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2&A=16&rec=15&run=13

【概况】 2007-2009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之举,确立“一手抓经济促发展、一手抓民生促和谐,一手抓又好又大项目着眼文登发展的长远大计、一手抓为群众办实事增进文登人民当前的福祉”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十有”民生工程,扎实开展和谐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文化建设】 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2007-2009年,全市上下围绕倡导和谐理念、营造和谐氛围、培育和谐精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倡导和谐理念 2007年市委制定《关于在全市开展“建设和谐文登从我做起”大讨论活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意见》,动员全市上下围绕如何形成“和谐的思维方式、和谐的心理状态、和谐的言谈话语、和谐的处事方式”开展大讨论。活动中,全市各级先后召开座谈会、研讨会80余场次;先后组织147个部门和单位的500余名选手参加和谐文化演讲比赛、诗朗诵比赛;成立和谐文化宣讲团,巡回宣讲近百场;举办“机关之歌、行业之歌”大型合唱比赛;市各媒体开设“构建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登”“和谐社会建设大家谈”“和谐文登建设见行动”等专栏专版,配发评论文章,提高公众参入度。2008-2009年,先后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和“热爱文登、建设文登、奉献文登、赞美文登”“讲提升、比贡献、促发展”“文登人如何爱文登”“我为文登发展奉献了什么”等系列讨论活动,全力促进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的和谐理念的形成。
营造和谐氛围 2007-2009年,先后开展和谐村镇、和谐机关、和谐社区、和谐企业、和谐学校、和谐医院、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先后举办《国风乡情颂文登》、春节文艺晚会、“舞动龙乡”等大型演出和大型民间艺术表演,举办元宵灯会、“魅力文登”摄影展及“百姓放歌唱响文登”文艺巡演、农民文艺汇演、少儿艺术节、家庭文化展等特色文化活动,为和谐文化建设营造氛围。以市图书馆为依托,建起48个农村图书交流点,年交流图书6万余册、光盘1万余张;市文学、戏曲、书法、摄影等十余个协会,以和谐文化建设为主题举办书法、摄影展和各种比赛;全市480只业余文艺队常年在农村和社区开展活动;建设“文登学”公园、抱龙河公园、市民文化中心和16处规范化镇级综合文化站、577个农村文化大院、232个农家书屋,为群众广泛参入文化活动提供载体。
培育和谐精神 深入挖掘“文登学”文化内涵,总结提炼并大力弘扬“自强不息、和谐向上”的新时期“文登学”精神。通过召开研讨会、座谈会,研究“文登学”文化的历史渊源、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统一思想认识,实现“文登学”精神的理论升华。围绕弘扬“文登学”文化,3年间,编纂出版《文登进士》《文登将军》《文登李龙王的神话传说》《秃尾巴李龙王》等书籍和连环画,与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联合摄制大型军事纪录片《烽火天福山》,拍摄《婶子》《兽医站长》《磨坊女人》等以反映“文登学”文化为主要题材的影视剧,创作文登主题歌《爱在文登》并拍成音乐电视片,在“文登学”公园设和谐文化、红色文化、士学文化、道教文化、李龙文化五个景观区,使人们在文化娱乐和休闲中,接受“文登学”文化的熏陶,加深对新时期“自强不息、和谐向上”的“文登学”精神的理解,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十有”民生工程】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市委、市政府把改善民生、惠民利民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2007年初提出并实施以“居有所安、行有所便、幼有所教、壮有所事、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困有所济、差有所治、忧有所解”为主要内容的“十有”民生工程,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物资保障。2009年6月,省长姜大明到文登指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文登实施“十有”民生工程给予充分肯定;《人民日报》以“实事上万件、件件暖人心”为题,在头版进行长篇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
居有所安工程 加强人居环境建设,整顿社会治安秩序,让群众生活舒心、安居乐业。在城区,围绕“铺平百姓脚下路、点亮群众门前灯、治理小区脏乱差”的目标,组织实施老旧小区整治、供暖供气管网改造、路灯安装、供排水管道改造等环境综合整治项目。3年间,共整治老旧居民小区15个,实现小区硬化、绿化、亮化全配套。新增老旧小区集中供暖户7000户。为小街小巷新安装路灯760盏。建设380套经济适用房和100套廉租房,为252户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在农村,启动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程,按照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平房向楼房转变、村庄向社区转变的思路,规划建设农村集中居住区,改善农民居住条件,2009年建成29个农村集中居住区,安置农村住户9926户。全面推进平安文登建设,加大科技防控力度,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5月,文登市被中央综治委授予“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称号。
行有所便工程 加强城乡路网及交通设施建设,加快城区小街小巷整治和农村连村路改造,解决群众出行不便的问题。2007-2009年,实施威乳高速、龙海路、虎山路、滨海路、文威对接线、202省道初张路以西6条骨干路网建设,改造硬化道路160公里,全市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30公里;着力改善城乡交通条件,新修城区主干路20公里,整治小街小巷60条;新修农村连村路448公里,农村连村路里程达到2000公里,实现村村通硬化路、通客车,70%的村主街道硬化、78%的村安装路灯。
幼有所教工程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教学设施,健全助学机制,推动教育均衡健康发展。3年间,投入资金3亿元,实施校舍安全工程、“食暖住”改造工程、信息化工程,新建改建校舍20万平方米,改造20处学生食堂,改善9处学校住宿条件,为8处学校安置取暖设备。为中小学配置多媒体教学服务器55台、交换机372台、微机5248台,建多媒体教室325个,全市中小学全部达到地级以上规范化学校标准。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购置139辆学生班车,开通行车线路97条、站点504个,通达700余个村庄,有效解决全市特别是农村学生上学“行路难”的问题。对部分家庭困难学生,财政发放乘车补贴,至2009年末,共发放乘车补贴1400余万元。建立扶助贫困学生就学制度。3年间,共发放义务教育“一免两补”和“两免一补”资金266万元,9600人次受益;发放贫困高中生资助金260万元,受益2500人次;发放中职助学金1400万元,11000人次受益;发放特困大学生学费资助金263万元,共资助大学生700名。全市没有一名大学生因贫失学,小学、初中入学率100%,高(职)中入学率94.7%。
