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看文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2&A=15&rec=220&run=13

【5万农家娃上学坐班车 文登以“三化”破解“三农”难题】 近日,文登市汪疃镇西韩家村沸腾了在市物价局的帮扶下,仅有40多户的偏远小山村终于通上了自来水。村民刘玉勤说:“家里通了自来水,出门就是硬化路,养老医疗有保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新变化缘于新思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文登市致力于用“三化”破解“三农”难题,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村环境城镇化、农民保障一体化,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文登加快培植一批“农”字号的储运加工龙头企业,促使农民就地转化为“农业工人”。全市已围绕粮油、奶畜、水产、无公害蔬菜等产业建立龙头企业近2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千万的25家。在龙头企业带动下,8万多农户开展订单式生产,全市农民人均收入连续两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增幅超过城镇居民。
以城镇化标准建设农村。近两年,市里投资两亿元,硬化村路总里程近千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实施财政补贴1000多万元的自来水工程,新建468个自来水村,解决了近30多万人的饮水问题。在农村设置垃圾填埋场36处,成立环卫队410多个,使长期困扰农村的“三大堆”问题得到根治。开展大规模庭院绿化和“村在绿中”活动,植树总量达310多万株。全市有30多个村铺设了健身路径,农民茶余饭后锻炼一下身体,其乐融融。
按城乡一体化要求保障农民。目前全市农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面达96%。全市设置了400多个卫生室,并更新镇级卫生院的设备,实现了“头疼脑热不出村,X光B超不出镇”。文登还为万余名农村五保户、低保对象、三老优抚对象等免费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行“集体出一块、个人出一块、政府兜底”的养老保险金筹集方式,带起了一股参保热。目前,文登农村最低生活补贴标准调至每人每年800元,有3023名农村群众享受低保待遇。推行村村通学生班车工程,新上学生班车97辆,每辆车每年财政给予1.5万元补助,近5万名农村娃娃坐着班车上学。
(《大众日报》2006.1.23 任松高 王汝辉 车田民文)

【针头线脑绣出大产业】 山东文登素有“鲁绣之乡”的美誉,并且是全国惟一的“中国工艺家纺名城”,工艺家纺业历史悠久,实力雄厚。但退回二十几年前,它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活计,规模小、档次低、效益差,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针头线脑”。而今,小活计变成了大产业,成为文登的一大经济支柱。去年,全市工艺家纺业实现销售收入108.7亿元,实现利税11.4亿元,出品额4亿多美元,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纺加工制造业基地。
做大规模:特色产业
要走集群式发展的路子
开始的工艺家纺只是一个小而特的产业。据《文登市志》记载,清代以前,境内妇女可运用多种技法,在衣裙、被褥、枕头、肚兜、轿衣上刺绣各种美丽图案。后来,随着西欧刺绣、抽纱工艺的传入,传统技法与西方工艺相结合,创出了独特的刺绣风格文登鲁绣。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鲁绣技艺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几乎遍及所有乡村。但由于是手工制作,完成一件绣品多则上年,少则三五个月,因此,在兴起的上百年时间里,基本上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一直没能形成一个像模像样的产业。
是特色就不能轻易丢掉。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个行业有了广阔的市场。文登市抓住机遇,开始挖掘特色优势,把工艺家纺作为一个主导产业来培植,促其膨胀规模,增强实力,向大而特方向发展。
1981年,文登鲁绣的领军人物,时任工业局副局长的李国贤放下太平官不当,走马上任绣品厂厂长,她带领36名职工,利用两台破旧的缝纫机,率先在同行业中开始了由手绣到机绣的试验,取得成功,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在此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裂变,先后成立了8个分公司、两个合资企业,组建起了云龙绣品集团,并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瞄准本地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厂外加工,建立加工点,兴办厂外厂,不用投入就实现了快速膨胀。据了解,云龙集团已设立加工点100多个,加工厂10多个,社会从业人员达2万多人,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出口抽纱品生产企业。
