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文登(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2&A=17&rec=198&run=13

实施同城化发展战略
打造威海一体化发展新城区
张 竞

今年3月18日,威海文登正式撤市设区。文登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围绕威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年突破文登区同城发展、打造威海经济中心的目标,以规划同城化为先导,以基础设施同城化为依托,以产业同城化为核心,以载体同城化为关键,以公共服务同城化为保障,全方位推进对接融合,努力打造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特色鲜明、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区。
一、坚持规划先行,积极推进规划布局对接融合
着眼于全面融入威海市一体化发展大格局,以规划对接为先导,对各类规划进行了修编完善,进一步发挥好规划对发展的引领作用。在总体规划上,根据威海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化发展规划,对文登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编制了城市化发展规划,为推进同城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重点区域规划上,对威海南海海洋经济新区核心区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定位和方向,优化了发展布局和空间。在专项规划上,配合威海市规划局编制了《威海市中心城区文登区路网体系整合规划》,推进与威海其他区域的有效对接;将山、海、温泉等旅游资源纳入市级统一规划建设,进行捆绑营销、整体推介。同时,以制订“十三五”规划为契机,进一步明确文登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产业方向、发展重点等,并争取纳入市级层面统筹,最大限度地发挥同城效应。
二、坚持一体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坚持把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作为同城化的基础,积极协调将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全市统筹布局,在路网、交通、市政设施建设等方面向文登延伸覆盖,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一是推进路网建设一体化。立足于拉开同城化发展的大框架,加快路网的规划建设,南北方向规划建设了202省道改线、大疏港路等4条主干路,推进文登城区、南海新区与环翠区和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快速对接;东西方向,规划建设了天润路、环海路等3条主干路,推进与周边市区的对接联通。目前,202省道改线、天润路、环海路改造等4条道路已启动建设,年内可建成通车或部分通车。二是推进公交运营一体化。启动了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公交车和线路客车的改造,实现区内公交一体化,并逐步融入全市公交一体化网络。目前,城区公交已经实现了公车公营,将由市公交集团接管,新上新能源公交车40辆,明年底可基本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运营。三是推进市政设施一体化。加快供排水、供电、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对接改造,促进市区资源共享共用。供水、供电和污水处理方面,主动对接威海有关部门,纳入全市统筹规划,加快与周围区域的并网互联;供气方面,积极争取统一补贴标准,尽早实现同城同价。
三、坚持优势互补,全力推进产业发展融合升级
把产业融合作为同城化发展的关键,围绕威海市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按照错位发展的原则,积极培植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关联度强、互补性大的产业,努力融入全市产业体系。一是推动工业配套协作发展。立足文登工业基础,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布局、合理分工。重点突破“双百一新”,以百企升级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百家中小微企业梯次成长计划为抓手增强现有企业竞争力,推动骨干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在创新能力、技术装备、质量品牌、资本运营等方面扩规模、上档次、增效益。目前,“双百”企业已规划实施了222个技改项目,其中124个完工投产,企业创新能力和工业发展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全区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46个,达成了25项产学研合作协议。依托2处专业园区优势,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目前新材料企业总数发展到42家。同时,积极承接威海产业转移,加强与威海大企业、大集团的配套协作,联合打造上下游产业联系紧密、相互配套、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目前已有8家骨干企业到文登落户发展。二是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抢抓中韩自贸区建设的机遇,重点突破商贸物流和健康养生产业。商贸物流业,依托地处威海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生产性物流服务和生活性商贸服务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着力打造辐射整个威海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目前在建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28个,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到53家,创建的中国扳手交易网、补酒交易网等行业平台全部上线运营。健康养生产业,依托文登丰富的温泉资源、旅游资源、道教养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温泉疗养、旅游度假、医疗保健、养生养老等产业,加快推进昆嵛山旅游度假区等现有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打响了“中国长寿之乡、滨海养生之都”的城市品牌,成为中国老年人宜居宜游城市、中国最美养生栖居地。三是积极发展特色高效和城郊型农业。依托种养殖规模优势,全力突破皮草和西洋参两大百亿产业,着力引进精深加工和交易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和竞争力。目前,皮草产业加工、销售项目取得突破性发展,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皮草产业链条已初步成型,西洋参产业精深加工环节也有一批项目落地开工。同时,立足打造威海市民的“菜篮子”和“农家后院”,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各类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展到27个,生态农业示范园发展到36个,成为市民休闲、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四、坚持统筹布局,着力推进城镇发展一体联动
