交流的重要聚集地,而这种氛围和精神,后人也把它称为独树一帜的“文登学”。古往今来,也正是这种学术氛围的孕育,文登才形成了文化的多元化。比如,“黑龙江”名字中的黑龙李龙,故乡就在文登。在距离文登城约10 公里处的天福山,在当年打响胶东抗日第一枪的起义遗址,领略到了革命先辈当年的艰辛和悲壮。
【解说】了解完文登文化,我继续寻找文登养生秘诀的旅程。按照连老师的推荐,我来到了文登北部的汤泊温泉。这也是我此行最开始的目的所在,为9月文登温泉节做先行体验。
据连老师介绍,文登也被称为“温泉之都”,有天然形成的五大温泉,汤泊温泉是最北面的一座,它养生的最大特色就是内饮外浴,双泉疗养法。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我就会在这里展开美好的度假生活,深入地感受它的魅力。
(《旅游卫视》8月31日播报)

养生文登(二)
【本期预告】这里有着“温泉之都”的美誉
这里,可以领略齐鲁瑰宝“鲁绣”的极致魅力
这里,质朴的乡情让你尽情感受世外桃源般的惬意
这里就是你身边的养生福地山东文登
【上期回顾】因为一次真诚的邀约,我来到山东文登,在这座“滨海养生之都”,开始我的养生之旅。登上道教全真派发祥地圣经山,拜访丘道长,感受道教文化的源远流长;走进昆嵛山下的长寿村,向长寿老人请教养生秘方。
【解说】听严老师的介绍,我了解到,文登是因秦始皇东巡“召文人登山”而得名,严老师自豪地告诉我,和山海相呼应的,还有文登的温泉。山东省17处温泉,文登独占5处,是著名的“温泉之都”。丰富的地热资源,引领休闲养生文化,为这里增添了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使这里成为天人合一的休闲胜地。所以我的养生之旅第二站,当然要从温泉开始!
【解说】放下行李,我速速赶到温泉区!热情的工作人员得知我是特意从北京赶来泡温泉的,提议先带我游览一遍温泉区,以便于我对文登的温泉有更深的了解,一会泡温泉更有感觉。
【解说】很早以前,文登人就开始利用温泉这一天然资源,人们在这里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文登的温泉主要分布在岩浆岩边缘部位的构造带上,与近期岩浆活动及构造活动有关,属于高温地热场的一种反应。像汤泊温泉出水温度高达78℃,正因为这样的高温特质,这里有道必吃的美食,温泉鸡蛋。
【解说】其实让我惊讶的,不是高温温泉水煮出的温泉蛋,而是汤泊温泉水竟然可以直接饮用!
【解说】汤泊温泉水,水体澄明清澈,喝到嘴里,回味清新甘美,面对眼前这么稀缺的可饮可浴温泉,我内心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做回“汤客”,马上去泡温泉,真切感受一下被温泉专家誉为“温泉中的极品”的魅力!
【同期】我现在就在秦始皇池里了。
【解说】汤泊温泉水富含偏硅酸、碘、锶等多种有益于人体的矿物元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心脑血管功能、调节内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能。温泉水带走身体的疲惫,在烟雾缭绕中享受全身心的SPA,感受一份久违的放松与宁静。汤泊温泉精心设计了六十多个功效各异的温泉浴池,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快乐体验。
【同期】我现在的理疗师就是这些小鱼。
【解说】亲亲鱼就像一群尽职的“技师”在各个部位为你按摩,让人体毛孔畅通,排出体内垃圾和毒素,同时能更好的吸收温泉中的各种矿物质,加速人体新陈代谢,达到美容养颜,延年益寿的奇特功效。
【同期】逛了一圈我最喜欢的还是溶洞温泉。
【解说】热情的当地朋友自豪地告诉我,因为文登优越的温泉资源,2008年,文登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国际温泉节,在温泉节的带动影响下,文登“温泉之都”声名远扬,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体验温泉养生文化。事实的确如此,在我泡温泉的时候,就遇到了不少外国朋友。
【解说】文登是胶东半岛的交通枢纽,交通十分便利。离汤泊温泉只有十几分钟车程的威海机场已开通了到台北、韩国首尔的航线。短短一个小时的飞行时间,难怪会让韩国朋友觉得来文登比去趟济州岛还便捷。
身处在已经温热千年的温泉水中,纷乱的思绪回归明晰,浮躁的心境回归淡然,体会到的是身、心、魂合一的人生至境。
【下节预告】在温泉之都,享受“慢游” 带来最健康、舒适体验,用味蕾品味与众不同的美食养生,下节继续跟随美女主播颜桦,走进你身边的养生福地山东文登。
【上节回顾】走进身边的养生福地文登,我体验到温泉养生的魅力,当地朋友告诉我,在文登,要学会享受“慢游”,放慢脚步,放松心情,真正享受属于自己的美好时光。
【同期】你好,你在这里钓鱼?
