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2&A=14&rec=9&run=13

【国民经济发展情况良好】 2003年,全市上下全力克服非典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26.8亿元,比上年增长20.4%;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2亿元、137.9亿元和66.9亿元,分别增长3.6%、23.5%和20.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55亿元,增长31%。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75亿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19元,增长7.7%。工业生产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限额以上工业完成销售收入达383.6亿元,增长27.5%;实现利税32.6亿元,增长30.3%;其中利润22.1亿元,增长28.7%;完成工业增加值128.7亿元,增长2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2.3亿元,增长14.2%。交通、邮政、电信、金融、保险、旅游以及新兴服务业等都有较大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共实施投资过千万元的龙头企业8个,新建气调库6座。新增奶牛5000头,生产特种动物毛皮139.2万张;新增虾池养参面积640公顷、工厂化养鱼面积3.6万平方米,粮经比例调整到1:1.3。传统工业改造力度加大,全年工业完成投入32亿元,实施技改项目287个,其中有26个项目列入省技改导向计划,5个项目列入国家“双高一优”计划。以物流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一期投资4.3亿元的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已开业运营,投资5亿元的利群购物广场和物流中心正在施工当中,总投资15亿元的威海建材城项目也正在进行前期论证设计工作。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个体工商业户发展到1.27万户,民营企业1221家,从业人员3.6万人,分别增长6.3%、44.8%和44%。

【外向型经济势头良好】 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外向型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合同利用外资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4.9%和67.6%。实际到位内资35亿元,增长132%。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5.77亿美元,增长33.2%;其中出口3.9亿美元,增长30.2%。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8亿元,增长142.8%。全年共实施总投资过千万元或120万美元的大项目199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30个,已建成项目58个,在建项目110个。在基础设施方面,投资1.16亿元的长途汽车客运站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利用国债资金6700万元的城网改造工程资金已获省计委批准,总投资4亿多元的连村路工程已完成进度的40%以上,投资70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及投资4000万元的垃圾处理厂前期工作已经完成。令全市人民关注的总投资70亿元的昆嵛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经国电公司专家半年的辛勤工作,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顺利完成并通过专家初审。

【各项改革成效显著】 镇办以上企业改制面达到90%,村办企业改制面达到31.3%;成功完成黑豹集团与东安动力的重组,对10家困难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有效地减轻了农民负担。行政审批改革扎实推进,有42个部门和单位、407个审批项目、173个收费项目进入行政审批大厅。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 全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5项,申请专利125件。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负增长,人口素质不断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史志档案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长足的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89元;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全市上下保持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可喜局面。

【困难与问题】 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发展的素质和效益还不够高;市场取向的改革步伐不快,经济发展还存在体制性障碍;人才成长和创业的环境不够宽松,高层次人才尤其是现代复合型人才紧缺;原有农村经济增长点的作用逐渐减弱,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经济领域中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偏少,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市场化程度不高等等。