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从民所愿,为民谋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2&A=15&rec=7&run=13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王培芝 张友谊 陈彬)
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布局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决定性的地位。如何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有序的全面推进,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山东省文登市委市政府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坚持“以民为本、从民所愿”的价值导向,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创新体制和工作机制,转变工作重点,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人民群众得到普遍的实惠和利益,他们的经验,对于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推广和借鉴价值。
一、文登市从民所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做法
文登市地处胶东半岛东端,辖14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个埠口港管委会和1处省级经济开发区,共827个行政村、72个居委会、65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30.8万。文登市属于经济发达地区,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11亿元,增长18.2%;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亿元,增长30%;农村经济总收入672亿元,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6017元,增长13.8%,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第18位。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过程中,文登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和愿望作为奋斗的动力,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作为工作的重点,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一)以解决农村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和公共基础设施薄弱问题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文登市先后投资8亿多元,实施40多项重点工程,加大对农村路、水、电、通讯、网络、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资金投入,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1.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的投资,形成沟通各乡镇、连接各村、干支相通、纵横全市的城乡公路交通网络,实现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车。2.加快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已有494个村用上自来水,今年实现村村通。3.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和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4.全市除了9个边远小村外,全部安装有线电视,可望实现村村通。5.农村远程教育网站达到899个,网络遍及各乡各村。6.新建农村中心卫生室10处,总数达到60处,形成覆盖农村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7.新建、改建农村中小学校舍10万平方米,80%的农村学校达到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电化教育示范校标准,让农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二)以解决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幼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济”等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1.精心组织和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达到95.7%,2004年以来,有15600人获得住院补偿,有效缓解农村群众看病难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2.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对全市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免杂费和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特困大学生的学费由市里负担,所有孤儿全部得到助养,全市没有一名学生因困失学,先后获得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市、山东省教育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3.不断完善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与之配套的教育、医疗、住房等专项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和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了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4.投资1423万元改建、扩建敬老院13处,农村五保户全部实现应保尽保;为4800多名60岁以上的农村群众每年发放600元的独生子女家庭奖励辅助金。
(三)以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目的,依靠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制度、机制以及各项制度的具体实施,从制度和体制上保证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管理权、监督权,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1.农民群众自主选举“当家人”,农村党支部实行严格的“两推一选”制度,村委会依法实行严格直选,农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一人兼”和“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率分别达到99.8%和98.6%。2.农民群众自主决定村级事务,严格实行村民代表大会议事制度、村级重大事务由村民共同决定制度。3.农民群众对村务和财务具有知情权和监督权,全面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理财制度,村级500元以上开支必须经民主理财小组讨论通过,所有财务开支一月一公布。4.看管好农民的“钱袋子”,实行严格农村财务会计委托代理制度,促进了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
(四)以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和能力为根本,重点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工程。1.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充分发挥农广校、职业学校等教育机构的作用,组织实施跨世纪青年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培养新农村专业人才。整合农村科技教育资源,发挥有线电视、远程教育网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把实用技术和致富信息直接送到农民家里;通过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能力,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能力。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建起全省首家电子阅览室,全市藏书500册以上的图书室达到420多个,各镇都办起了集休闲、娱乐、信息传播交流于一体的文化广场,农村普遍配备了图书室、娱乐室、电教室、乒乓球室、篮球场,发展起310个农村文化大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农民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3.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精神文明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从改变农村群众的生活方式入手,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实践中提升农民群众道德法律素质和能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农民,以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农民,弘扬“自强不息、和谐向上”的精神,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积极营造良好人文环境和社会风尚。