壮有所事工程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措施,促进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投资1000万元,建立1处市级劳动力市场和17处劳动保障事务所。健全市镇两级劳动力资源库,在全省率先开通县级就业保障信息网站,为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3年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1369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9829人。消除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性障碍,进一步降低农民进城门槛,每年转移农村人口1万人以上。将劳动力培训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围,每年培训劳动力1万人次。对城镇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落实再就业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培训补贴优惠政策,3年间,全市每年支付就业资金400余万元,累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5197份,年减免收费130余万元,审核小额担保贷款194份,担保金额616万元。2009年将小额贷款额度由两万元提高到5万元,带动5000余人就业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7年的1.5%下降到2009年的1.31%。
老有所养工程 建立完善各项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养老保障体系。不断扩大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覆盖面,至2009年末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五项保险覆盖面达到99%以上。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至2009年末,有8100名失地农民纳入养老保险体系,有9.3万多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2009年9月,全市有7450名农民开始领取养老金。全面落实农村计划生育保障政策,为60周岁以上农村计划生育对象每人每年发放600元奖励扶助金,将城镇失业无业人员和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纳入财政统一发放。总投资3亿元的市老年公寓,一期主体已完工。镇镇建起敬老院,2008年五保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0元,分散供养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提高到1400元。五保对象愿进全进率100%。
病有所医工程 加强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改善城乡卫生医疗条件,投入资金2.6亿元,对各镇卫生院进行全面改造,建设11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 420个农村卫生室,进一步方便群众就医。在全国率先推行镇医院免费接送病人制度,每年平均免费接送病人2.8万人次,减轻群众交通费用140余万元。在全国率先推行常用药品一价制,年可减轻群众用药负担1200余万元,经验被国务院《政务要情》刊发。加快完善城镇职工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三项保险制度,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医疗保障无缝覆盖。建立大病救助机制。2009年,大病救助由2008年最高支付10万元提高到24万元。3年间,累计享受大病救助的参保人员2168人,共支付救助金2650万元。逐年提高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2009年,财政补助标准由2007年的每人44元增加到100元,比省规定标准高出10元,并将一级医院报销比例由42%提高到50%。取消市内定点医院的转院手续,患者可自主选择医院,出院可即时报销。2007年,在全省率先建立参保人员免费查体制度,每年为60周岁以上参合农民免费查体一次。全面实施复明、助听、助行等残疾人康复工程,2009年,文登市成为全省首批白内障无障碍市。
困有所济工程 建立完善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专项救助为辅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有效救助。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8年1月,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提高到每人每月280元,比上年增加40元;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提高到每人每年1000元,比上年增加200元。同时扩大保障范围,当年全市享受低保人数由2007年的3527人增加到9774人。同时,与之配套的教育、医疗、住房专项救助机制也相继落实。2009年1月,市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孤儿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建立城乡孤儿一体化救助和保障机制,市财政每月为每名孤儿发放生活费600元。民政部认为这一做法具有里程碑意义。通过“手拉手”“社会妈妈”“包村联户”活动和资助一批贫困学生、一批贫困职工、一批残疾人、一批农村贫困家庭、一批失业人员“五个一批”活动,弱势群体得社会的关注和关心。2008年,市教育局组织1000名教职工与1000名贫困、特殊家庭学生结对帮扶,保证每个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全市开展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干部职工“包村联户、富民强村”活动,每年都有3000余户困难家庭受益。2009年,联户干部职工共向户农村困难家庭帮扶资金及物资折款1541541元,每户平均545.87元。市慈善总会开展的“慈善月”活动,3年共筹集善款5400万元,社会救助能力进一步增强。
闲有所乐工程 健全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2007-2009年,城区新建文登学公园、抱龙河公园,至2009年末,城区有9处公园、1处广场,公园面积391公顷、广场面积3.46公顷。2009年,投资占地面积27.13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的市民文化中心、投总建筑面积2.8平方米的博展中心等“一园五中心”开工建设。农村所有村居都通上有线电视网和远程教育网。577个村建成文化大院,232个村建起农家书屋,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图书交流中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全市有480余支业余文艺队伍、60余家京剧社活跃在城乡,60%的村有锣鼓队、秧歌队。2008年,创作编排的京剧《李龙王》获山东省最高文艺奖“泰山文艺奖”。20072009年,每年举办春节晚会、元宵灯会、京剧票友大赛等大型文化活动20场次。