紧紧围绕市域一体化战略部署,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区域,做大做强城区、南海两大板块,积极推进小城镇和新型社区建设,加快全域城市化进程,带动全区尽快实现无缝对接。城区板块,以参加威海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为契机,对城市道路、管网、小区等进行高标准升级改造,全面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按照“全面启动、分步推进”的思路,将4大类20项重点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领导和各镇办各部门,规划实施了65项城建重点工程,加快数字化城管建设,城市环境面貌有了新的提升。把经济开发区作为拓展城市空间、加快对接融合的重要载体,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产业链条互补、资源要素共享,不断提升开发建设水平。经济开发区启动了10项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引进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3个,城市化水平和产业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南海板块,立足于打造宜居宜业的副中心城区,坚持产城一体、港城联动,以蓝色高端为导向,加快特色专业园区建设,全力突破重大项目。启动了33项重点工程,加快路网、电网、公交客运等设施建设,高标准打造蓝湖休闲区、昌阳河两岸公园等景观工程,南海高中投入使用,今年以来新引进投资过亿元的项目20个,城市功能、生态环境和产业层次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依托城区与南海两大板块带动,加快葛家、宋村、大水泊等重点镇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目前已出台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有40多个村启动了社区化改造,高标准完成了80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小城镇的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坚持民生为本,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同城共享
按照“同城同待遇”的要求,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积极推动公共服务统筹接轨,尽快让文登人民感受到同城化带来的实惠。社会保障方面,积极推进各项保障提标扩面,实施了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础养老金标准由每人每月70元提高到了100元,实现了市区同步同标。社会事业发展方面,通过行政推动、市场运作等手段,积极探索市、区公共资源的共享共用。目前,文登三所医院被确定为威海市居民医疗定点医院,各类教育资源基本实现并轨,有效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管理方面,成立了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将政务服务热线、社情民意调查、社会征信管理、视频监控指挥、数字化城管、矛盾受理调处等整合纳入,搭建起了功能一体、信息共享、协调联动、运转高效的社会管理服务平台;推行了社区网格化管理,建设了集电子地图、居民信息、民情动态、事件处置等于一体的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实行区、街道、社区三级联网,将城区所有社区纳入管理范围,有效提高了社会管理服务水平。
(《中国经济导报》12月20日载)

山东文登:土地缺啥按方吃“药”
王 波 杜鹏飞
“东经122°03′21.69″,北纬37°03′01.67″,海拔高度17米。”看了这组数据大家可不要误会,这可不是在进行科学考察,而是山东省文登市农业局土肥站技术人员正在张家产镇南汤村用高科技的GPS卫星导航系统采集土样。
卫星定位采集土样,土地“病症”一目了然,智能配肥省钱高产。眼下正是春耕时节,笔者走进文登的田间地头,感受这里的春忙新气象。
科学采集土样
日前,在南汤村一块地里,土肥站站长刘忠良正拿着取土器,在地里不同的点进行取土,另一名工作人员则一手拿着GPS卫星定位系统,一手填写着《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地块基本情况调查表》。
“取土的路线是S形,在这一路线上选了5个点进行取土,然后把不同点的土样放在一起,制成标准样品,拿回去化验。”刘忠良说,为了保证土样具有代表性,要采集不同地力水平、不同土壤类型、不同种植作物的土壤。采样工作虽然繁琐,但马虎不得,因为土样化验结果是制定肥料配方的重要依据。
文登市农业局汇总的土样化验结果表明,该市土壤酸化现象比较严重。“普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解决土壤酸化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投入,合理确定氮、磷、钾肥及中微量元素施用量,严格控制氮肥用量,注意给土壤补钙、镁元素肥料。同时引导农民科学选取肥料品种,推行秸秆还田,施用土壤改良剂等改善土壤品质。”刘忠良说。
细查土地“病症”
一大早,宋村镇集西村农民林政国就来到自家地里察看降水和冻土的深度,心里有谱后就骑上摩托车,直奔泽头镇。
林政国一家三口有4亩多地,都是丘陵地,尽管每年施肥不少,但种的花生、玉米产量一直很低,如何让自己的地里产出更多粮食,一直是林政国挂念的事。“年前我就听说泽头有测土配方施肥智能配肥中心,能查到咱地的‘病症’,我得去看看”。
2012年,文登市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开发了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农民只需在电脑触摸屏上点击自己所在的乡镇、村和地块位置,土壤养分状况、专家建议的施肥配方即可一目了然。2013年,该市农业部门与山东安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泽头镇建起了规范化测土配方智能配肥服务中心,实现了农民查询土壤养分、获取专家施肥建议、自动化配肥全程智能化服务。
说明了情况后,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林政国很快从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中查出了自家花生地的营养成分表。“从测量结果看,你以后就要减少磷的使用,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同时要进行土壤酸化改良。”工作人员说。
“我今年61岁,种了大半辈子地,这下可知道自己土地的‘病症’了。”老林很高兴。
给土地配置“营养餐”
在服务站,除了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查询机器外,还有个大家伙测土配方智能配肥机。
根据林政国家土地的情况,工作人员开始为他定制“配方施肥建议卡”。看到眼前的配方,林政国说,“以前种地都是两眼一抹黑往地里喂,认为施肥越多越好,哪知道地里多什么、少什么,而且不知道该使用什么配方,就知道去买复合肥。”
对比自己现在的用肥和配方施肥,林政国算了一笔账:花生每年用肥成本要节省1/3,玉米和小麦用肥成本要节省1/4,这样算下来,4亩地一年要省二三百块钱的肥料,相当于多种了半亩花生。
更让林政国欣喜的是,测土配方智能配肥机可以根据系统生成的配方施肥建议卡,现场生产出适合自己家土壤状况的专用肥。“今年咱的地能吃上‘营养餐’喽。”
(《人民日报》3月30日载)

威海南海新区守护生态推进开放
虽拥万亩松林,不嫌一棵多余
张永恒 陈振凯
沙滩秋练兵,排球传得飞快。最近,国家男子沙滩排球队正在山东威海南海新区“万米金滩”上训练。还有不到半个月,韩国仁川亚运会即将举行。
为何选这儿拉练?“这里与仁川隔海相望,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十分相似,特别有利于队员早日进入比赛状态。”国家男子沙滩排球队主教练颜建明说。
山东半岛尖上是威海,南海新区位于威海南部,东望就是韩国。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建设的海洋经济新区之一,南海新区算是体量小的“小弟”,在海洋经济新区中如何脱颖而出?