(五)转变政府职能和资金投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调动各方面积极力量,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1.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调整财政资金支出结构,坚持存量适当调整,新增财力重点向农业倾斜的原则,支持农业综合开发、污染治理和农田水利设施等重点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近年来,全市用于财政支农的资金达到7.6亿元;积极探索市场化投入机制,通过BOT、资产置换等市场化运作方式,破解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完善社会化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通过补助资金、免费技术指导等形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近年来,累计发放“三农”贷款30多亿元,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2.立足文登的资源特色和比较优势,坚持市场导向、政策扶持、典型示范、优化服务,大力整合资源优势,发展“四色”农业:推广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形成蓝色农业;利用山区资源优势,鼓励农民养殖奶牛、奶山羊,发展白色农业;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大力发展特色农业。3.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龙头带动、以工促农,使更多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全市已发展起农业龙头企业近200家,依托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全市培植起奶畜、毛皮动物、中药材、优质果品、水产养殖等五大特色种养业,共有8万多农户与企业扩展了订单式生产,推动现代农业发展。4.调动各方面积极力量,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多方面的支持。鼓励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组织全市152个部门、25个大企业和2000多名机关干部与贫困村贫困户进行一对一帮扶,累计提供扶持资金600多万元,新上项目820个,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
二、文登市从民所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验启示
(一)坚持“从民所愿”的价值导向,实现思想观念的四个根本性转变。文登市委市政府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结合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和利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过程中,坚持“从民所愿、”的价值导向,实现四个根本性转变:一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价值目标上,实现由过去的“以物为本”向“以民为本”的转变,特别是要实现从过去片面追求“GDP”向“满足和实现人民群众需要和利益为本”的根本转变。在新农村建设中,文登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的行有所便、住有所安、闲有所娱、困有所帮、贫有所济、幼有所教、壮有所事、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呼有所应“十大民生工程”,就是“以满足和实现人民群众需要和利益为本”价值目标的具体体现。二是在科学决策理念上,实现从“服从领导意志”向“顺应民情民意”的根本转变;从“唯上是从”向“从民所愿”的根本转变。市委和政府各职能部门把工作重点定位于解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为农村群众排忧解难,谋福谋利,得到人民群众广泛的拥护和支持。三是在农村社会管理理念上,实现了由过去的“为民作主”向“让民自主”的根本性转变。四是在社会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资源配置理念上,实现由过去的“城市优先”思路向“农村倾斜转移”思路的根本转变,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的转变,让农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二)坚持“从民所愿”的价值导向,实现政府角色、职能和管理体制的根本性转换。文登的实践表明,坚持“从民所愿”的价值导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级党委,特别是政府的角色、职能、管理体制都必须发生相应的改变:第一,从角色转变来看,市委市政府由过去的创造财富主体向现在的创造环境主体的转变。在文登,人民群众和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市委和政府致力于为群众和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角色的转变,极大调动了人民群众和企业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从政府的职能转换来看,市委市政府由过去以发展生产为重点开始向以为社会提供公共资源、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重点的转变,实现了政府职能的归位。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财政支出和资金投向上,以建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为主,重点解决那些农民群众个人、家庭和农村集体难以解决的难题,受到农村群众的普遍欢迎。第三,从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来看,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责任型、法治型、服务型政府的根本转变。政府角色和职能的转变,带动了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型,文登市普遍推广和建立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镇级便民服务中心,明确了政府的权力和职责,规范了行政权力范围和办事程序,增强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和科学行政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要和利益,提高了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三)坚持“从民所愿”的价值导向,从制度设计和资金投向上,保证和实现农民群众的利益主体地位和权益,调动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动力。从文登市的经验来看,从制度层面切实保证和实现农民群众的利益主体地位,保障和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必须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一是要在制度设计上始终坚持“从民所愿”的价值导向,文登市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都凸现了“从民所愿”的价值导向,从制度上保障了农民群众受益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激发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二要在公共财政的资金投向上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在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资源的配置方面,逐步解决农村群众意见最大的城乡待遇不公问题,从资金投入上协调城乡利益关系,体现社会公正。三是要逐步形成城乡社会资源共享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建立“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我国是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背景下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元结构体制是导致我国农村社会长期落后的深层原因和体制弊端。从建设和谐社会的整体布局来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根本,在于构建城乡资源共享、城乡和谐发展的长效体制和长效机制,文登市出现的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城乡文化资源及其企业和农业联盟等,都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值得大力推广和倡导。
(四)坚持“从民所愿”的价值导向,畅通民意诉求渠道,构筑以“民情民愿”为核心的决策机制,真正实现农民群众当家作主。文登市的经验有以下四点值得借鉴:其一,坚持“从民所愿”,必须畅通民情、民愿、民意诉求渠道。形成多渠道、立体化、全方位的民情、民愿、民意表达沟通体系,使人民群众的意愿得以充分反映。其二,坚持“从民所愿”,必须及时“解民所愿”,文登市委市政府在认真倾听群众呼声的基础上,把解决群众诉求的过程,变成为群众排忧解难、疏导情绪、化解矛盾的过程,变成密切联系群众、巩固执政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特别是针对农村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土地征用、农民工工资发放和企业改制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及时解决和处理,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其三,坚持“从民所愿”,不断完善行政管理决策机制,初步形成以“民情民愿”为核心的民主决策机制。对涉及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建立协商和协调机制;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建立健全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机制;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务,健全听证和公示制度,让群众参与决策。其四,坚持“从民所愿”,就要让农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文登市委市政府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村民自治紧密结合起来,尊重民情民意,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选择,尊重农民群众的劳动和创造。农民群众的意愿得到实现、主体利益和权益得到保障,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人。
(原载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理论动态》1739期)

责任编辑 车国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