20世纪90年代,已经具备了管理优势和市场优势的艺达集团,走上了低成本扩张之路,相继兼并了玩具厂、服装厂、华瑞鞋厂、地毯厂,租赁了电大绣品厂等亏损企业,使企业规模膨胀了10倍多,现在总资产已达到3亿元,年生产能力达到2200万件(套),由不足200人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国家中(二)型企业,创造了一个企业快速发展的“神话”。
在云龙、艺达两大集团成功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绣花、刺绣等骨干企业也相继扩充了在外加工能力,并分别托管了艺品厂、布鞋厂两家亏损企业,组建了艺源、同大两大集团,实现了规模扩张。以这些“大个子”为靠山,大批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也积极跟进,参与到这一产业中来,产业隆起带迅速形成。
骨干膨胀走向规模化,强企辐射带起产业群。目前,文登工艺家纺业已经形成了以云龙、艺达、同大、艺源、万得等五大集团为龙头,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全面参与的集群式生产体系。全市家纺企业和各类配套企业发展到700多家,从业人员13万人,形成了6.2亿件(套)的生产能力,主要产品发展到五大门类、3200多个花色品种,内销全国各地,外销美、英、法、德、日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转轨变型:传统产业
要在创新中展现青春活力
在文登人看来,传统是优势,也存在劣势。如果不能跟上时代变化,适应用户需求,一直保持“老面孔”,传统的东西就会失去生命力。文登市始终把创新作为工艺家纺产业发展的动力,积极谋求“变脸”,推进转型,让传统产业焕发青春活力。
文登市经贸局局长于新路介绍说,这几年主要实现了三大转变,即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生产经营型向贸易经营型转变、由产品经营型向品牌经营型转变,这是工艺家纺产业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在文登被称为“技术革命”。20世纪80年代初,文登最早完成了从手绣到机绣的跨越,把手绣带入了缝纫机、万能机时代,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90年代初,引进多头电脑绣花机,产量和精度上了一个大台阶。此后,又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从瑞士引进飞梭电脑绣花机,每台相当于1048台万能机的工作效率,实现了这一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式的改造,彻底跳出“人海战术”,为抢占市场“制高点”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样的设备全市已有96台,其中艺达集团一家就引进了25台,总投资1.3亿元。
其实,文登工艺家纺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技术创新史。在致力于装备更新换代的同时,他们还不停地进行设计创新,让工艺家纺产品特色更加突出、品质更加雅致。云龙集团先后开发出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45项、新针法新工艺86项,获得国家专利56项,每年设计开发出新花样都在2000个以上,平均每天就有6个新花样问世。他们独创出中国机绣史上第一项新工艺巧联目,首次将“直丝梯蹬”技术应用到机绣上,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王殿太创作了“小扣眼”“回龙锁”等抽纱新工艺,推出了“地龙绣”“插花绣”等新品种,一个人创新了50多种、1500多个花色的工艺家纺产品,使“云龙绣”两次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坐上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宝座,成为国务院命名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据一份调查显示,同一件工艺家纺产品,贴上国外的牌子,在英国市场上是我们报价的3~4倍,在美国市场上是我们报价的5~6倍。这种现象在文登也比较普遍。熟悉文登工艺家纺业发展历史的业内外人士都知道,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工艺家纺产品一直实行的是代理出口,主要依赖外贸公司或中间商,根本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市场和销售渠道。这种模式带来的后果是为别人作了“嫁衣”,不仅价格上不去,利润很低,还容易受制于人,被代理公司“卡脖子”。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文登的工艺家纺企业逐渐看到了危机和压力,转而寻求应对之策,积极争取自营进出口权,由做产品向做贸易、做品牌转轨。长期居于出口前列的云龙、艺达两大集团最先行动,开始有针对性地应对。云龙集团成立了自己的进出口公司,发展自营出口业务,显现出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云龙集团董事长李国贤告诉笔者,自1999年起,公司的自营出口额以年均60%的速度递增,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国同行业榜首。2000年,又在美、英等12个国家进行了“云龙牌”商标的国外注册,“云龙”牌越打越响,成为山东省著名商标,系列抽纱绣品被评为山东省名牌产品和国家名牌出口商品。经国家权威机构审核评估,“云龙”的品牌价值已达7.2亿元。同样,看够了代理公司脸色的艺达集团也痛下决心,冒着丢弃所有客户的危险开展自营出口业务,尝到了“背叛”的甜头,并把眼光盯住了国内大市场,坚持“两条腿”走路,逐步走出了只重出口、不重内销的误区,取得了国内销售的突破,打响了“艺达”品牌,销售收入和自营出口实现了翻番增长。目前,已有三大集团的商标被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