3年间,城区广场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农村文化大院天天有娱乐、常年不断线,既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又为构建社会和谐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差有所治工程 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及时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群众提供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2007年,全面开展生态市建设,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文明村和国土绿化、生态修复、生态农业等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12月,文登市通过环境保护部生态示范建设技术评估,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8年1月,实施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垃圾处理场建设工程,污水厂日处理能力由4万吨提高到8万吨,城区及周边企业的排污全部得到无害化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深入开展以清理农村“三大堆”、硬化亮化村内主街道、绿化美化村庄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2009年重点整治56个村,计划三年内整治200个村。2007-2009年,全市每年植树600余万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至2009年,全市有450个村达到园林化村标准,12个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镇。
忧有所解工程 健全为民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式,完善利益表达机制,使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城区设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镇建立便民服务大厅,所有涉农站所集中办公,为农民提供审批代理、技术咨询、纠纷调解、支农款发放等系列服务。农村建设集农资店、警务室、娱乐室、便民浴室、农家书屋、医务室等于一体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农民日常购物、小病治疗、文体娱乐、培训阅览、农资供应、民事调解“六个不出村”。2008年建成39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009年建成20个。设立市长公开电话、市长电子信箱,开通行风热线,部门主要负责人轮流上线,现场解答群众疑问,及时解决反映的问题,进一步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减少社会矛盾。2007-2009年,行风热线共开办390期,为群众解决问题3500余个。市长公开电话共受理群众来电、来信2.2万余件,办结率达99%。

【建立为民办实事工作长效机制】 2007年1月11日,市委书记王亮在全市经济工作暨为民办实事会议上指出:“为民办实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千和谐万和谐,民有疾苦难和谐。市委、市政府决定把今年作为‘民生建设年’,以实施‘十有’民生工程为抓手,深入开展百家部门办实事,千名干部解民忧,万户群众得实惠活动,在全市大兴为民办实事之风,目的就是解民之忧,促进社会和谐。”3年间,市委、市政府坚持用制度落实、以项目推进、靠投入保障、拿结果说话,力促为民办实事工作长效机制的形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是把民生工作纳入全市工作整体布局。连续三年把市委全委会议、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为民办实事会议一起开,坚持项目、财税、民生“三个建设”一起抓,把民生建设摆到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落实。成立由市长组长的为民办实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纪委。各镇办、各部门成立相应领导机构,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二是和确定经济项目一样确定民生项目。建立社情民意征询制度,每年初采取问卷调查、随机访问等形式,征求基层群众和社会各界意见,为项目选定提供科学依据。落实项目选定制度,每年围绕“十有”民生工程确定重点民生建设项目,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骨干企业都要发挥优势,选定办实事项目5项以上,机关干部每人至少办实事2件以上。推行项目公示制度,每年的民生项目确定后,通过媒体进行公示,便于群众监督,促进项目落实。三是坚持财政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建立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市、镇两级财政将财力向民生项目倾斜,用于民生建设的投资逐年增加,而且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增长。2007年,安排1.2亿元财政资金,实施居民小区整治、农村敬老院改造、农村沼气建设等10项便民利民工程。2008年,安排2.3亿元财政资金,实施母猪河下游综合整治、水库除险加固、中小学“食暖住”工程等20项重点民生工程。2009年,安排3.7亿元财政资金,实施母猪河二期整治、县乡公路改造、城乡环境整治等27项重点民生工程。转变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观念和办法,发动各级各部门为群众办实事,强化村居和企业的责任感,扶贫解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力量形成参入民生建设,形成财政投入、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多元投入机制。四是完善考核督导体系。开展经常性督查,坚持每周一督办、每月一考核、季度一通报、半年一总结、全年总评比,对办实事重点项目全程督办,对已完成的大项目,组织检查验收,建立回访制度,确保落实到位。组织现场观摩,每半年组织一次民生项目观摩活动,现场评比交流,促进工作推进。实施分类考核,每年制定完善为民办实事考核办法,将全市机关、事业单位按照实力相当的原则进行分组,量化打分,并纳入全市目标绩效考核之中,与单位和个人评先选优挂钩。五是建立群众满意度测评制度。每年年终,由市为民办实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统计局文登调查队负责,采取电话暗访、不记名投票、现场公开打票等形式,组织群众对各单位办实事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六是制定为民办实事工作规范性文件。市为民办实事工作领导小组注重把实践中管用的措施办法上升为制度机制,制定《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工作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十有”民生工程的意见》,健全项目选定、领导责任、投入保障、全民参与、督导考核等五个机制,完善推进民生建设的制度措施,确保为民生工作做细、做实、做久,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全面推动和谐社会建设。(马彧彰 毕明涛)

责任编辑 车国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