南海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说,“威海南海新区的最大优势是生态,2013年空气质量基本全优,是有名的长寿之乡;其次是区位优势,这里距韩国最近,飞机航程只要45分钟。”
守护南海万米金滩的是万亩松林。上世纪50年代种植,60年了,盐碱荒滩长出了万亩松林。南海新区,同样起于这盐碱荒滩之上,刚建7年,也已初具规模。但仅有区位条件、生态优势,没有产业协调发展,任何新区都可能成为一座“睡城”。南海人深知这一点。
目前,威海已抢抓中韩自贸区的机遇,同仁川等韩国地方政府建立日常对话机制和领导定期会晤机制,打造中韩经济合作示范区。南海新区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推进全方位开放。
要发展海洋经济,港口是关键。目前,南海新港一期两个万吨级泊位即将投入运营,二期两个5万吨级泊位已开工建设,远期规划建设为30万吨级深水大港。依托港口优势,南海新区已有100多个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落地。当然,开发工业项目只是规划的一部分,在规划控制面积160平方公里、优先开发的核心起步区,南海新区将重点建设临港产业区、综合商务区、旅游度假区三大功能区。
香水河畔,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即将投入使用。目前,云计算科技园等正在建设,中科院、中物院在这里设立了技术转移分中心等,为新区发展增添了充足的后劲。
“万亩松林虽多,没一棵多余。”当地人颇为自豪的是,截至目前,入驻落户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未毁一棵松树。万亩松林中的“哲思小道”,是市民和游人休憩的好去处。
“产城一体、港城联动、以港兴业、以业兴城”,威海南海新区,一个生态、生产、生活共融的现代化海洋经济新区将强势崛起。

8粒种子长成大产业
王 波 张小寒
近日,山东颐阳酒业西洋参深加工项目在山东文登正式建成投产,该项目通过提取西洋参皂苷、多糖等有效成分生产西洋参咖啡和西洋参细胞破壁粉,意味着文登西洋参深加工又取得了新突破。上世纪80年代初,文登用8粒种子引种西洋参,成为全国首个试种成功的地区。如今这个全国最大的西洋参主产区,正向着百亿产业大步迈进。
标准化种植,文登参扎牢质量之根
虽然自家的参还没到收获期,但参农王跃宇还是一点都不敢马虎,“现在种参,每个环节都得按照GAP认证的要求来,以后谁家的参出了问题,都能追溯到地头上。”王跃宇说。
今年山东省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登西洋参GAP认证生产基地。
过去,由于缺乏标准化管理和认证,文登西洋参一直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北京同仁堂最便宜的花旗参价格都是文登西洋参的两倍,我们的参营养成分不比进口的差,差就差在认证上。”文登西洋参协会会长王文智说。
着眼提升种植管理水平,文登启动西洋参GAP认证,标准化种植,并利用西洋参协会和农民合作社推广引导和监管,扎牢文登参的“质量之根”。
“GAP认证对灌溉用水、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每一项都有严格的要求,通过认证的西洋参可以从源头上保证饮片、中成药及保健品的质量和国际接轨。”文登颐阳西洋参专业合作社社长孟洪涛说,通过GAP认证的文登西洋参,每公斤鲜参平均收购价可达200元。
从吃真根到吃“细胞”,关键在“深耕”
“西洋参现在最高效的吃法已经不是吃整根,而是吃‘细胞’。西洋参细胞‘破壁’后,营养物质吸收率可达96%以上。”文登颐阳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海先介绍,文登4万亩参园年产鲜参5000多吨,年加工4000吨可提取皂苷128吨,全部加工成西洋参功能饮料,销售收入可达128亿元。
文登区委书记张竞说,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关键在“深耕”。为做“深”西洋参产业,文登与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共同成立生物技术教育培训基地,还将进一步探索西洋参非药用部位综合开发利用,培育集药材种植、医药工业、商贸物流、健康养生于一体的产业链。
(《人民日报》12月14日载)

中国新区建设树立“威海样本”
刘少华
尽管地处山东威海,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但几年前,威海籍作家毕淑敏来到威海南海新区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盐碱地,当地人指着空地告诉她,要把这里建成一座城市。
此后,频繁回到这里的毕淑敏发现,这里真的在变成一个“丰美的地方、漂亮的城市”。
从盐碱地到一座新城,威海南海新区是怎么做到的?威海南海新区管委会负责人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过来向记者抛出了三个问题,均直戳城市发展的核心。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决定着这里会变成一座怎样的城市。
如何在白纸上建一座城市?