拉长链条:沿着产业化
发展方向前行
最近一段时间,文登市的大小工艺家纺企业和各地客商争相来到位于经济开发区的工艺家纺城建设工地,看规划,选地角,签协议,现场一派火爆景象。自去年8月28日正式开盘以来,计划推出的1000套商铺已售出40%。作为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中国工艺家纺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知。
据了解,这个项目由威海旭斌房地产公司开发,总投资2.8亿元,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设标准交易摊位4168个,包括贸易区、加工区、仓储区及物流中心、采购博览中心、产品博览中心等,整个工程分两期建设,三年完成,一期工程将于年底完工,明年上半年开业。整个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胶东半岛规模最大的家纺原料、半成品、成品及设备的物流中心和家纺市场。随着它的建成开业,文登工艺家纺企业沿用已久的采购、销售“两头在外”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即将被打破,在家门口选料、交易的梦想即将成为现实。文登市服务和推动工艺家纺产业发展,拉长工艺家纺产业链,提升工艺家纺产业竞争力由此迈出了重要一步。
文登市的决策层认为,对一个产业来说,没有产业链做支撑,只能算是一个不成熟、不完整的产业。在他们看来,文登的工艺家纺业就属此列,中间实两头空,产业链太短。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每年60多亿元的原材料需要到各地采购,各厂家的销售各自为战,进货销货渠道比较乱,形不成整体优势,无形中增加了成本,削弱了市场,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工艺家纺业要再造新优势,必须在产业链上求突破,走产业化发展路子。按照这一思路,文登市确立了以产业为依托,建设工艺家纺专业市场和工艺家纺配套企业的目标,努力把产前、产后的配套服务搞上去,使产业链向产前拓展,向产后延伸,环环相扣,环环相促,为企业打造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平台,搭建进军国内和国外市场跳板。
中国工艺家纺城就是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开工建设的。同时,文登市启动了临海工业,重点引进引进一批印染织企业,进一步延伸工艺家纺业产业链,为工艺家纺业发展搞好配套,提供全方位服务,推动工艺家纺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半月谈》2006.2 田序滋 王汝辉文)

【厂家牵农家 企业帮农户 文登“以工带农”富万家】 山东文登云龙绣品集团云鑫分厂,近日在张家产镇车卧岛村开工投产,90多名农村妇女跨出屋门进厂门,不用出村就可打工挣钱。
作为文登的骨干家纺企业之一,云龙集团的规模和实力均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年销售收入达5.6亿元。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大和订单的大量增加,公司尝试将部分技术含量较低的工序下放,在镇村设点办厂,发动农村妇女抽纱加工,既为农民提供增收渠道,又解决企业用工难题。集团董事长李国贤说,集团已建起农村加工厂、加工点200多个,农村绣工发展到2.7万余人,每年支付给农村的加工费达8000万元,一个农村妇女的年平均收入约3000元。
近年来,文登市从实际出发,本着以工哺农、以工带农的思路,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依托良好的工业基础,抓住企业进入规模膨胀期的机遇,发挥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引导企业按照既富农家、又发厂家的定位,找准与农村的结合点,主动与农民“结盟”合作,在大量接纳吸收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基础上,把分厂、车间和加工点办到农村去,缩短打工距离,方便农民就业,让农民离土不离乡,为农村劳动力大转移创造条件。
威力工具集团积极与农村和农民建立协作关系,把弹簧、钳坯、钳体、塑料手柄、包装纸箱等10多个零部件送到农村加工,在小观、蔄山、大水泊等镇发展60多个加工点,每年支付加工费30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市已有200多家工业企业在农村办厂设点,总数达1100多个,11万农村群众从中受益。
与此同时,文登市实施骨干企业“包村联户”工程,选择经济实力强、带动力大的25家骨干企业分别与25个贫困村结成对子,每三年为一个轮次,实行一对一定点帮扶,立足各自优势,为所包村送项目、解难题,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6.6 田序滋 王汝辉 宗卫东)

【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山东文登把文化“种”在乡间】 记者采访时看到,山东文登市艺术团到文登营镇沙里店村演出,两个小时的演出结束后,艺术团的导演、琴师和舞蹈、戏曲演员来不及休息卸妆,便马上召集村里的文艺骨干,对他们刚组建的小乐队和编排的秧歌舞、小戏曲进行现场指导培训,从一句唱词、一个鼓点、一个舞姿入手,面对面地讲、手把手地教。在现场参加培训指导的文化局副局长、艺术团团长刘辉告诉记者,他们虽然每年下乡演出近200场,但全市870多个村居,走一遍得四五年,只靠送戏下乡是不够的。因此他们走到哪儿,就会把指导培训带到哪儿,现在已培养了300多名“乡土艺术家”、100多支带不走的文艺队。