【解说】听小伙的介绍,我才知道,这温泉水里养的罗非鱼和普通鱼可不一样!温泉水富含多种矿物质,在这种水质下养出的罗非鱼不但个大、肉嫩,而且营养价值高。当地著名的“温泉宴”里,就有它的身影。
【解说】汤泊温泉度假区餐饮会所已加盟中华老字号“全聚德”全国连锁,成为威海地区的唯一加盟店。正所谓“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没想到在文登也可以品尝正宗的北京“全聚德”烤鸭。但是对于我而言,吸引我的是眼前这一桌由名厨主理的“温泉宴”。
【同期】哇,这么多菜!
【解说】刘大厨告诉我,“温泉宴”把温泉饮食养生绝妙地融为一体,分春、夏、秋、冬四季推出各具特色和功能的温泉药膳和菜系,让大家在沐浴温泉之后,充分享受温泉养生美食之乐,让人回味无穷。
【解说】原以为,惬意地享受温泉养生,又品尝到美食养生,这一天的行程已是圆满,没想到,一次意外的邂逅,让我领略到齐鲁瑰宝“鲁绣”的极致魅力,也许这正是文登的特色所在,总是不断带给你各种惊喜。
【下节预告】它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个绣种,属中国“八大名绣”之一的鲁绣。
【同期】他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殿太,作为文登最早的刺绣设计员,他用毕生心血,不断创新推动了文登鲁绣近四十年的发展。
【同期】领略齐鲁瑰宝“鲁绣”的极致魅力,感受针尖上的文化遗产带来的震撼。
【上节回顾】 在当地朋友热情的指引下,我在文登,慕名拜访到鲁绣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殿太老师。
【解说】见我是远道而来的朋友,王老师热情的向我介绍起鲁绣。
【解说】鲁绣是我国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个绣种,是中华民族悠久刺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春秋时期鲁绣就已兴起,至秦而盛,至汉普及。难怪文登有着“鲁绣之乡”的美誉。
鲁绣博采“苏、粤、蜀、湘”四大名绣之长,而又独具一格。鲁绣集抽、勒、锁、雕等精华工艺于一身,色彩淡雅、构图优美、虚实适宜、形象逼真。绵远悠长的齐鲁文化赋予了鲁绣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眼前这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绣品,就像历史的画卷,让人着迷。每一幅绣品背后,都凝聚着绣工无尽的心血。
【解说】作为土生土长的文登人,王老师提到鲁绣,脸上就会不由自主露出满足与幸福的表情。作为文登最早的刺绣设计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殿太老师,从1960年开始,一直经历、感受鲁绣在文登的一次次提升、攀跃,直至巅峰。
【解说】只有亲身体验,才真正理解鲁绣的不易,不仅是个体力活,同时它又需要刺绣者对作品有相当的理解与领悟。上面的每一片花瓣,每一片叶子,都有三到四种颜色,少一种颜色,色彩的过渡都不自然,每一针绣不好,都会影响整体的效果。执着于鲁绣传承的王老师也正是为绣品撼动人心的美而坚持到今天。
【解说】王老师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鲁绣,喜欢鲁绣。让这门手艺好好地传承下去,能够走进千家万户,为大家的生活增添美的色彩。正是王老师对于鲁绣的热爱与执着,感染了身边很多朋友。
【解说】芸祥绣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世科告诉我,文登鲁绣经历了手绣、缝纫机绣直至今天的电脑绣的变迁。已经融入文登文化并形成产业。鲁绣已经成为文登家纺行业的招牌,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在我看来,鲁绣,这个已经被山东省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绣种,正是因为幕后这些执着于此的大师们的坚持,鲁绣将得以发展,并继续延续传承下去。
(《旅游卫视》9月7日播报)

养生文登(三)
【开篇】它是宜居之都威海,最宜居养生的滨海之地文登
它身处在“神奇的北纬37度”
北依昆嵛山,南临黄海
冬不下零度,暑不过30
长寿老人是它的城市明信片
80 岁老人被称为“青壮年”
它享有温泉之都的美誉
它是养生之宝,白药之王西洋参的盛产地
我是主持人颜桦,我在山东威海文登
【解说】受朋友连老师的盛邀,我来到了座落在山东胶东半岛的养生福地文登。之前的四天,了解了这里悠久的历史文化,领略了齐鲁瑰宝鲁秀的魅力,还尽情地享受了文登北部内饮外浴的汤泊温泉,今天按照连老师的推荐,我来到了文登南部地区的天沐温泉,据说它与汤泊不同的是属于海域咸水温泉,今天我要好好体验一番。