对家乡的向往,让毕淑敏时不时地回来。她也开始习惯了威海南海新区人“指着一片空地就敢说要建成什么”的野心,以及短短几年内,真的让一座城市拔地而起的执行力。
尽管小时候没在这里生活,但随着年龄渐长,毕淑敏早就将有关这里的资料,从经典到地方志都找来读过,知道了这里的历史与文化后,她觉得有这样的故乡“心里很欣喜”。
“如同作画,我们的优势就是一张白纸,起步时就能吸取其他地方的教训,想清楚了再‘动笔’。”威海南海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说,“我们下笔之时,‘运笔’时间已足够长,胸有成竹。”
“运笔”时间长的结果就是,摊开一张威海南海新区的地图,功能区划清晰,临港产业区、综合商务区、旅游度假区等,依次沿156公里长的海岸线有序排开。现场去看,尽管不远处还能看见“盐池子”“海参池子”,但城市的功能区已然拔地而起。
来此创业3年的博盛新材料总经理周鹏举告诉记者,初来时这里一片空地,如今“吃饭有时都不好订位子了”。
“这里一望无际,让人有在这里建起一片高楼大厦的冲动。”在威海南海新区蓝色产业孵化器,创业者关彦博如是说。
如何在开发中保护好生态?
“金山银山”与“碧海蓝天”间的取舍,困扰了中国城市发展多年。幸运的是,威海南海新区因起步晚,前面有了许多教训,无需纠结这个问题。
信步威海南海新区,金色沙滩为界,一侧是清澈的浪花,一侧是沙沙作响的万亩松林。曾有开发商出高价买一块松林的地皮,威海南海新区拒绝了。这片存在了60多年的松树,是这里生态的代表,漫步其中,空气湿润而清新,“空气质量想不优都难”。
作为注册心理咨询师的毕淑敏,在作品中常谈幸福,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曾有人给出过幸福的标准,就是从任何地方出发,40分钟内能看到海,因为大海有着接近生命的真实的底色,会让人的内心感到安宁。在威海南海新区你能看到海,这里又是道教全真派的发源地,有着天人合一的感觉,这是几千年的传统。”
保护威海南海新区的生态,并不意味着这里的产业要自缚手脚。这里的产业除了对环境友好,还瞄准了蓝色,瞄准了高端。
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打造的海洋经济新区之一,蓝色是威海南海新区的底色。在天润曲轴南海装备产业园,能造出11米长的船用曲轴,填补国内生产大型单体船用曲轴的空白。
这里的蓝色产业孵化器,更是吸引了一大批高端人才。已经在这里创业的项目,人员构成主要是“以研究员、博士后、实业家为组合的创新创业团队”。例如,获得威海创业大赛决赛一等奖的金汝城博士,将他的“快速分子诊断芯片”项目带到了这里,该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如何避免成为候鸟城市?