近年来,文登市注重调动艺术团体和市直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坚持送文化下乡不断线,为农民送去了文艺节目、图书和科技知识。但由于受人手等因素制约,很难把文化送到所有村,即使送到了村,也往往是杯水车薪、“蜻蜓点水”,停留不了多长时间,因而出现了“来了就热闹、人走茶就凉”的现象,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为把农村文化这篇大文章做深做活,真正让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该市转变思路,变“送”为“种”,确立了“种”文化的全新理念,按照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抓开发、革命文化抓弘扬、现代文化抓繁荣的原则,加快完善农村文化设施,组建农村文化队伍,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发动和引导农村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他们唱主角、当明星,激发广大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
文登市对农村文化设施、文艺演出队、文化特色户进行了调查摸底,对“串黄河”、面塑、剪纸、鲁绣等地域性民俗文化进行了挖掘开发,并建立了档案,给予重点扶持和培植。在此基础上,满足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农村全面推行“两网、一院、一室、一队”建设,普及了有线电视网、远程教育网,要求每村建起一个文化大院、一个图书室、一个文艺队,本着因村制宜、经济实用的原则,采取村子自己筹建、包村部门出资帮建、机关干部捐书共建、群众自发组建等多种形式,构筑农村文化阵地,并发挥市文化馆、艺术团和镇文体站等的作用,面向农村提供全方位指导培训,让农村文化生根。目前,全市已有200多个村建起了较高档次的文化大院,藏书500册以上的图书室有426个,农村文艺队有365个,常年参加文化活动的群众达8000多人。仅在高村镇,登记在册的农村文艺队就有36支、农民文艺骨干400多人。
为促进农村文化成长,文登市每两年举办一次群众文化节,一年组织一次农民文艺汇演,定期组织民间艺术展、家庭文化展、棋类比赛等文体活动,开展“十佳文化大院”“十佳图书室”“十佳藏书家”等系列创建活动,既锻炼培养了群众文艺骨干,又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了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该市先后组织了三次农民文艺汇演、一届农民文化节,共有500多个村参与,演出节目2000多个,登台演员5000多人。
(《光明日报》2006.6.18 赵秋丽 王汝辉 于 丹)

【文登:试解新型工业化“三结”】
 山东文登因工业而崛起,全市60%的GDP、66%的财政收入、70%的外贸出口来自工业
 如何走出科技含量高、效益好、资源和能耗低、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文登人从解“三结”入题,收获颇丰
一结:如何追求效益最大化
既要“大气”又要“小气”
文登的企业家大都具有双重性格:一面是大气,舍得花钱,敢花大钱;另一面是小气,以“抠”闻名,精于算计。对于这种反差,威力工具集团董事长于性江自有一番见解:大气,寻求“顶天立地”;小气,立足节约资源。
作为世界最大活扳手生产企业的董事长,于性江做梦都想使自己的企业成为全球手动工具的“龙头老大”。抓住国内外市场手动工具需求增长的机遇,企业投资4亿元实施高档套筒扳手、大力钳等4个大项目。目前,企业已完成投入1.7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将形成1500万套高档手动工具的生产能力。
要论抠门,于性江也费尽心思。钢材、燃料、电器、设备、办公用品的采购及钢屑、边角料、煤渣的处理,都引入招标机制。此招一试,立竿见影。购进的电器价格降幅达52%,处理的煤渣竞拍到80多元一吨。如此一进一出,一年可增效近千万元。
在文登,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在致力于大投入的同时,铃兰味精集团把生产废水当原料,生产出复混肥,一年可增加收入3000万元。航天发泡剂总厂堵塞管理漏洞,充分发挥“废铜烂铁”的效用,今年以来,仅修复阀门一项就省下8000多元。
今年,文登规划技改项目310个,其中投入在5000万元到1亿元的63个,超过亿元的41个;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4%,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2%,“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3亿多元。
二结:如何应对激烈竞争
变“冤家”为“亲家”
前不久,山东曲轴总厂与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签订的合资合同,备受同行关注。
山东曲轴总厂厂长邢运波坦言,这是面对强手作出的一个战略选择。他透露,蒂森克虏伯集团早已制定了进军中国市场的战略。我方与他们在实力和规模上相差悬殊,根本无法与之抗衡。但若通过合资的形式,把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我方则可变被动为主动,加快自身发展,达到双赢互促的目的。