【解说】这几天的文登之行我已经了解到,文登自古就因“始皇遇仙于鼋山温泉”的传说而名扬海内。这里的温泉都是天然优质,且富含多种矿物质的温泉水,具有很高的医疗价值,而我现在所在的天沐温泉,最大的特质不但在于水质,还在于它的环境,整个温泉山庄都是依山而建,保持了最原始的山林风貌,走进这里,就如同走进一座天然的山水园林之中,有种天人合一的感觉。刚放下行李,热情的服务人员听说我是首次来访,自豪地向我推荐起他们最独特的独创沐浴秘方。
【解说】除了九步以外还有“六法”,根据自身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沐方法:一,全身沐浴法;二,冷热交替法;三,局部沐浴法;四,冲击沐浴法;五,按摩沐浴法;六,半身沐浴法。琳琳告诉我,这“九步六法”,不但是天沐的独创,更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沐浴方法,只要严格按照它们来做,就能达到最佳的温泉养生效果。
【解说】在琳琳那我还了解到,天沐分为室内温泉区和室外森林养生区,而室外森林养生主要是依山而建,满山的丛林中隐藏点缀了66个不同功效不同种类的温泉池,例如草药类的,纯汤类的,花木类的,还有香薰类的等等。而此刻对于我这个小女生来说,五颜六色的草本养生谷首先吸引了我的眼光。
【解说】十多分钟草本浴池的清爽让我顿时暑意全消,祛除疲劳后,我决定换个美肤养颜的池子去美美一下,细心的服务员大姐看出了我的心意,热情地推荐他们最著名的“四大美人池”,听说这是当地女性们最热衷的“明星池”。
都说温泉是大自然最带灵性、智慧和能量的水,从当地人自豪的言语中我似乎明白了它的含义。在我看来,温泉在文登人心中已不只是“能治百病”的泉水,而是一种洗涤身心,感悟“水”智慧,领略生命灿烂与祥和的学问和生活态度。这不,即使在山顶房间中享受至尊泉的私人SPA,依然能感受到天沐提出的“纯真”温泉,“质朴”SPA。
【解说】看来,在天沐,你所能享受的已经远远超出SPA的范围,像是一份尊崇的个性化处方,更像是一份送给我的最好温泉礼物。
【下节预告】他被称为“文登西洋参第一人”,32年间,他让这里成为全国两大西洋参主产区之一。下节,跟我继续“养生文登”。
【解说】在天沐温泉享受完惬意的温泉时光,我决定到这附近的张家产镇去溜溜,听说这里是我国西洋参重要产区,有着全国最高品质的西洋参,还有一位这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名叫王文智的老人,是这里西洋参的发起人,被称为“文登西洋参第一人”。以前我只是常常买西洋参送长辈,却没深入了解过,这次经温泉偶遇的文登朋友推荐,决心好好去拜访拜访这位传奇的专家。
【解说】之前就在网上了解到,西洋参又称花旗参,主要产自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国家,是一种补而不燥、男女老少皆宜的高级保健品,具有抗疲劳、抗衰老、提高思维、改善记忆力、增强人体免疫力,以及改善心脑血管功能等作用。听说王老师30 年前,就是在自己病得连开车都没力气的情况下与西洋参结缘的,如今看着他这精神劲,很难相信这是个真实的事儿,这也让我对文登西洋参好奇感更强烈了。为解我的好奇心,王老师说眼见为实,决定带我到西洋参栽种大棚去看看。
【解说】西洋参本是在美国和加拿大生长的名贵药材,从三百多年前开始,我国就将其应用于中医药领域,而来源主要靠进口。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我国进行实验栽培,八十年代引种获得成功。文登是首先种植成功的地区之一。目前,我国已经成为继加拿大、美国之后的第三大西洋参生产国。
【解说】王老师告诉我,之所以有如此优质的西洋参,跟文登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有密切关系。相比与于我国其它参产区,这里土地肥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而且无霜期特别长,非常有利于参的生长,四年期的参就能与其它高山地区五年期的参相媲美,有效成分皂苷含量远远高出国际标准。难怪,走进大棚里,你总能从王老师和其它参农脸上看到自豪的笑容,也让我不自觉得被感动了。
【下节预告】人参宝宝什么模样?星空下泡温泉会有怎样别样的不同?下节,跟我继续感受“养生文登”。
【解说】听说天沐温泉附近的有上万亩西洋参种植地,还有位“文登西洋参第一人”王文智老人,我慕名前来拜访。可惜没赶对时节,不能和他们一起采挖,为了弥补我的遗憾,王老师决定带我去看看他收藏的珍贵“参宝”。
王老师自豪地告诉我,目前由于文登的西洋参品质好,市场需求是一年比过一年,由原来的“有名无分”“隐姓埋名”,到今天不但有了自己的“文登参”商标品牌,还开始研发与参相关的周边养生产品,例如参茶、参酒等等。参农们辛苦四年,采收一季,丰收一季,欢乐一季,村落中随处可见的幸福笑容,或许就是最好的佐证。