许多新兴区域夏天人满为患,冬天一片寂寥。威海南海新区则用产业、教育等多重措施,从一开始就避免成为升级版的“候鸟城市”。
产业照耀威海南海新区。威海南海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认为,许多候鸟城市,就是因为缺少产业支撑。“我们有着后发优势,前人走过的弯路不能再走,思路很明确,有了产业一座城市才有发展的动力。”
威海南海新港即将正式投入使用,而许多“冲着海来的”企业,也早已跃跃欲试。“通过港口与海洋,威海南海新区打开了一个巨大的可能性。”曾做过100多天环球航行的毕淑敏直言。
教育提升威海南海新区。眼下,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主体已经完工,正在进行内部装修,近期将投入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徐宇工教授告诉记者,将来校区将面对社会开放,学校既能提升当地的文化氛围,也能提供品质很高的活动空间,“大学与城市间相得益彰”。而能容纳3000人的南海高中,也已于今年9月1日开学。
环境成就威海南海新区。“新南海人”,是来自内蒙古的李凯和来自北京的邓炳根对自己的共同定义,李凯的女儿是第一个出生于威海南海新区小区里的小孩,而邓炳根则是退休后在此钓鱼为乐的老人。威海南海新区近年投入120多亿元,打造配套设施,让他们都能在此怡然自乐。
如今,毕淑敏每年要在威海南海新区待1个月,这里有她的新居,她总会选择春天或是秋天回去,因为当年父母说,故乡有着特别长的春秋天。她喜欢在码头等打渔归来的船,也喜欢去“赶集”,在这里,有乡情,亦有丰收。
(《人民日报海外版》9月26日载)

高新产业照耀威海南海新区
刘少华
拿起手中的手机,皮肤黝黑、话不算多的威翼光电科技副总经理关彦博忽然就健谈了起来。“这是我们威海南海新区的宣传片……”说话间,威海南海新区的俯瞰影像出现在了眼前的白墙上,长约2米的投影上,影像清晰、色彩锐利。
关彦博得意地晃了晃手机,墙上的影像也开始晃动,原来这投影是从手机上直接投的。这个未来产值估计上亿元的项目,才落户威海南海新区蓝色产业孵化器两月有余。
成百上千的这样的项目,正在威海南海新区遍地开花。这座新城,从一开始瞄准的就是产业的力量。在威海南海新区核心起步区,100多个过亿元大项目密集落地,数十个企业投产达效,产业带已初见模样。
“这里让人觉得冲劲有地方使。”关彦博的话,代表了正在这里“实业兴邦”的许多创业者的心。
“我们就是冲着海来的”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如果面对的是威海南海新区这一片海,发展蓝色产业似乎理所应当这里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打造的海洋经济新区之一。
这里的蓝色产业起步没有几年,却显出了不小的野心。
“我们造的是从前被国外垄断的曲轴。”在天润曲轴南海装备产业园,负责人曹捍卫兴奋地告诉记者,这个规划面积50万平方米的工厂,建了不到一年就已正式投产。他们的技术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并通过了全球9大船级社认证。
未来5年,这里希望打造出产值过百亿的动力装备产业园。
再往前数5年,来自广东的周鹏举刚到威海南海新区时,这里还遍地都是盐碱荒滩。如今,作为博盛新材料总经理的他,正在憧憬着公司生产的玄武岩纤维用于船体上。近两年,船体上强制使用的保温材料开始更新换代,原来的材料生产过程中造成大量污染,正被批量淘汰,“行业的机遇真的来了!”
周鹏举拿出公司刚生产的材料,“这些玄武岩在威海附近有很多,近期港口投入使用后,可以很方便地运往海外。日本、韩国等很多国家的邮轮都订购了我们的新材料。”
在凌航食品一期生产车间,每天有8万包新型藻类方便食品下线,这些包装精美的食品,全部出口海外市场,大洋洲、非洲等是它们的目的地。
时值秋季,一个新的港口威海南海新港即将投入使用,对于威海南海新区一大批企业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利好消息。
“港口就是工业。威海南海新区蓝岛新型建材项目负责人邹阳陈告诉记者,作为一家建材公司,他们需要大宗原料,港口建成之后,无疑会非常方便。
“我们就是冲着海来的。”在采访中,不少企业直言。
“我们要掀起的是行业革命”
在威海南海新区采访时,年轻的气息扑面而来。
周鹏举,“80后”;关彦博,“80后”;创业者冯勇和他的团队,全都是“80后”;威海南海新区蓝色产业孵化器内,遍地都是年轻人……连续3天,我们在威海南海新区走过的项目,见到很多负责人都是“80后”,而他们的员工,则有着大批的“90后”身影。
年轻的特点还体现在政府中,威海南海新区管委会班子5人,每一位都是“70后”。而管委会一楼的政务服务大厅里,工作人员几乎都是“80后”,动作麻利,待人热情。
年轻的团队,年轻的城市,做的产业也是年轻的。
“我们要掀起的是一场建筑行业的革命。”邹阳陈开口就来了这么一句,“传统的建筑行业是高耗能的,费时也久,材料也昂贵,我们做好准备取而代之。”
在他管理的新材料厂房内,摆着一座漂亮的欧式二层小楼。外观上,这座楼与普通建筑没有区别,但只要需要,这座楼就可以“搬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邹阳陈介绍说,整座房子都基于该公司生产的钢架作为框架,以公司的新材料作为外墙,最高可以建到12层。