这种与冤家结亲的发展模式,在文登已有不少成功实例。山东黑豹与哈尔滨东安集团实现了资产重组,成立了东安黑豹股份有限公司,融入新的经营理念,进行管理、销售等一系列改革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昆嵛轴承攀上洛阳轴承这棵“高枝”,借助“洛轴”在技术、管理和市场网络上的优势,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如今在文登,“同行是冤家”这句老话已被改写,“冤家”要变成“亲家”。越来越多企业不再看重谁控股、谁说了算,转而主动与同行业中的“实力派”攀亲结缘,借劲发力。目前,全市已有150多家企业与国内外同行强手结亲。
三结:如何提升企业竞争力
从“贴牌”到“创牌”
在文登近日开展的“文登人喜爱的文登品牌”评选活动中,100多家企业争相参加品牌展示,两万多市民参与投票评选。参加企业之多、参与热情之高,足见文登强烈的品牌意识。
其实,文登对品牌的重视始于近几年。长期以来,企业习惯于接单生产、按需供货,走“贴牌”路子,花样、品种、价格都由外商说了算,为别人做了“嫁衣”。结果往往受制于人,不时遭遇贸易壁垒,并引发国内同行恶性竞争,钱都流入外商的腰包。痛定思痛,文登人醒悟了:贴牌不是长久之计。要使企业富有竞争力,惟一办法就是坚持自主创新、创牌,由“文登制造”转向“文登创造”。
基于这一转变,文登启动“品牌兴市”战略。制订争创自主品牌规划,出台激励政策。对创出省名牌(著名商标)、中国名牌(驰名商标)的企业和创牌人员,均给予高额奖励。同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倡议企业拿出3%的销售收入用于新产品研发。如今,全市1个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2个博士后工作站,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都建在企业,企业年研发投入达20亿元。
云龙集团自主研发成功的“LONTEX”三防面料一面市,就赢得外商青睐,订单络绎不绝。与以往不同,产品标注的是自己的品牌,企业有了定价权。艺达集团痛下决心,和代理公司“决裂”,在欧美14个国家注册了自己的商标,今年头5个月,自营出口已达3000多万美元,内销突破7000万元。对此,董事长王金广感慨万千:“有了品牌企业才能挺直腰杆;做大品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文登已有两个中国名牌、17件山东省著名商标、13个山东名牌,初步形成了一个“品牌方阵”。下一步的目标是:在2010年实现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18个,省著名商标和名牌80个,使文登成为名副其实的“名牌之都”。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6.7.13 田序滋 王汝辉 宗卫东)

【2006中·韩(文登)工艺家纺博览会举办展会面积4000多平方米,157家企业参展】 近日,2006中·韩(文登)工艺家纺博览会在山东省文登市中国工艺家纺城举办。博览会展厅面积为4000多平方米,共有157家国内外企业参展,2000多名国内专业观众、100多名国外专业观众到会参观。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杨东辉,山东省经贸委主任李书绅,大韩织物工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及大邱庆北纤维织物工业协同组合常务理事金星录等领导及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本次展会由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山东省纺织工业办公室、大韩织物工业协会协同组合联合会共同主办,文登市人民政府承办。展会以“鲁绣·家纺·创新”为主题。博览会设立了家用纺织品、面辅料及纱线、生产设备三个展区,其中家用纺织品展区设有中国名牌厅、韩国产品厅、欧美风格厅和鲁绣特色厅;面辅料及纱线展区集中展示了棉、麻、丝、化纤、功能布料、蕾丝面料、印花面料和衬布、拉链、线带、花边、纱线等产品;生产设备展区则包括缝制设备、刺绣机械、纺织机械等产品。
近年来,文登市以建设全国重要家纺产品基地和原辅材料集散地为目标,形成了以云龙、艺达、刺绣、万得、艺源5大家纺集团为龙头,400多家生产加工企业和上千个加工点为支撑的家纺产业格局,涌现出两个中国名牌和7个山东省名牌、著名商标,家纺产品畅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7。目前,总投资2.8亿元、拥有1046个标准摊位的文登中国工艺家纺城一期工程已正式开业。
杨东辉在讲话中说,今后,文登的家纺产品要进一步突出精品理念,为消费者创造出一种时尚的消费氛围。在鲁绣特色展厅,云龙集团董事长李国贤向观众介绍了鲁绣的渊源及技艺特色,10位老绣工的现场表演更是吸引了众多参观者。杨东辉在参观之后表示,文登家纺今后要充分挖掘鲁绣文化,把鲁绣技艺与全世界最尖端的纺织技艺结合起来,打出特色品牌,把市场份额做大。
韩国斗英寝具会社社长全弘植第一次来到文登,他在博览会上转了个遍,表示希望不久后能在文登设立加工厂。文登市中小企业局局长张世模表示,目前韩国约有2万家纺织企业,生产设备非常先进,因此文登加强与韩国家纺企业的交流合作势在必行。
博览会期间还举行了文登投资环境说明会暨大项目和交易成果签约仪式,共达成家纺和服装合作项目33个,合同、协议金额16.24亿元,签约内资9亿多元人民币、外资1000多万美元。此外,艺达·中韩家纺产业发展论坛及参展获奖产品颁奖仪式、云龙·中韩家纺产品设计创新论坛同期举办。
(《中国纺织报》2006.9.19 徐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