放下一天的劳累,抛开繁琐的困扰,把心沉浸在大自然中,不用走多远,不用脱离都市,找个最好的城市氧吧,给自己身心放个假,对我来说这里就是最好的选择,身边的养生福地文登。
(《旅游卫视》9月14日播报)

养生文登(四)

【开篇】“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远在北宋的黄庭坚一定不会想到,千年之后,从北海到南海,不仅可以“寄雁传书”,开车也不过是两三个小时的路程了。因为,有一个新的“南海”出现在了离他当年所在的德平一步之遥的地方。这片“南海”就是山东威海南海新区。
【解说】作为一个在内陆城市长大的女孩,我一直都向往着海边的生活。我的家乡在重庆,那里有着连绵的山岭,不像这里,抬头就可以看到辽阔的天际线。从踏上这片沙滩的那一刻,我就感受到了这里的幸福。
在我们这个人均海岸线只有1.3厘米的国家,南海新区的每个市民却平均拥有5米多长的海滩。
而且,还是这样有着很多贝壳的海滩。
因为贝类丰富,这里每年都会举办一个采贝节,主场地就设在不远处的一座小岛上。
今年的采贝节虽然已经落幕,但听说岛上有着更多的贝壳,我还是打算去看一看。
【解说】西石礁其实就是两海里外的一片礁石,涨潮的时候会沉在水下,只有落潮后才能浮出水面。
近些年,随着一系列海洋环境保护措施的出台,这片海域的水质越来越好,礁石上便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蛤蜊。
每一个来到南海新区的游客也许都会像我一样,期待能在西石礁上捡到更多的贝壳吧。
但其实,海洋环境对于我们,就像那座时隐时现的小岛。当我们欣喜于落潮时那些露出水面的丰厚,应该懂得,那是因为,它淹没在水下时,人们没有忘却的呵护。
【解说】王大哥和哥哥嫂子一起住在南海新区的东里岛,这是一个不大却很典型的北方渔村。
生态环境的优越,让渔民们的出海变得轻松。所以也有人说,南海新区埋没了真正的捕鱼高手,却成就了家家户户都拿手的渔家宴。
昨天夜里,我进入到了一个奇怪的梦境。我梦到自己在一片海水里游泳,周围很安静。
水是墨绿色的,我听到了自己的呼吸,还看到一些被风吹起的,轻盈的羽毛。后来,我也和他们一起飘浮在空中。
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曾就全球最长寿的三个地区:厄瓜多尔的利巴姆巴、格鲁吉亚的高加索山区和巴基斯坦的罕萨地区展开调查。结果显示,这三个地区的居民得以长寿的一个最重要的共同因素,就是他们都处于高浓度负氧离子环境中。
负氧离子是一种带负电荷的氧气离子,对人的身体健康极为有益。它在空气中的浓度也代表着空气的清新程度。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清新空气负氧离子的标准浓度为1000-1500个每立方厘米。在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威海南海新区却10倍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达到了惊人的15000个每立方厘米。所以,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曾经忘记了清新空气的味道,那就来南海新区吧。
南海新区每百人中,有4位80岁以上的老人这个数字是联合国定义长寿地区标准的3倍。
【解说】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自然似乎对这里的人格外偏爱,不仅给了他们健康的身体,还给了他们一年四季都吃不完的水果。
作为沙滩文化的代表,沙雕似乎已经成为了每一个度假海滩的经典项目。南海新区的沙雕节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年,每届都有不同的主题。
其实,在这项看似随意的艺术背后,是有着极为苛刻甚至残酷的环保要求的,世界沙雕协会规定,沙雕作品的定型胶水必须可以降解,也就意味着,这里的每一个生动可爱的作品,几个月后都终将瓦解,回归自然。
所以每次看到沙雕,我都会想起那个伤感的动画片《雪孩子》,但这也正是这项艺术的魅力所在吧。
据说餐饮界流传着一种说法:海边的厨师最轻松。为了不破坏食材的本味,最大限度地保留鲜度,海鲜的烹饪工艺往往最为简单,但越是简单也越能证明食材的新鲜。
【解说】今年夏天,
我在山东威海南海新区度过。
在这里,
我看到了一段中国北方最美的海岸,
我看到了一群幸福的人,
他们有健康的身体,
和快乐的心。
我想我还会再来这里,
在下一个,
树影婆娑的夏天,
和这些幸福的人一起,
迎着温暖的东南季风,
看大片的云朵,
从海的那边扑面而来。
(《旅游卫视》9月21日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