在厂房内,一个新的框架已经立了起来,有了房子的雏形,墙体、窗户、楼梯……一应俱全。厂房内有一面墙,全部是颜色、质地各不相同的“石板”和“木板”。工人告诉记者,这些都是用秸秆、木屑和其他工农业废弃物做成的,工厂内,无论用火烤还是用大锤敲,这些材料毫无变化。
“在我们的工厂,理论上能造出一座城市来。”邹阳陈表示,目前,这些产品已经广泛出口欧洲,仅毛里求斯,就已经订了100多套房子,订单还在源源不断的来。“一座样板楼,一个月就能建成。”
关彦博的团队觉得,他们做的事情同样国内少有。这个创业项目的手机投影已经有效解决了耗电问题,节能而有效的投影方式,使得他们对于这一即将投产的项目颇为自信。
除了手机投影,这个团队还做了“广告机”,未来,这种投影方式可以免费用于各类商店,这个团队远程控制播放的广告内容,关彦博算了一下,只需要30%的时间用来放广告利润就很可观,其他时间都能给商户放自己的广告。
“我们都是留学归来的博士”
威海南海新区蓝色产业孵化器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是一个成立不足1年的公司,如今,已成为孕育威海南海新区创业项目的最大基地。
抓住高端项目,是掌管蓝色产业孵化器的王海鹏一直致力追求的目标。他和他的团队,一旦嗅到新兴科技创新的项目,就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吸引过来。如今的蓝色产业孵化器,是“以研究员、博士后、实业家为组合的创新创业团队”。
冯勇博士和他的创业项目就是这样被吸引来的。作为留美多年的生物科技人才,在博士后出站后,他一直致力于生物制药领域的研发,而他手下的团队,全部是从美国和英国回来的博士。
“我们在南海做的产品跟世界是同步的。”冯勇直言,他们手里的项目现在已经逐渐成型,十几种产品正在研发中,今年年底就会将其中一两项转让给国内企业,能回炉资金1000万,继续投入研发。
为了吸引创业者,王海鹏坦言,进入孵化器的企业前3年免房租,还有其他政策扶持,但是3年后要将科技成果产业化。
越来越多的高端创业者被吸引来。目前,已经落户孵化器的高端企业有20多家。而在威海南海新区,仅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就已有5家,拥有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的企业也越来越多。
中科院海外特聘专家领衔的团队,在这里开发北斗卫星系统的系列应用产品;中科院、中物院将在这里设立技术转移分中心,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科技园即将在这里设立分园,一大批领先的技术成果将在这里转化;邹阳陈负责的新型建材工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22项专利技术,是国内首家拥有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的企业;鸿通海洋石油管材项目已被列入国家“863”计划……
“千人计划”引进人才、浙江大学白勇教授为当地企业解决了海洋柔性管材制造中的关键技术,中科院纳米材料工程专家秦禄昌在威海南海新区领衔研发超级电容项目……威海南海新区的高端人才战略,正在遍地开花。
“把最好的条件留给创业者”
对人才的尊重,是这个看似偏远的地方,吸引人才的又一重要筹码。
首先是“硬环境”。120多亿的投资,用于基础设置建设,在城市功能配套上逐渐完善。
“刚来这里人还不是很多,现在去饭店吃饭也要等位了,路上车也多了。”谈起这里的变化,周鹏举深有感触。
“软环境”则是这里的法宝。作为蓝色孵化器的“掌柜”,王海鹏管理着20多万平方米。帮忙招聘员工,帮忙注册企业,帮忙装修实验室、办公室,王海鹏说他们奉行的是“小政府、大社会”的精神,但是服务却一样都不能少,甚至要24小时服务,给创业者创造尽量好的条件。
“创业之初,参观了国内各个开发区,觉得这里发展潜力很大,而且对企业的服务精神很到位,所以决定选择这里。”冯德直言,这里的服务让他们很惊讶,公司注册的过程从头到尾,甚至包括填表都是孵化器团队代做的。
说话间,团队里一位刚从英国回来的、1985年出生的女博士,冲王海鹏抱怨说,纱窗坏了,晚上有蚊子咬,王海鹏立刻回答说,一会就亲自去换纱窗,今晚就解决。
凌航食品的负责人对这一点亦深有感触,前不久,他接到政务服务南海中心的工作人员电话,提醒该公司来办理土地项目立项手续。谁知带齐资料到了这里后,发现拿到的是早已填好的表,自己只需签字确认。
“提前介入式服务”,成为南海新区吸引产业的重要砝码。“一站式”全程免费代办服务,审批时限压缩一半,中介收费降低到行业标准下线的40%以下,最低达到了15%。
在国际化方面,威海南海新区也已经引入了不少高端企业。例如,比利时人约翰费阿德里安文领导的金太阳光热发电公司,已成为全球三大太阳能光热发电关键部件尖端技术的拥有者之一。
抓住中韩经济合作示范区的机遇,通过跟韩中文化协会合作,引进了阿玛格医疗器械、松油保健品、生物有机肥、再生洗发水等一批韩国科技型企业入驻蓝色产业孵化器;通过跟北美洲中国学人交流协会合作,也开始引进美国企业。
“这里创业者之间交流的机会很多,我总感觉可以学到东西。”关彦博直言。在他的办公室外,健身房和娱乐室正在装修,很快就能免费试用,对创业者的服务细致入微,成为这里的共识。
(《人民日报海外版》10月15日载)

蓝天白云金沙滩 耸立一座生态城
刘少华
在名著《苦菜花》中,作家冯德英共5次提到“老母猪河”。这条当地人的母亲河,见证了八路军与当地人民在这一带反抗侵略的历史。
如今,斯人已逝,这条河依然静静地流淌,两岸却不再如当年那般杂乱,而是风光旖旎,不时有鸟飞过天空。河边上伫立起一座高中、一座大学和许多漂亮的栈道。河的下游威海南海新区段也已改名“香水河”。
威海历来以环境优美著称,威海南海新区更是如此。蓝天、白云、金沙滩,河水流过,松林万亩,这里的生态让许多大城市人羡慕不已。而北京交通大学国际学院的入住,福地传奇水上乐园的建设,众多大企业的落地投产,更是让这里逐渐成为美好生活的场所。
为鸟儿建一座歌唱的岛
眼前这片松林在海风吹拂下沙沙作响,已经伫立了60多年。
上世纪50年代,为了阻挡风沙,人们在这里费尽辛苦,种下了万亩松林。如今,60年过去,这里的松树大部分依然仅如碗口般粗细,最粗的周长也不过三四十厘米。树下,依然是沙土地,几十年间,树存活下来,殊为不易。
威海南海新区人对万亩松林分外珍惜,从发展之初,威海南海新区就立下了一条规定一棵树都不能砍。
“许多欧美发达国家都是青山绿水,我们当然也可以。金山银山和青山绿水是可以兼得的。”威海南海新区管委负责人想得很清楚。
作家毕淑敏觉得,威海南海新区已经有了共识,人能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地去营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而不是看到一片漂亮的松林,立刻就想到可以让土地增值多少。“这都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我们就应做自然之子,天人合一。”
漫步万亩松林,温度比外面更为凉爽。500米林间小路空气清新。林内专门设立了空气质量监测站,一年300多天空气质量都是“优”。
在毕淑敏的记忆中,父母总描述的家乡是一个特别淳朴的地方,有大海、有丘陵,春天特别长,而不像小时候生活的北京那样,一不留神,春天就过去了。“这里有很多农作物,也没有大的天灾,气候也好,有着让人长寿的因子。”
不远处有几条河,许多人在这里垂钓,他们开的车,既有当地牌照,也有江苏、浙江、北京等多地牌照。每条河中央都有几座郁郁葱葱的小岛,既没有栈道,也没有船通向岛上。威海南海新区管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那些岛“只有鸟能上去,人不能去”。岛上,密密麻麻全是树,人也很难落脚。
对鸟如此友好,鸟儿也乐于前来。每年冬天,黑压压的一片水鸟,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天鹅都落在南海,有时大风骤起,万亩松林里飞出一大群,低低地在天空中鸣叫,翩然飞过香水河,随便找一块湿地落脚。当地人早已见怪不怪。
香水河两岸也修葺一新。在《苦菜花》中记载,“老母猪河有十八个深水湾,据说是老鳖闹水搞成的。十八个深水湾……和老母猪的出乳奶一样多,所以人们叫它老母猪河。”如今这乡间的传说已翻过一页,香水河的18个深水湾进行了加固,夏天洪水到来时,不再像往常那样漫了农田,毁了庄稼人一年的收成。
依着水的流势,威海南海新区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湿地。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在参观威海后,留下了一句话“威海的空气可以原装出口”。如今,威海南海新区人也以此为豪。
北交大和这里一拍即合
秋日宁静的河畔,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在威海南海新区已全面建设完工。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徐宇工教授告诉本报记者,北京交通大学与威海南海新区基本上是一拍即合在北京,北京交通大学需要拓展国际化办学空间;在威海南海新区,当地需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北京交通大学在京外没有其他校区,威海项目建设伊始学校就将办学定位为高水平、国际化的层次,并希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因此,在威海南海新区建的并非二本或者三本院校,而是一本的威海校区,招生门槛跟北交大原有的学生同标准甚至更高。据悉,目前山东省只有4 所一本院校,北交大在建的威海校区能在2015年获批招生,将会成为该省第五所一本院校,无疑会对周边地区有拉动作用。
这所在建的威海校区瞄准的是优质、高水平的国际化办学。今年1月,北京交通大学、威海市政府与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签订协议,这意味着该学院将有不少于1/3师资来自外方,学生们不用走出国门就能拿到中外两个学位。
在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记者看到,百米长的大门,呈现出不同的几何形状,在威海南海新区显得颇为特别。校园内,红白相间的主体建筑已经完成。
如今的徐宇工,平均每半个月就来一次威海南海新区。在接触中,他感觉到了这里对于建设的热情甚至热爱,“让我觉得这个事是能办好的,给我们的信心很足。”他做好了定居南海的心理准备,这个离北京只要一个小时飞行的地方,年底就将通高铁。
北京交通大学领导层对该项目非常重视,也拿出了十足的诚意。
北京交通大学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是该校的王牌之一,入选了首批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还曾获得过全国教学成果特等奖。在得知威海校区的优势后,该教学中心主动提出,在这里建设全国高校物理教师实训基地和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
“建成后,我们可以为威海市甚至整个山东的高校,以及周边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提供培训,学生们也可以到这里来学习,这种高水平的教学无疑对周边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徐宇工坦言。
在威海南海新区,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未来将会面向社会开放,既为当地人提供不错的文化氛围,又为当地人提供高品质的活动空间。“这样就会有个真正的城市的样子”,徐宇工觉得,大学与城市就是要相得益彰。
许多新城都成为大城市人的度假地,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候鸟城市,徐宇工觉得,有了高校和产业,威海南海新区不会面临这种状况。
“这是非常有远见的一次布局。”在作家毕淑敏看来,哈佛、剑桥和牛津等高校都不是建在最好的城市,但它们建在哪里,都反而会对城市带来提升。“我相信北京交通大学对威海南海新区会有非常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距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东边一河之隔的南海高级中学是一所设施非常现代的高中,已于今年9月正式开学,吸纳了天福山中学、文登三中和文登四中3所高中,是一所设计规范、布局合理、设施一流的规范化高中,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
“小孩可以在南海高中上了学,考大学到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毕业后直接到这里的蓝色孵化器创业,在威海南海新区待一辈子都没问题。”当地人这样跟记者憧憬着。
我们一起建设好这个家
最有可能实现这个梦想的是李凯。他是内蒙古人,两年前,他女儿出生在威海南海新区,成为了第一个“南海的孩子”。
这个皮肤黝黑的蒙古汉子,已经决定在这里定居。他对这里的爱溢于言表,被当地人称作“南海通”。由于对这里的一切都很热心,李凯总是热衷于在网上解答各种关于这里的问题,后来问的人多了,他干脆开了个网站“家在南海金滩”,在网站上发布这里的新闻、生活资讯,以及邻里杂谈。如今,这个网站已经成为当地人每天必上的网站。
“我们要一起建设好这个家。”李凯告诉本报记者。
邓炳根则是新南海人的另一种代表。从北京某机关单位退休后,他的大部分生活就在这里了。见到本报记者的那天,他早上6时就出去钓鱼了,大大小小十几斤鱼带回来,和邻居们分享后,开始闲聊、下棋。夜幕降临前,他来到海边大排档,这里有今天刚打上来的海鲜。
“睡得香,吃得也好,这里的民风也很友善。”邓炳根说。
说到民风,毕淑敏觉得,这个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几千年来都没发生什么价值观的转变,民风保持了淳朴和正直。“在我幼小的时候,父母就不断地描述故乡。我知道,那里是我的根啊。父母所秉持的许多观念,几乎完整地遗传到了我身上。”
虽然早已是享誉全国的作家,谈到家乡,如今已在威海南海新区安了个家的毕淑敏,还是对本报记者直言:“这里的历史和故事太丰富,要用很多话语才能描述出来”。
当地电视台的许卫杰和他手中的摄像机见证了威海南海新区的发展。一开始,威海南海新区遍地都是挖开的深坑和轰鸣的挖掘机,他还记得,一位女同事去拍了一次之后觉得实在太脏,“再也不下去了”。如今,他带着摄像师在这里取景,拍的都是金色的沙滩,漂亮的建筑和夜里大排档欢笑的人群。
“南海真的成了一个生活的地方,几年前你是无法想象的。”许卫杰感慨。
比利时人约翰·费阿德里安·文也不远万里到这里定居了,他将世界先进的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带到了这个阳光充足的地方,还获得“齐鲁友谊奖”和“中国政府友谊奖”。他娶了中国的姑娘,去年,爱情的结晶也在这里呱呱坠地,这个漂亮的混血小孩,在威海南海新区大街上,总能引来路人喜爱的目光。
夜深时,在南海的大排档摊,食客们在海产品前大大咧咧地挑选着,蛏子、蛤蛎、大虾、螃蟹、黑鱼……都是当地渔民刚打上来的。不远处,渔船刚刚系到码头上,眼前的海鲜,不大一会儿前还在船上呢。
一杯啤酒,一盘花生米,几大盆海鲜,花不了多少钱,当地人乐在其中。“十一”期间,海鲜啤酒节在这里举办,人们在这里狂欢。
威海南海新区,人们开始乐居于此。
(《人民日报海外版》11月6日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